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分析吧 关注:24贴子:106
  • 2回复贴,共1

《娱乐至死》总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 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了。但是我们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点,而且也不那么广为人知。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 的《美丽新世界》。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不会料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 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30 19:41回复
    主要论点 在电视这一媒介下,信息的传递只能采取娱乐的形式,严肃的信息能传递但也不能传递。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30 21:53
    回复
      各章节总结
      1事物有表面含义,还有隐藏含义,媒介也是
      2信息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方式的关系密不可分
      3在铅字时代下,铅字对人有很大影响
      4在铅字影响下,人有较好的逻辑思辨能力
      5在电视时代下,信息因为失去语境致使逻辑的割裂
      6电视将信息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7割裂的信息使逻辑割裂,娱乐化的信息没有严肃/真实性
      8电视下的宗教,娱乐化的宗教改变了宗教本身
      9电视下的政治,使人的关注点由政策内容转向政客形象
      10电视下的教育,电视可以传递学习内容但不能传播学习方式,而且内容传递效率低。
      11我们正逐步走向郝胥黎假设的未来,两种尝试解决的方法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30 2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