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名远酒业吧 关注:10贴子:171
  • 0回复贴,共1

百药之长:简述酒的药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饮酒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与人类文明相伴。
同时,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亦源远流长,不仅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更成为我国医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

历代中医典籍中普遍认同,“酒”在医药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百药之长”,这一评价深刻体现了古人对酒在医疗应用中价值的极高赞誉。

"医"字,在古代其原始形态为"醫"。
"醫"字上半部的"殹"象征着在医疗过程中治病时所发出的扣击声,而下半部的"酉"则指代医疗用途的酒类。

由此可知,酒类在古代的医疗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早期医药之一。
中医对饮酒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作为一种独特的饮品,在中医古典名著《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并被列入“汤液醪醴论”之中。
该书对酒的作用及其制作材料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明确指出醪醴具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功效,体现了其在古代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此后,诸多汉代医家的集体智慧凝结成了《神农本草经》,其中对酒的医用价值进行了深入阐述。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亦对酒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详述。
南朝齐梁时期的名医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集经注》中,对酒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注释和注解。
北魏的《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综合性农书,亦不乏对酒的保健功效的描述。

进入唐宋时期,酒的医用价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以及《圣济总录》等医学著作,均将酒列为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关键方略,并附录了多种酒方,以供对症施治。
梁代庾信的《颂椒》诗,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百姓深信饮酒能够辟邪长命的信仰:“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对酒的独特情感,更将酒与辟邪长命的美好愿景紧密相连,表达得淋漓尽致。

孙思邈就将酒评价为:“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此言虽专指“屠苏酒”,却道出了其独特的保健和防疫功效。
酒,何以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其对于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又是基于何种原因呢?
据相关统计,明代“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涉及酒的方剂多达200余种,这足以彰显酒与药物之间紧密的联系。他明确指出,酒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的功效。
此外,《本草纲目》还提到,酒乃天之美禄,适量饮用则能调和气血、增强神力、抵御寒冷,甚至有助于消解忧愁、增添兴致。

在外科治疗的广阔领域中,酒的作用可谓是多方面的。
它具备显著的消毒、去腐、止痒、散热、止痛、止血以及舒筋活血的功效。当这些功效与精心挑选的药物相结合时,其疗效自然更胜一筹,更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内科方面,酒的力量则更为神奇。它能够迅速将药物的药力发散至全身,使药物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酒不仅被用于泡制各种药物,而且诸多如膏、丹、丸、散等成药的服用过程中,都离不开酒的陪伴,酒在这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更为神奇的是,有些药物在制作过程中,如焙、炙、炒、浸等步骤,都需要酒的参与。酒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更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药物的疗效。
时至今日,酒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人体的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部分中药,如云南白药,仍需以酒作为媒介进行服用,酒在其中发挥着协同作用,以增强药效;夜晚适量饮用白酒,能够平缓地促进血液循环,进而发挥催眠的效用。

此外,少量饮用白酒能够刺激胃液与唾液的分泌,有助于健胃、止痛、利尿及驱虫。
中医早已将白酒用于治疗疾病或作为强肾补剂,这一传统历史悠久。同样,西医也常建议感冒患者适量饮用白兰地酒以助康复。

中国白酒作为中国酒类产业的瑰宝,汇聚了深厚的酿酒智慧。
它依托于纯粮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的精湛工艺,匠心独运,酿制而成。
作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蒸馏酒,中国白酒凭借其独特魅力和卓越品质,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

从酿造酒到蒸馏酒的演进,从低度酒到高度酒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酒类的口感和风味,更为历代百姓的健康提供了坚实的医学支持。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4-08-27 12: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