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will吧 关注:6贴子:356
  • 2回复贴,共1

范睢与远交近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张仪的时代,秦国虽已有其主动的外交战略(连横),但其军事战略并不一定能与之配合,有时甚至于背道而驰。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常受他国轻视,强盛之后,遂不免时常向外用兵以显国威。尤其是秦国以奖励军功为主要政策,若不战又何来军功,这也是黩武主义者所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从商鞅变法(359 B.C.)到范睢谋用(268 B.C.)之间的九十一年内,秦国一共与魏国交战二十二次,韩国十七次,赵国十五次,楚国十三次,齐国六次,燕国二次,共计八十五次。几乎是每年一次,而在此同一时期间,全部战争次数为一百二十一次,换言之,秦国所参加的战争约占总数百分之六十六。   [ 注:黄煌雄:论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民国六十四年),p.147。   ]
     次数如此频繁,目标如此分散,有时除炫耀兵威以外,即更无其他意义。如此穷兵黩武,不仅浪费国力,而且还可能产生不利的反应,增强六国合纵的决心。于是当秦相穰侯越韩魏而远攻齐纲寿时,另一位客卿范睢遂向昭襄王提出反对意见: 


1楼2010-12-29 19:54回复
    夫穰侯越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槐之兵也,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疎矣。且昔齐闵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弊,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伐齐,大破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乎?王曰:文子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奔。故齐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斋盗粮者也。
         范睢引述史例,解释越境用兵,劳师伐远的错误之后,接着又提出其有远见的建议: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失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 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
         于是秦王用其谋,范睢遂代穰侯为相,负责执行此种“远交近攻”的大战略。 


    2楼2010-12-29 19:54
    回复
      过去,秦国在外交方面,几乎愿与所有其他国家建立双边合作关系,但同时在军事方面,又经常攻击所有那些国家。此种乱杂无章的行动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范睢遂主张坚持“目标”的原则。他把山东六国分为远近两类,远者交之而近者攻之,外交军事交相为用,不仅事半功倍,而且动则有成。自从范睢说昭襄王采纳其建议之后,秦国始有外交军事整合为一的国家战略,于是其统一大业又迈进一步。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对此种战略的成功,曾有非常中肯的评论:
           六国卒并于秦出于范睢远交近功之策,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也。其远交也,二十年不加兵于楚,四十年不加兵于齐。其近攻也,今年伐韩,明年伐魏,更出迭入无宁岁。韩魏折而入于秦,四国所以相继而亡也。秦取六国,谓之蚕食,盖蚕之食叶,自近及远。 [ 注: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 ]
           从统计数字上也可获证明,从范睢谋用(268 B.C.)到李斯用事(237 B.C.)之间的三十一年内,秦国对外用兵三十三次,其中对韩十一次,对魏十次,对赵十次,对楚二次,对齐燕则从未用兵。可见远交近攻战略是执行得相当彻底。在此还应补充说明一点:由于远交之故,燕齐等国得以苟安,遂又导致他们互相残杀,燕齐、燕赵、齐赵之间都曾发生战争。这对于秦国实为双重利益:一方面消耗那些国家的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近攻。 


      3楼2010-12-29 1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