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吧 关注:20,899贴子:292,184

关于霍去病的几个谣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指的是不娶妻吗?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当代奇葩市井地底婆的臆想,也不知道它们一口咬定霍去病不娶妻是啥意思?幻想自己能去嫖吗?
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在所有史料中是一清二楚的,古人从未曲解过,把这句话解释成拒婚倒是当代人的神奇思维,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思异想?!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汉书》
上为治第,对曰:“匈奴不灭。臣何以家为。”—《汉纪》
天子为治第,令票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资治通鉴》
(史汉均作无以家为,独前汉纪作何以家为,《前汉纪》是东汉末年的作品,数百年来,口语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以无以家为为准。)
都说得清清楚,这句话是为了拒绝豪宅之语,与拒婚毫无关系。
按汉朝的婚姻风俗制度,他要真没娶妻,反而是个异类,那么史书倒真会提上一笔!史书没有一个字提到,那么就他的婚姻就很正常,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正常,在十三到十八岁之间定婚,结婚,妻子是朝中大员之女,门当户对,温淑婉嫕,知书识礼,四德皆备,六行不违!而且他还应该有妾,妾是清白良家子,妻妾很和睦,家中绝无斗鸡事件。一切很正常,不需要多提。事实上,整个史汉,有几位大臣的妻子被提到过?他的妻妾都很正常,也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自然不需要提。
要是他的妻子真象那些鬼剧编的那样出生不明,卑微异族,疯疯癫癫,疯狂干涉外事,到处乱跳,没半点教养,违法犯罪无数,时刻申请族诛,不孝不义,各种妒嫉,那才真需要被提到,并给予讥笑。当然,中国历史数千年,也没出现过种女人,毕竟,任何一个正常家族正常男人都不会蠢得把这种女人纳入家庭的,人都要自保!


IP属地:四川1楼2024-10-29 11:52回复
    二、霍嬗是嫡长子,他生母就是冠军侯夫人!绝对不是婢女所生,更不可能是外妇!
    所谓嫡长子,当然就是正妻所生长子。汉朝的继承制度,非正,非子是不能继承的。
    《汉律摭遗》曰:非子 《功臣表》:“复阳嗣侯嘉薨,康侯拾嗣。拾薨,侯强嗣,坐拾非嘉子,免。杜嗣侯福,坐非子,免。”《恩泽侯表》:“营平嗣侯岑,坐父钦诈以长安女子王君侠子为嗣,免。”
    非正 《恩泽侯表》:“平周嗣侯满,坐非正,免。汝昌嗣侯昌以商兄子绍奉祀封,坐非正,免。阳新侯郑业,坐非正,免。”
    按:非子与非正有无分别,未详。以文字求之,非子为异姓,非正为非正嫡,似有殊也。《唐律》非正嫡诈承袭在《诈伪律》中,疑《汉律》已然,今故列于此。
    历朝历代,不是正嫡袭爵都是特恩,如果霍嬗不是嫡长子,那么他袭爵就是皇帝特殊恩泽,史书必然指出,而霍嬗干脆利落地袭爵,就足以证明他是嫡长子,他的母亲就是霍去病明媒正娶的冠军侯夫人。把霍嬗写成妾婢所生的庶子甚至情妇所生的私生子,那是对历史,对法律,对英雄的最大侮辱,荒谬绝伦。真以为古代的继承法和当代一样呢?什么女人生的都有继承权?
    汉代,列侯的妾也是有封号的,有二等,曰孺子,曰良人,这都是贵妾,如果正妻无子,按汉代继承制度,就该轮到孺子良人的儿子。正妻无子,有妾生了儿子,为了儿子的将来,她也应该获得良人或者孺子的名份!没有名份什么都没有!认为堂堂万户侯就只有一个妻子,连妾侍都没有的,是当代市井底层毫无常识女人的幻想!如果霍嬗的母亲是妾,她生了霍嬗,她会立即得到良人孺子的名份!没名份的情妇姘头下再多的崽也没有用,没有获得承认,得不到爵位,也得不到财产!
