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的开国
萧公权先生在其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之起点时,曾有下述的意见:
吾国历史,世推悠久。溯其远源,可至四千年以上。然研究政治思想史者,不能不断自晚周为始。此实势有必然,非敢数典忘祖。三代以前,社会浅演,书契无 征,固不待论。即夏商之世,文物制度尚在草创之中,学术思想殆亦方见萌芽,未能具体。况文献不足,记载阙失,纵有举说,已难考见。孔子生春秋之时已叹二礼 无做,洪范九畴虽或为夏禹政治之大法,而文辞简短。商书虽多为信史,而记载疏略。至于殷墟甲骨贞卜契券之文字,虽可据以推想古代之制度,而究非学术思想之 纪录。凡此皆历史家舆考古家之重要资料。而就政治学之观点论,殊觉其鲜裨实用。故吾人今日欲取中国政治思想作较有系统之研究,至早祗能以周代为起点。 [ 注: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七十一年)上册,p.1。 ]
为什么一开始就大抄萧先生的文章?其原因是他所说的一切对于本书完全适用,甚至于可以说只要把其文中的“政治”两字改成“战略”,就几乎好像是专为本书而 写的一样。
萧先生又指出,“周代学术之大兴,不在西周盛世,而在东迁以后之春秋末叶与战国时代”。所以他主张以此时期为研究之起点。因此在他的书中,把自孔子降生 (551 B.C.)到始皇统一(221 B.C.)之间的三百余年视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创造时期”,并附带说明“学者通称之为先秦时代”。 [ 注:同上注,p.2-3。 ]
本书所采取的分期方式和他所用的有少许差异。我们并不否定萧先生的主张,但却决定以西周开国为本书讨论的起点。所以本书中所谓的“先秦时代”要比他所认定 的长了三百多年。从逻辑上来说,这并无不妥,因为既称之为“先秦”,则只要是在秦以前,任何时代都可以纳入。换言之,这个名词本身有其先天的模糊性。它只 有固定的终点而并无固定的起点。
因此,本书中所谓的“先秦时代”是始自周武王克商之年(1111 B.C.),终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年(221 B.C.)。总加起来共为八九〇年。整个时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注:此种分期方式及时间的计 算均引自徐培根:中国国防思想史(中央文物供应社,民七十二年),p.271。 ]
自武王克商之年(1111 B.C.) 至犬戎弑幽王之年(771 B.C.) 西周时期共341年。
自平王东迁之年(770 B.C.) 至三家分晋之年(403 B.C.) 春秋时期共367年。 [ 注:春秋之世本以孔子所著鲁 国国史《春秋》一书为名。但孔子之书是起于周平王四十九年(721 B.C.)终于周敬王三十九年(481 B.C.)。前距平王东迁晚四十八年,后距三家分晋早七十七年,两头部不衔接,为了维持时代的一贯性,遂将“春秋”时期向前后略作延伸以免发生断层。 ]
自三家分晋之年(403 B.C.) 至秦灭周之年(256 B.C.) 战国时期共182年。 [ 注:三家分晋的实际行动在公 元前四五三年,而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魏、赵三家(大夫)为诸侯则在公元前四〇三年。 ]
外加无君之年三十四年(221 B.C.) [ 注:自周赧王五十九年 (256 B.C.)秦灭周后,迄秦始皇二十六年(221 B.C.)统一全国,其间共三十四年,中国无统一的朝代以纪年,可称之为“无君之年”,划入战国时期。 ]
把中国战略思想史的研究起点定在西周开国之时,又未尝没有学理上的理由。这至少可以分为下述三点:
(一)西周的开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萨孟武先生曾指出“周有天下之后,国家的形态又进步了,即由原始国家进化为封建国家”。 [ 注:萨孟武:中国社会政治史 (三民,民国五十六年)第一册,p.18。 ] 钱穆先生也认为西周建国代表封建帝国之创兴,他又说:“武王灭殷,把黄河东西两部都紧密的结合起来,造成中国古史中更灿烂更伟大的 王朝”。 [ 注:钱穆:国史大纲(商务, 民国五十四年)上册,p.23。 ]
(二)武王克商曾经采取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还打了一次在历史上可以算是具有决定性的会战。从战争的准备到战争的执行,都可以暗示出来当时的领袖人物 已有相当水准的战略思想。
(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周朝开国应归功于两个人,他们就是太公与周公。前者可以算是我国历史中可考的第一位军事战略家,而后者的成就更达到了所谓大战略的 境界。虽然可供研究的资料还是太少,但至少可以断言在这个时候,我国已有杰出的战略家。
基于上述的理由,本书的叙述遂以西周开国为其起点。在此又还有一点应首先说明。本书所要叙述的主体为战略思想,对于一般的历史事实仅在有关的时机才会提 到,而且也无法作详细或有系统的叙述。换言之,作者假定本书读者对于本国历史已有相当程度的基本知识,所以毋需再作解释。假使读者自认基本知识不够,则应 同时阅读通史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