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吧 关注:727贴子:11,495
  • 12回复贴,共1

【桂落粤畔】广东地名和各市沿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娘你别吃我贴子,我累的很……,没精神陪你玩
所以,乖~~~~~~
来自省情信息库,网址自己找……,度娘爱吃链接


IP属地:广东1楼2010-12-31 15:49回复
    一、地名
    先秦,广东境内的古地名属于约定俗成的。秦汉岭南并入中央版图,正式有行政建制。地名 管理也始于此时。秦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在今广东境内置番禺、龙川、四会、傅罗 (博罗)、揭阳5县。西汉初则在广东设3州7郡26县,许多政区、地名相继确定下来,以后由郡、县二级制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县以下还设乡或亭,地名层次增多,层层叠压。有 些县名,如南海、番禺、增城、曲江、博罗、龙川、揭阳、高要、四会、徐闻、阳山等相当 稳定,二千年来未变。
    三国时期,广东境内设立的县比汉代增加了三分之一。西晋、南北朝时期,岭南(特别是粤 西)行政建置急剧膨胀。南朝后期(陈)广东境内建制达15州45郡147县①之多,超过1987年底广东省县市数 量。其他类型的地名也应运而生。隋代政区建制大加省并精简,从三级制变为二级制。广东 郡县数量仅及前代一半,许多地名被废弃不用,成为历史地名。唐代政区恢复三级制,即道 、州(郡)、县制,广东境内增至24州(郡)93县,产生许多新地名,如广州又曰“广府”,新 置端、康、新、勤4州,由隋高凉郡分恩、春、高、潘、辩、罗6州,以及浈昌(南雄)、东莞、石城(廉江)、万安(万宁)、乐会(琼海)等县。
    两宋行政区划基本因袭唐制,惟以路代替唐代的道。州县数量与唐代相差无几,但也新置长 乐(五华)、香山(中山)、乳源3县。州县分布比较均匀,粤语、客家语、闽南语(潮州话、福 佬话)三大方言区已经形成,其分布区域与当时政区大致重合。其中粤语和客家语分界线北段和南段与宋代政区界线完全一致,北段即宋英德府与连州的界线,而南段即广州与惠州界线 。客家语和闽南语的分界线则在大埔南、丰顺北一线,即与梅州和潮州的政区界线相吻合。 以上界线两侧狭长地带则为过渡地带。
    元代除首创省为地方一级行政区以外,在省与路之间的增设道,还首置管理城厢居民区的录 事司,分别在广州、韶州和潮州路治中设置②,为广东城区行政区划地名之始。
    明代实行省、府(州)、县三级行政制,元代的道、路、司等名称均被废弃,一些政区通名发生变化,专名被保存下来。明代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广东也改变过去 一些州县有治无城的状态,行政区划地名相对稳定,行政中心较少搬迁。明代乡里制度较为 完善,县以下大抵十里为一都,以都统堡,以堡统图,以图统甲。嘉靖中,广东有4028里, 每里110户。很多里与自然村名一致,也有些里含数个小自然村或一个自然村分开设里,一些小聚落名也因此产生。
    清代广东行政承袭明制,变化极少。增加花县和丰顺县,乡里数量比明代有较大增加。
    民国时废府留县。初时为避免与别省之县名雷同或摈弃封建意识而更改一些县名,如县名长 宁改新丰、新安改宝安、归善改惠阳、永安改紫金、海阳改潮安、会同改琼东等。另也有州 降为县,如连州、儋州改为连县、儋县。


