柳琴戏吧
关注: 312 贴子: 1,898

溯源柳琴戏,发展柳琴戏,传承民族文化

  • 目录:
  • 戏曲
  • 25
    诸位,置顶帖【柳琴戏音频下载俱乐部(三)】里面全部是音频,现在考虑到部分人需要视频版本的柳琴戏,故专门开贴,提供视频下载,以飨诸位! 第三季视频版一共包含25部柳琴戏视频,合计1.90G,望诸位耐心下载。 分享文件(夹):柳琴戏20141201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sjkDgvj 密码: av3c
  • 66
    【周七猴子戏老师(一)】.mp3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ntLtbHB 密码: pziu
  • 24
    【生死鸳鸯画扇面】.mp3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c0vkLH2 密码: ah5w
    goodyield 10-21
  • 0
    广大戏迷票友朋友们: 为了方便广大柳琴戏爱好者欣赏和自学,我中心选取了部分柳琴戏代表性剧目中的经典唱段,制作成伴奏带(加QQ群52032420下载),仅供广大柳琴戏迷学习和演唱之用。编者在选编过程中根据需要对一些唱段作了必要的剪辑和修改,特此说明并向有关同志致以真挚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戏迷朋友们批评指正,并多提宝贵意见。 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 柳琴戏展演管理科 2014-6-26
  • 8
    来源:邳州论坛——邳州客 柳琴戏,广泛流传于苏、鲁、豫、皖等地区。源于民间,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被群众称为“拉魂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市柳琴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杜桂芳,邳州市老年大学教师,曾是邳州柳琴剧团专业演员。长期以来,杜桂芳为柳琴戏的传承、教学、发展、创新倾注了辛劳和汗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她主演的《孟姜女
  • 140
    【特别申明:因为考虑到老人的情况,故我会将视频转换成音频后再行上传,原视频下载帖我会删除,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前期虽然找了一些柳琴戏的视频链接发布在本吧,供吧友欣赏。但一些吧友希望能够把柳琴戏下载下来,因为家中的老人喜欢听。为了满足吧友的需要,先期将一些柳琴戏的音频下载链接发布出来,后续将持续更新。
  • 4
    老伴牺牲,痛失亲人的婆母又将小儿子满堂送上了前线。待嫁的山杏闻讯赶来,却只望见一群远去的背影…… 山杏与公鸡拜堂。面对空荡的洞房,山杏含泪明心:等他回来还穿这身嫁衣做他的新娘…… 嫂子秋月突闻噩耗,大哥捐躯了。妯娌俩忍痛欲瞒婆母,而饱经沧桑的婆母却强忍心头剧痛,为儿媳讲述该如何面对人生变故…… 赵连长负伤闯来。为救亲人,婆媳仨竭尽所能,怎奈家中断粮。情急中,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那只寄托着山杏全部念想的公
  • 23
    河南惟一的柳琴剧团原团长、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况素真访谈 商丘报业网讯: 况素真档案:况素真,女,汉族,1942年生,永城市城关镇人。况素真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永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况素真1954年进入原永城县豫剧二团,1958年进入永城县柳琴剧团,历任剧团团长、书记,2002年退休。她曾在柳琴戏《喜期》、《菜园配》、《孟丽君》、《女驸马》、《梁山伯与祝英台》、《沙家浜》、《龙江颂》、《人好
    goodyield 10-24
  • 9
    北京市   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 2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 2
    掐指算来,厉仁清先生离开热爱他的戏迷已经整整三年了。荏苒三载,足以改变一切,但是厉先生在戏迷心中的地位没有变,他为柳琴戏的发展和创新所做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 厉仁清是徐州乃至苏鲁豫皖周边地区享有盛誉的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厉派”唱腔创始人。他五六岁登台,七八岁就唱响鲁西南一带。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时,厉仁清先生一出《芈建游宫》引起轰动,使他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地方戏曲名演员。他的唱腔优美细腻,委婉动听,倾
  • 2
    受父母熏陶,儿时的我就喜欢自己的家乡戏——柳琴戏。   我家原住市场街“人民舞台”附近,记事起自己就常泡戏园子里听戏。尤其爱听柳琴戏。那时名角外号“不落门”几乎家喻户晓。柳琴戏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唱腔优美,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或高亢激昂,或低婉哀怨,声声入耳令人陶醉。难怪人称“拉魂腔”。由于那时年幼,对一些戏文不太了解,但经常听父母的讲叙,也略懂一些。像什么《碧波仙子》、《花为媒》等,不仅听得津津
  • 1
    王二英思夫 柳琴戏传统剧目《玉杯记》中的一折。事见《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张廷秀逃生救父》。清代有《喜联登》传奇,又名《八义双杯记》。叙王二英未婚夫张廷秀进京赶考,三年未见音信,父母逼二英改嫁他人,二英不允,独坐绣楼,思念情人,竟至神魂颠倒,悲痛欲绝事。
