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妙法莲华经》中的深心
竺法护於晋武帝太康七年 (286 年 ) 译出《正法华》,百余年后,鸠摩罗什於后秦姚兴弘始八年 (406 年 ) 重新译出《妙法华》。 罗什新译本,与《正法华》相较,多出了深心, 兹举例於后:《妙法莲华》 《正法华》
1. 如来... 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 世尊普入一切诸谊, 察于世间,见众庶心( 注 16)
2. 世尊!亦当为我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惟为我等,讲演无上正道谊,愿弘慧见指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 示其处,当从如来学大圣教,以共劝进观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察其本。( 注 17)298 页
3. 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 以无数权随现慧谊,顺化群生分别了法我等深心本愿。为此众人,说其本原,方便度脱,世尊圣慧,悉知我等行迹,志性之所归。( 注 18)
4.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 欲知佛道,常调清,仁乐圣典,实为要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 妙,在诸佛所,所作已辨,故为斯类,说方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 等经。大乘。 ( 注 19)
5. 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 讲正法华经方等典诏,一切诸佛普护斯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 经,用救菩萨大士,以故诸贤,心当质直,亦当礼拜供养释迦牟佛。 清净,稽首归命,劝赞奉侍,供养彼能仁觉。 ( 注 20)
6.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 当弃捐犹豫,诸著思想事,信乐大法谊,其福为如此 其福为若斯。 ( 注 21)299 页
7.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 志性悉具足,其人博闻持,所说谛化人,义解佛语,如是诸人等,於此无有疑 则无狐疑。 ( 注 22)
8. 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若知我深心,见 乃愍伤我等,赞扬宣佛音,今以知余等,为授记者。 愍授我畴别。 ( 注 23)
9. 若人见曾见,亿百千佛,殖诸善本,深心坚 则以睹见,亿百千佛,殖无央数,如意功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德,其人志性,猛如月光,尔乃听受,如是典籍。 ( 注 24)
在此九例中, 均可看出,《妙法华》有深心,而《正法华》则无。
以第九例来看, 二经均说明,须累积无数功德才能听讲法华经, 二者的译文旨趣,大致相同,但「深心坚固」则为《妙法华》所独有, 而《妙法华》「殖诸善本,深心坚固」, 和前引《大论》,以「集诸善根」来说明「深心」的立埸是一致的。
另外,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谓:「直心是菩萨净土」、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提心是菩萨净土」。( 注 25) 鸠摩罗什弟子僧肇认为「备此三心( 直心、深心、菩提心 ) 然后次修六度」,僧肇说:上三心是始学之次行也。 夫欲弘大道,要先直其心,心既真直, 然后入行能深,入行既深, 则能广运无涯。( 注 26)
此处对深心的解释, 和前述《大论》「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故能生深心」,似有所不同。300 页
虽然僧肇在解释「深心是菩萨净土」时, 认为菩萨「树心众德深固,故难拔」,( 注 27) 和前引《妙法华》、《大论》的见解相同, 但《大论》认为「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 故能生深心,和僧肇认为「备此三心,然后次修六度」的竟见,似有些差距。 僧肇在解释《维摩诘经》「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 众生来生其国」句时说: 「深心故德备也」, 虽然前述,僧肇的意见,有些许的差异,但他亦主张深心是功德的永恒累积。
鸠摩罗什对上述「直心」、 「深心」、「菩提心」等三心,亦另有解释,值得注意,鸠摩罗什说: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於诚实。 道识弥明名为深心。深心增广,正趣佛慧,名菩提心。( 注 28)
在这段引文中, 罗什将《大论》尚有些不清之处,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如「道识弥明,名为深心」,和《大论》「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 故能生深心」、深心「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之论相符合, 而「道识弥明,名为深心」的表达语言,可能更明确地道出「深心」的意涵。 以诚实心来说明「直心」,亦是种本土化的表达。 在鸠摩罗什的这段解释中, 说明「深心增广」其目标则趣向佛慧,凡此诸论,和《大论》的见解,若合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