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没有一件事,是莫名奇妙出现的
我们佛教的正见,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是诸法因缘生。生命的确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你今生会快乐,你今生会痛苦,都有一定的道理,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奇妙出现的,绝对不可能,生命是有章法的。那么这个规则的第一个就是因果的规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道因缘观。
这个因缘观,如果我们从粗浅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由很多很多片断的生命结合起来的,因为他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念珠,就像拨念珠一样,你一百零八颗念珠,虽然相续但是变化,没有两个念珠完全一样的。
所以从外面的角度来看,从表层的因果思想,人生是很多很多片断的生命结合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先预先把大乘的思想把它跟因果结合,就是法法销归心性,那就不一样了。
大乘的因果思想,它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所以你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你看到的因果,就像藕益大师说的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人生就是一刹那的思想,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对望过去,它是个结果,因为你前生造了很多业力,造了很多思想,这个业力跟思想的结合,形成你这个妄想。所以这个现前一念的思想,对望过去,它是一个结果,但是对望未来,它又是一个因地,你可以改变它,你可以主导它,你可以调伏它,在它没有表现出来之前,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你说人生是无奈,也对,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因为我们要继承过去的业力跟思想,这个我们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一定要继承你的过去。但是你说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因为你现在可以改变。在它没有出现之前你都有希望,在临终之前你都有希望,你可以主导你的思想,往好的方向走,往坏的方向走,你还有机会,因为它有变化的一面。
所以天台宗它安立一个观心法门,就是说你想要了解你自己,你看你的念头的流动,其实你的心的流动就像水流,你只要向内看你就一定知道你的过去,你也一定知道你的现在,你也一定可以规划你的未来,你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一念的心中。这个就是我们后面讲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我们预先把它做一个结合,就是说你什么事情会归到心性,那人生就是整体,没有片断。----净界法师
-----
净念相继如母忆子
忏云法师
讲几句用功的话。佛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么说;过去佛这么说、现在佛这么说、未来佛也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十方如来呀,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可以说是一切佛,可怜、悯念众生,就像妈妈想念自己的小孩一样。妈妈虽然想,要是孩子离开妈妈,他走在外方,找不到孩子,把妈妈想死,也没有办法,说是“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孩子逃走他方,不见孩子,妈妈再怎么想,想断肠啊,也想不到孩子在眼前。再想到十方如来、佛的慈悲,要是“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做儿子的要是忆念母亲,那么做女儿,也是一样,要是回过心,转过意,再去忆念母亲, “子若忆母,如母忆子。”
像母亲念儿子这样念,母子就念念相应,念念在眼前,生生世世,母子都生在一块儿,都是有缘的,那么,我们众生要是念佛,和佛念我们一样,那生生世世我们能生在佛前,了生脱死,不受这些生死、灾难。想起来呀,说是佛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深思深思、体会体会,感觉真是佛陀慈悲,我们众生逃逝,佛念我们,没办法。