    当然霍嬗的母亲不可能是妾,她就是冠军侯夫人!特恩史书都会提到!霍嬗如此干脆,就说明他根正苗红,他母亲就是霍去病明媒正娶,六礼相聘,拜过天地祖先的主祭祀之冢妇!
    霍嬗死后无子,冠军侯国除,足以证明霍嬗没有同母弟,霍嬗的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但霍去病却有孙子,可以证明他不止一个儿子,根据《西京杂记》记载,霍将军妻一产二子,也就是生了一对双胞胎,但霍嬗肯定不是那对双胞胎中的一个,因为他的同母弟是有继承权力的,既然这对双胞胎的母亲也是妻,可以肯定她不是霍嬗的母亲。如果这条资料可信,那么霍去病不但有妻,而且还应该有先后二妻!当时的子不一定指男孩,女子也可以被称为子,从霍去病有孙子来看,这对双胞胎中至少有一个是男孩,他就是霍山霍云的父亲。至于另一个孩子,可男可女,并不重要了。
    霍去病当然没有休过妻,否则霍嬗就不可能是嫡长子,出妻之子失去嫡子名份,只能证明霍嬗的母亲早逝,霍去病再娶继妻,生下一对双胞胎。
    现代人对汉代礼法的了解简直令人喷饭,那些完全对汉代一无所知的女人就敢编“嫖霍”小说,竟然说出“我想嫁给你”“你愿嫁给我”这类听着就知道是蛮夷底层没半点教养的鬼话来,就不会说句:“愿得为君侍箕帚”,“可愿为我执巾栉”之类稍微有点档次的话吗?
    电视剧《汉武大帝》立后之时,卫子夫象跑一样,历阶而上,连登阶都不会,这种走路都不会的女人真能当大汉皇后?她在宫中十多年,怎么还这样?你这是准备抢册宝吗?这是在侮辱整个大汉吗?《大汉贤后卫子夫》也是历阶而上,不会登阶之礼,但她走得很慢,这就比《汉武大帝》那个抢册宝的卫子夫强!


    IP属地:四川2楼2024-10-29 11:57
    回复
      三、霍去病“师率减十七”?
      某些霍黑抓住《汉书》中的一段不放:
      上曰:“票骑将军率戎士逾乌 ,讨漱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几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
      这里有个师率减什七,它们就嗷嗷大叫,说霍去病损失大,真是这样吗?且别说这句和“全甲获丑”矛盾,而且它是个孤证!论史最忌孤证。
      先看看其他史料:
      “骠骑将军率戎士踰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慑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史记》
      没有这个师率减什七!
      再看看荀仲豫的《汉纪》:
      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逾乌盭,讨漱濮,陟狐奴,历五国,生获匈奴单于子。转战五日,过鄢耆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斩虏侯王,执混邪王及相国都尉,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无师率减什七这几个字!
      再看《资治通鉴》:
      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馀里,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馀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还是没有师率减什七这几个突兀的字!


      IP属地:四川3楼2024-10-29 12:00
      收起回复
        《汉书》中这几个突然出现的矛盾字是哪里来的?抓一个孤证不放,是什么意思?
