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吧 关注:25,063贴子:358,496
  • 17回复贴,共1

西平郭修,仅西州之男子尔?——其段位不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24-09-28 19:21回复
    曹芳:“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
    【魏氏春秋曰:脩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
    裴松之:“郭脩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责,不为时主所使,而无故规规然糜身于非所,义无所加,功无所立,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后主传》
    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脩所杀于汉寿。——《后主传》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传》
    十二年春正月,魏诛大将军曹爽等,右将军夏侯霸来降。——《后主传》
    延熙六年,就迁为车骑将军,后假节。十四年卒。——《邓芝传》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欢饮沈醉,为脩手刃所害,谥曰敬侯。——《费祎传》
    六年,天水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八年春,迁姜维护军、征西将军。 ——《华阳国志》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黄初中,本郡反叛,遂没入宫。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
    叔父立为骑都尉,从父芝为虎贲【中郎将】。帝疾困,遂立为皇后。
    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追封谥太后父满为西都定侯,以【立子建】绍其爵。封太后母杜为郃阳君。
    芝迁散骑常侍、长水校尉,
    【魏略曰:诸郭之中,芝最壮直。先时自以他功封侯。】
    立,宣德将军,皆封列侯。【建兄德】,出养甄氏。德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
    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毌丘俭、锺会等作乱,咸假其命而以为辞焉。
    【晋诸公赞曰:建安叔始,有器局而强问,泰始中疾薨。子嘏嗣,为给事中。】


    IP属地:山东2楼2024-09-28 19:22
    回复
      郭皇后父亲郭满为西都定侯,从父芝担任过虎贲中郎将。
      郭皇后的叔父郭立,有二个儿子,郭建过继给郭满,继承了他的西都定侯,郭德过继给甄氏,又称甄德。
      立,宣德将军,皆封列侯。郭立自己也封了列侯,把二个儿子都过继给别人,自己的侯爵谁来继承?
      所以,郭立还有第三个儿子,那就是郭修。从字意上看,郭修、郭建 都是修建的意思。
      所以说,郭修是皇亲国戚,三国志在不断掩盖他的真实身份,只说魏【降人郭修】。


      IP属地:山东3楼2024-09-28 19:31
      回复
        司马师、司马昭先后辅政时期,皆极力拉拢郭太后及其娘家西平郭氏家族势力(比如郭芝助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即是被司马氏拉拢后的结果),先后把女儿嫁给甄德。司马师女儿早亡后,甄德再娶司马昭女儿京兆公主为继妻。 [4]魏咸熙初,朝廷加封甄德为【镇军大将军】、广安县公。
        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禅建立西晋,甄德、郭建、甄温俱加特进,晚年转任宗正,升任侍中。他虽然没有才学,但为人贞素,恭谨谦顺,而且因为是晋武帝姐夫,所以贵显当世。
        甄德儿子甄喜(原名郭喜),精粹有器美,曹魏至西晋年间,历中书郎、右卫将军、侍中,位至【辅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与曹魏、西晋两朝皇室都有姻亲关系,经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事故,能不豫际会,良由其才短,然亦以退静免之。