    IP属地:广东2楼2010-12-31 15:49
    回复
      2、     深圳(非常啰嗦……)
      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14),秦王朝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深圳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东晋咸和六年(331),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和宝安县,东官郡管辖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六县,郡治和县治均设在宝安南头城。宝安县当时辖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香港、番禺县南部、中山市、珠海市及澳门等地区。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府南海郡管辖,县治仍设在南头城。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至东莞的冲(今东莞市区)。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设置屯门镇,镇治设在南头城。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我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也是食盐产区,香料也很出名。迄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到了明朝,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同时在深圳西部南头城建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在深圳东部大鹏半岛设置了大鹏守御千户所,并另建大鹏所城。鹏城由此成为今天深圳市的简称。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设置新安县,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县治设在南头城,新县定名为“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清朝初期,清政府为了防范郑成功势力在沿海的反清复明活动和打击海盗,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颁布“迁海令”;两年后,又进一步扩大迁界区,在沿海80里划地为界,强令界内居民迁往内地,禁止片帆出海。初迁划界就将新安县境土的三分之二,包括县治南头城都划了进去,续迁又划进24个村围。以至清廷最终于康熙五年(1666)不得不撤掉新安县的建置,而把它划入东莞县。迁海之策使国家损失大量赋税,于是到康熙七年(1668)正月,清朝廷下令展界,允许部分地区复界,新安县得以恢复建制。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全面复界。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清咸丰十年(1860),中英签订《北京条约》,新安县的九龙半岛被迫割让给英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借给英国,为期99年。三个不平等条约,新安县被划走了三分之二,原有的3076平方公里,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民国三年(1914),因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恢复古名宝安县,县治仍设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1953年,将宝安县城迁往深圳镇。1950年4月18日,宝安县全境解放。此后宝安县先后隶属于东江专署、珠江专署、粤中行署、惠阳专区和佛山专区,以后又划归惠阳专区管辖。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建立深圳市,受广东省委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同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宣布恢复宝安县建制,隶属深圳市管辖。1981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宣布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IP属地:广东4楼2010-12-31 15:51
      回复
        3、     珠海
        1953年4月,中山、东莞、宝安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及144个岛屿成立珠海县,县址设在唐家湾,隶属粤中行署。1955年全县划为边防区。1956年底,中山县的翠微、康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6乡划入珠海县,全县扩至13个乡(镇、场)。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10月12日全县合并为一个珠海人民公社。1959年3月22日并入中山县,3月29日成立中共中山县珠海办事处。1961年4月17日恢复珠海县,县政府迁香洲。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建珠海市。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珠海经济特区。1983年斗门县划归珠海县,原珠海县范围设立香洲区,相当县一级政权。
        4、     汕头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汕头这一地方始载入中原版图,现今的汕头市区,古时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滨海冲地的延伸,陆地不断抬升,形成了沙尾(金砂乡)。南宋时朝廷曾在鮀浦设水寨。元代,现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下岭”(或称“厦岭”、“夏岭”)。明成化年间划市区北部入饶平县,嘉靖时市区属澄海县。万历四年(1576),南澳分属福建和广东共管。清汕头沿明制不变。康熙五十六年(1717)筑烟墩建沙汕头炮台,称沙汕头。雍正八年(1730)设站收盐税,简称汕头。同治元年(1861)对外开市。中华民国置潮州巡抚使,后改潮梅镇守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会公署、专员专署,所辖范围随建置名称而变化,皆属广东省管辖。民国3年(1914)年南澳全境划归广东管辖。民国10年冬设汕头市政局,民国12年7月由澄海县析出市区北部范围置汕头市政厅,民国19年为省直辖市。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1950年2月10日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6年专员公署改称汕头专区,1958年汕头市归汕头专区管辖。1975 11月汕头市恢复为省辖市。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村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撤销汕头地区,并入汕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91年4月汕头特区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同年11月正式实施。


