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普贤菩萨吧 关注:52,385贴子:217,279
  • 0回复贴,共1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讲)节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我们看丙四的明行阴境。
我们这一大科讲到破除五阴的魔境。一个佛弟子,当我们下定决心要解决轮回的问题,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你第一个要面对就是你当下的五阴身心世界。因为你所有的造作,拜佛是谁?当然靠五阴在拜佛,念佛是谁?也是靠你的色受想行识在念佛,所以你生命当中所有的工具就是五阴,离开五阴就没有了。
但不幸的是这个五阴是怎么来的呢?在《楞严经》上说,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就是我们没有学佛之前就有五阴了。因为我们前生一种坚固的妄想,创造了业力,而这个业力把今生的五阴给变现出来。
当然,谈到妄想,就有好妄想,也有不好的妄想。可能你前生妄想的主流,是布施的妄想,所以你今生变出一种富贵美好的色受想行识;当然你也可能起悭贪的妄想,那你今生就是一种贫穷卑贱的色受想行识,所以妄想有好有坏。但是妄想有一个共同点,为什么叫妄想?就是攀缘心,有所得心。所以我们在因地创造今生五阴的时候,它是一种有漏的私心。你前生布施的时候,可不是为了无上菩提而布施。你还记得吗?你前生布施的时候,是希望能够因为布施创造来生的快乐,你带有私心。这个善法带有有漏,所以今生的果报,得这个五阴的时候,对不起,因地有漏果报变成有漏。所以我们今生,除了你是圣人,凡夫的五阴都是有漏,也就是说这是不能用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修行要靠现在的五阴,而这个五阴是有漏,所以《楞严经》说,根本成妄。就是说如果你不改造五阴直接念佛,会有什么后果?因为你这个五阴创造的过程是有漏的因地,就好像蒸砂不能成饭,你拿砂去煮,煮了半天叫做热砂,它不会变成饭,因为砂非饭本,因地不对。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有漏的因地,可以创造无漏的功德,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在走上菩提道的时候,开始怎么样?破除现前有漏的五阴,把它转成无漏的五阴。所以一开始是修空观的智慧,来消灭前生留下的一种有漏的五阴。
现在就有个问题了,五阴是我们前生形成的一种坚固的妄想变现出来,某种程度带有我们很深的、亲身经历的人生经验,有我们熟悉的想像,有我们熟悉的回忆,有我们熟悉的感受,全部都蕴藏在五阴里面。我们所有过去美好的回忆,痛苦的回忆,都在现在的五阴当中。所以消灭它就不是那么容易,它会反弹,它会现出五阴魔境来干扰你。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知道这个问题。
什么叫五阴?一句话就讲完了,你所有的过去就是五阴。你这件衣服穿得这样久,突然间要把它脱掉,所以它的魔境会出现,就是因为跟你太熟悉了。但是,成败就在一念间,当五阴魔境出现的时候,表示你即将改变。如果你走过去,那你从此以后海阔天空,真正的挥别过去。恭喜你,你走出了过去,你就是一个新的脱胎换骨。你面对五阴魔境的时候走不过去,打回原点,甚至于更糟糕。所以往往在成败的一念之间,这是要事先知道的。
当然你今天如果是不了生死,今生只想追求安乐道,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有漏五阴里面积集一点善业,你根本不会碰触五阴,那你什么事情都不会有。你今生只想去做一点慈善事业,也不去动摇你过去生的根本,你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是你就继续轮回了。所以你一旦是要改变你生死的轨道,从有漏的轨道转成无漏的轨道,那你迟早要面对你五阴的问题,就你迟早要面对你的过去,迟跟早而已了。
丙四、明行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好,我们前面讲到色、受、想,现在看四、行阴。丙四的明行阴境。这个行阴,相对于色、受、想,它的行相比较微细,它是一种刹那刹那的生灭相。不像前面的色身,就是一个很粗重的肉体。感受,也是一个很粗重的一种情绪;想象,也是心中很多很多的取相分别,色受想都是一种很粗显的相貌,相对来说行阴非常微细。
我们看丁一的总标行阴的相状,行阴相状里面先看第一段、正示行阴的区宇,看经文。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示行阴区宇;戊二、悬示行阴尽相。)
戊一、正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当我们把色、受、想三种粗重有漏的五阴调伏以后,接下来行阴就现前,什么叫行阴呢?“生灭根元 从此披露”。我们凡夫要轮回,一定要有一种生灭的力量。就是生起又灭掉,生起又灭掉,它不是一条线的,一条线就真如本性了,就是不生灭了,轮回它一定是要有变化才会轮回。所以变化当中,它就是一种生跟灭的结合,这种生相跟灭相两个结合起来,它同时就出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十方众生种种的“毕殚其类”。你看到了轮回的真实相,就是为什么会轮回?简单讲,因为我们心不断的变化,所以会轮回。