        IP属地:山东4楼2024-09-28 19:34
        回复
          初,卞皇后太后弟秉,以功封都乡侯,黄初七年进封开阳侯,邑千二百户,为昭烈将军。
          秉薨,子兰嗣。少有才学,为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加散骑常侍。
          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逸】(甄皇后父),谥曰敬侯;適孙【像】袭爵。
          以像为虎贲中郎将。是月,后母薨,帝制緦服临丧,百僚陪位。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像还,迁散骑常侍。青龙二年春,追谥后兄俨曰安城乡穆侯。
          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德为之后,承甄氏姓,封德为平原侯,袭公主爵。青龙中,又封后从兄子毅及像弟三人,皆为列侯。毅数上疏陈时政,官至越骑校尉。
          文德郭皇后,后早丧兄弟,以从兄表继永后,拜奉车都尉。
          太和四年,诏封表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以表子详为骑都尉。迁表昭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表第二子训为骑都尉。
          帝进表爵为观津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迁详为驸马都尉。四年,追改封永为观津敬侯,世妇董为堂阳君。追封谥后兄浮为梁里亭戴侯,都为武城亭孝侯,成为新乐亭定侯,皆使使者奉策,祠以太牢。表薨,子详嗣,又分表爵封详弟述为列侯。详薨,子钊嗣。
          明悼毛皇后,河内人也。后父嘉,拜骑都尉,后弟曾,郎中。进嘉为奉车都尉,曾骑都尉,宠赐隆渥。顷之,封嘉博平乡侯,迁光禄大夫,曾驸马都尉。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后又加嘉位特进,曾迁散骑侍郎。青龙三年,嘉薨,追赠光禄大夫,改封安国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谥曰节侯。迁曾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
          晋诸公赞曰:德字彦孙。司马景王辅政,以女妻德。妻早亡,文王复以女继室,即京兆长公主。景、文二王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德虽无才学,而恭谨谦顺。甄温字仲舒,与郭建及德等皆后族,以事宜见宠。咸熙初,封郭建为临渭县公,德广安县公,邑皆千八百户。温本国侯,进为辅国大将军,加侍中,领射声校尉,德镇军大将军。泰始元年,晋受禅,加建、德、温三人位特进。德为人贞素,加以世祖姊夫,是以遂贵当世。德暮年官更转为宗正,迁侍中。太康中,大司马齐王攸当之藩,德与左卫将军王济共谏请,时人嘉之。世祖以此望德,由此出德为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寻疾薨,赠中军大将军,开府侍中如故,谥恭公,子喜嗣。喜精粹有器美,历中书郎、右卫将军、侍中,位至辅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喜与国姻亲,而经赵王伦、齐王冏事故,能不豫际会,良由其才短,然亦以退静免之。
          《后汉书·梁统传》:“(建武五年〔后29〕)诏加统宣德将军。”三国魏沿置,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作五品。
          曹纯是曹仁的弟弟,是曹氏宗族大将,勇猛善战,正是因为曹纯的勇武,曹操曾任命曹纯统帅其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
          太祖善其言,遂急攻之,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建安十五年薨。文帝即位,追谥曰威侯。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在建安十五年,曹纯去世,应该是死于壮年。曹丕称帝后,追谥曹纯为“威侯”。
          《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记载: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此战,曹彰铠甲上中了数箭,依然追击敌人二百余里。《三国志 任城陈萧王传》记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乐进死后,被谥为威侯。《三国志 乐进传》记载:进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薨,谥曰威侯。
          《魏书》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夜行衣绣。若平常所志,愿勿难言。"灵谢曰:"高唐,宿所原。"於是更封高唐侯,薨,谥曰威侯。官至后将军。
          《三国志 臧霸传》记载:
          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及践阼,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於洞浦,徵为执金吾,位特进。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明帝即位,增邑五百,并前三千五百户。薨,谥曰威侯。
          臧霸名镇江左,曾在夹石击败了东吴大将韩当,张辽率军围剿陈兰时,臧霸配合张辽,一举击溃了陈兰。在濡须口讨伐孙权的时候,臧霸和张辽为前锋,当时,江水暴涨,张辽想退军,但是,臧霸劝阻了张辽,曹操对臧霸大加赞赏。曹丕称帝后,臧霸因为战功,被封为执金吾。臧霸死后,被谥为“威侯”。


