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非我
看完“让子惮飞”,我对姜文开始有点喜欢了。时下,人们常说‘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可对我来说喜欢,总的为点什么!
从“太阳”到“子惮”,如果说电影对电影人来说是一次梦幻般的飞行,那么在我眼里,姜文的这两次飞行好比俯冲到着陆。
在当代中国的几位导演里,姜文无疑是最具个性、标签最多的一位。雄性。狂傲。自大到近乎自恋。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到了姜文的迷惘、那种特殊时代的特殊赞颂成就了姜文最初的才华。我常常想,岁月有时就像镜子的反面,看不尽的阴沉底色里埋藏了纯真和激情、浪漫和守望。然而对姜文来说我们似乎看不到他和岁月和解的痕迹,几年下来,他的雄性仍在,霸气斐然。
不可否认,“让子惮飞”仍然沿袭了姜文的男性情怀。个人英雄主义的气质,肆意在每一个细节处狂欢。枪和子惮无疑是男性最有力的符号。可是,我们还是惊喜的看到英雄主义情结在本片里正慢慢的软性化了。你知道我所说的软性,并非是屈服,电影里姜文说“让子惮飞一会儿——” 我就知道,姜文的坚持还在。只是他在“太阳照常升起”以后,开始懂得在意义中不断的较劲,往往会把意义本身撕扯的支离破碎。这就是为什么,姜文费劲心思来讲述“太阳照常升起”,而我只能对肚子上天鹅绒的质感报以苦笑。有时候,我们太需要放弃,比缓慢更缓慢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一种美德。
我喜欢姜文的这份软性的英雄主义,影片结束时,姜文孤独的背影在夕阳下有种莫名的悲壮,而这份悲壮刚好唤起我最柔软的痛惜,带着讴歌的情怀。当人们对影片的戏谑津津乐道,把大师的标签毫不吝啬的贴在姜文的头上,我想姜文还远算不得大师。然而,他已经开始有了大师的思考。这足以令我心生敬意。
“太阳照常升起”被影评们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让子惮飞”我们仍能看到姜文骨子里的风魔,只是少了某些喃喃自语般的虚幻。镜头的变换、色彩的诗情画意、一个手势、一个小物件都做到了精准的诉求,不得不说姜文镜头下的细致入微近乎变态。以往他沈溺于个人意识的表达,表达的太多就会显得不那么亲民。然而,这一次姜文的“着陆”很圆熟、很像回事儿。不是么?
在本片中还有个发现,就是很多桥段都似乎受了昆汀的传染。这是我开始有点喜欢的另一个原因。
在写本文的时候,刚好看到央视某正经主播对“让子惮飞”的级别的评说,姜文这样回复“这也是我对新闻联播的看法”。哈哈,这是我开始有点喜欢的又一个原因。
看完“让子惮飞”,我对姜文开始有点喜欢了。时下,人们常说‘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可对我来说喜欢,总的为点什么!
从“太阳”到“子惮”,如果说电影对电影人来说是一次梦幻般的飞行,那么在我眼里,姜文的这两次飞行好比俯冲到着陆。
在当代中国的几位导演里,姜文无疑是最具个性、标签最多的一位。雄性。狂傲。自大到近乎自恋。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到了姜文的迷惘、那种特殊时代的特殊赞颂成就了姜文最初的才华。我常常想,岁月有时就像镜子的反面,看不尽的阴沉底色里埋藏了纯真和激情、浪漫和守望。然而对姜文来说我们似乎看不到他和岁月和解的痕迹,几年下来,他的雄性仍在,霸气斐然。
不可否认,“让子惮飞”仍然沿袭了姜文的男性情怀。个人英雄主义的气质,肆意在每一个细节处狂欢。枪和子惮无疑是男性最有力的符号。可是,我们还是惊喜的看到英雄主义情结在本片里正慢慢的软性化了。你知道我所说的软性,并非是屈服,电影里姜文说“让子惮飞一会儿——” 我就知道,姜文的坚持还在。只是他在“太阳照常升起”以后,开始懂得在意义中不断的较劲,往往会把意义本身撕扯的支离破碎。这就是为什么,姜文费劲心思来讲述“太阳照常升起”,而我只能对肚子上天鹅绒的质感报以苦笑。有时候,我们太需要放弃,比缓慢更缓慢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一种美德。
我喜欢姜文的这份软性的英雄主义,影片结束时,姜文孤独的背影在夕阳下有种莫名的悲壮,而这份悲壮刚好唤起我最柔软的痛惜,带着讴歌的情怀。当人们对影片的戏谑津津乐道,把大师的标签毫不吝啬的贴在姜文的头上,我想姜文还远算不得大师。然而,他已经开始有了大师的思考。这足以令我心生敬意。
“太阳照常升起”被影评们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让子惮飞”我们仍能看到姜文骨子里的风魔,只是少了某些喃喃自语般的虚幻。镜头的变换、色彩的诗情画意、一个手势、一个小物件都做到了精准的诉求,不得不说姜文镜头下的细致入微近乎变态。以往他沈溺于个人意识的表达,表达的太多就会显得不那么亲民。然而,这一次姜文的“着陆”很圆熟、很像回事儿。不是么?
在本片中还有个发现,就是很多桥段都似乎受了昆汀的传染。这是我开始有点喜欢的另一个原因。
在写本文的时候,刚好看到央视某正经主播对“让子惮飞”的级别的评说,姜文这样回复“这也是我对新闻联播的看法”。哈哈,这是我开始有点喜欢的又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