        IP属地:广东5楼2010-12-31 15:52
        回复
          5、     韶关
          韶关秦代属南海郡。从西汉初年起本境已陆续建县。东吴甘露元年(265)设始兴郡,隶属荆州,郡治在曲江县(今韶关市区);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境内设州辖郡管县,称东衡州(治所在今韶关市区);隋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及清康熙九年(1670)先后在今韶关市区浈江边和北门设水关、旱关收税,韶关之名由此而来。辛亥革命后,韶关设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民国25年(1936),粤北为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韶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于1949年11月25日成立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继而先后设置北江专区、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和韶关市。1983年6月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实施市带县体制。
          6、     河源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设置龙川县,县域包括现河源五县一区和五华、兴宁、新丰、陆丰等县。南朝齐永明元年(483),龙川县分出河源县,隶属广州南海郡。从此有了河源县的建制,县治在源城镇,到1998年已有1515年的历史。河源建县时,县境辽阔,包括了今和平、连平、新丰、龙门、博罗等县大部分地方。自此以后,河源县属地域曾经有多次调整变化,直至1988年,撤县建立地级市至今。
          7、     梅州
          秦时,梅州地域隶属南海郡,汉属交州南海郡揭阳县,三国时兴宁、五华属南海郡龙川县,梅县、大埔、丰顺、平远、蕉岭属南海郡揭阳县。从五代十国的南汉乾和三年(945)置敬州始,至今已一千余年。北宋开宝四年(971)改敬州为梅州,元为梅州路总管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设直隶嘉应州,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11月并入粤东行政区,1956年1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起,从汕头专区分出,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IP属地:广东6楼2010-12-31 15:53
          回复
            8、     惠州
            先秦时期属百粤(越)范围,曾出现过一个叫“缚娄”的小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设傅罗县(博罗县)后,此地为南海郡博罗县的一部分。西汉前期近百年间,处于赵氏南越国治理之下。东晋析南海郡立东官郡,博罗县先后析置海丰、欣乐、怀安三县,博罗、欣乐两县隶南海郡,而怀安县隶东官郡。南宋时期,怀安、欣乐两县隶东官郡,博罗县隶南海郡。南齐析博罗县立的罗阳县仍隶南海郡。至梁天监二年(503),南海郡析置梁化郡,设郡治于梁化屯。博罗县城从梁化徙至浮碇冈,与欣乐同隶梁化郡。陈祯明二年(588)欣乐县改为归善县。隋开皇十年(509)废梁化郡后,今惠州市辖区先后隶循州、龙川郡。唐代先后隶循州、雷乡郡、海丰郡、循州。五代南汉时隶祯州。宋天禧四年(1020)祯州改称惠州,宣和二年(1120)改称博罗郡,绍兴三年(1333)后仍称惠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后属惠州路。明、清时期属惠州府。龙门县于明弘治九年(1496)设立后隶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改归善县为惠阳县。民国4年后,惠阳、博罗两县属潮循道,而龙门县属粤海道,民国9年撤道后皆隶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区,民国25年后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日军入侵后隶东江行署第四行政督区,民国36年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5月后惠阳、博罗两县属第二绥靖区。
            1949年10月惠州解放初,隶东江专区。1952年12月,东江专区撤销,惠阳县划归粤东行政区,博罗、龙门两县划归粤中行政区。1956年2月,这3县同隶新设立的惠阳专区。1958年4月,惠阳县析惠州镇为惠州市(县级),并析置惠东县,11月惠阳专区撤销后龙门县并入增城县,这三县(市)隶广州专区。1959年撤销惠州市,恢复惠州镇,惠东县仍并归惠阳县,至3月均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6月复设惠阳专区及龙门县,惠阳、博罗、龙门三县仍划归惠阳专区。1964年11月惠州镇复改为惠州市。1965年6月又恢复惠东县。1970年10月惠阳专区改称惠阳地区,管辖范围不变。1975年1月,龙门县划归广州市。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惠阳地区,设立惠州市(地级)。


            IP属地:广东7楼2010-12-31 15:53
            回复
              9、     汕尾
              秦至汉初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331)置海丰县,这是汕尾地区有县级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68年的历史。海丰取义于“南海物丰”。唐武德五年(622),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置安陆县(即后来的陆丰县),县城设于大安屯环珠寨(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距今有1377年。唐贞观元年(627)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时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坊廊、吉康、龙溪等8都。后循州改为祯州,天禧五年(1021),又改祯州为惠州。清雍正九年(1731),再划出海丰县东部的石帆、坊廊、吉康3都置陆丰县(取原安陆县的陆字和海丰县的丰字合并而成),县城设在东海(今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隶属惠州府。民国初期隶属广东省潮循道,民国19年(1930),隶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属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粤东行政公署;1957年划归惠阳公署。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重归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汕尾市(地级市)。1995年,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10、东莞
              秦时分属南海郡番禺、龙川两县。东汉时属增城,三国吴时属东莞郡。东晋咸和六年(331)立县,初名宝安,隶东官郡。唐至德二年(757)更名东莞,县治从芜城(今宝安南头)移至到涌(今莞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分东莞的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明万历元年(1573)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另立新安县(今深圳市宝安区),东莞地域随之缩小。清沿明制。民国时期,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广州市、佛山地区和惠阳地区。1985年9月撤县设市(县级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11、中山
              中山古称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香山县,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隶属广州。民国后直属广东省。民国14年(1925)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于同年4月15日决定将香山县易名中山县,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建国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务院于1983年12月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8年1月批准其升格为地级市。
              1961年10月从中山划出珠海县(之前珠海于1953年4月已从中山分出为县,又于1959年3月划归中山县);1959年7月将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划出归番禺县;1965年7月划出斗门、乾务、白蕉等3个公社和平沙农场归斗门县;先后于1958年10月和1964年5月将小黄圃、高黎2个乡(原属黄圃公社)划归顺德县,将特沙大队(原属横栏公社)划归新会县。
              澳门本属香山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以借居为由在澳门半岛定居。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人自称澳门是葡在远东最早建成的据点。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又趁机侵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葡人悍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任命亚马留为澳门总督。道光二十九年(1849)葡人毁望厦村,赶走香山县驻望厦村的县丞;以后又陆续侵占澳门本土附近的青洲、凼仔、路环等地,使本属香山县的澳门成了葡萄牙的侵占地。