我当年,体会这些意思 ,第一 、就是虚云老和尚 ,三步一拜,从岭南,拜到河北,进入山西,拜五台山。拜到北方冰天雪地的时候,满身已经是土,头发也是,尘土落得满满的,一身破烂。有人看见著老和尚这么辛苦,就问:老和尚拜山,是为的什么?虚云老和尚说是:生不见母,为报亲恩。虚云老和尚生下来,母亲就故去,那么,虚云老和尚为的报母恩来拜山,超度母亲。这是当代禅宗大德高僧。
还有一位禅宗当代高僧,来果老和尚。他老人家在家的时候,母亲有病,病的危险,来果老和尚看见母亲受那个苦,又怕母亲再病重,一气不来,母亲离开人间,来果老和尚无可奈何,心里著急,看母亲的痛苦,看母亲要别离这个人世,来果老和尚跪在佛前,要割肝给母亲,祷念之下,用刀就割了,把肚子割开,不知那儿是肝,来果老和尚就著急了,那儿是肝呢?割那儿对呢?著急了,这么一拜,求观世音菩萨加被,那儿是肝?拜下去,再跪起来,咦!割破地方挤出来一点,来果老和尚一看:喔!这就是肝喔!就割起来给母亲熬点汤,添点水,熬好了母亲吃,母亲吃了就好了。所以佛菩萨这个灵感不可思议,孝能感动天呀!母亲就好了。
两位高僧,都是禅宗大德,禅宗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在“空”的方面说。要是割肝奉母、三步一拜、拜到五台,这是报亲恩,在“有”的这一方面,就是“上报四重恩”,不忘父母的恩,才有这种感应。那么我们为的报亲恩、打佛七,为的父母的恩来念佛,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又如母忆子,我们就以忆母的心,来忆佛念佛,以念佛的功德再回向给我们的父母。那时候,我就想:我们要是用功,无论是止语、禁足、打七、闭关,我们都可以说是为的报恩才止语,为报恩才念佛,念佛也止语、禁足。为的父母我们打七,那么打七就叫“报恩佛七”;为了父母要闭关,“忆母的关”。我们以忆母的心忆佛,以忆佛的心,回向给父母,说是二而一,一而不二,我们念佛用功,要紧需要这样才好。以至于说是给父母念佛,念到父母现身给我们看一看呀,衣帽整齐,笑容满面、欢喜,感谢儿女的孝心,超度父母往生西方,我们做贤孝的儿孙,一定要这样子来报恩。
那么,这样子念佛,一定眼不观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身不感触、舌不尝味,就这么一心念,都摄眼、耳、鼻、舌、身,以至于摄意根,不打妄想,这才能彻底报父母恩、报佛的恩。那么,佛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说:都摄六根、不被六尘所染,这一念心,就是清净心,叫做“净念”;净念,但有一念不行,净念得念念念去,叫做“净念相继”,这才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继、又继,继续又继续,继到深入了,凝固了、不摇动了,会归一处了,得三昧、得禅定、得著一心不乱,斯为第一!真能报亲恩,也能报佛恩。
诸上善人!至诚恳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母忆子、忆念弥陀。念起!听起!
西方极乐世界 大慈大悲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
问:我平时用印光法师讲得念十声的方法记数,但我发现记数时就不能专心口念耳听了,要听得清清楚楚时就记不住念到第几声了,请法师开示正确的方法。
大安法师答: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的心口要相应,它是我们心性、念佛一段时间才能够产生效果的。如果现在,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记数就听不清,听清楚就记不得数,这是由于我们心散乱所致。慢慢训练,一定要做到三清:念清楚,听清楚,记数清楚。
这三清一旦把握住,我们妄念就不会跑,我们念佛才念得清净,才念得得力,才能念出法喜。
所以印祖的十念法,你慢慢地去做,不断地反复,不断地反复,记不下去再重新来,重新记到十。如果中间记数记不下去,说明你的念头跑了,心猿意马。念头“念兹在兹”的时候,一定能够记得清清楚楚。
从一到十,从一到十,这要慢慢训练,不要气馁,碰到这些情况不要放弃,如果你能够这样做钝功夫,几个月或半年以后,你就会知道,三清都能做得到的。
-------
我们之所以造业,就是认为身体是真实的
大安法师
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方世界的这样一个造恶业的原因,是由于有我执我见,所以还专门发了一个愿解决这个问题:【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天人,不再贪恋执着思念这个身体,要知道这个身体,这个我执、我见、身见是虚假的。我们造恶业就是由于我们认为身体是真实的,我是真实的。有一个我执就会执着于一个我所有的,他以我划一个核心之后就会要占有一切,拥有一切,就会贪恋这些五欲六尘为他作享受,这样就会造作种种的恶业。