        汉军法,中率者才可以赏!何为中率?小颜云:“率谓军功封赏之科,著在法令,故云中率。”也就是说,汉军的封赏是有一定标准的!汉武帝不是刘病已那种疯狂祸乱汉家纲纪的败家玩意儿,他的封赏一直都是中规中矩。如果小霍真损失那么多,那他绝对是不“中率”的。
        汉军中的中率是怎么一回事呢?有段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资料:
        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它封赐皆倍军法。——吴王刘濞的封赏令
        他提到这是倍军法,那么,汉军军法应该减去一半,即能斩捕大将之人,赐金二千五百斤,封五千户;斩捕列将之人,赐金一千五百斤,封二千五百户;捕斩裨将之人,赐金千斤,封五百户。
        其次,将领及士兵以冲锋陷阵、攻破敌阵而封侯,“楼船将军(即杨仆,在汉人眼中,他是汉武帝功劳最大的四位将领之一。他带领海军,平定朝鲜,设四郡,因为他出身寒微,全靠自己努力以功位列公卿,与妖阉又无割卵之交,写他黑不了武帝“用人唯亲”,所以妖阉把全副心都用到写李广李陵各种作死,各种大败逃跑投降,对他一文不提,以达到妖阉黑人的目的)以推锋陷坚为将梁侯”。
        再次,杀敌“过当”。所谓“过当”,《史记索隐》案:“小颜云‘计其所将之人数,则捕首虏为多,过于所当也。一云汉军亡失者少,而杀获匈奴数多,故曰过当也’。”即斩捕敌人数和本部兵马装备的损耗数要维持在一定的比例内,才能构成将领封侯的充分条件。
        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
        军既还,天子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遵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IP属地:四川4楼2024-10-29 12:02
        回复
          从武帝对卫青、霍去病的封授、益封诏书来看,本部兵马的损耗要维持在十分之三以内。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战,卫青与匈奴单于遭遇,因“杀伤大当”,双方兵马损失相同,本部兵马损失颇大,以至于“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元朔六年(前123),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共斩获一万几千人,但并未像元朔二年时一样益封,最重要的原因是损失了两支军队和一员大将。《墨子·非攻下》认为:“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一次战争下来,能够保存本部兵马装备的五分之一已经算是不错了,足见战后保留十分之七的人员装备之难。有关斩敌数与兵马装备损失数之间的比例,车骑将军卫青将兵三万,本部兵马未有损耗,斩杀捕获三千七十一级,益封三千户。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兵一万,斩杀捕获三万二百人,本部兵马损失三千多人。霍去病领军五万,损失一万五千人及装备,斩获捕获七万四百四十三,本部兵马装备损失约为斩捕敌数的五分之一。斩捕敌数需为本部兵马装备损失数的五倍以上,同时本部兵马的损失要在十分之三以内,才能封侯。
          最后,各领兵将领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是评定将领军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公孙敖因没有按期与霍去病汇合,“当斩,赎为庶人”。张骞因未能按期与李广汇合夹击匈奴,“当斩,赎为庶人。”
          明白了这一切,我们就可以说明,说霍去病“师率减十七”是根本不可能的!且别说仅只《汉书》孤证,更主要的是这并不符合汉军军功标准,在汉匈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汉武帝便公然包庇私人,影响会很坏,而且作为李广割卵之交的阉人也对此未提,不象后来李广利四年来回四趟远征大宛,损失惨重,汉武帝“不录其过”,也就是明说汉武帝念在李广利远征的巨大战略意义,没有计较他的过失,仍然给予封赏。对霍去病从未有过这类记载,足以证明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师率减十七,恰恰相反,他是全甲获丑,损失非常小,所以才给予封赏。


          IP属地:四川5楼2024-10-29 12:02
          回复
            四、关于汉军后勤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漠北大战是汉匈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战,估计这印象来自《汉武大帝》,事实上,按《史记》《汉书》《汉纪》记载,汉匈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战不是漠北大战,而是天汉之战!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
            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因杅将军公孙敖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游击将军韩说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强弩都尉路博德步兵万余人与贰师会。广利与单于战余吾水上连日,敖与左贤王战不利,皆引还。——《汉书》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余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因杅将军公孙敖将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游击将军韩说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强弩将军路博德将步兵万余人。与贰师将军会。——《前汉纪》
            ——四路大军大约共二十一万人!
            这次汉军“不利”而归,汉军基本上没有多少战果!
