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will吧 关注:6贴子:356
  • 9回复贴,共1

话说韩非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悲喜剧:韩非及其书的命运
    韩非大约诞生于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去世。这是
战国七雄—一秦、齐、楚、赵、魏、韩、燕用武力争夺天下的时
代。一方面是刀枪剑戟,血雨腥风;另一方面是说客、策士横行
天下,有的人早上还是普通百姓,晚上就贵为卿相。韩非未必
不做这样的梦,但他的梦始终未能做圆。不说别的,他受了自
己生理缺陷的影响,社会需要善于言谈之士,他却口吃,不善
于言谈。
    其实,韩非的先天条件不是普通百姓可比的。他出身在贵
族世家,是韩国的公子,生活的起点很高。而且,他是著名儒家
大师荀况的学生,和一后来做了秦王朝丞相的李斯一道学习、切
磋过。不过,他没有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传统,而受法家前辈
的影响,吸取、综合他们思想的精华,成为他那个时代法家学
派的杰出代表。   
  



1楼2011-01-03 15:58回复
    不善口辩则以笔辩,韩非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辞锋犀
    利,论理透辟,气势不凡。他目睹韩王不以法治国,不以权势驾   
    御群臣,求人任贤以富国强兵,反而重用虚浮图名之辈,韩国
    日渐削弱,于是多次上书韩王,劝他变法图强,但韩王没有采
    纳他的主张。
        然而,文章却给韩非带来了机遇。他的《孤愤》、《五蠹》传
    到秦国,秦王赢政读了以后十分赞赏,感叹:“我要是能见到作
    者并和他交个朋友,死也无遗憾了。”刚巧李斯在他身边,听了
    这话,顺势说:“这是韩国的公子韩非写的。”秦王赢政紧急发
    兵攻打韩国,只有一个要求,这就是得到韩非。   
        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韩王有他无他没有什么关系。在秦
    军兵临城下之际,便拱手把韩非给了秦王。
       
    


    2楼2011-01-03 15:59
    回复
      人往往没有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时,渴求、盼望,一旦得到
      了,本来很珍贵的东西也显得不珍贵了。秦王对韩非就是这种
      态度,他很喜欢韩非,但不信任他,更谈不上重用。这本对他人
      没有什么威胁,却有人感到了威胁。
          李斯忌恨他,两人有同窗之谊,而李斯自认为才能不及韩
      非。姚贾对韩非深怀不满,因为韩非曾批评他不应该用财物贿   
      赂燕、赵、吴、楚四国,并嘲笑他出身的卑贱和行为的不轨。
          这对韩非是致命的。
          李斯、姚贾联合起来陷害他,在秦王那里进谗言道:“韩非
      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想吞并诸侯,韩非终究是维护韩国而
      不会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大王不用韩非,把他长期留在
      秦国,最后送他回去,这是自己为自己留下祸患,不如借故把
      他杀了。”
          秦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派官吏治韩非的罪,把他打
      入了监狱。李斯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要   
      韩非自杀。可怜韩非远离故国家乡,想拜见秦王为自己申诉,
      有李 斯、姚贾作梗而不可能,不得不含愤自杀了。
          待秦王后悔不该如此处置韩非,派人去赦免他,然而,韩
      非已经死在监狱里了。
         
      


      3楼2011-01-03 15:59
      回复
        韩非在异国他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辉煌的政治
        业绩,留下十余万言的政治理论;治国方略,后人辑为《韩非
        子》,又称《韩子》。
           古人喜欢说人死而不朽的三条途径:立德、立功、立言。韩
        非以立言而不朽。
            《韩非子》,一部帝王书。
            在这里,春秋以来的法家思想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和创造
        性的发展,韩非喜欢劝诫帝王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宗
        旨只有一个:如何治国安邦。 大到天子,小到诸侯,如何才能雄
        踞君主之位,不发生动摇,并避免自己身亡国灭。
            韩非知游说之难,为人谋划正确的游说方法,却不能在秦
        王面前自为辩说,摆脱死亡的灾难。但他的书被秦王读到心里
        去了。秦王实践韩非的理 论,把他的法术势思想挥洒得淋漓尽
        致,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建立了秦王朝。