我们的心不管起善念,不管起恶念,它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失,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失,它不像佛陀,佛陀的心一旦生起菩提心,他的菩提心是永恒的,它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凡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所以这就是一个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心变化、动荡。
这个时候,“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然他看不到生命的差别因缘,但是已经看到生命的共同点,就是一种生跟灭两种相状的结合。讲一个譬喻,就好像一匹强壮的野马,它无止尽的奔腾在广大的草原当中,这个就是行阴。这个马就不断的跑,不断的跑,整个六根的果报的根本,这个就是行阴区宇。
行阴是这样子,一般会在行阴产生执着的就是外道。因为外道他喜欢禅定,这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要追求涅槃是追求禅定。外道修禅定的时候,当然第一个、他非常讨厌色身。一块肉在这里让我很难寂静,这个色身是很粗重,它障碍禅定,所以他就诃责色身,这个色阴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他就把色阴给灭了。色阴灭以后感受就出来,他看到自己的感受情绪变来变去,他也很讨厌感受,结果他也把感受给灭了。感受灭了以后变成想像,东想西想也障碍禅定。所以他整个修学,他是用禅定把色、受、想都灭了,因为这三个是严重障碍他内心的寂静。
到了行阴的时候,他要中招了。
因为行阴不障碍禅定。它的形相非常微细,比禅定还微细。所以外道当他克服了色受想以后,因为他没有修佛教的空性智慧,他只是用禅定压住,如石压草的压住色、受、想;到行阴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微细的我爱执,所以他这个时候就会陷在行阴。你看《楞严经》里面的行阴的魔境,全部是外道中招的。凡夫你一旦走过色、受、想,行阴就不容易中招了,可能在识阴,凡夫的五阴魔境会陷进去的。“色、受、想、识”这四个;行阴陷进去的绝大部分都是外道,你看它十种都是外道。好,我们看行阴的穷尽相状,看经文。
戊二、悬示行阴尽相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消灭行阴只有一个方法,修我空观,没有其他方法。行阴天不怕地不怕,它不像色受想,你用禅定可以灭它。行阴它比禅定还微细,你灭不了它。所以入了行阴的时候,一定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破坏行阴。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这种微细的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你能够性入元澄,透过我空法空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时候就把生灭的行阴,回归到一念的寂静的心中。在一念的心中消除无始的波浪,生灭的波浪,把这个波浪化为平静的海水,这个时候行阴穷尽。
这个行阴是非常麻烦的一个东西,它形相微细很少人会觉知。但是它又对我们的整个生死轮回,产生关键性的一个主宰,它就是一种主宰性。唯识学给行阴讲一句话说,行阴坏就坏在它是一个内外的桥梁。这行阴不灭,向外干扰第六意识的想像,让想像变成有漏。你布施,持戒本来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是因为你这个行阴的我执,变成所有的布施通通是一种带有私心的有漏行为。向外干扰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向内干扰第八识。它把第八识有漏的业种唤醒变成业力。你本来念佛念得好好的,你那个业力都快要沉淀了,可以带业往生了,你晚年的时候强作主宰,什么事都想管,结果你又把业力给激发起来。
所以这个我执是很不好的东西,不管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不管圣道门的了生死,这个行阴,这个我爱执是一定要面对的。但是它的问题,它非常微细。好,我们看它所产生的魔境,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计五现涅槃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分别其相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好的,五阴的魔境有三段,主要讲到是执着五种的涅槃,我们看他是怎么执着的。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一个修习止观的人,他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外道,但这里指的是外道。“堅凝正心”,他开始收摄身心,所有修行都一定要收摄身心的。他经过了色受想以后,他的特点,一个人超越了色阴、受阴、想阴以后,魔不得其变,外魔不敢干扰他了,也没有这个本事干扰他了。因为一般到了行阴,他的禅定转深,禅定都非常深了,至少初禅以上。魔王都是欲界天的,当然不敢去碰初禅以上的人。
所以一旦你如果到了行阴现前,你在打坐的时候,看到你生命的一种微细的生灭相,恭喜你,你已经成就禅定了。所以外魔不可能干扰,你的问题在于内心的妄想执着。