          IP属地:山东5楼2024-09-29 09:20
          回复
            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於逢龙,当复遣兵邀霸於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馀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於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
            魏书曰:初,文皇帝即位,以受禅于汉,因循汉正朔弗改。帝在东宫著论,以为五帝三王虽同气共祖,礼不相袭,正朔自宜改变,以明受命之运。及即位,优游者久之,史官复著言宜改,乃诏三公、特进、九卿、中郎将、大夫、博士、议郎、千石、六百石博议,议者或不同。
            从小说的开头,就有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个中郎将,领着军队,绝地反击,把黄巾军打得满地找牙,给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强行续命。
            而此后,随着三国英雄们的出场,张飞、诸葛亮、庞统、曹丕、周瑜……虽然前缀不同,有的是“建威中郎将”,有的是“军师中郎将”,有的是“五官中郎将”,甚至还有什么“发丘中郎将”、“典农中郎将”的……
            光从普遍性看,中郎将这玩意,在汉末三国时候,简直就是一个烂大街的官职!既然这么泛滥,一般想来这官位应该是不高、也不重要。
            事实上,这官位很有意思:它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半大不大。到底咋回事?且看下面讨论:
            一、郎官和中郎
            在古代,所谓郎官,其原始意义一般都跟皇室有关,比如什么: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这都表示他们跟君主距离比较近。不过到后来,郎的意义被扩大化,秘书郎、著作郎、黄门郎等等,这些官位就让郎官的含义更加宽泛了
            首先是黄巾大起义,催生了汉末三大著名中郎将: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当然,还有个凑数的东中郎将董卓。
            其次是军阀割据的出现。汉末先后经历了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等等,大汉王朝已经基本被打成了筛子,各路诸侯眼瞅着这混乱局面,纷纷拉山头单干,一转眼诸侯就变成了军阀。
            这些个军阀,级别高一点的是牧、刺史,级别低一些的则是太守、国相、将军。
            不过拉山头嘛,也得拉人头——人力资源建设那是必须的!他们的玩法也没啥新意:封官许愿,分原始股。
            而他们最喜欢封的官职就是——中郎将!不大不小,很有面儿!
            再比如刘备,他在得到诸葛亮、庞统之后,给他们的官位都是——军师中郎将。
            此外,徐庶是右中郎将,刘封是副军中郎将,关平是典军中郎将,糜威是虎贲中郎将。
            基本都是中郎将,不过大家可别嫌刘备吝啬,刘备当时的职位是左将军,他能封的最大官职基本也就是中郎将了。
            此外,赤壁之战孙权手下也有六大中郎将,他们分别是:荡寇中郎将程普,中郎将韩当,昭信中郎将蒋钦、建威中郎将周瑜、征虏中郎将吕范、横野中郎将吕蒙。
            朝廷设置了一些中郎将的职位,例如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地方上则有使匈奴中郎将。
            这些“中郎将”的官秩都是比二千石,但是职能各有不同。例如东汉朝廷中的五个中郎将都归九卿中的光禄勋所管辖,其中左、右、五官这三个官署里的郎官,被统称为“三署郎”,在这三个官署做郎官(中郎、侍郎、郎中),在当时是非常有前途的,因为朝廷的三公九卿,经常会从这三署中选拔人才为幕僚,或者向尚书台推荐出任地方官员。
            《三国志·程昱传》:(程昱)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三国志·曹彰传》:(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三国志·曹植传》(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
            《三国志·吴质传》: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
            文帝践阼,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北中郎将吴质统河北军事,涿郡太守王雄谓林别驾曰:“吴中郎将,上所亲重,国之贵臣也。仗节统事,州郡莫不奉笺致敬,而崔使君初不与相闻。若以边塞不脩斩卿,使君宁能护卿邪?”
            中郎将的地位肯定远不如大将军,也不及名号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但位在杂号将军之上。由于“中郎将”有皇家的金光笼罩,所以东汉末年各大军阀都喜欢给自己加个“中郎将”的名头,以显示自己是皇帝的亲信。


            IP属地:山东6楼2024-09-29 09:47
            收起回复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中郎
              1.官名。秦置,汉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汉苏武、蔡邕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中郎石经后,八分盖憔悴。”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十和林卿得女》词:“中郎传业,蔡琰词章。”此指蔡邕。 元 张翥 《上京秋日》诗:“中郎节在仍归汉,校尉城空罢护羌。”此指苏武。


              IP属地:山东7楼2024-09-29 09:58
              收起回复
                并州刺史毕轨遣将军苏尚、董弼等击之,比能遣子将骑与尚等会战于楼烦,临陈害尚、弼。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
                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青龙中,帝乃听王雄,遣剑客刺之。