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个世间,一个我执比较轻的,特别是证到人我空的人,他就会把他自性的好的东西显发出来。了知五蕴当中没有一个我,我是缘生法,是假的,我们就不被这个身见,我执所骗。进而又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连这个法也没有了。
如果能够把人我空,法我空获得的话,那你想他同体的大慈悲心,如来藏的性德就出来了。他自然而然地就会进入到不退转的状态,不会造恶业。
所以我们看这个为什么能够得到阿鞞跋致,他有种种的这个情形让我们得到。包括这个阿弥陀佛光明常常注照我们,整个都是光明的世界,使我们的菩提心芽出来。风声、水声、音乐声都在讲说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法,三十七道品让我们听了都是念自性三宝。
再就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菩萨作为我们的殊胜的善友,再加上寿命无量,所以等等这些因缘,都能够成就这个不退转,阿鞞跋致。
好,如果从销归自性来看,我们的自性常住就是不退转的意思;自性决定成佛就是一生补处的意思。所以这个讲刚才讲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他在发愿的时候就把这个不退转,在他的愿力当中非常明晰地建立起来。
释迦牟尼佛介绍阿弥陀佛的愿力,最后有一个偈子来表达这个意思:【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成就之后,只要闻信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发愿要往生都能够去,“皆悉到彼国” 。这个“皆悉”就是没有一个遗漏的,在净土经典处处讲说是万修万人去的。你只要愿去不会遗留一个,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要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要一网打尽的。
比喻为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就像天普盖一切,就像大地擎持一切,大造之中不遗一物。在这个造化当中不遗任何一个众生,所以皆悉到彼国,都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只要去了之后,有弥陀的愿力的加持,有极乐世界法性土的加持,他再加上往生者的这种自性的功德力,就自然而然的,你看“自致”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不退转,这就是净土法门非常殊胜的一点。如果按通途自己的力量要修戒定慧、六度万行、动经无量劫,自己积功累德,那是非常辛苦的,是难行道。
那么净土法门你只要以信心作为方便,愿意去,有弥陀愿力加持,你自致不退转,大家理解这个自然而然地获得不退转的位次。
---
如何做临终开导
大安法师
临终开导很重要,而临终开导,你也不要太生硬地非得就是照本宣科地念一段,刚才讲,很细的活,你得要了解这个病人的性格,好乐,修行的过程,知道他临终的心理状态,他的障碍在什么地方,他的怀疑在什么地方,怎么让他产生信心,这要跟他交流的。不是翻个书本就那么念一段的,念一段对他可能不对机。
所以,而且我们讲这个助念,一定要遵守这个病人的意愿,他喜欢听什么佛号你就跟他念什么佛号,四字六字都不规定。他愿意听六字跟他念六字,愿意听四字就跟他念四字,但一般来说是念四字。然后这个病人,是想坐你就让他坐,想躺就让他躺,想喝水就给他喝水,想吃点什么就让他吃点什么,你尊重他的意愿,不要是你强加你的意志。
以前在新加坡,就有居士反映,好像他有个观点,说往生一定要坐着才能往生,躺着不能往生。于是这帮人一助念就把人家折腾得够惨的。那病人临往生肯定人家又有病,肯定想躺着。一躺着不行,要把人家扶起来,说你这样不能往生,折腾人家非要坐起来。
然后还有观念,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于是一定要清醒状态,不能睡觉。于是又让人家不睡觉。那你这个助念,到底是干什么的?那肯定不受欢迎了。病人烦恼啊。所以该睡你就让他睡,顺应他。所以我们就叫护理性助念。
而且声音不要太大,由于原来有一个助念说是我们把阿弥陀佛请来,于是他声音很大,阿弥陀佛,你一个人这么念也可以了,一百个人这么念那得了,三百人五百人这么念,那不是惊天动地呀。问题是你这么念好像慈悲心,但你想一想没有,这个病人他愿不愿意听你这么大的声音?你不要太自我啊,这个病人的感受是我们要关心的第一感受。
而且我告诉大家:病人在那个脆弱的时候,他希望听温和的声音,不希望听太高的声音。我是有在东林寺一些助念,我是了解。原来有一个香港比丘尼,就是由于我们去的人声音很高,而且隔四个小时换一批,又不同的佛号的声音,搞得这个比丘尼很烦恼,烦恼到什么程度?最后就是歇斯底里地说:你们别念了,我不往生了,不往生。你说说,肯定她已经痛苦到这个程度她才说出这个话。
所以你这个助念你不要太主观意志,我都在网上看到有个家属就是要跟助念团打官司,说我的母亲就是助念团把她虐待死的。
