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吧 关注:111,131贴子:190,673
  • 13回复贴,共1

#一本如合#《黄帝内经·全息·七十二变》吧内传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篇、作为《全息》系列的第八篇,以及最后一篇。内容、旨在涵盖《八》、《九》、《七》、《十》的不可思议,以及最终强调《二》的关键性。
————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义理博大精深,涵盖了医学、哲学、养生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七十二般变化之精妙。以下是对其义理变化的一些概括: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认为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五行学说:
  五行(金、木、水、火、土)被用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
  五行相生相克,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详细论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
  强调脏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以及脏腑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
    经络理论: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与脏腑相互络属,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三、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理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津液理论: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代谢受脏腑功能影响,与气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
  《黄帝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在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和内在情志的刺激密切相关。
  将致病因素称为“邪气”,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称为“正气”。
    病机:
  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如邪正相争、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
  强调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五、养生防病理论
    养生思想: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注重精神情志的调节和真气的保养。
  提出顺应自然四时变化的调摄方法,如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等。
    防病措施:
  包括强调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等生活上的调节。
  提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六、诊法与治疗原则
    诊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听闻声音气味、询问病史症状、切按脉象等来诊断疾病。
    治疗原则:
  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要求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
  提出补虚泻实、寒热温清等多种治疗方法,旨在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和调。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义理变化多端,但始终围绕着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病理论以及诊法与治疗原则等核心展开。这些理论相互贯通、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
————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
(未完待续)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4-08-09 14:17回复
    夏末流月、几点集合拆开看、10350601332.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黄帝内经》中关于“八风”的理论,主要源自该经典著作的多个篇章,特别是《灵枢·九宫八风》等部分,原则适作于中原地区。以下是对“八风”理论的出处及串讲:
     (一)出处
      “八风”理论在《黄帝内经》中有多处提及,但最为详尽的论述见于《灵枢·九宫八风》。此外,《素问》中的相关篇章,如《金匮真言论》等,也对风邪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八风串讲
      “八风”指的是来自八个方位(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的风,每种风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属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下是对八风的串讲:
      1. 东方之风:
    - 名称:婴儿风、明庶风(不同文献记载可能有所不同)
    - 属性:春季之风,温暖而生机勃勃
    - 影响:多影响肝脏,易使人生病于颈部,疾病多发生在头部,常为鼻流清涕与鼻出血。
      2. 东南之风:
    - 名称:弱风、清明风
    - 属性:气暖而风柔,但湿气较重
    - 影响:易内伤于胃腑,外主肌肉身重,可能导致湿气相关疾病。
      3. 南方之风:
    - 名称:大弱风、景风(或巨风、凯风)
    - 属性:热盛则风至必微,故称大弱风
    - 影响:内应于心,外在脉,易引发心脏相关疾病,病邪多从胸胁侵入。
      4. 西南之风:
    - 名称:谋风、凄风(或凉风)
    - 属性:阴气方生,阳气尤盛,阴阳去就
    - 影响:一土脏应之,可能影响脾胃功能。
      5. 西方之风:
    - 名称:刚风、阊阖风
    - 属性:金气刚劲
    - 影响:内应于肺,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病邪多从肩背侵入。
      6. 西北之风:
    - 名称:折风、不周风
    - 属性:金主折伤,风势较为猛烈
    - 影响: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尤其是对外在肌肤和筋骨的影响。
      7. 北方之风:
    - 名称:大刚风、广莫风
    - 属性:气寒则风烈
    - 影响:内应于肾,易引发肾脏相关疾病,病邪多从腰股侵入。
      8. 东北之风:
    - 名称:凶风、融风(或炎风)
    - 属性:阴气未退,阳气未盛,风势较为不稳定
    - 影响: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当人体正气不足时。
      (三)总结
      《黄帝内经》中的“八风”理论,不仅描述了来自八个方位的风的特性和属性,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自然界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避免受到不正之风和虚邪贼风的侵袭,保持身体健康。
    ————
    附录:#一本如合#《黄帝宅经》串讲(原则仅适用于中原地区)https://tieba.baidu.com/p/9078531148