            当然,比起霍光派十六万骑兵出塞,就只杀了一千多人来说,还是要强些。
            比起某些东西吹的“打败匈奴”的刘病已那可怜巴巴的“战绩”就更强了:于是天子诏发边骑屯要害处,使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将五千骑,分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捕得虏[各数十人而还。]时匈奴亡其三骑,不敢入,即引去。
            也不知道一辈子就杀了不到一百个匈奴人的刘病已哪根毛敢说“打败匈奴”啊?不是汉武大帝重创匈奴,不是卫霍把匈奴打得不敢漠南立王庭,就刘病已这等可笑“战绩”,它想打败匈奴,门都没有!
            无论哪本书,都没有提到汉军在天汉大战和十六万骑出塞用了后勤,按常理来说,二十一万大军十六万骑兵需要的后勤不是更多吗?而且他们还没有什么战绩就灰溜溜地回来了!等于白花钱!与漠北大战的意义完全不可同日而喻!可为什么不提?不得不让我们怀疑,那是为黑而黑!


            IP属地:四川6楼2024-10-29 12:03
            回复
              五、霍去病杀降?
              这个更是赤裸裸地无耻谎言。
              史料记载如下:
              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重点),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
              ————————《史记》
              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重点),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汉书》
              都说明了,霍去病所诛者是:欲不降者!霍去病直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更是胆略过人的行为,自古受降如受敌,谁也不敢肯定敌是不是真心来降,古今中外,被诈降之敌所破所杀的军队将领数不胜数,如西夏太祖李继迁,元汝南王察罕铁穆尔等,但霍将军的气势镇住了浑邪王,他始终没有敢妄动!霍去病直接命人将这些不愿投降者斩杀,正是他做为一个天才将领随机应变的过人能力,而且事后他也做了防范,先派人将浑邪王送走,令浑邪王和他投降过来的部属无反悔的可能。河西受降,自古以来都受到军事家的高度评价!
              霍去病杀的是不肯投降的人,绝对不是已经投降的人!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说他杀降,那是赤裸裸的无耻诋毁!
              见诸记载的汉军中杀降的只有千古第一假话妖阉司马阉的割卵之交汉军第一废物叛徒祖宗李广一只,绝无第二个,包括妖阉百般诬蔑诋毁,唯恐言词不恶毒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无杀降行为!李广的恶毒无耻是根深蒂固的,无论妖阉说再多的“桃李不言”之类的空话,也改变不了李广言而无信,诱降杀人,说过了话,转眼就翻脸不认的恶毒无耻!李广孙子李陵也和李广一样,才说了“不死非壮士”,绝不准将士们投降,一看副将战死,当场哧溜一声非常利索地脱下了裤子,踩全族尸体去骑胡骚了!祖孙都被人家男人修理得似狗如鼠,只好在人家女人那里上找存在感,真是“别样勇气别样膻”啊!祖孙都一样地言而无信,这遗传真到位,确属一个烂坛子溢出来的脏血。当然,那只妖阉仆观仆以为胡说八道脱去裤子的哧溜顺畅声色并灿也绝不比李陵差,真不愧南北二羶,对嚎千古的割卵之交!


              IP属地:四川7楼2024-10-29 12:04
              回复
                六 霍去病虐待士卒?