我们佛教的正见,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是诸法因缘生。生命的确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你今生会快乐,你今生会痛苦,都有一定的道理,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奇妙出现的,绝对不可能,生命是有章法的。那么这个规则的第一个就是因果的规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道因缘观。
这个因缘观,如果我们从粗浅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由很多很多片断的生命结合起来的,因为他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念珠,就像拨念珠一样,你一百零八颗念珠,虽然相续但是变化,没有两个念珠完全一样的。
所以从外面的角度来看,从表层的因果思想,人生是很多很多片断的生命结合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先预先把大乘的思想把它跟因果结合,就是法法销归心性,那就不一样了。
大乘的因果思想,它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所以你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你看到的因果,就像藕益大师说的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人生就是一刹那的思想,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对望过去,它是个结果,因为你前生造了很多业力,造了很多思想,这个业力跟思想的结合,形成你这个妄想。所以这个现前一念的思想,对望过去,它是一个结果,但是对望未来,它又是一个因地,你可以改变它,你可以主导它,你可以调伏它,在它没有表现出来之前,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你说人生是无奈,也对,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因为我们要继承过去的业力跟思想,这个我们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一定要继承你的过去。但是你说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因为你现在可以改变。在它没有出现之前你都有希望,在临终之前你都有希望,你可以主导你的思想,往好的方向走,往坏的方向走,你还有机会,因为它有变化的一面。
所以天台宗它安立一个观心法门,就是说你想要了解你自己,你看你的念头的流动,其实你的心的流动就像水流,你只要向内看你就一定知道你的过去,你也一定知道你的现在,你也一定可以规划你的未来,你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一念的心中。这个就是我们后面讲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我们预先把它做一个结合,就是说你什么事情会归到心性,那人生就是整体,没有片断。----净界法师
-----
净念相继如母忆子
忏云法师
讲几句用功的话。佛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么说;过去佛这么说、现在佛这么说、未来佛也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十方如来呀,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可以说是一切佛,可怜、悯念众生,就像妈妈想念自己的小孩一样。妈妈虽然想,要是孩子离开妈妈,他走在外方,找不到孩子,把妈妈想死,也没有办法,说是“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孩子逃走他方,不见孩子,妈妈再怎么想,想断肠啊,也想不到孩子在眼前。再想到十方如来、佛的慈悲,要是“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做儿子的要是忆念母亲,那么做女儿,也是一样,要是回过心,转过意,再去忆念母亲, “子若忆母,如母忆子。”
像母亲念儿子这样念,母子就念念相应,念念在眼前,生生世世,母子都生在一块儿,都是有缘的,那么,我们众生要是念佛,和佛念我们一样,那生生世世我们能生在佛前,了生脱死,不受这些生死、灾难。想起来呀,说是佛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深思深思、体会体会,感觉真是佛陀慈悲,我们众生逃逝,佛念我们,没办法。