“穷生类本”,这个时候你看到了的轮回的真实的根本。那种生、灭不断变化的现状出现,你就在观察这种微细的生跟灭的时候,会发觉生命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一种微细的水流。这个时候,外道只有经过禅定的训练,没有经过空观的训练。所以他在看生跟灭的时候,“于后后有生计度者”。他对未来的生命,就有新的解读了。
后后有。为什么叫有呢?我们解释一下。本来在行阴的时候,他看到两个相状,一个生相,一个灭相,对不对?他看到生跟灭两种相状,有一种人对“生”产生执着,就是这个念头灭了以后它又生,在生的当下他执着,这是第一个有,后后有。有一种人是在生跟灭的时候,他对于念头的“灭”的那一当下产生执着,就变成于后后无。于后后有产生执着的叫做什么,常见;于后后无产生执着的叫做断见,就这两种。外道的思想没有中道,要么执着有,生命毕竟有,要么就毕竟无。这个人是对后后有,生跟灭的时候他对这个生相产生执着,所以就产生了五种涅槃论,这种涅槃不是佛弟子的涅槃,是外道自己创出的涅槃。
我们看他这个五涅槃论指的是什么东西,看第十八面。
第一个涅槃,他认为“以欲界天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外道在禅定的时候,他看到生相喜欢生相。喜欢生相的时候他就执着后后有。第一个、他认为欲界天就是涅槃,原来佛陀说的涅槃就是欲界天。为什么?欲界诸天他心想事成,寿命久远。
诸位,天界的快乐跟我们凡夫的快乐是不太一样。我们凡夫是拖了一个臭皮囊,所以我们享受快乐的时候有很多障碍。第一个、老。第二个、病,身体病痛。你福报再大身体病痛,你所有的快乐都不可能成就了。诸天可不是这样,诸天一生不会生病,身体特别健康。而且娑婆世界人道的快乐,你要去劳动去追求,去工作去换取快乐。诸天不用心想事成,他念头一动,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以诸天的快乐相对人道来说,他有自在力。人道的快乐是有障碍,你很努力的工作去换取快乐。
所以,相对来说,诸天的快乐,外道觉得这个快乐,好!他认为这个就是涅槃,心生爱慕。第一个、他把诸天五欲的快乐当成涅槃,这个第一种论调。
第二个、把初禅当涅槃。当然,欲界天的快乐要跟初禅比,经典说,国王跟乞丐相比了。因为欲界的快乐,它有得失的问题。欲界的快乐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天人没有安全感。他虽然很快乐,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他也不用工作,身体也不生病,但是他知道这个快乐有一天会失掉,所以享受快乐的内心深处心常忧愁。因为他看到隔壁的天人死掉了,他看到后面的天人哪一天也不见了,他就知道有一天会轮到他,所以诸天的快乐是心有忧愁。但是初禅,心无忧故。得到禅定的人,他的心安定了。所以这个离生喜乐地,有一种人就认为初禅就是涅槃,为什么呢?它没有欲界的忧愁。
或者以二禅,定生喜乐地。二禅当然禅定更深,他已经没有初禅扰动的身心粗重之苦,他不但没有身苦,连心苦都没有,所以以二禅为涅槃。
或者以三禅,有为快乐三禅是最殊胜了。因为三禅是离喜妙乐地,他把那个粗重的喜悦舍掉,只要微细的妙乐,三禅是最快乐。
或者是以四禅,外道很多都是以四禅。因为四禅认为说,我连快乐也不要,因为快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扰动相,我要的是寂静。所以四禅是苦乐二亡,他把喜悦、快乐也舍掉,他就享受那种舍受,那种不苦不乐寂静的舍受。
当然这个都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要轮回的。外道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把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做五涅槃,所以“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把有漏的快乐,当做出世的解脱。把五处的安稳,当作是正式的清净的功德。如是循环五究竟处。所以他的生命,因为禅定的福报,他就在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在这些地方循环的享受快乐,等到福报享尽,堕落轮回。
所以结论,“由此计度五涅槃论,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伤害你的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于有漏的五阴中安立五涅槃论,这是一种心颠倒,是错误的认知。
这个行阴是这样子,行阴就是两种相状。就是刹那生、刹那灭,乐观的人,对生命有期待的人,就你这个人个性就是乐观,看到行阴以后,往往会执着那个生相,你会忽略灭相。悲观的人在看到念头生跟灭的时候,会执着那个灭相,就产生断灭见。就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当然这个就是在学习止观之前,都没有建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所以在整个行阴现前的时候,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是行阴的魔境。
----净界法师


IP属地:吉林1楼2024-12-14 20: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