    IP属地:福建2楼2024-08-13 19:49
    回复
      (选读)关于“奇门遁甲”理论出处、串讲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聚焦于中医理论、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等方面,而并未直接涉及“奇门遁甲”这一术数理论。
        “奇门遁甲”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神秘术数,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主要来源于《周易》、《黄帝内经》等经典,但《黄帝内经》本身并不直接阐述“奇门遁甲”的具体内容或方法。然而,从广义上讲,《黄帝内经》所蕴含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为“奇门遁甲”等术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维方式。
          关于“奇门遁甲”理论的出处
        “奇门遁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甚至更早。据传说,它起源于黄帝时期,经过姜太公、黄石老人等人的完善,后传给西汉的张良,经过精简后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奇门遁甲。然而,这些多为传说和民间故事,难以考证其确切的历史出处。
        在学术上,“奇门遁甲”的理论体系主要融合了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阴阳五行、八卦九星等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预测未来事件的结果和趋势。其具体内容和方法多见于后世的术数著作和民间传承中。
          串讲“奇门遁甲”理论(基于其一般特征)
        虽然《黄帝内经》不直接阐述“奇门遁甲”,但我们可以从“奇门遁甲”的一般特征出发,结合其理论基础进行串讲:
          阴阳五行学说:
        “奇门遁甲”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之间的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变化,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
          八卦九星:
        “奇门遁甲”运用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和九星(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等符号系统,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划分和解析。
        八卦代表不同的方位和属性,九星则代表不同的天象和能量场,通过它们的组合和变化,可以揭示出隐藏在时间和空间背后的规律和信息。
          占测方法:
        “奇门遁甲”的占测方法复杂多样,包括天盘、地盘、人盘三盘的排布和组合,以及六仪(戊、己、庚、辛、壬、癸)和三奇(乙、丙、丁)的运用等。
        通过这些占测方法,可以推断出事物的吉凶祸福、发展趋势和最佳行动时机等。
        应用领域:
        “奇门遁甲”在古代多用于战争、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决策和预测,也被用于风水、命理、中医养生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奇门遁甲”的思想和方法逐渐从神秘的领域走向大众化,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关注。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虽然不直接阐述“奇门遁甲”的具体内容或方法,但其蕴含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为“奇门遁甲”等术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维方式。而“奇门遁甲”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神秘术数,其理论体系和应用领域都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智慧。
      ————
        注:“三奇六仪”主要是为供养{春神}、{雷神}和{法祖·蚩尤氏}等(古代人所谓的“神兵天将”;他们虽然最终不敌“天下共主”,但你要尊重你的对手,这也是自尊的表现。)


      IP属地:福建3楼2024-08-13 20:05
      回复
        题目:
          如何改变以下等式,令得:2+2=2,成立?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4-08-13 20:30
        回复


          IP属地:福建6楼2024-08-15 00:07
          收起回复
              在《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中,九宫与八卦的五行属性确实相配居,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用以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风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以下是对九宫与八卦五行属性相配居的详细解析:
                九宫与八卦的对应关系
              九宫指的是四方、四隅及中央九个方位,具体为:南、北、东、西、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中央。而八卦,则按其五行属性,各自配居于这九个方位之中。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北宫(叶蛰宫):对应八卦中的坎卦,五行属水。在节气上,此宫与冬至相对应,所对应的风为大刚风(北风)。
              东北宫(天留宫):对应八卦中的艮卦,五行亦属土(但在此更侧重于其方位属性)。此宫与立春相对应,所对应的风为凶风(东北风)。
              东宫(仓门宫):对应八卦中的震卦,五行属木。此宫与春分相对应,所对应的风为婴儿风(东风)。
              东南宫(阴洛宫):对应八卦中的巽卦,五行属木。此宫与立夏相对应,所对应的风为弱风(东南风)。
              南宫(上天宫):对应八卦中的离卦,五行属火。此宫与夏至相对应,所对应的风为大弱风(南风)。
              西南宫(玄委宫):对应八卦中的坤卦,五行属土。此宫与立秋相对应,所对应的风为谋风(西南风)。
              西宫(仓果宫):对应八卦中的兑卦,五行属金。此宫与秋分相对应,所对应的风为刚风(西风)。
              西北宫(新洛宫):对应八卦中的乾卦,五行亦属金(但在此更侧重于其方位属性)。此宫与立冬相对应,所对应的风为折风(西北风)。
              中央宫(招摇宫):位于九宫中心,不直接对应八卦中的某一卦,但可视为八卦的交汇点,五行属土。中央宫在九宫八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观测和判断风向对人体影响的关键所在。
                八卦五行属性在九宫中的应用
              八卦的五行属性在九宫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风性、节气以及人体脏腑的对应上。每种风都代表着不同的自然力量和方向,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北风(大刚风)性寒,易伤肾;东风(婴儿风)性温,易伤肝;南风(大弱风)性热,易伤心;西风(刚风)性燥,易伤肺等。通过观察和判断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古代中医可以预测和防治因风邪入侵而导致的疾病。
              此外,九宫八风理论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周围的大宇宙(自然环境)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因此,保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而九宫八风理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判断自然环境变化对人体影响的方法论基础。


