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沙加说随息法
欲要修行,必知根本.
根本者,性命.
一,根本之空性:
1,空性:
性乃是空性、自佛、清净的我、佛性、阿赖耶识等名,即真我.
2,元神(天):
空性寄宿于元神之上,以元神为体,是元神之根本源.
元神是身体内的真正指挥者、统帅者,是身体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宰,故名,天.
3,真意(天心):
当使用身体这个世界,交互其他世界时;
即以六根的眼耳鼻口身念之看听闻味触思的功能,为通道与窗口,去解析外部世界.
当解析后的信息,被六根之根识,传递到元神上时,元神动而响应,于是产生了意.
即,身体这个世界的内在统帅是元神,为天.
即,身体这个世界的外显统帅是真意,为天心.
元神真意,这个天心,是负责觉察、觉知、观照、知等功能,即知之所在,即是真意所在.
3,习性(熏染):
空性本无轮回,因被习性覆盖,而有生死轮转.
故而,空性而不得见,但有六根为缝隙与窗口.
在用六根之时,因习性随境而起,故而有磨炼习性,使空性上的熏染磨去的机会.
即,去掉自我之乌云,显露本我、真我之光明.
4,神显:
故而,空性初步,显为神,即元神真意.
二,根本之命炁:
1,元炁:
在未投胎前,元神为一团先天灵光.
先天者,母胎阶段,未投胎前也.
在投胎以后,元炁为一团炁,即胎胚之能量身的本源.
这元炁,用于身体发育而动者,名为元精.
在母胎阶段,并无口鼻呼吸,通过脐带等营养、呼吸于母,故名,胎息.
这胎息发源之地,即丹田.
在出生以后,通过口鼻呼吸,而元炁隐藏于丹田.
故而,丹田亦名,炁根,呼吸之根,先天之根.
2,后天炁:
在出生以后,上藏神,下藏炁.
在出生后,通过消化五谷精华,而产生阴精,阴精所化之炁,是维持肉身运转,所消耗炁的大部分来源.
故名此炁,为后天炁.
3,呼吸气:
人身根本的生命活动,就是呼吸.
呼吸属于风,会推动于经脉中,炁之运行.
因为,呼吸之根,就在丹田.
故而言,呼吸元炁,以求仙.
跟随呼吸,而下行丹田,是为炁现.
4,炁现:
故而,命蒂初步,现为炁,即以呼吸而求元炁.
三,根本之神炁相和:
初步修行,神显、炁现,神炁相和,神炁相抱,如此才能成就真种.
神显,意脱离六根,初步即意脱离念,又谓,识神退,而元神出.
炁现,呼吸根在丹田,元炁亦在丹田,又谓,粗息降服,外呼吸停,而内呼吸起.
内呼吸者,即真炁也.
1,神显:
神显上,以意脱离六根为关键,因缘而有众多方法.
闭目后,轻轻的看过去,看之所在,就是眼光之所在,也是知觉、真意之所在.
刚开始是,守丹田,即神光下照,意守丹田.
后面,神显而深入丹田,凝神入炁穴,而神炁相交.
2,炁现:
炁现上,心息相依是关键,因缘而有众多方法.
要注意,呼吸是主,真意是从,以意和呼吸之气,随而下行丹田.
即,察觉到呼吸的状态时,以旁观者而不是控制者,去跟随呼吸,跟随去到呼吸的根本,即丹田中.
入静,降服粗息,其气令和,绵绵若羽.
刚开始,是觉察呼吸,后面跟随呼吸,经过意息相融,最后息止丹田.
当息止丹田时,外呼吸停止,而内呼吸出现,真炁出现.
后面,这炁现而深入丹田,凝神入炁穴,而神炁相交.
四,神炁相和之心息相依:
伍柳言:...柱杖...人呼吸之气,原根本在丹田,但人只知出,不知进耳.
原来基础的文章,都被我删除了,但是我发现,这些基础还必须写.
不然,可能初级的门,都进不去,那么何谈成就呢?