                妖阉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又说: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史记》,《汉书》大略同,就不再引用了。
                文中的“不省士”“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等语,都“生动”地表现了霍去病不体恤士卒的特点。“事多此类”更是说明这并非偶然情况,而是很常见的。这种表述形式让读者普遍认为:霍去病军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粮食补给问题,而战士饥饿是霍去病不体恤士卒所致。妖阉的文笔真厉害,不愧“天才”文学家,牠几句话就达到了踩黑霍去病的目的,而霍去病并没有为自己分辩的任何机会。
                历代很多文人都在妖阉的文字引导下,对妖阉深信不疑,纷纷作出一付“义正词严”的样子,对此进行严厉批评甚至詈骂。比如,吕思勉就骂街说:“此等人可以为将乎?”张大可则说:“卫、霍靠裙带关系青云直上,出征匈奴虽打胜仗而得不偿失,尤其是霍去病。”(在它们看来,汉军将士没大规模被李广李陵带去死,只被李广李陵害死了大约两万是件很肉痛的事,它们渴望李广祖孙至少带十万汉军去送死!它们的所有“人性”和妖阉一样,只针对李广祖孙,对汉军将士充满着不可抑制的兽性,唯恐他们白死少了。唉,将士们真的不算人啊!他们可惜没有割卵之交来舔)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稍微客气点,说:“对于一个统率大军的将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点。”
                大家都去称赞百战百败,次次送死全军独自逃跑如飞,投降叛国,广收门客,花钱买名的汉军第一废物叛徒世家去了?看来将士们家属和自己儿郎有血海深仇,为了和李广吃了一顿饭喝了几口水,就唯恐他们不白白死去,只得一口小棺材,外加几百文战败补贴金?将士们就是不想大胜而归,家人团聚,受赏升官!妖阉笔下的将士之怪异,世界五千年唯一一群,如此热切渴望失败屈辱死亡的将士,憎恨胜利荣耀财富的将士,真难得李广祖孙能遇上啊!难怪妖阉绝不记载李广祖孙是如何被属下出卖的!它记了怎么“证明”李广祖孙用一顿饭一口水就“得军心”的世界五千年绝无仅有,只此一家的盖世“奇迹”?估计东罗马那位莫里斯皇帝看到这里,会当场哭出来!多好的将士啊,几口饭几口水就能买命!我花了大钱,怎么还遇不上啊!


                IP属地:四川8楼2024-10-29 12:05
                回复
                  总之,无论卫霍是否“爱兵”,如何为将,他们都一定是远不如百战百败的李广家“得军心”的,汉军将士对失败和死亡有着令整个宇宙人都瞠目结舌的渴望,所以只爱百战百败,必然送死他们的李家!
                  自从妖阉写了这段文字,《汉书》不加甄别地大略引用之后,跳脚哭皇天骂卫霍的文人很多,每只都是保证绝没在军中待过一天,也绝没和**的士兵有过多少交集,但都是妖阉一样,只会在蚕室里看着屁股下的光阴嚎叫的玩艺,那些真正在军中待过的如高适岑参等文人之类,倒从未说过这种话!真正的军事家也从未说过这种话!
                  其实,只需要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白,无论霍去病是否体恤士卒,与战士饥饿之间都并无必然关系。理由是:
                  第一,从数量关系来说,就算是霍去病个人多享受一些,甚至是霍去病有所浪费,那也占不了多少资源,显然不会造成士卒普遍饥饿的结果。汉军将士要携带出塞运送粮草的车辆至少数千甚至上万辆(东汉时代,窦宪出击北匈奴,人数和霍去病所率大军差不多,班固亲自参加了这次战斗,据他说,窦宪有辎重车“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霍去病军也大约应该有这么多车,在上万辆辎重车中,有几十车粱肉被弃,简直算不了什么,根本不可能造成军队大规模缺粮的事!