              IP属地:广东8楼2010-12-31 15:54
              回复
                12、江门
                秦时,境内地域属南海郡。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今恩平地域为思平县,后归属海安、齐安县治。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分南海、新宁二郡立新会郡。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撤新会郡,置新会县,属封州辖。唐至德二年(757)设恩平县。明弘治十二年(1499)于今台山境域置新宁县。清顺治六年(1649)置开平县。清雍正十年(1732)置鹤山县。民国3(1914),改新宁县为台山县。民国14年(1925),江门成为省辖市,设立市政厅。民国20年撤市为镇,仍归新会县辖。建国初期,改镇建市,为省辖市建置,由粤中专署辖。之后,江门市所属各县先后隶属粤中、粤西、江门、肇庆、佛山地区管辖。1983年,江门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13、佛山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为南海郡番禺县辖,隋开皇十年(590)番禺县分出南海县,属广州南海县辖。两晋期间,现市区属南海县地,称季华乡。相传东晋隆安二年(398),有罽宾国(现克什米尔)僧人达毗耶舍在塔坡岗搭寮传教,后该僧返国。唐朝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岗上掘得3尊铜佛像,认为这是佛家之地,遂名佛山,就地重建塔坡寺,安放3尊铜佛像在寺内供奉,并在寺前立有“佛山”两字的石榜。从此,季华乡改为佛山,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宗教中心,故又称“禅城”;北宋开宝三年(970)称为佛山镇。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佛山梁广等乡绅组织地方武装“忠义营”参与镇压黄萧养农民起义。景泰三年(1452),明王朝封梁广等人为“忠义官”,将佛山赐为“忠义乡”。清雍正十年(1732),佛山从南海县划出,设“佛山直隶厅”,直隶广州府;次年,易名为“广州府佛山分府”,由广州与南海县共同管辖。民国初期,佛山正式改为镇建制,为南海县治地;民国期间,曾一度改为佛山市、南海县“特别区”。1951年6月正式将佛山镇改为佛山市。1954年至1983年5月,一直是粤中行署、佛山专区公署(曾辖13个县市)所在地。1983年6月开始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14、阳江
                秦及汉初分属南海郡和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合浦郡置高凉县,东汉延康元年(220)设高凉郡,辖地除阳江、阳春县外,还包括电白、高州、恩平、信宜等大部或部分地区。其后或设郡,或设州,治所都在阳江市境内。唐武德五年(622)废高凉郡置高州总管府,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废都督府置恩州,宋庆历八年(1048)改称南恩州。明洪武二年(1369)属肇庆府。明清代政区范围无大改变。民国元年(1912)后,先后隶属肇罗阳绥靖处、高雷道、高州善后督办处、高雷阳绥靖处、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公署、第七、八、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属粤中专员公署、1952年属粤西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湛江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11月至1961年3月阳江县与阳春县合并,称两阳县。后分设。1983~1987年属江门市。1988年2月在原两阳县地建立阳江市(地级),原阳江县分设江城区、阳东区(1991年设县)、阳西县。


                IP属地:广东9楼2010-12-31 15:55
                回复
                  18、清远
                  秦代清远地区分属南海郡和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今清远境内的政区有:中宿县(今清城区和清新县地),隶属交趾部南海郡;桂阳(今连州等地)、阳山、阴山、浛洭、浈阳(浛、浈为今英德市地)县,隶属荆州桂阳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均属荆州始兴郡。隋大业三年(607),设有清远、政宾(今清新县地)、浛洭县,隶属广州南海郡;桂阳、阳山、连山县隶属连州熙平郡。北宋政和元年(1111),清远县隶属广州,桂阳、连山、阳山县隶属连州,真阳、浛洭县属英州,均属广南东路。明万历十年(1582),境内政区分属广东布政司的广州府和韶州府。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清远县属广州府,佛冈直隶厅,均属广肇罗道。英德县属韶州府,连州直隶州领阳山县,连山直隶厅,均属南韶连道。民国35年(1946),增设连南县,境内政区属专署行政督察区第二区。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称连南瑶族自治区(后改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并入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连县、连山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设立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建国后至1983年6月,佛冈县先后归韶关、广州、佛山管辖,英德、阳山、连县、连南、连山、清远县先后由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韶关专区、韶关地区管辖。1987年,清远、佛冈县属广州市,英德、阳山、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属韶关市。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地级市清远市。
                  19、潮州
                  潮州这个名字,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之所以称为潮州,是取“在潮之州,潮水往复”之意。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岭南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3郡,潮地属南海郡。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建立南越国,潮地归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前111),南越国亡,汉沿秦制,在南方置郡县,潮地仍属南海郡。东晋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立东官郡,并初置海阳县,潮地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分东官郡立义安郡,郡治设于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全国撤郡设州。翌年,在原义安郡境立潮州。这就是潮州得名和作为郡一级建制之始。
                  隋大业三年(607),复义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复潮州。唐天宝元年(742),潮州改称潮阳郡。至唐乾元元年(758),复潮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州为路,称潮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路为府,称潮州府。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
                  民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的潮州府辖属,绝大部分时间称潮汕区、潮汕专区或潮汕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州曾两次设市。第一次为1953年1月至1958年11月。第二次为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潮州市建制,1980年1月正式设市。至1991年12月,国务院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