                IP属地:山东8楼2024-09-29 14:34
                回复
                  征西将军翼、南中郎尚议谓“父尊尽于一家,君敬重于天下,郑玄义合情礼之中”。太后从之。自后朝臣皆敬裒焉。
                  有关官吏奏报说,谢夫人已经封了,荀、卞两位夫人也应追赠封号,都是皇后父亲的前妻。太后不准许。太常殷融奏议依据郑玄的礼仪,卫将军褚裒在宫庭完全按臣礼恭敬太后,太后回家省亲时按家中的礼仪。太后下诏书说:“典礼我实在不清楚,真如所奏,那就会因亲情而不能安心,应再商定。”征西将军司马翼、南中郎司马尚奏议说“尊重父亲限于一家,恭敬国君重于天下,郑玄的礼仪在情理之中”。太后听从了。
                  颖与长沙王乂相攻,超常为前锋,迁中护军。会王浚攻颖于鄴,颖以超为【右将军】以距浚,大败而归。河间王颙以超领【北中郎将】,使与颖共距东海王越。超于荥阳募兵,右将军王阐与【典兵中郎】赵则并受超节度,为豫州刺史刘乔继援。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诏罢江北都督,置【南中郎将】,以所统诸军在汉东江夏者皆以益祜。
                  初,侍讲东宫,历黄门吏部郎、侍中。东海王越以为豫州刺史、北中郎将、假节。王浚承制,以宪为尚书。
                  征为太子中庶子,复转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扬州江西淮北诸军事、东中郎将,随越出项,而卒于军中。
                  随穆王整,兄弈卒,以整为世子。历【南中郎将】,封清泉侯,先父望薨,追赠冠军将军。武帝以义阳国一县追封为随县王。子迈嗣。太康九年,以义阳之平林益迈为随郡王。
                  太原成王辅,魏末为野王太守。武帝受禅,封渤海王,泰始二年之国。后为卫尉,出为【东中郎将】,转【南中郎将】,咸宁三年277,徙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太康四年入朝,五年薨,追赠镇北将军。
                  晃孝友贞廉,谦虚下士,甚得宗室之称。后为长水校尉、南中郎将。九年273,诏曰:“南中郎将、下邳王晃清亮中正,体行明洁,才周政理,有文武策识。
                  太原烈王瑰,武帝受禅,封太原王,邑五千四百九十六户,泰始二年就国。四年268入朝,赐衮冕之服,迁【东中郎将】。
                  高阳元王珪,字子璋,少有才望,魏高阳乡侯。武帝受禅,封高阳王,邑五千五百七十户。历【北中郎将】、督鄴城守诸军事。泰始六年270入朝,以父孚年高,乞留供养。拜尚书,迁右仆射。
                  彭城穆王权,字子舆,宣帝弟魏鲁相东武城侯馗之子也。武帝受禅,封彭城王,邑二千九百户。出为【北中郎将】、都督鄴城守诸军事。
                  颖遣北中郎将王斌距战,浚率鲜卑骑击斌,腾为后系,大破之。颖惧,挟帝归洛阳,进腾位安将军。
                  庄王确,字嗣安,历东中郎将、都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
                  南阳王模,字元表,少好学。成都王颖奔长安,东海王越以模为北中郎将,镇鄴。
                  表遣世子保为【西中郎将】、东羌校尉,镇上邽,秦州刺史裴苞距之。
                  浚字彭祖。无子,亲戚共立浚为嗣,拜驸马都尉。元康初,转员外常侍,迁越骑校尉、右军将军。出补河内太守,以郡公不得为二千石,转【东中郎将】,镇许昌。
                  荀顗,字景倩,颍川人,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幼为姊婿陈群所赏。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魏时以父勋除【中郎】。宣帝辅政,见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擢拜【散骑侍郎】,累迁侍中。为魏少帝执经,拜骑都尉,赐爵关内侯。难钟会《易》无互体,又与扶风王骏论仁孝孰先,见称于世。
                  殿中中郎【孟观、李肇】,素不为骏所礼,阴构骏将图社稷。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妇道事皇太后。
                  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转【北中郎将】,督鄴城守事。入为侍中,迁尚书。
                  初仕郡上计掾,州辟部从事、治中,举孝廉,参镇北军事。入为尚书郎,迁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铨综廉平。赐爵关中侯,出补安丰太守。文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迁御史中丞。伐蜀之役,为【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
                  后为河南尹,封广陆伯。泰始初,拜尚书,进爵为侯。迁吏部尚书仆射,寻转太子少傅。使领司隶校尉。
                  李氏,名不详,被晋武帝司马炎选入宫中为三夫人、九嫔。
                  司徒李胤、镇军大将军胡奋、廷尉诸葛冲、太仆臧权、侍中冯荪、秘书郎左思及世族子女并充三夫人九嫔之列。
                  暠字长骏,弘敏有才义。妻父卢毓典选,难举姻亲,少为武帝所礼,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前军将军、侍中、【南中郎将】、都督河北诸军事。
                  举贤良,【挚虞与夏侯湛等十七人策为下第】,拜【中郎】。久之,召补【尚书郎】。 后历秘书监、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遂流离鄠、杜 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后得还洛,历光禄勋、太常卿。
                  颖与河 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 诸军二十余万人。
                  泰始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累年不调,乃作《抵疑》 以自广。后选补太子舍人,转【尚书郎】,出为野王令。
                  迁【中郎】。转太子洗马。后为博士、尚书郎。 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兗州牧,以统为【别驾】, 委以州事。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子恆,元熙中为【西中郎长史】。
                  访以 功迁南中郎将、督梁州诸军、梁州刺史,屯襄阳。。
                  敦以抚为沔北诸军事、南中郎将,镇沔中。
                  峻平,迁监沔北军事、南中郎将,镇襄阳。
                  帝诏镇南将军刘弘、【南中郎将】刘陶收捕颖,