                  第二,汉武帝的相关诏书可以作为霍去病军并未严重缺粮的权威证据。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立有战功。汉武帝特地颁布诏书,称赞霍去病的功绩:


                  IP属地:四川9楼2024-10-29 12:05
                  回复
                    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熠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这道诏书中的“辎重人众慑惘者弗取”需要注意。霍去病夺取了匈奴大量的俘虏和辎重,之所以“弗取”,原因不只是“冀获单于子”,另一个原因肯定是军队的粮食供应尚不成问题。倘若粮食缺口大,就算霍去病再急于追求战功,也会夺取一部分粮食。
                    元狩四年,霍去病率领五万骑兵,试图寻找匈奴单于,并与之展开决战。这一次,霍去病再次立有大功,汉武帝也下诏书予以表彰: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者,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追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汉武帝在诏书中,明确说霍去病军“追行殊远而粮不绝”,并没有发生缺粮的情况。诏书中还提到,霍去病军队的粮食除了由己方提供,还可以在战争中夺取匈奴的辎重,从而可以基本保证粮食供应。实际上,霍去病率领的骑兵迅如闪电、出敌不意,匈奴的人员和辎重往往来不及转移,就被霍去病军抢夺,这就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补给困难的问题。
                    总之,上述证据很清晰地表明,霍去病军中并未发生严重的缺粮现象。妖阉所言“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卒乏粮,或不能自振”,依妖阉一贯的尿性来说,肯定有所夸大甚至胡说。
                    那么要如何解释两者之间的矛盾?根据汉武帝在诏书中的强调,说明了当时汉军出塞击胡的各军中都普遍存在粮食供给问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IP属地:四川10楼2024-10-29 12:06
                    回复
                      妖阉原文是“士有饥者”的“有”字和“卒乏粮,或不能自振”的“或”字很重要,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有的”,所指代的是一部分人,而不是大部分人,这就表明霍去病军中有士卒饥饿的现象,但只是少数情况,并非普遍情况。仔细分析,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如果一支军队存在大面积的士卒饥饿现象,还能像霍去病军那样千里奔袭、接连打胜仗吗?霍去病军中“士有饥者”的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但应该不算很严重。而且,将“士有饥者”的原因,粗暴简单地归因于霍去病的不体恤士卒,也是军事盲文人的一种极其肤浅甚至无耻恶心的认识,代表人物当然是大汉第一废物叛徒世家李广的割卵之交变态阉物司马妖阉,这类东西是看不到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一,当时的交通运输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千里以上的奔袭作战,是士兵在对敌作战过程中可能挨饿的根本原因;其次,霍去病作战喜欢率领最优秀的骑兵脱离大部队,实行突击作战,这些骑兵的粮食必须得到优先供应,这也会影响到其他部队的粮食补给,这是其他士兵可能挨饿的另一个原因。至于霍去病本人是否体恤士卒,根本不是什么事。
                      秦汉时期的交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结成了全国陆路交通网的大纲”。但其运输能力仍然较为有限,难以支撑千里以上的大规模运输。正如王子今先生所言:“使用民力之酷烈,尤其在于行程常常至于千百里的长途转运。”王子今先生在论述汉武帝通西南夷的千里转运时,又说:“这种落后的运输方式的社会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达到惊人的程度,而运输经济效益极低,甚至总运输量中仅有15.6%抵达目的地。”王子今先生的上述论断可与古人的言论相互验证: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臣闻”二字表明,“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是当时流传较广的军事知识。这里的“千里”未必是实指,而应该是泛指较长的运输距离。这就说明,大规模的长途运输在当时是极为困难的。
                      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陲、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
                      卫青岁以数万骑出击匈奴,遂取河南地,筑朔方。时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餽饟,率十余钟致一石。——《汉书》卷24《食货志》。
                      裴骃《集解》:“《汉书音义》曰:‘钟六石四斗’。”路上消耗的粮食与运到的粮食之比为1: 64或1:192倍!


