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甜菜品种
50年代,以种植引进品种为主。1958年育成省内第一个甜菜品种——公系5号。
60年代,先后选育出范育1号、2号,公育1号,洮育1号、2号等品种。
70年代末,选育出吉甜1号新品种。
80年代,又选育出吉甜单1、吉甜301和吉甜201。1990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范育2号。原吉林省范家屯甜菜育种试验站以波兰高糖类品种“爱洁1”为基础材料,采用集团选种法,于1970年育成。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榆树、德惠、公主岭等县市。在一般条件下,每公顷产块根30吨左右。
公范1号。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从“公系5号”中系选出“公5-Z”,1966年移交给原吉林省范家屯甜菜育种试验站,之后经一次单株自交选择,于1970年育成,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部地区褐斑病流行的县份,如榆树、九台、德惠等地。一般公顷产块根25—30吨。属抗病性强的标准偏高糖类型品种。
洮育1号。吉林省洮南甜菜育种试验站以波兰品种“K. Bus. P”为材料,采用单株系统选择的方法,于1967年育成。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和永吉地区。一般每公顷产块根22—30吨。属于标准高糖工艺成熟期稍早类型品种。
吉甜1号。吉林省甜菜研究所以“334”(四倍体品系)为母本、“公5-Z”(二倍体品系)为父本杂交育成,1985年审定。适于吉林省西部地区种植。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公顷产块根35吨左右。分别比“范育1号”和“洮育1号”增产16.3%和17.9%。若采用纸筒育苗移栽、增施粪肥,每公顷产量可达45吨左右。属抗病、标准偏高糖型多倍体品种。
吉甜单1。由吉林省甜菜糖业研究所育成。单粒种母系是由国外**后代分离个体中培选出的普通遗传单粒种,父系是以该所育成的高糖二倍体品种经过再选择的分离系号为主体的综合多元系。采用杂交、自交重复回交、单系培育、多系制种的方法。父母本的配制比例为3:1,种子单收。1990年审定。1987—1989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结果,15点次平均甜菜产量平均每公顷31.38吨。属单粒型新品种。抗褐斑病和根腐病能力较强。适宜吉林省内各甜菜产区种植。
吉甜301。由吉林省甜菜糖业研究所以优良品系334四倍体和五-16二倍体互为亲本组配,侧交选育而成。1990年审定。1983—1986年区域试验结果,在吉林省中部地区九点次平均每公顷产甜菜37.15吨。属丰产、抗病、偏高糖型多倍体品种。生育期170天左右。适应吉林省内各甜菜产区种植。
吉甜201。由吉林省甜菜糖业研究所利用人工有性杂交组合6902、6404的杂交后代的三代自交系6902—584905 S21D和二代自交系6404—472993—32422,采取田间轮回选择按1:1比例制种选育而成。1990年审定。1983—1986年区域试验在吉林省中、西部甜菜主要产区六个试验点,17个点次平均结果,该品种块根产量每公顷单产33.76吨,含糖率15.43%,产糖量5.21吨。属标准偏高糖型二倍体品种。适宜吉林省内中、西部甜菜主要产区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