                  IP属地:山东9楼2024-09-30 15:39
                  回复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其以祜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给本营兵。”
                    拜充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及受禅,充以建明大命,转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
                    陔少出仕宦,历职内外,泰始初为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IP属地:山东10楼2024-09-30 16:21
                    回复
                      桓范字元则,世为冠族。明帝时为中领军尚书,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治下邳。
                      鲍勋以驸马都尉兼侍中,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
                      正始初,田豫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
                      乃以孙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
                      赵俨转为度支中郎将,迁尚书。
                      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
                      及魏有天下,文帝徵质,与车驾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
                      卢毓复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转为仆射,故典选举,加光禄大夫。
                      嘉平六年(254年),五月,封皇后王氏之父、奉车都尉王夔为广明乡侯、光禄大夫,位特进。


                      IP属地:山东11楼2024-10-09 11:21
                      回复
                        曹芳:“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
                        【魏氏春秋曰:脩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
                        十二年秋,卫将军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牙门将句安、李韶降魏。——《后主传》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后主传》
                        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脩所杀于汉寿。——《后主传》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欢饮沈醉,为脩手刃所害,谥曰敬侯。——《费祎传》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黄初中,本郡反叛,遂没入宫。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帝疾困,遂立为皇后。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追封谥太后父满为西都定侯,以【立子建】绍其爵。叔父立,宣德将军。【建兄德】,出养甄氏。德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后妃传》
                        【晋诸公赞曰:德字彦孙。【文王复以女继室】,即京兆长公主,德【镇军大将军】。泰始元年,晋受禅,加建、德、温三人位【特进】。德子【喜】嗣。喜精粹有器美,历右卫将军、侍中,位至【辅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建字叔始,有器局而强问,泰始中疾薨。】
                        1.中郎是个统称,有文武之分。低则七品文职中郎,高则中郎将,都督军事,权力等同二三品。中郎将简称中郎,中郎将官居四品,加假节或使持节、都督州军事,(代理三品)。
                        2.郭修在魏(西)中郎将【四品】、使持节、都督(凉州)军事【代理三品】,250年投降蜀汉,252年升为左将军(三品上,全国第5),位在九卿之上。降将官升一级,符合惯例。
                        3.郭修(西宁人)在魏出任凉州最高军事长官,虽违反“三互法”本地人回避制度,但在战乱时期是常规操作,可不受此限。
                        4.郭修或魏国郭太后兄,修子官衔【奉车都尉】为加官外戚,且为皇后之父、兄、叔、侄。
                        5.郭修追封威侯。封威侯者,蜀骠骑将军马超(全国二号将军)、魏虎豹骑统帅曹纯、后将军朱灵、右将军乐进、行太尉臧霸皆盖世猛将,功勋卓著,位在九卿之上。侍中 吴质(北中郎将, 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也封威侯,
                        出将入相,十年幽并都督,魏文帝曹丕第一谋主,晋景帝岳父。六人三国志皆有传记,独郭修没有。
                        6.250年蜀汉姜维复出西平,魏中郎将郭修率万人与姜维数千人交战,野战战败被俘。(郭修守护太后家族田地马匹资产,姜维攻其必救,郭修不能、不敢畏战,太后资产受损,谁能负责?)
                        7.249年,姜维出攻雍州,被郭淮、陈泰、邓艾、司马昭抵御,折损二牙门将(低阶武官)损失六百人,记载在三人传记及晋文帝记中,引得四人争功。250年,姜维出西平攻太后家乡,或为报复去年折损牙门将之仇,果然,俘虏最高军事长官郭修。
                        8.三国志记载只说魏降人、故中郎郭修,对郭修身份讳莫如深,隐瞒郭修在魏蜀前后为【将】的经历,隐瞒战败。诏书塑造了郭修手无寸铁被姜维绑架,胁迫投降蜀汉,然后刺杀了蜀大将军费祎,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郭太后下诏,自己表扬自己家)
                        9.郭修或为郭立之长子、郭建之兄,先立,再修建(都有建筑的意思)。三亲兄弟:郭德:晋武帝司马炎姐夫,镇军大将军二品,位【特进】,位仅次三公。郭建:入晋为镇护将军、位特进,位仅次三公。郭修:魏西中郎将、使持节、都督(凉州)军事,刺杀费祎,死在蜀汉。
                        10.陈寿在晋朝为官,不敢得罪晋武帝姐夫、郭修亲弟郭德、侄子郭喜(皆为二品、古洛阳司令、全国第四号将军)(西晋京城古洛阳),不敢直书郭修战败被俘,故史书记载姜维复出西平,无战役细节,为历次北伐最简。
                        11.站在郭修的角度,被姜维俘虏,断送了大好前途。不仅自己成了贰臣,且子女在魏仕途受阻,于是濒死一搏,只有闹大动静,在新年团拜会上,刺杀了费祎,才把消息传到魏国,为家族拼的一份前程。郭修本想要刺杀蜀汉君主,无奈防备太严,姜维三号人物,郭修最恨是他,但姜维武功太好,不好下手。二号人物费祎,文弱不加防备,倒霉的只有他了。
                        12.说到底,蜀汉的左将军,对魏郭修来说,无非是小国上将,实在不够看,瞧不上,没兴趣,利益不够罢了。