        4楼2011-01-03 16:00
        回复
          2.思想:兼容并蓄
              很有意思,韩非出自荀子的门下,成了法家学派的集大成
          者;然而,人们往往认为,他思想的最深处,是受了道家的影
          响。
              司马迁说: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根本源于传说中黄帝
          和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以,他把韩非和老子列为一传。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论道论德,韩非也论道论德。他不
          像老子那样说道是什么,说道能够生万物,道是自然万物的发
          展规律等等。他论德也不像老子说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不注
          意表面的德行,所以有德;品德低劣的人,拘泥表面的德行,所
          以无德等等那样玄虚高远。而是把德视为人或物的内在品质,
          人以精神积聚为德,家以拥有资财为德,国家、天下以拥有百
          姓为德。
              韩非很下功夫解说老子的理论,但无意保持老子思想的
          原貌。他说道是国家的根本,又说道是从享有国家的君主的权
          术中产生的,用道来和社会周旋的人,生命和福禄都很长久,
          就像树木有根,才能够生长。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功,韩非还
          以无为无思来解释最高尚的道德,说无为无思就是空虚,空虚
          则德盛,德盛也就是高尚的道德,也就符合老子说的上德无为
          而无不为。不过,不要误会,这不是老子那样的清心寡欲,自然
          无为,是以貌似没有作为、没有思想为手段,虚中有实,以便控
          制别人。   
              像这样的道论、德论,其实是权术论。
             
          


          5楼2011-01-03 16:02
          回复
            韩非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也有很吻合的地方。老子鄙薄
            礼,韩非也鄙薄礼。他说,和氏之璧不需要用五彩来装饰,隋侯
            之珠不需要用金银来装饰, 它们的质地很美,用东西来装饰会
            玷污它们自身。需要装饰的东西往往质地不美,礼修饰人的行
            为,礼节繁琐是因为人心衰德薄。
                老子说祸福相倚,祸中有福,福中有祸,韩非也很赞同。说
            是人有祸会引起内心恐怖,使行为端正,考虑问题成熟周到,
            办事成功,富贵必至; 人有福则富贵至,使人容易产生骄心邪
            行,无功而遭祸。
            


            6楼2011-01-03 16:03
            回复
              3.自私:人性的弱点
                  人是自私的,老子说人应该少私寡欲。
                  苟子言辞更激烈:人性恶,性善是一种假象。人与人之间
              的你争我夺,相互厮杀、忌恨,都是人性恶的缘故。
                  韩非步他们的后尘,他不像老子说得婉转,也不像萄子的
              话说得尖刻,韩非另有见地。
                  人性趋利,利是自私的核心。
                  人要生存,寒则求衣,饥则求食,不能无利。
                  医生用口吮吸病人的伤口,含着病人疮疖的脓血;做车子
              的工匠,希望人人都享有富贵;儆棺材的工匠,希望人早点死
              亡,都是为利驱使。
                  君臣之交,利是连接的锁链。危害自己生命而对国家有利
              的事,臣子不会干;危害国家对臣子有利的事,君主不会干。
              -父母与儿女血肉相连,该是亲密无间,却也是恩厚则相爱,恩
              薄则相怨。
                  人人如此,求利没有止境。不论国家贫穷还是富裕,财货
              足以争夺还是不足以争夺;不论人在现实社会难以生存,或者
              可以生存,或者本来就富贵安逸,都争夺不休。国家没有安宁
              的日子。况且,人自私必损公害人,只有这样,才能肥了自己的
              腰包。
                 
              


