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末只能隔着很远的距离来想念曾山,她甚至企图抛弃知识的体面……然而张末需要的简单的打动永远只能在梦幻中发生。“怎么会这样?”她一遍遍的反问着自己,她流着“忧伤的泪水”要“回到她一度遗弃的生活中”,命运是如此荒诞,经不起推敲。
格非是一位善于将机智切入作品的小说家。这种机智在《欲》文的荒诞性中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他自如地想象和编织,将我们带入缭乱的画面。这是一个表面的感性世界,具有直觉的特性,而我们总力图依据感性的事物进入理性的世界,力图找出作者心中或自我心中的心理建构:为什么格非笔下的净土竟产生如此多的荒诞?他或它的寓意何在?我以为,这二者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
真实的分裂
真实是一个需要界定的词,因为它有歧义。有人说:“我生活在不真实中”,别人立即反驳:“你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第一个真实是指内心的真实,第二个真实是指物质的真实,存在的真实,譬如虚假的眼泪还是眼泪。人总在希望和追求着内心真实的世界——格非也隐晦地寓言式地描绘着他笔下人物的这一心理真实层面。这真实又依了时代的不同和个人的教育、经历、悟性的差异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而当内心的真实愈来愈远离存在的真实时,荒诞便在这二者的差距中产生。
格非开篇便交代了《欲》文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这是一个观念正在转型,人的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或受到巨大冲击的阶段,太多的商业因素侵入世界,物质和金钱在价值的天平上重起来,知识和思想迅速瘪缩下去——尤其是在哲学这块无法和商业融合,只有孤独地徘徊在精神园地的领域里。于是,我们看到了哲学面对金钱的焦躁不安,以致于不得不扯下致远淡泊的君子面目来:哲学会议在没有赞助的情况下无法召开,贾兰坡时刻充满了哲学系被取消的危机感,副校长亲自去欢迎赞助商人并计划聘请其为荣誉教授……毫无疑问,金钱将知识分子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历史夹缝。然而,它面对的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贾教授到曾山、宋子矜、张末,这些哲学界的精英们,他们都早已构建了一个有着相当纯净的理想色彩的内心世界,并一直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不轻易放弃。于是我们眼前便呈现了他们在被金钱困顿的存在里永无止境的冲突、挣扎。他们的行为本来具有高尚的动机,在这个社会里却只能显得滑稽可笑。
曾山的内心一直充满了对诚实的生活和幸福平静的家庭的渴望,对精神和肉体和谐的渴望。我们不时地看到他笨拙而可爱的举动:为了寻找张末而常常出没于几个舞厅;奇怪的分析下巴的作用;因在黑板上写到“末”字而兴奋得休克过去;看电影时蠢笨地坐在张末的后面只为了“更清楚地看她”,还有那些令人喷饭的道歉信。这些都表明了他迂腐而又真挚地企图去抓住那“怎么也抓不住的”幸福的纯净。曾山对他人亦是如此,他执拗地写《阴暗时代的哲学问题》以致顶撞导师,他在老秦的批判会上为老秦鸣不平,他给慧能法师写信要查十几遍哲学辞典,他热切的希望宋子矜能对他讲真话……总之,他努力地让外在的真实达到内在的真实,他一直苦苦思索导师悴死之谜,也是这“求真”的本性在发挥作用,但他失败了;他和张末总处在错位中,婚姻终于破裂。他悟到“没有任何人会去关注别人的内心”……这宣告了这个世界对内在真实的忽略,人和人之间谎言的障碍始终无法越过。他所追求和希望的离他日益遥远,他全部的生活只是一块“肮脏的布”。格非甚至好几次暗示了曾山有精神失常的征兆,这是两个真实相距太甚而造成的人心理的崩溃。然而曾山的天性憨厚宁静,他理想的平和是恪守自己的信心,不多为世俗的名利所束缚(他以为老秦在很多问题上并未想通),但又清醒地没有脱离尘俗,只希望真诚地与人沟通——这保障了他最终没有走向失常的境地。慧能法师最终留给曾山的话是“生活在真实中”。它洞彻了曾山的亦是宋子矜、张末的所有烦恼之源。这个真实是外部的真实,要人索性放弃内心的抵抗,归同于表面的真实中,这样便单纯地消灭了矛盾,以一种妥协的消极态度。曾山能否做到呢?