1,关键:
欲要调息,要知关键.
呼吸之息,要细、柔、绵、长、匀等.
呼吸是主,意是从,不要控制呼吸,而是察觉到呼吸时,以旁观者去跟随呼吸,微微的影响呼吸,而调节呼吸.
以意跟随呼吸,到达丹田,止于丹田.
意跟随呼吸时,即与呼吸背后的真炁,相和.
2,过程:
意觉察呼吸,意跟随呼吸,意相融呼吸,意与息止于丹田,神意相和真炁、而神炁相交.
如此,才有真种之产生.
(1),察觉呼吸:
以耳不闻呼吸有声为标准.
若耳闻呼吸声大、明显等,即呼吸粗糙,喘急,急促,呼吸乱等,即呼吸不和.
呼吸不和,真炁亦不得调,而何言调息呢?
那么,怎么察觉到呼吸呢,数息、观息、入静等.
还有我写的,简单法门,右卧调息,手掌在耳朵上,就可以清楚的察觉到自己的呼吸.
那么同原理,耳朵中用清软耳塞,也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是简单的,方便法门.
(2),跟随呼吸:
察觉到呼吸以后,吸气时,意跟随吸气而下行丹田.
察觉到呼吸以后,呼气时,意移到鼻尖.
这样,就是吸气时,练丹道的丹田炁,而呼气时,练炁脉的丹田炁.
就会感觉到,全身舒服,柔软似绵,飘渺欲醉.
这里有关键,呼吸气要和,即柔.
若呼吸气不柔,气猛、气大、气凉等,则冷气入腹,会有拉肚子等事.
一定是,察觉到呼吸,跟随吸气而下行,使吸气为暖气,而下行丹田.
能到丹田,就到!
不能到丹田,后面继续,不要勉强而行.
一定记得,呼吸是主,意是从,是意跟随呼吸,让呼吸为路引,带着意去回丹田老家.
还有呼气时,我写风之旨说,最好是呼气时,小腹向脊柱压缩.
因为这样操作,排出浊气.
为,吸气则进气,呼气则出气.
因意跟随呼吸,若控制了呼吸,当跟随吸气结束以后,或会意在丹田附近,而控制呼气,往小腹送气.
这样就会,呼吸不自然,腹胀、腹疼.
甚至丹田在肾脏等附近,若是往这些器脏送气,则是快死之道,而非养命之道.
一定要注意,察觉到呼吸状态时,意跟随呼吸,呼吸气柔.
(3),意息相融:
当这样操作熟练以后,就会每次,意跟随呼吸而行.
随着操作的熟练,慢慢的进入丹田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
渐渐的,就会意与息相融,甚至能觉察到全身的炁行.
(4),息止丹田:
当进入丹田的次数,越来越多时,就会有意无意的,息与意,同止于丹田.
当意与息,止于丹田时,以神为火,以息为风,则会炼化丹田精炁,提纯精炁等.
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外呼吸停止,而小腹起伏,即开始丹田呼吸.
进入了丹田,就是跟随呼吸,而回了呼吸的老家,也来到了真炁之地.
就开始,神炁相和.
五,坎离:
当丹田呼吸出现时,小腹自动起伏.
在小腹的自动起伏中,会:
一吸,有炁从下方和中丹田,到下丹田.
一呼,有炁从下丹田去往中丹田.
如此,真炁往来徘徊,于中下丹田之间.
是谓,坎离交媾.
而在此之前,神光,真意,真炁,三家相会丹田,亦名坎离交媾.
六,渐进:
修行调息法,刚开始是修行中,心息相依.
修行久以后,就会平时生活中,哪怕不修行,一样是心息相依.
到了最后,全天24小时,哪怕睡梦中,也达到心息相依的效果.
如此,神炁相和,每天全身畅快而美而不可言.
七,信息:
有写此文章时,有信息说,禅宗辉煌再现,即因此文章!
有信息从伍柳传来,写的基本如此!
