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仪的时代,秦国虽已有其主动的外交战略(连横),但其军事战略并不一定能与之配合,有时甚至于背道而驰。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常受他国轻视,强盛之后,遂不免时常向外用兵以显国威。尤其是秦国以奖励军功为主要政策,若不战又何来军功,这也是黩武主义者所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从商鞅变法(359 B.C.)到范睢谋用(268 B.C.)之间的九十一年内,秦国一共与魏国交战二十二次,韩国十七次,赵国十五次,楚国十三次,齐国六次,燕国二次,共计八十五次。几乎是每年一次,而在此同一时期间,全部战争次数为一百二十一次,换言之,秦国所参加的战争约占总数百分之六十六。 [ 注:黄煌雄:论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民国六十四年),p.147。 ]
次数如此频繁,目标如此分散,有时除炫耀兵威以外,即更无其他意义。如此穷兵黩武,不仅浪费国力,而且还可能产生不利的反应,增强六国合纵的决心。于是当秦相穰侯越韩魏而远攻齐纲寿时,另一位客卿范睢遂向昭襄王提出反对意见:
次数如此频繁,目标如此分散,有时除炫耀兵威以外,即更无其他意义。如此穷兵黩武,不仅浪费国力,而且还可能产生不利的反应,增强六国合纵的决心。于是当秦相穰侯越韩魏而远攻齐纲寿时,另一位客卿范睢遂向昭襄王提出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