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189贴子:511,268
  • 0回复贴,共1

读颜昆阳先生《中国原生性文学史理论重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
——读颜昆阳先生《中国原生性文学史理论重构》
“不能带着意识形态去研究中国文学史”,这是颜昆阳先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而存在。颜师在本书中提到文学有时候受到“帝王权利的主导”,各朝各代,不少文人,为了讨好统治阶层,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也许在当代,不少人去追随这样的文人,但随着改朝换代,还是得重新回归“中国原生性文学理论”的道路上来,文学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古圣先贤,何止亿万,人文学科和科学技术不一样,一个时代的人有何能力和历朝历代的亿万古圣先贤文化理论抗衡?“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在当今社会居然发展到用人工智能,用机器人「写诗作文」,人类真的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自己“抒情言志”了吗?多么可悲的时代。
也许是历史教训,也许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据我观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古典文化,人们写作,认识古典文化的水平可能有高低,但看得出来喜欢古典文化的“心”都是真的,《中国原生性文学史理论重构》这本书知识量大的惊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本人不是中文系毕业的,这是先天不足,虽然后天已经很努力的读书了,但跟颜师读的书比起来,九牛一毛而已,我感觉很“殆已”,既然把颜师看作“灯塔”,总会有一条路离“灯塔”最近,能找到一条捷径,“殆已”就会轻松一点吧,于是我把颜师的书除了绝版的基本上都读了一遍,终于总结出很多道理,这里我说说其中的一条道理:颜师特别善于归纳总结,他看过的书都能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总结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所以颜师读过的很多很多书就不用去看了,因为想看也没时间,不如直接读颜师的书好了。
几年前先生讲学的时候就说过要写一本关于“中国文学史”方面的书,终于这本书出版了,不出我所料,先生挥舞他那把大砍刀,把很多版本的《中国文学史》砍的片甲不留,着实令人看得痛快淋漓。
古代有才能的文人辈出,关于历史方面的书很多,比如《史记》,《汉书》,《三国志》,《二十四史》等等,非常多关于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除了近一两百年,很少看到古人写关于中国文学史方面的书籍,刘勰写的《文心雕龙》也和近代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内容上完全不同,是古人不会写吗?还是古人不屑于写?问题就在于看问题的标准不同,近代很多版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写作风格是参考外国文学史的写作风格写的,不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原生性”特点。
颜师书中说道:
“古人对『文』的定义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文学史也没有一个标准,那么作者写出中国文学史,也仅仅是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或者作者认同的其他人的观点而已。”
“古代『道学家』和『文章家』对中国『文学史』的看法完全不同,现代人按照外国的『文学史』标准写的《中国文学史》,如果古代『道学家』和『文章家』看了,会同意书中的观点吗?”
我觉得老师这本新书受刘勰《文心雕龙》影响很大,刘勰总结了南北朝之前的文学史,而刘勰之后的《文学史》五花八门,所以老师的书名特别把“原生性”三字的颜色不同于其他文字,我的理解就是很多版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写作风格是参考外国文学史的写作风格写的,不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原生性”特点,颜师这本书就是要把刘勰之后近2000年来中国文学史理论“重构”,重新走回刘勰那种原生性中国文学史的道路上来,刘勰说“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也许颜师看到当代文学史的现状,为“益后生之虑”,才会完成这部著作吧,“江山代有人才出”,历史上总有那么多有志之士前赴后继,针砭时弊,前有刘勰,后有颜师,也许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一直会保持“原生性”的原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当代有多少“文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颜昆阳先生是当代的大文豪,必将融入“古圣先贤”的历史长河中。
刘勰曰:“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我就把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甲辰秋日南山





IP属地:美国1楼2024-09-29 20: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