                        IP属地:山东12楼2024-10-12 10:33
                        回复
                          1.中郎将简称中郎,郭修在魏(西)中郎将【四品】、使持节、都督(凉州)军事【代理三品】,250年投降蜀汉,252年升为左将军(三品上,全国第5),位在九卿之上。降将官升一级,符合惯例。
                          2.郭修(西宁人)在魏出任凉州最高军事长官,虽违反“三互法”本地人回避制度,但在战乱时期是常规操作,可不受此限。
                          3.郭修或魏国郭太后兄,修子官衔【奉车都尉】为外戚加官,且授予皇后之父、兄、叔、侄。
                          郭修或为郭立(太后叔父)之长子、郭建之兄,先立,再修建(都有建筑的意思)。
                          三亲兄弟:郭修:魏西中郎将、使持节、都督(凉州)军事,刺杀费祎,死在蜀汉。郭德:晋武帝司马炎姐夫,镇军大将军二品。郭建:入晋为镇护将军、位特进二品。
                          4.郭修追封威侯。封威侯者,蜀骠骑将军马超(全国二号将军)、魏虎豹骑统帅曹纯、后将军朱灵、右将军乐进、行太尉臧霸皆盖世猛将,功勋卓著,位在九卿之上。侍中吴质(北中郎将, 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也封威侯,
                          出将入相,十年幽并都督,魏文帝曹丕第一谋主,晋景帝岳父。六人三国志皆有传记,独郭修没有。
                          5.250年蜀汉姜维复出西平攻太后家乡(报复去年折损牙门将),魏中郎将郭修率万人与姜维数千人交战,战败被俘。(郭修守护太后家族田地马匹资产,姜维攻其必救,郭修不敢不战,太后资产受损,谁能负责?)
                          6.三国志记载只说魏降人、故中郎郭修,对郭修高级武官身份讳莫如深,隐瞒郭修在魏蜀前后为【将】的经历,隐瞒战败。诏书塑造了郭修手无寸铁被姜维绑架,胁迫投降蜀汉,然后刺杀了蜀大将军费祎,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郭太后下诏,自己表扬自己家)
                          7.陈寿在晋朝为官,不敢得罪晋武帝姐夫、郭修亲弟郭德、侄子郭喜(皆为二品、全国第四号将军)。陈寿有几个脑袋敢写郭修战败被俘?故史书记载姜维复出西平,无战役细节,为十次北伐最简。249年姜维折损二牙门将六百余人,分别记在郭淮传、陈泰传、邓艾传、晋文帝记,引得四人争功。250年姜维出西平破魏军万人、俘虏最高军事长官郭修,不见记载。所谓夸胜讳败,可见一斑。
                          8.以郭修观之,自己被姜维俘虏,断送了大好前途。不仅成了贰臣,且子女在魏仕途受阻,于是濒死一搏,只有闹大动静,在新年团拜会上,刺杀了费祎,才能把消息传到魏国,为家族拼得一份前程。郭修本想刺杀蜀汉君主,无奈防备太严,三号人物姜维武功太好,不好下手。二号人物费祎,文弱不加防备,倒霉的只有他了。
                          说到底,蜀汉的左将军,对魏郭修来说,无非是小国上将,实在瞧不上,没兴趣,利益不够罢了。


