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求好”的动机是生的欲望的具体表现,它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心理治疗产生效果的基本途径是治疗师充分利用来访者的“求好”动机,将其导向现实生活方面,并开展富有建设意义的行动。所谓的“不求好”并不是让你直接消除“希望好起来”的愿望或想法,而是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操作方法,让你真正获得痊愈。
昨晚接待了一名强迫症来访者,她说,“若水老师,我知道自己不能求好,但是我控制不住啊,我就是想让自己舒服一点,想让自己快点好起来”。这位朋友并没有真正理解“不求好”的含义。
在以往的文章当中,我的确会告诉大家,不要求好,不要去追求舒服的感觉,不要去追求快速的治愈。时间久了,大家就错误地认为,我不能有“求好”的愿望或想法,只要这类想法出现了,就说明我在排斥对抗,我就做错了。但实际上,当你深处痛苦之中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快点好起来,快点舒服起来,这个想法是正常的,也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森田疗法认为,人人都有生的欲望,都希望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家庭变得更加幸福,工作变得更加顺利。当然了,希望自己能够快点摆脱症状的束缚,希望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情绪变得更加稳定,人格变得更加健全,这些也都是生的欲望的具体表现。
改变从来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这期间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瓶颈期和反复期。有的人即便再痛苦,再难受,他们也能咬牙坚持,也能够坚持该干嘛干嘛。他们是依靠什么样的毅力和决心“熬过来”的呢?
据我的观察来看,他们依靠的是一种很单纯、很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现阶段的苦苦煎熬,让自己的未来可以变得更好、更健康、更成熟,让自己可以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一点。就是这种“希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在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忍受痛苦,勇往直前。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求好”的动机和愿望,也是你最终能够获得痊愈的最大动力。
多年的心理治疗工作经验告诉我,如果某位来访者缺乏“求好”的愿望,那么心理治疗对他来说是很难奏效的,起码现阶段是这样子的。
在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工作期间,我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群来访者:他们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孩子,父母和医生都觉得孩子有心理问题,也都建议他们来找我做心理治疗。当我询问孩子是否真正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时,他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干脆直接告诉我,“我没问题,不需要做”。
我也经常接到一些父母的电话,他们会问我,“若水老师,我的孩子有强迫、焦虑或抑郁等方面的问题,我很想让ta来找你做心理治疗,但他很排斥,怎么才能让ta接受心理治疗呢?”我一般都会很坦诚地告诉他们,开展心理治疗工作的前提是,来访者感受到了心理的困扰,他们愿意主动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也就是说,心理治疗只能帮助那些“愿意接受帮助的人”,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那么心理治疗是很难在他的身上起效的。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存在心理的困扰,明明已经很痛苦了,但就是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呢?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有的人是觉得心理治疗没有用,有的人觉得依靠自己挺一挺就能好,有的人是受到了一些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如没有钱)。但据我的观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是缺乏改变的动力。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希望让自己变好”的愿望或想法,这在抑郁症的朋友身上更加明显。
从咨询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来访者“希望让自己变好”的动机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心理治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在整个心理治疗的工作中,我都会小心翼翼地保护、维持和激发来访者的求助动机,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好起来,让他们保持行动的动力。
如果来访者的动力不足,“求好”的愿望不强,我反而会做大量的工作,努力去激发并维持这份动力。
所以,“求好”本身是一件好事,希望“求好”的愿望或想法消失,这个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也和心理治疗的原理背道而驰。
那么,我们经常说的“不求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不求好”并不是让你去直接消除“希望让自己好起来”这类的愿望或想法,而是让你在面对症状时学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换句话说,你不是想让自己好起来吗?这是好事啊,那么怎么做才能真正好起来呢?解决症状,逃避生活只会让你更加严重。所以,希望好起来,那就不要再解决症状了,要坚持生活,坚持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真正好起来。
在这次心理咨询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和这位咨询者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求好”的愿望或想法,就像水一样,水是中性的事物,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水可以泛滥成灾,变成洪水猛兽,吞噬人们的房屋田产,它也可以储存发电,灌溉万亩良田,为人类造福。所以,“求好”的想法和水一样,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和利用了。(已完结)