我当年,体会这些意思 ,第一 、就是虚云老和尚 ,三步一拜,从岭南,拜到河北,进入山西,拜五台山。拜到北方冰天雪地的时候,满身已经是土,头发也是,尘土落得满满的,一身破烂。有人看见著老和尚这么辛苦,就问:老和尚拜山,是为的什么?虚云老和尚说是:生不见母,为报亲恩。虚云老和尚生下来,母亲就故去,那么,虚云老和尚为的报母恩来拜山,超度母亲。这是当代禅宗大德高僧。
还有一位禅宗当代高僧,来果老和尚。他老人家在家的时候,母亲有病,病的危险,来果老和尚看见母亲受那个苦,又怕母亲再病重,一气不来,母亲离开人间,来果老和尚无可奈何,心里著急,看母亲的痛苦,看母亲要别离这个人世,来果老和尚跪在佛前,要割肝给母亲,祷念之下,用刀就割了,把肚子割开,不知那儿是肝,来果老和尚就著急了,那儿是肝呢?割那儿对呢?著急了,这么一拜,求观世音菩萨加被,那儿是肝?拜下去,再跪起来,咦!割破地方挤出来一点,来果老和尚一看:喔!这就是肝喔!就割起来给母亲熬点汤,添点水,熬好了母亲吃,母亲吃了就好了。所以佛菩萨这个灵感不可思议,孝能感动天呀!母亲就好了。
两位高僧,都是禅宗大德,禅宗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在“空”的方面说。要是割肝奉母、三步一拜、拜到五台,这是报亲恩,在“有”的这一方面,就是“上报四重恩”,不忘父母的恩,才有这种感应。那么我们为的报亲恩、打佛七,为的父母的恩来念佛,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又如母忆子,我们就以忆母的心,来忆佛念佛,以念佛的功德再回向给我们的父母。那时候,我就想:我们要是用功,无论是止语、禁足、打七、闭关,我们都可以说是为的报恩才止语,为报恩才念佛,念佛也止语、禁足。为的父母我们打七,那么打七就叫“报恩佛七”;为了父母要闭关,“忆母的关”。我们以忆母的心忆佛,以忆佛的心,回向给父母,说是二而一,一而不二,我们念佛用功,要紧需要这样才好。以至于说是给父母念佛,念到父母现身给我们看一看呀,衣帽整齐,笑容满面、欢喜,感谢儿女的孝心,超度父母往生西方,我们做贤孝的儿孙,一定要这样子来报恩。
那么,这样子念佛,一定眼不观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身不感触、舌不尝味,就这么一心念,都摄眼、耳、鼻、舌、身,以至于摄意根,不打妄想,这才能彻底报父母恩、报佛的恩。那么,佛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说:都摄六根、不被六尘所染,这一念心,就是清净心,叫做“净念”;净念,但有一念不行,净念得念念念去,叫做“净念相继”,这才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继、又继,继续又继续,继到深入了,凝固了、不摇动了,会归一处了,得三昧、得禅定、得著一心不乱,斯为第一!真能报亲恩,也能报佛恩。
诸上善人!至诚恳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母忆子、忆念弥陀。念起!听起!
西方极乐世界 大慈大悲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
问:我平时用印光法师讲得念十声的方法记数,但我发现记数时就不能专心口念耳听了,要听得清清楚楚时就记不住念到第几声了,请法师开示正确的方法。
大安法师答: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的心口要相应,它是我们心性、念佛一段时间才能够产生效果的。如果现在,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记数就听不清,听清楚就记不得数,这是由于我们心散乱所致。慢慢训练,一定要做到三清:念清楚,听清楚,记数清楚。
这三清一旦把握住,我们妄念就不会跑,我们念佛才念得清净,才念得得力,才能念出法喜。
所以印祖的十念法,你慢慢地去做,不断地反复,不断地反复,记不下去再重新来,重新记到十。如果中间记数记不下去,说明你的念头跑了,心猿意马。念头“念兹在兹”的时候,一定能够记得清清楚楚。
从一到十,从一到十,这要慢慢训练,不要气馁,碰到这些情况不要放弃,如果你能够这样做钝功夫,几个月或半年以后,你就会知道,三清都能做得到的。
-------
我们之所以造业,就是认为身体是真实的
大安法师
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方世界的这样一个造恶业的原因,是由于有我执我见,所以还专门发了一个愿解决这个问题:【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天人,不再贪恋执着思念这个身体,要知道这个身体,这个我执、我见、身见是虚假的。我们造恶业就是由于我们认为身体是真实的,我是真实的。有一个我执就会执着于一个我所有的,他以我划一个核心之后就会要占有一切,拥有一切,就会贪恋这些五欲六尘为他作享受,这样就会造作种种的恶业。
