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1—1931年
这一时期,山东、河北等地移民继续大量涌入。在开垦荒地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开始大量饲养,繁殖畜禽,使农耕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到1930年马存栏58. 1万匹,牛存栏36. 6万头,骡存栏29.2万头,驴存栏13.4万头,猪存栏235万头,羊存栏22. 5万只,比1915年马增加1. 5%,牛30%,猪87.25%,羊138.6%,这一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牲畜和畜产品交易比较活跃。开始在公主岭、范家屯出现了牲畜交易市场,在吉林、大安、洮南、扶余等地有了皮张和毛皮加工厂。这时有大量的马、牛、猪、猪鬃、肠衣、禽蛋等畜产品出口国外。民国期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东北地区政权为奉系军阀所控制。为了支付军费开支,大量增加税收,养畜按头收税,损害了农民养畜积极性,畜牧业生产日渐衰落。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积极准备抗日。为了增加军队实力,1928年11月开始兴办东三省陆军军牧场,进行改良马种,繁殖军马。1929年9月改为东北陆军军马场,由辽源迁至洮南,引进和饲养种马1 800匹,开始了马的品种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