                          IP属地:山东13楼2024-10-12 15:14
                          回复
                            诏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
                            魏氏春秋曰:脩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后主传》
                            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脩所杀于汉寿。——《后主传》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欢饮沈醉,为脩手刃所害,谥曰敬侯。——《费祎传》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追封谥太后父满,以【立子建】绍其爵。叔父立。【建兄德】,出养甄氏。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后妃传》
                            晋诸公赞曰:德字彦孙。【文王复以女继室】,即京兆长公主,德【镇军大将军】。泰始元年,晋受禅,加建、德、温三人位【特进】。德子【喜】嗣。喜位至【辅国大将军】。建字叔始,有器局而强问。
                            1.中郎将简称中郎,郭修在魏(西)中郎将【四品】、使持节、都督(凉州)军事,持节都督。250年投降蜀汉,252年升为左将军(三品上,全国第5),位在九卿之上。按惯例,降将官升一级。
                            2.封威侯者,魏虎豹骑帅曹纯、后将军朱灵、右将军乐进、行太尉臧霸皆统兵一方,骁勇善战,位在九卿之上。侍中、北中郎将吴质(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封威侯,魏文帝曹丕谋主,晋景帝岳父。郭修在魏必为持节都督。
                            3.250年蜀汉姜维出西平,魏凉州司令郭修率万人与姜维数千人交战,战败被俘。三国志记载只说魏降人,对郭修身份讳莫如深,隐瞒郭修在魏蜀前后为【将】的经历,隐瞒战败。
                            4.修子官衔【奉车都尉】为外戚加官。郭修或为郭立(太后叔父)之长子、郭建之兄,先立,再修建(都有建筑的意思)。郭修亲弟郭德为晋武帝姐夫,和侄子郭喜并为镇军(辅国)大将军二品。陈寿在晋为官,惧于郭德权威,不敢直写郭修战败被俘。故250年姜维出西平之战,只说不克,所谓夸胜讳败,可见一斑。
                            5.郭修被虏成了贰臣,子女在魏仕途受阻,于是濒死一搏,闹大动静,在新年团拜会上,刺杀了费祎,才能把消息传到魏国,为家族拼得前程。蜀汉左将军,对魏郭修来说,无非是小国上将,实在瞧不上,利益筹码不够罢了。


                            IP属地:山东16楼2024-10-16 08:45
                            回复
                              诏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
                              魏氏春秋曰:脩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脩所杀于汉寿。——《后主传》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追封谥太后父满,以【立子建】绍其爵。叔父立。【建兄德】,出养甄氏。——《后妃传》
                              晋诸公赞曰:德字彦孙,【文王复以女继室】,即京兆长公主,德位至【镇军大将军】,子喜【辅国大将军】。
                              1.中郎将简称中郎。郭修在魏(西)中郎将【四品】、使持节、都督(凉州)军事,持节都督。250年投降蜀汉,252年升为左将军(三品上,全国第5),位在九卿之上。即按惯例,降将官升一级。
                              2.封威侯者,或军事都督或骁勇猛将。如:北中郎将吴质(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封威侯,魏文帝谋主,晋景帝岳父。郭修在魏必为持节都督。
                              3.250年蜀汉姜维出西平,魏凉州司令郭修率万人与姜维数千人交战,战败被俘。三国志记载只说魏降人,对郭修身份讳莫如深,隐瞒郭修在魏蜀前后为【将】,隐瞒战败。
                              4.修子官衔【奉车都尉】为外戚加官。郭修或为郭立(太后叔父)之长子、郭建之兄,先立,再修建。郭修亲弟郭德为晋武帝姐夫,镇军大将军二品。陈寿在晋为官,惧于郭德权威,不敢直写郭修战败被俘。故姜维出西平之战,只说不克,所谓夸胜讳败,可见一斑。
                              5.郭修刺杀费祎动机:为家族拼得前程。蜀汉左将军,对魏郭修来说,无非是小国上将,实在瞧不上,利益筹码不够罢了。


                              IP属地:山东17楼2024-10-17 15: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