            IP属地:福建7楼2024-08-17 14:20
            收起回复
              沟通虚实,产生往来。
              寒暑差异,热胀冷缩。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表里不二,方位不同。
              至道在无,圣贤在有。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4-09-17 23:31
              回复
                  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闻”诊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主要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然而,关于“闻”的八个方面直接参照“八卦”以及“九宫八风”之理来详细划分,并非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直接内容。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医闻诊的广泛实践中,提炼出与声音和气味相关的八个方面,以供参考:
                    闻诊的八个方面(非直接对应八卦或九宫八风,但基于中医实践)
                  一、声音的高低:听患者讲话、咳嗽、呼吸等声音的高低,可以初步判断病邪的性质。如声音高亢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沉多属虚证、寒证。
                  二、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反映了患者正气的盛衰。声音洪亮有力多为正气未伤,声音微弱无力多为正气不足。
                  三、声音的清浊:清浊之分有助于辨别病邪的深浅。声音清亮多属病在表,声音重浊多属病在里。
                  四、呼吸音:呼吸的缓急、深浅、长短等变化,可以反映肺气的盛衰和病变的轻重。如呼吸急促多为热证、实证,呼吸缓慢多为寒证、虚证。
                  五、咳嗽声:咳嗽的声音和伴随症状,如干咳、湿咳、咳声有力或无力等,可以判断咳嗽的病因和病位。
                  六、口气与体臭:嗅患者的口气和体臭,可以了解体内脏腑的病变情况。如口气臭秽多属胃热,体臭异常可能与湿热、痰浊等病邪有关。
                  七、排泄物气味:包括汗液、痰液、尿液、粪便等的气味,也是闻诊的重要内容。不同气味可以反映不同的病变性质和病位。
                  八、环境气味:虽然不直接属于患者自身的气味,但中医也注重观察患者所处环境的气味,以了解其对病情的影响。如病房内潮湿霉味重,可能加重患者的湿邪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八个方面并非严格对应“八卦”或“九宫八风”之理,而是基于中医闻诊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全面、准确地了解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
                  参考:https://vdse.bdstatic.com//fcb1a074e7c165ee69b49184247edd43.mp4?authorization=bce-auth-v1%2F40f207e648424f47b2e3dfbb1014b1a5%2F2024-07-22T05%3A22%3A14Z%2F-1%2Fhost%2F337cfedfe01d703a5ef7a65537476118f798d136959ea714da169e61c3a08db1


                IP属地:福建10楼2024-09-23 13:55
                回复
                    在中医理论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切”主要指的是切诊,尤其是脉诊,即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来诊断疾病。然而,关于“切”的七个方面,并没有直接对应《神农本草经》的配伍方法,因为《神农本草经》主要是论述药物的性味、功效和配伍规律的古籍,并不直接涉及诊断方法。不过,我可以从中医脉诊的角度,概述切诊时可能关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虽然不严格限定为七个,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切诊的复杂性。
                      切诊时,医生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脉象的浮沉: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浮脉轻按即得,表明病邪在表;沉脉重按始得,表明病邪在里。
                    脉象的迟数:迟脉跳动缓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数脉跳动急促,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脉搏超过90次),主热证。
                    脉象的虚实:虚脉按之空虚无力,主气血两虚;实脉按之充实有力,主邪气亢盛。
                    脉象的长短:长脉超过本部(寸关尺三部),主邪气有余;短脉不及本部,主正气不足。
                    脉象的粗细:大脉(洪脉)宽大有力,主热盛;细脉细小如线,主气血两虚或湿邪内阻。
                    脉象的滑涩: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食积、实热等;涩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等。
                    脉象的紧缓(或可替换为其他如“弦、芤”等脉象特征):紧脉绷急弹指,形如转索,主寒、痛、宿食;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病、脾胃虚弱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紧缓”并非绝对,因为中医脉象复杂多变,还可包括如弦脉(主肝胆病、痛证、痰饮等)、芤脉(主大失血、伤阴)等多种脉象。
                    此外,切诊时医生还会注意脉象的节律、力度、位置等细节,并结合病人的其他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至于《神农本草经》的配伍方法,它主要关注的是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切诊的具体操作无直接关联。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切诊所得的脉象等信息,结合《神农本草经》等药学经典,为病人开具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
                    #一本如合#《神农本草经》串讲https://tieba.baidu.com/p/9062236806


                  IP属地:福建11楼2024-09-23 14:49
                  回复
                    仁、义、礼、爱、智、信、慧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4-10-16 11:44
                    收起回复
                      《仁、义、礼、爱、智、信、慧》——论七德之精髓
                        在探讨《仁、义、礼、爱、智、信、慧》这七德时,我们不难发现,“仁义”这一组合,犹如武学中的绝世神功,其境界高远,实践起来极为艰难,仿佛需要“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般的决绝与牺牲。而“礼、爱、智、信、慧”这五德,则可视为“仁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下位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之德的丰富内涵。
                        进一步地,若将“礼、爱、智、信、慧”与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学相对照,我们会发现两者在精神层面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礼”与“戒”相呼应,强调行为规范的自我约束;“爱”与“定”相契合,展现了对内心平静与慈悲的追求;“智、信、慧”则与“慧”相通,共同指向了对真理、信念与智慧的探索与领悟。这种对照不仅揭示了七德与佛法之间的深刻联系,也为我们理解七德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若将“礼、爱、智、信、慧”与内家五伦八德相对照,则发现两者并不完全吻合。内家五伦八德更侧重于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具体规范,而“礼、爱、智、信、慧”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修养与精神追求层面的内容。因此,在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理解并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
                        综上所述,七德《仁、义、礼、爱、智、信、慧》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类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仁义”作为高远的道德理想,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超越;而“礼、爱、智、信、慧”则作为其实践的具体路径与表现,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与美德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道德观念,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IP属地:福建13楼2024-10-16 1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