                      IP属地:四川11楼2024-10-29 12:06
                      回复
                        汉高祖三年(前204),随何奉命去游说英布,使之背叛项羽。随何对英布说,项羽表面上强大,实际上必败无疑,原因之一就是粮草补给困难:
                        随何曰:“……然而楚王恃战胜自彊,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微乘塞,楚人还兵,间以梁地,深入敌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得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淮南王曰:“请奉命。”
                        我们首先讨论一下随何所言的真实性问题。随何是辩士,辩士之言往往浮夸,未必能当成事实。然而,随何所说的这一段话却是真实可信的:第一,英布是项羽的心腹大将,熟悉项羽军队的实际情况,随何不敢也不可能在有关项羽的问题上撒谎,英布可以轻易戳穿他。第二,英布是秦汉之际杰出的军事将领,对战争极为熟悉,随何不可能在战争相关问题上撒谎。第三,我们可以检验随何所说的数字的真实性。项羽的根据地彭城距离成皋、荥阳的直线距离约为360千米,相当于秦汉之际的867里,实际路线不可能是直线,因此实际距离要比867里大一些。随何说,项羽军队脱离根据地,“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与我们的估算非常接近。这也说明随何所言准确可信。既然如此,随何的话能够打动英布,让英布也认可项羽必败无疑的结论,并且背叛项羽,也就说明长距离运输粮草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
                        单纯从运输的角度来说,汉匈之战过程中,汉朝的粮食补给比项羽还要困难。这是因为,项羽军是在中原腹地运输粮食,交通情况较好,即前文所引用的王子今先生所说的已经“结成了全国陆路交通网的大纲”。而汉武帝出征匈奴时,汉匈之间的大规模交通网并未建立起来,汉军又多是千里奔袭作战,这就给军事补给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反对与匈奴开战的韩安国,就反复强调这一点:
                        (韩)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意者有它缪巧可以禽之,则臣不知也;不然,则未见深入之利也。臣故曰‘勿击便’。”
                        韩安国反对跟匈奴作战,原因之一就是“深入长驱”的情况下,汉军的战线和补给线会被拉得很长,导致粮草供应困难。擅长用兵的人应该“以饱待饥”,“定舍以待其劳”,但在这种情况下,“饱”“定舍”的是本土作战的匈奴,“饥”“劳”的是长途奔袭的汉军,结局必然是汉军“难以为功”。而且,一旦两军交战,“疾则粮乏”,为了追逐转瞬即逝的战机而快速行动,会导致粮草供应不上;为了迁就粮草供应而缓慢行进,也有问题,“徐则后利”,会导致错过战机,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韩安国说,受限于交通运输能力,会出现“不至千里,人马乏食”的后果,因此他反对主动出击匈奴。


                        IP属地:四川12楼2024-10-29 12:06
                        回复
                          王莽的将领严尤曾对中原国家与匈奴的战争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分析:
                          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精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镀薪炭,重不可胜……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
                          严尤总结的战争困难有五条,均与军事补给有关,可见军事补给实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征讨匈奴需要“内调郡国”,从距离前线较远的地方调集粮食,运输线过于漫长,需要运输的物资数量又很多,平均每头牛需要承担38斛的重担,而且路途中“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会导致牛因为缺乏水草而大量死亡,从而产生“余粮尚多,人不能负”的不良后果。辎重甚多还会导致对敌作战的困难,“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就算是胜利了,也会“不得疾行”,难以追击。以上并非严尤的臆测,而是“以往事揆之”,以事实为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出征匈奴就只能是短时间的突袭行动,“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霍去病出征匈奴,在军事补给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包括:运输距离过于遥远,有时甚至达到两千里,比如,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以当时的交通运输能力来看,难以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霍去病军所经地区有缺乏水草的情况,会导致用于运输的牲口大量死亡;牛能够驮运较多粮食,但行动速度慢,无法满足骑兵速战速决、长途奔袭的要求;马的机动性较好,但驮运的粮食不多,无法进行持续的长距离奔袭作战;运输途中的粮食损耗率过高,对国家是巨大的负担,难以持久。在这种情况下,霍去病军队的转斗千里或多或少会发生军事补给方面的困难,“士有饥者”的情况也就很难完全避免了。当然,汉武帝倾全国之力,保障霍去病军的粮草补给,霍去病军也通过夺取匈奴辎重,来补给粮草,这一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IP属地:四川13楼2024-10-29 12:07
                          回复
                            为什么其他军队没提到这种缺粮的状态?这种情况与霍去病的作战方式和军队数量有关。象妖阉割卵之交李广李陵由于本身能力有限,我前面已经分析过,汉武时代七十左右见诸记载的将领中,李广李陵战绩倒数第一。它们除了特别擅长无视军事常识,以弱敌强,把数千一万汉军将士带入敌军埋伏去被匈奴歼灭,自己逃跑如飞,哧溜声声脱裤子无视全族性命投降享受二十多年胡披带给牠的性福,屙苟咋种外,其它也不会的。至于人头什么的,全靠妖阉文字功夫,幕府将士都死了,也没谁作证,败军之将总能调查到胜方军队人数这种盖世“军事奇迹”总能发生在它们身上,妖阉功不可没!也不知道李广李陵打仗是为了啥,估计是为了帮助匈奴消灭汉军精锐,而不是为了胜利和完成战略目标。当然匈奴也一样奇怪,他们总是倾全国之力去打一只偏师的偏师,当匈奴儿郎的性命不是命,就算次次把李广李陵修理完,对汉匈战争的胜负有何影响?做这种无用功干啥?在司马阉笔下,汉匈就没一个正常人!