格非是一位善于将机智切入作品的小说家。这种机智在《欲》文的荒诞性中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他自如地想象和编织,将我们带入缭乱的画面。这是一个表面的感性世界,具有直觉的特性,而我们总力图依据感性的事物进入理性的世界,力图找出作者心中或自我心中的心理建构:为什么格非笔下的净土竟产生如此多的荒诞?他或它的寓意何在?我以为,这二者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
真实的分裂
真实是一个需要界定的词,因为它有歧义。有人说:“我生活在不真实中”,别人立即反驳:“你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第一个真实是指内心的真实,第二个真实是指物质的真实,存在的真实,譬如虚假的眼泪还是眼泪。人总在希望和追求着内心真实的世界——格非也隐晦地寓言式地描绘着他笔下人物的这一心理真实层面。这真实又依了时代的不同和个人的教育、经历、悟性的差异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而当内心的真实愈来愈远离存在的真实时,荒诞便在这二者的差距中产生。
格非开篇便交代了《欲》文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这是一个观念正在转型,人的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或受到巨大冲击的阶段,太多的商业因素侵入世界,物质和金钱在价值的天平上重起来,知识和思想迅速瘪缩下去——尤其是在哲学这块无法和商业融合,只有孤独地徘徊在精神园地的领域里。于是,我们看到了哲学面对金钱的焦躁不安,以致于不得不扯下致远淡泊的君子面目来:哲学会议在没有赞助的情况下无法召开,贾兰坡时刻充满了哲学系被取消的危机感,副校长亲自去欢迎赞助商人并计划聘请其为荣誉教授……毫无疑问,金钱将知识分子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历史夹缝。然而,它面对的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贾教授到曾山、宋子矜、张末,这些哲学界的精英们,他们都早已构建了一个有着相当纯净的理想色彩的内心世界,并一直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不轻易放弃。于是我们眼前便呈现了他们在被金钱困顿的存在里永无止境的冲突、挣扎。他们的行为本来具有高尚的动机,在这个社会里却只能显得滑稽可笑。
曾山的内心一直充满了对诚实的生活和幸福平静的家庭的渴望,对精神和肉体和谐的渴望。我们不时地看到他笨拙而可爱的举动:为了寻找张末而常常出没于几个舞厅;奇怪的分析下巴的作用;因在黑板上写到“末”字而兴奋得休克过去;看电影时蠢笨地坐在张末的后面只为了“更清楚地看她”,还有那些令人喷饭的道歉信。这些都表明了他迂腐而又真挚地企图去抓住那“怎么也抓不住的”幸福的纯净。曾山对他人亦是如此,他执拗地写《阴暗时代的哲学问题》以致顶撞导师,他在老秦的批判会上为老秦鸣不平,他给慧能法师写信要查十几遍哲学辞典,他热切的希望宋子矜能对他讲真话……总之,他努力地让外在的真实达到内在的真实,他一直苦苦思索导师悴死之谜,也是这“求真”的本性在发挥作用,但他失败了;他和张末总处在错位中,婚姻终于破裂。他悟到“没有任何人会去关注别人的内心”……这宣告了这个世界对内在真实的忽略,人和人之间谎言的障碍始终无法越过。他所追求和希望的离他日益遥远,他全部的生活只是一块“肮脏的布”。格非甚至好几次暗示了曾山有精神失常的征兆,这是两个真实相距太甚而造成的人心理的崩溃。然而曾山的天性憨厚宁静,他理想的平和是恪守自己的信心,不多为世俗的名利所束缚(他以为老秦在很多问题上并未想通),但又清醒地没有脱离尘俗,只希望真诚地与人沟通——这保障了他最终没有走向失常的境地。慧能法师最终留给曾山的话是“生活在真实中”。它洞彻了曾山的亦是宋子矜、张末的所有烦恼之源。这个真实是外部的真实,要人索性放弃内心的抵抗,归同于表面的真实中,这样便单纯地消灭了矛盾,以一种妥协的消极态度。曾山能否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