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79,291贴子:1,857,133
  • 17回复贴,共1

恐龙和哺乳类不同的听觉强化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都知道,哺乳动物通过将关节骨方骨移入耳内,得到了三块听小骨,但是具体如何强化的听觉似乎没人好好说过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8-20 13:15回复
    具体原理是,哺乳类将两块新的听小骨改造成了一个省力杠杆,原来的听小骨相当于只能听到环境振动的声音,而新的听骨链则可以将声音放大,这增加了哺乳类的听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过高的音量是会损伤听毛细胞的。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听小骨要在下颌上拆?其他地方,比如我在颈部拆下两根颈肋改不行吗?答案就是本身就有链接的关节骨方骨,自带一部分肌肉,这一部分肌肉正常情况下放松,这样正常情况下就不会因为听力太强而损坏听毛,而在听比如蚊子的声音时就可以拉紧以此增强听力,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今天鸟类听觉不比人类差,但是在听高频音时哺乳类比鸟类敏感的多——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要在黑夜中抓翅膀高速扇动的昆虫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20 13:25
    收起回复
      哺乳类第二种强化听觉的办法就是添加了耳廓,耳廓可以聚拢一个方向的声音而降低另一个方向的声音,这样两侧的音量差就会被拉大,以此帮哺乳类拥有更加敏锐的听觉方向来源判断能力,与此同时,除了很多灵长类以外大部分哺乳类的耳朵是可动的,使得它们更加精确地在身体处于不同方向时选择性地注重不同方向声音来源的具体位置。相比之下,鸟类聚拢音波则是靠面部羽毛,像前几年火热的《史前星球》中的单爪龙就被安排了一头苍鸮一样的羽毛,但是这相比耳廓会有一个问题:两侧的耳朵并没有被拉开距离,难以通过声波到达耳部的时间差强度差来判断声波来源方向,但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16年发现,鸟和蜥蜴的两个鼓膜间有一个连接腔(直接贯穿头部,称为“内部耦合耳”),内部声波与外部声波叠加来定位声源——当声音频率小于鼓膜的基频时,叠加信号的时间差将被放大最高5倍,当声音频率高于鼓膜的基频时,叠加信号的音量差将由腔体传送至鼓膜。与此同时,鸮类还对耳朵做出了最后一个改进:在密林的三维立体地形中,两个耳朵想准确判断猎物位置还需要一定的高度差,这对正常鸟类来说,只要歪个头就行了,但鸮类眼球不能转,还需要保证捕猎时的眼球朝向,因此鸮类将耳朵变成了不对称设计,也因此拥有了鸟类的最强听力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8-20 13:42
      收起回复
        因为哺乳类和鸟类的不同听觉强化方式,所以哺乳类的听觉强化到极致便是两个超大的耳廓,而鸟类极度强化听觉则会拥有一个大脸盘子,鸟类虽然对高频音没有哺乳类敏感,但还是能听到的,比如油鸱和部分金丝燕也可以进行回声定位,不过它们大部分情况使用回声定位来躲避障碍物,而不是捕猎(或许是因为大脸盘子鸟类飞行真的很受阻)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8-20 13:49
        回复
          这个听小骨从下颌移到耳朵里的变化确实很神奇,看了很多科普视频和纪录片,但都没有一个详尽的动画详解,无法理解的一点就是,下颌骨的骨头是怎么跑到颅腔的耳道里的?明明是距离很远的两个部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8-20 15:26
          收起回复
            收藏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8-20 18:22
            回复
              如何实现功能的初中生物要是老师有能力拓展的话一般会说说,不过进化路线和其他动物这样的肯定是没有的了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8-20 2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