昨晚接待了一名强迫症来访者,她说,“若水老师,我知道自己不能求好,但是我控制不住啊,我就是想让自己舒服一点,想让自己快点好起来”。这位朋友并没有真正理解“不求好”的含义。
在以往的文章当中,我的确会告诉大家,不要求好,不要去追求舒服的感觉,不要去追求快速的治愈。时间久了,大家就错误地认为,我不能有“求好”的愿望或想法,只要这类想法出现了,就说明我在排斥对抗,我就做错了。但实际上,当你深处痛苦之中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快点好起来,快点舒服起来,这个想法是正常的,也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森田疗法认为,人人都有生的欲望,都希望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家庭变得更加幸福,工作变得更加顺利。当然了,希望自己能够快点摆脱症状的束缚,希望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情绪变得更加稳定,人格变得更加健全,这些也都是生的欲望的具体表现。
改变从来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这期间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瓶颈期和反复期。有的人即便再痛苦,再难受,他们也能咬牙坚持,也能够坚持该干嘛干嘛。他们是依靠什么样的毅力和决心“熬过来”的呢?
据我的观察来看,他们依靠的是一种很单纯、很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现阶段的苦苦煎熬,让自己的未来可以变得更好、更健康、更成熟,让自己可以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一点。就是这种“希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在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忍受痛苦,勇往直前。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求好”的动机和愿望,也是你最终能够获得痊愈的最大动力。
多年的心理治疗工作经验告诉我,如果某位来访者缺乏“求好”的愿望,那么心理治疗对他来说是很难奏效的,起码现阶段是这样子的。
在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工作期间,我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群来访者:他们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孩子,父母和医生都觉得孩子有心理问题,也都建议他们来找我做心理治疗。当我询问孩子是否真正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时,他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干脆直接告诉我,“我没问题,不需要做”。
我也经常接到一些父母的电话,他们会问我,“若水老师,我的孩子有强迫、焦虑或抑郁等方面的问题,我很想让ta来找你做心理治疗,但他很排斥,怎么才能让ta接受心理治疗呢?”我一般都会很坦诚地告诉他们,开展心理治疗工作的前提是,来访者感受到了心理的困扰,他们愿意主动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也就是说,心理治疗只能帮助那些“愿意接受帮助的人”,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那么心理治疗是很难在他的身上起效的。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存在心理的困扰,明明已经很痛苦了,但就是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呢?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有的人是觉得心理治疗没有用,有的人觉得依靠自己挺一挺就能好,有的人是受到了一些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如没有钱)。但据我的观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是缺乏改变的动力。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希望让自己变好”的愿望或想法,这在抑郁症的朋友身上更加明显。
从咨询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来访者“希望让自己变好”的动机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心理治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在整个心理治疗的工作中,我都会小心翼翼地保护、维持和激发来访者的求助动机,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好起来,让他们保持行动的动力。
如果来访者的动力不足,“求好”的愿望不强,我反而会做大量的工作,努力去激发并维持这份动力。
所以,“求好”本身是一件好事,希望“求好”的愿望或想法消失,这个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也和心理治疗的原理背道而驰。
那么,我们经常说的“不求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不求好”并不是让你去直接消除“希望让自己好起来”这类的愿望或想法,而是让你在面对症状时学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换句话说,你不是想让自己好起来吗?这是好事啊,那么怎么做才能真正好起来呢?解决症状,逃避生活只会让你更加严重。所以,希望好起来,那就不要再解决症状了,要坚持生活,坚持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真正好起来。
在这次心理咨询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和这位咨询者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求好”的愿望或想法,就像水一样,水是中性的事物,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水可以泛滥成灾,变成洪水猛兽,吞噬人们的房屋田产,它也可以储存发电,灌溉万亩良田,为人类造福。所以,“求好”的想法和水一样,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和利用了。(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