              8楼2011-01-03 16:05
              回复
                人性如此,是社会和君主的灾难。现实社会却又是公私不
                分明。为公的君主,本该是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有形无形地
                奖励私义,使行私者享受 了名誉和利禄。
                    韩非忧心忡忡,他没有因之消沉,而从人的自私性中激发
                了昂奋的情绪;要在公与私之间划一条界线。他说古代苍颉创
                造 文字,都知道自环为私,背私为公,公私相违,现在的人难道
                不懂得这个道理?问题是要弃私为公。   
                    弃私为公的道路只有一条:明法,令必行,禁必止。
                    人性难以靠自身修养来矫正,必须依赖外在的强大力量,
                这就是法治。它有赏赐的恩 惠和刑罚的威严。无法,人不服于
                人,唯利是图;立法,人得服于法,守法。法明确表示怎样趋利
                避害,行私则违法有害,谁还敢行私术而废公 法。
                    韩非以自己的睿智认识人性,又顺应人性力图对它进行   
                改造,让君主、臣民都一心奉公。


                9楼2011-01-03 16:05
                回复
                  韩非瞩目历史,扫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勇敢地走进
                  社会现实。他以法治反对先王的仁义之治,这法治也不单纯。
                      正像他不主张效法先王一样,他吸取前人的法治思想,也
                  没有简单地照 搬,同样充满了一种批判精神。他说商鞅知道用
                  法而不懂得用术,说申不害懂得用术而不知道用法,分别取了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再加上另一 位法家人物慎到的势位思
                  想,把法术势融为一体,构成自己的法家思想系统。后人评价
                  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韩非未能亲身实践自己的思想,然而,面临严峻的社会现
                  实,他的法术势思想是很实在的。


                  11楼2011-01-03 16:08
                  回复
                    6.君贤国强:人生的理想境界
                        韩非为君主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在世上。他这个人满脑
                    子的智慧,都用于设身处地地为君主着想,也不管自己的策谋
                    是不是为智主所用。
                        对君主他一片痴情,几乎从来都不谈作为一个普普通通
                    的人应该怎样生活。他在论述中涉及到普通人生活的地方,多
                    是人自私自利的一面,这也只是被他作为君主为什么要用法
                    术势治理百姓的现实依据。
                        他为君主想得非常周到,方方面面,一一顾及,为增强言
                    论的力量和透明度,还引用了许多历史故事、创作了一些寓言
                    来说明道理,只差没有为君主制订具体的法令条文。遗憾的是
                    他连君主的重臣都不是,使他这个一贯反对空谈的人,还是沦
                    于空谈。
                        韩非自视很高,从他的一整套理论中,让入觉得只要采纳
                    了他的主张,君可以成为贤君,国可以成为强国。虽然他没有
                    明说自己的胸怀和抱负,但时时都让人感到,他要做的是霸王
                    之佐。
                        所以,他对混乱的社会现实相当不满,究其根底,是君不
                    贤,臣不忠,这导致法制不明、公私不分。他为之痛苦,为之辗
                    转反侧,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从立法入手,以法衡君量民,只要
                    上下一致,国家就会祥和太平。
                        韩非的政治理论很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但不论是他祖
                    国的君主,还是后来慕名请他去的秦王赢政,都使他沉浸在自
                    己的梦想中,这和他不善辩有关系。像他批评过的姚贾,当燕、
                    赵、吴、楚四国将联合攻秦的时候,他为秦王出使四国,化干戈
                    为玉帛。回国后,封以千户,拜为上卿。并在秦王面前,以稳健
                    的辩词有力地回击了韩非的批评。这是韩非所不能及的。他
                    审视了社会,未能认真地审视自己。尽管他不像一般的说客毕
                    竟还是说客,冒了游说的危险却没有避开危险。
                        韩非思想很专,因为专,就显得狭隘。他只为君主考虑,鼓
                    动君主怎样治臣,治民,也就难免有一些极端之词,极端的思
                    想举措,积极中有消极的因素,需要鉴别。
                        韩非的权术人生是为君主的人生,其权术是君主的权术。


                    14楼2011-01-03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