行者沙加说随息法
欲要修行,必知根本.
根本者,性命.
一,根本之空性:
1,空性:
性乃是空性、自佛、清净的我、佛性、阿赖耶识等名,即真我.
2,元神(天):
空性寄宿于元神之上,以元神为体,是元神之根本源.
元神是身体内的真正指挥者、统帅者,是身体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宰,故名,天.
3,真意(天心):
当使用身体这个世界,交互其他世界时;
即以六根的眼耳鼻口身念之看听闻味触思的功能,为通道与窗口,去解析外部世界.
当解析后的信息,被六根之根识,传递到元神上时,元神动而响应,于是产生了意.
即,身体这个世界的内在统帅是元神,为天.
即,身体这个世界的外显统帅是真意,为天心.
元神真意,这个天心,是负责觉察、觉知、观照、知等功能,即知之所在,即是真意所在.
3,习性(熏染):
空性本无轮回,因被习性覆盖,而有生死轮转.
故而,空性而不得见,但有六根为缝隙与窗口.
在用六根之时,因习性随境而起,故而有磨炼习性,使空性上的熏染磨去的机会.
即,去掉自我之乌云,显露本我、真我之光明.
4,神显:
故而,空性初步,显为神,即元神真意.
二,根本之命炁:
1,元炁:
在未投胎前,元神为一团先天灵光.
先天者,母胎阶段,未投胎前也.
在投胎以后,元炁为一团炁,即胎胚之能量身的本源.
这元炁,用于身体发育而动者,名为元精.
在母胎阶段,并无口鼻呼吸,通过脐带等营养、呼吸于母,故名,胎息.
这胎息发源之地,即丹田.
在出生以后,通过口鼻呼吸,而元炁隐藏于丹田.
故而,丹田亦名,炁根,呼吸之根,先天之根.
2,后天炁:
在出生以后,上藏神,下藏炁.
在出生后,通过消化五谷精华,而产生阴精,阴精所化之炁,是维持肉身运转,所消耗炁的大部分来源.
故名此炁,为后天炁.
3,呼吸气:
人身根本的生命活动,就是呼吸.
呼吸属于风,会推动于经脉中,炁之运行.
因为,呼吸之根,就在丹田.
故而言,呼吸元炁,以求仙.
跟随呼吸,而下行丹田,是为炁现.
4,炁现:
故而,命蒂初步,现为炁,即以呼吸而求元炁.
三,根本之神炁相和:
初步修行,神显、炁现,神炁相和,神炁相抱,如此才能成就真种.
神显,意脱离六根,初步即意脱离念,又谓,识神退,而元神出.
炁现,呼吸根在丹田,元炁亦在丹田,又谓,粗息降服,外呼吸停,而内呼吸起.
内呼吸者,即真炁也.
1,神显:
神显上,以意脱离六根为关键,因缘而有众多方法.
闭目后,轻轻的看过去,看之所在,就是眼光之所在,也是知觉、真意之所在.
刚开始是,守丹田,即神光下照,意守丹田.
后面,神显而深入丹田,凝神入炁穴,而神炁相交.
2,炁现:
炁现上,心息相依是关键,因缘而有众多方法.
要注意,呼吸是主,真意是从,以意和呼吸之气,随而下行丹田.
即,察觉到呼吸的状态时,以旁观者而不是控制者,去跟随呼吸,跟随去到呼吸的根本,即丹田中.
入静,降服粗息,其气令和,绵绵若羽.
刚开始,是觉察呼吸,后面跟随呼吸,经过意息相融,最后息止丹田.
当息止丹田时,外呼吸停止,而内呼吸出现,真炁出现.
后面,这炁现而深入丹田,凝神入炁穴,而神炁相交.
四,神炁相和之心息相依:
伍柳言:...柱杖...人呼吸之气,原根本在丹田,但人只知出,不知进耳.
原来基础的文章,都被我删除了,但是我发现,这些基础还必须写.
