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宗谭派的老生唱全本伍子胥(《鼎盛春秋》)时,或用《战樊城》开头,中间舍去《文昭关》,再往下唱;或以《浣纱记》开端,最后添武戏《打五将》。这样的选择,也将谭派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至于以唱功见长的孙菊仙,开始也唱老师的《文昭关》,可后来也意识到自己和老师不是一个路子。孙菊仙的嗓子,虽说有高有低,有粗有细,但其标志性的、最后用全身力气放声一甩的“孙大嗓”唱法,实在不太适合这出《文昭关》。所以,孙菊仙也不唱了,选择了另一个路子,尽量发挥自己嗓子好、丹田气足、讲究气口而耐唱的优点。孙菊仙此类剧目的代表有《逍遥津》《雍良关》《七星灯》《完璧归赵》等。又因孙菊仙是票友下海,没有基本功,刀枪不动,便常选择一些衰派老生戏。当谭鑫培、孙菊仙同在四喜班时,演《搜孤救孤》,谭鑫培演主角正工老生程婴,孙菊仙则演配角衰派老生公孙杵臼;演《四进士》,孙菊仙主演衰派老生宋世杰,谭鑫培则助演毛朋,扮演的角色俱适合自己所长,故相得益彰,均得好评。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b9e7e2d4ad79123e0e0947c9d345917/866babd3fd1f4134a6142b5b631f95cad1c85e6c.jpg?tbpicau=2025-02-20-05_d394ac4311f296d0dfe6f9cafa8a9915)
孙菊仙程长庚先生的另一位高徒汪桂芬则不同,不仅继承了老师的这出《文昭关》,还经常演出其他老师擅长的戏,如《长亭会》《华容道》《战长沙》等。为何三位徒弟中,独独汪桂芬选择了继承呢?这是因为他为老师拉了多年的胡琴,熟悉老师的唱腔,掌握了老师擅长的“脑后音”,再加上他那宽厚激昂的嗓子也和老师十分相似。仔细衡量之后,汪桂芬自然觉得唱老师的戏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