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个世间,一个我执比较轻的,特别是证到人我空的人,他就会把他自性的好的东西显发出来。了知五蕴当中没有一个我,我是缘生法,是假的,我们就不被这个身见,我执所骗。进而又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连这个法也没有了。
如果能够把人我空,法我空获得的话,那你想他同体的大慈悲心,如来藏的性德就出来了。他自然而然地就会进入到不退转的状态,不会造恶业。
所以我们看这个为什么能够得到阿鞞跋致,他有种种的这个情形让我们得到。包括这个阿弥陀佛光明常常注照我们,整个都是光明的世界,使我们的菩提心芽出来。风声、水声、音乐声都在讲说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法,三十七道品让我们听了都是念自性三宝。
再就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菩萨作为我们的殊胜的善友,再加上寿命无量,所以等等这些因缘,都能够成就这个不退转,阿鞞跋致。
好,如果从销归自性来看,我们的自性常住就是不退转的意思;自性决定成佛就是一生补处的意思。所以这个讲刚才讲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他在发愿的时候就把这个不退转,在他的愿力当中非常明晰地建立起来。
释迦牟尼佛介绍阿弥陀佛的愿力,最后有一个偈子来表达这个意思:【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成就之后,只要闻信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发愿要往生都能够去,“皆悉到彼国” 。这个“皆悉”就是没有一个遗漏的,在净土经典处处讲说是万修万人去的。你只要愿去不会遗留一个,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要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要一网打尽的。
比喻为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就像天普盖一切,就像大地擎持一切,大造之中不遗一物。在这个造化当中不遗任何一个众生,所以皆悉到彼国,都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只要去了之后,有弥陀的愿力的加持,有极乐世界法性土的加持,他再加上往生者的这种自性的功德力,就自然而然的,你看“自致”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不退转,这就是净土法门非常殊胜的一点。如果按通途自己的力量要修戒定慧、六度万行、动经无量劫,自己积功累德,那是非常辛苦的,是难行道。
那么净土法门你只要以信心作为方便,愿意去,有弥陀愿力加持,你自致不退转,大家理解这个自然而然地获得不退转的位次。
---
如何做临终开导
大安法师
临终开导很重要,而临终开导,你也不要太生硬地非得就是照本宣科地念一段,刚才讲,很细的活,你得要了解这个病人的性格,好乐,修行的过程,知道他临终的心理状态,他的障碍在什么地方,他的怀疑在什么地方,怎么让他产生信心,这要跟他交流的。不是翻个书本就那么念一段的,念一段对他可能不对机。
所以,而且我们讲这个助念,一定要遵守这个病人的意愿,他喜欢听什么佛号你就跟他念什么佛号,四字六字都不规定。他愿意听六字跟他念六字,愿意听四字就跟他念四字,但一般来说是念四字。然后这个病人,是想坐你就让他坐,想躺就让他躺,想喝水就给他喝水,想吃点什么就让他吃点什么,你尊重他的意愿,不要是你强加你的意志。
以前在新加坡,就有居士反映,好像他有个观点,说往生一定要坐着才能往生,躺着不能往生。于是这帮人一助念就把人家折腾得够惨的。那病人临往生肯定人家又有病,肯定想躺着。一躺着不行,要把人家扶起来,说你这样不能往生,折腾人家非要坐起来。
然后还有观念,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于是一定要清醒状态,不能睡觉。于是又让人家不睡觉。那你这个助念,到底是干什么的?那肯定不受欢迎了。病人烦恼啊。所以该睡你就让他睡,顺应他。所以我们就叫护理性助念。
而且声音不要太大,由于原来有一个助念说是我们把阿弥陀佛请来,于是他声音很大,阿弥陀佛,你一个人这么念也可以了,一百个人这么念那得了,三百人五百人这么念,那不是惊天动地呀。问题是你这么念好像慈悲心,但你想一想没有,这个病人他愿不愿意听你这么大的声音?你不要太自我啊,这个病人的感受是我们要关心的第一感受。
而且我告诉大家:病人在那个脆弱的时候,他希望听温和的声音,不希望听太高的声音。我是有在东林寺一些助念,我是了解。原来有一个香港比丘尼,就是由于我们去的人声音很高,而且隔四个小时换一批,又不同的佛号的声音,搞得这个比丘尼很烦恼,烦恼到什么程度?最后就是歇斯底里地说:你们别念了,我不往生了,不往生。你说说,肯定她已经痛苦到这个程度她才说出这个话。
所以你这个助念你不要太主观意志,我都在网上看到有个家属就是要跟助念团打官司,说我的母亲就是助念团把她虐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