                            霍去病不是这样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霍去病率领的军队数量庞大,不可能采取象李广那种落后且原始无用的方式(司马妖阉吹将士为了李广和他们吃了一口饭一口水就愿意为它死,就是最无耻的谎言,汉书记载,李广李陵都是被属下出卖的!世界历史上,绝对没有百战百败,送死别人,自己独自逃跑投降还能得军心的将领),更重要的是,霍去病并不喜欢这种传统的整支军队集体行动的作战方式。对于霍去病的战术,许倬云先生有很好的总结:“霍去病的骑兵,远道奔袭,因敌资粮,来去如风,这一战术,即是从匈奴学来。”何立平先生对西汉骑兵的如下总结,也可以用在霍去病身上:“汉骑兵集团始终保持着比匈奴骑兵更为强大的攻击力和运动力,每次出击都表现出积极进攻、出敌不意、速战速决、灵活机动的特点,发挥骑兵作战的优越性。”
                            霍去病第一次独立作战是在元朔六年(前123),其经过是: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从第一次独立作战开始,霍去病就为了“胜利”,采用率领精锐骑兵脱离大部队,进行长距离突击作战的方式。这无疑意味着更大的战争风险、更多的战斗可能性、敌方更少的警惕性和更多的立功的机会。
                            前文所引的元狩二年汉武帝的诏书,是史书记载的霍去病的第二次作战。该诏书非常清楚地表明了霍去病的作战特征:长途奔袭,“逾乌,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过焉支山千有余里”,目标是“冀获单于子”,渴望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对小的胜利兴趣不大,“辎重人众慑憎者弗取”。这种长驱直入、勇往直前的大开大合的战斗方式,可比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名将古德里安。在这种战术思想指引下,步兵对霍去病来说不是很重要,他最看重的是能发动闪电战袭击作用的骑兵,一如古德里安对坦克部队的重视。


                            IP属地:四川14楼2024-10-29 12:09
                            回复
                              史书记载的霍去病的第三次作战,是在元狩二年(前121)的夏天:
                              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与合骑侯失道,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赐校尉从至小月氏爵左庶长。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邀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诏书再次表明了霍去病军善于长途奔袭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记载中出现了“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等字样,这就说明霍去病军“已遂深入”,甚至深入匈奴的大后方,抓住了留在大后方的老人、女人和孩子,其行军路线必然是非常漫长的,其军事行动必然是非常迅疾的。正因为霍去病擅长发挥骑兵高机动性的优势,就出现了汉武帝将精锐骑兵都调配给霍去病的情况,“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票骑,票骑所将常选”。当然,这种急行军的作战方式对人力、物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在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自身的损耗也不小,“师大率减什三”,行军和战斗减员大约为30%。这种作战方式也决定了霍去病的不拘小节和不会非常体恤士卒——与匈奴开战只能是长途奔袭、速战速决,士兵们能者上,不能者置之不理。如果过于体恤士卒,照顾那些不能者,就会贻误战机,就不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战争效果,也就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是为了战争胜利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和霍去病相反,老将们往往成长于强调防守的汉文帝、汉景帝时代,是从防守匈奴起家的,到了汉武帝时代,汉匈战争的特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老将们还没有从谨慎、防守的思路中转变过来,他们领导战争的过程中还处处透露着谨小慎微,这就导致他们经常错失战机,“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因此,老将们为汉武帝时代所淘汰,也是历史的必然。


                              IP属地:四川15楼2024-10-29 1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