不然,可能初级的门,都进不去,那么何谈成就呢?
1,关键:
欲要调息,要知关键.
呼吸之息,要细、柔、绵、长、匀等.
呼吸是主,意是从,不要控制呼吸,而是察觉到呼吸时,以旁观者去跟随呼吸,微微的影响呼吸,而调节呼吸.
以意跟随呼吸,到达丹田,止于丹田.
意跟随呼吸时,即与呼吸背后的真炁,相和.
2,过程:
意觉察呼吸,意跟随呼吸,意相融呼吸,意与息止于丹田,神意相和真炁、而神炁相交.
如此,才有真种之产生.
(1),察觉呼吸:
以耳不闻呼吸有声为标准.
若耳闻呼吸声大、明显等,即呼吸粗糙,喘急,急促,呼吸乱等,即呼吸不和.
呼吸不和,真炁亦不得调,而何言调息呢?
那么,怎么察觉到呼吸呢,数息、观息、入静等.
还有我写的,简单法门,右卧调息,手掌在耳朵上,就可以清楚的察觉到自己的呼吸.
那么同原理,耳朵中用清软耳塞,也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是简单的,方便法门.
(2),跟随呼吸:
察觉到呼吸以后,吸气时,意跟随吸气而下行丹田.
察觉到呼吸以后,呼气时,意移到鼻尖.
这样,就是吸气时,练丹道的丹田炁,而呼气时,练炁脉的丹田炁.
就会感觉到,全身舒服,柔软似绵,飘渺欲醉.
这里有关键,呼吸气要和,即柔.
若呼吸气不柔,气猛、气大、气凉等,则冷气入腹,会有拉肚子等事.
一定是,察觉到呼吸,跟随吸气而下行,使吸气为暖气,而下行丹田.
能到丹田,就到!
不能到丹田,后面继续,不要勉强而行.
一定记得,呼吸是主,意是从,是意跟随呼吸,让呼吸为路引,带着意去回丹田老家.
还有呼气时,我写风之旨说,最好是呼气时,小腹向脊柱压缩.
因为这样操作,排出浊气.
为,吸气则进气,呼气则出气.
因意跟随呼吸,若控制了呼吸,当跟随吸气结束以后,或会意在丹田附近,而控制呼气,往小腹送气.
这样就会,呼吸不自然,腹胀、腹疼.
甚至丹田在肾脏等附近,若是往这些器脏送气,则是快死之道,而非养命之道.
一定要注意,察觉到呼吸状态时,意跟随呼吸,呼吸气柔.
(3),意息相融:
当这样操作熟练以后,就会每次,意跟随呼吸而行.
随着操作的熟练,慢慢的进入丹田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
渐渐的,就会意与息相融,甚至能觉察到全身的炁行.
(4),息止丹田:
当进入丹田的次数,越来越多时,就会有意无意的,息与意,同止于丹田.
当意与息,止于丹田时,以神为火,以息为风,则会炼化丹田精炁,提纯精炁等.
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外呼吸停止,而小腹起伏,即开始丹田呼吸.
进入了丹田,就是跟随呼吸,而回了呼吸的老家,也来到了真炁之地.
就开始,神炁相和.
五,坎离:
当丹田呼吸出现时,小腹自动起伏.
在小腹的自动起伏中,会:
一吸,有炁从下方和中丹田,到下丹田.
一呼,有炁从下丹田去往中丹田.
如此,真炁往来徘徊,于中下丹田之间.
是谓,坎离交媾.
而在此之前,神光,真意,真炁,三家相会丹田,亦名坎离交媾.
六,渐进:
修行调息法,刚开始是修行中,心息相依.
修行久以后,就会平时生活中,哪怕不修行,一样是心息相依.
到了最后,全天24小时,哪怕睡梦中,也达到心息相依的效果.
如此,神炁相和,每天全身畅快而美而不可言.
七,信息:
有写此文章时,有信息说,禅宗辉煌再现,即因此文章!
有信息从伍柳传来,写的基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