                  IP属地:广东12楼2010-12-31 15:57
                  回复
                    20、揭阳
                    清乾隆年间《揭阳县志》盛端明序中有“揭阳,古邑也。汉以前以揭名潮后乃有‘三阳’,曰海、潮、揭而隶于潮州。至今云揭阳者,以邑而仍都之古名也”。揭阳县是潮汕地区最早载于史籍的县。
                    秦汉南海郡揭阳县管辖的范围非常广,据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建立了包括今粤东的潮汕、梅州及闽南的龙溪、漳浦一带的揭阳戍守区。秦末,南海尉任嚣卒,赵佗接任后,自立为南越王,揭阳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揭阳仍旧制。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分揭阳地域立义安郡,辖绥安(闽漳浦)、海宁(闽龙溪)、海阳(今潮汕)、义昭(梅州),到隋开皇十一年(591),在郡境置潮州。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重建揭阳县,期间曾辖今揭阳、揭西、汕头市区、澄海外砂、潮州市的庵埔以及丰顺一部分。开始了今揭阳县八百多年的历史。1949年10月19日,揭阳全境解放,隶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专员公署。1956年11月隶汕头专区。1983年7月隶汕头市人民政府。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广东省调整汕头潮州两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决定潮汕一分为三市: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撤消揭阳县,设立揭阳市(地级)。汕头市管辖潮阳、澄海、南澳三县。揭阳撤县设市后,设立榕城区、揭东县。将揭东县和原汕头市的揭西、普宁、惠来共四个县和榕城区划归揭阳市管理。
                    21、云浮
                    秦属南海郡,汉属苍梧郡,晋属晋康郡,唐天宝元年(742)设云浮郡。到了宋、元、明时期则是壮族、瑶族人的聚居地。1949年10月27日,云浮县解放,隶属西江专区。1952年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高要专区。1958年11月,云浮县与新兴县合并为新云县,罗定县与郁南县合并为罗南县,属高要专区。1959年4月新云县改称新兴县,罗南县改称罗定县,属江门专区。1961年4月,恢复云浮县、新兴县、罗定县、郁南县建制,属肇庆专区。1988年1月,属肇庆市。1992年9月3日,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肇庆市代管。1993年4月8日,罗定县撤县设市(县级)。1994年4月5日,县级云浮市升格为地级市。
                    云浮市五个县(市、区)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地缘和人缘关系,罗定、云浮(云城、云安)、郁南古称“三罗”。县名的由来,罗定是因万历四年(1576),罗旁山瑶人同明王朝进行不屈抗争,波及“罗旁”界东西二山(今云开大山和天露山),平定后,以“东西安定”之意,改泷水县为罗定,置罗定直隶州,兼领东置东安县(内有云浮山,即现称大云雾山,又以唐天宝年间有云浮郡名,又因河北、湖南、四川三省,都有相同之东安县名,于民国3年更名云浮县),西置西宁县(因与青海西宁同名,又因西江古称郁水,县地处西江中游南岸,民国3年取“郁水南岸”之意,改名郁南县)。新兴是“三罗”沟通粤中的桥梁,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临允县,因县地有新江,东晋永和七年(351)分置新宁郡后,在新江流域另建新县,以新江新建县之意,取名新兴。


                    IP属地:广东13楼2010-12-31 15:58
                    回复
                      我想问为何没有肇庆


                      14楼2020-06-07 13:27
                      收起回复
                        LZ辛苦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7-18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