  • 2
    柳琴戏伴奏乐器 早期的拉魂腔,艺人们模仿柳子戏采用大三弦伴奏。后来因为太笨重,不宜携带弹拨,后改用月琴。不过月琴肚子太大,演奏仍不方便。大约一百五六十年前,临沂郯城一带的艺人,仿照琵琶、月琴的样子,用柳木制成了柳月琴。开始还是太大,后逐渐改进,缩小到现在这个样子。因其形状似柳叶,因此叫做柳叶琴。拉魂腔仅用一把柳琴伴奏,非常单调。直到解放后,临沂成立起柳琴剧团,伴奏乐器才逐步丰富起来,增加了笙、笛、
  • 19
    《回龙传》剧照 小剧场里台上台下呼应 氛围十分热烈 演出中观众掌声不断 演出前赶写下一场的戏报
    黄鞭纽 2-5
  • 9
    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临沂,广泛流传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因其剧目丰富、唱腔优美、表演质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众曾达数千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艺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戏曲柳琴戏也同许多地方曲种一样,遭遇了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命运。然而,随着临沂市柳琴剧团小剧场的惊艳亮相,柳琴戏重新焕发了它特有的青春……
  • 3
    ”狗咬狗” 《陈妙常偷情》唱段: 忽听樵楼一更初, 初嫁妙常盼丈夫。 夫小命薄朱恩怨, 愿天恨地奴命苦。 就是后句的头咬着前句的尾,这种词格非常高雅,是柳琴戏特有的词格。
  • 6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又有“拉呼腔”、“拉洪腔”、“拉花腔”、“拉后腔”、“拉合腔”等名称,均系由一个名称衍化而成。“柳琴戏”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定。它起源于鲁南的临沂、郯城一带,流布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是山东省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 柳琴戏起源于何时,没有明晰的文字记载。 据专家考证和老艺人们的师承关系推算,
  • 8
    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经过了几代艺人的努力,在剧目、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地方戏曲的百花园中别树一帜。 柳琴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仅据1957年山东省戏研室调查、抄录所得就有近200出。就其题材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门类:
  • 46
    【柳琴戏泰斗李春生】 1668年临沂大地震后,鲁南平原成了一片废墟,临沂、郯城、莒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地震中丧生,房屋毁坏,田原荒芜,穷苦百姓为了活命只好逃荒要饭,流落四处。郯城、临沂原本是民歌之乡,沂蒙山区的民歌小调几乎人人都能喊上两嗓子, 有些难民在乞讨中便弹着自制的柳木琵琶——柳琴,敲着牛骨或梆子打着节奏,以当地流传的民间小调和琴书的曲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戏剧故事、民间趣事上门乞食,有时还互相结伙成群
  • 4
    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是于2012年8月组建的副县级事业单位,在岗人员159人,其中国家一级演职员12人,二级演职员20人,三级演职员32人,四级以下39人。下设:柳琴戏展演、歌舞演艺、舞美技术服务、演出联络、艺术创作、培训学校等专业科(部)室,并有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演艺项目,蒙山沂水大剧院专业剧场。是我市唯一的、规模最大的集戏曲、歌舞演艺和舞台技术服务、场地租赁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演艺团体。
  • 7
    时间:2013-12-30 29日下午,当来自江苏、安徽、河南和山东四省的艺术名家在蒙山沂水大剧院的舞台上亮相,一个久违的身影让观众们惊喜不已,那就是临沂柳琴戏曾经的代表性人物,颇具传奇色彩的张金兰重登舞台。 尽管已经86岁高龄,但张金兰的唱腔却仍被一些戏迷们铭记。如今,受她的影响,儿媳刘桂红、孙女邵丹也相继走上柳琴之路。尽管三代人唱的戏不再相同,但柳琴的基因却在岁月的飞逝中悄悄地遗传了下来。说起柳琴戏,三代人都有着一
  • 7
    【摘自网络,如有误请指正】 江苏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分布于苏、鲁、豫、皖四省的广大地区。
  • 4
    【摘自网络,如有误请指正】 《山东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鲁南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后来丘、葛分别去
  • 49
    柳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由流行在鲁南的民间小演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作“肘鼓子”或“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汉族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姓胡i 5-4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