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受吧 关注:3贴子:5
  • 0回复贴,共1

《楞伽经集注1-01P5-P6说法由致章》的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叙(言——序言、因缘——之部)分·(佛为什么到楞伽城)说法(的)由致(——由来、因缘)》
01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边——的)楞伽山(的山)顶(的楞伽城),
【注文】
实叉,云:【婆伽婆(——佛),住大海(——南海——)滨(——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其城(——楞伽城),乃(是)(名叫)“罗婆那”(的)夜叉王所据(住的处所)。盖(——因——)佛,于海龙王宫,说法七日已(后),而从大海出。有无量亿(多的)梵释(——色界诸天王及欲界帝释天王)、护世天龙等众,奉迎(——接待——)于佛。尔时,世尊(——佛),举目(——抬眼——)观见(楞伽)山(的山)顶之(楞伽)城,而(后)作(生)是(——以下——的)言(说),“(往)昔(的)诸如来——应(受世人供养者)、正等觉(者——正全知者),皆于此(楞伽)城,说‘自(己)所证得(的无上)圣智(——第一义心——之)法’,(自觉圣智之境界,)非(是)“诸外道(所)臆度(——主观思维——出的‘诸法,含有神我等差别自性’之)邪见,以及二乘(修行人所)修行(——生——的有余涅槃之)境界”,(因此,)(现)今,我亦(应)当为罗婆那王,开示(——宣说——)此(自觉圣智之)法。”
尔时,(名叫)“罗婆那”(的)夜叉王,以(——因——承受)佛(的)神力,(而听)闻(见)佛(所)言(说的语)音,(立)即与(他的)眷属,乘(坐像)华(——花——一样形状的)宫殿,(去)往世尊(的海龙王宫附近的处)所,(然后,罗婆那王与他的眷属们,围着世尊,向)右(——逆时针方向——旋)绕三匝(——圈),(然后,通过)作(生——演奏——)众(多的)妓乐,而(——来——)供养之(——佛),(然后,通过)说偈(言来)请佛归(入)其(——夜叉王的——楞伽)城中。】(注意,以上的注文,是)云云(——众家的说法)。
〇流支所(翻)译(的经文),大略相似(于此处实叉版本的经文),唯(有)此(跋陀版本的)经(文),止(——只——)云:“佛住南海滨(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国)”,而不言“(楞伽)城”者(的原因),(是:)盖(——因——)“跋陀之(经)文,(崇)尚于简古”(的缘故)也,故,于(——在——)下文(P16)“一切佛语心,(是佛)为(住在南)海(滨的)摩罗耶山(山顶的)楞伽国(中的)诸大菩萨,(所)说(的)‘(诸)如来所(赞)叹(的像)海浪(一样的)藏识(——染污的第八识——之)境界’”,(是)则(——因此),(可)知:其(——此处跋陀版本的经文),略去(实叉版本与流支版本的“摩罗耶”之)山名,但(——仅——)以(——用——实叉版本与流支版本的“楞伽”之)城名,而(——来——)混言(成)之(——“楞伽山”)。
然(而),“如是我闻,一时佛”七字,古今诸(讲经的)师,皆以“(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等)六(类所)成就(——具备、具足——的)义(——语义成分),(来把)上四字(与)下三字,科(判——分解——)为(——成——)二句(——二个短语),(然后,)(给)之(——二个短语——)读(——加标点符号)。
(但是,)按(照)龙胜(菩萨的)《(大智度)论》云:【世尊将入(生无余)涅槃(之)时,阿泥卢豆(尊者),教(令——委托——)阿难(尊者),(向)佛(询)问“未来(世——佛入涅槃以后),(弟子们所将要做的重)要(的)事”。(注意,要事)者(的数量),(共)有四(件)。阿难,依(照阿泥卢豆的)教(令),(向佛)请问曰:“如来在世(时),亲自说法,(因此,众)人皆信受(佛法),(但是,)如来(入寂)灭(的涅槃以)后,一切(佛)经(的)首(端),(应)当(置)立何言?”世尊答曰:“(应)当置(立)‘如是我闻,一时’六字,为句(首的言说)”。】(注意,)此(处阿难向佛的提问),(是)其(——阿难的——)四问之一也。故,(现)今,以(——把——)“一时”二字联(连到)上句(——“如是我闻”),(把)“佛”字缀(连到)下文。
【经文】
(楞伽城,)以种种宝华(——花),(作)为庄严(——装饰)。(佛)与大比丘僧(——大阿罗汉——)及大菩萨(等会)众,
【注文】
就(——依据——)“接(——顺应——)俗情(——俗世的前次后主的语义顺序)”(的缘)故,(次要的)声闻(乘的大阿罗汉),在(大菩萨)前,(主要的大乘的)菩萨,在(大比丘僧)后。
【经文】
俱(——一起——)从彼种种——(殊)异(、不同)——(的)佛(国)刹(土而)来(参加此楞伽法会)。(名叫)“大慧”(的)菩萨摩诃萨(——大菩萨),而(——便——)为(——坐在——会众的)上首(——之位置)。是(——这些在楞伽法会的——)诸菩萨摩诃萨(——诸大菩萨),(都具足——含有——)
【注文】
流支,于此(——“诸菩萨摩诃萨”的后面),有“具足(——含有)”二字。
【经文】
“无量(的)三昧(之力与)自在(地)游戏(——出入——诸佛刹刹土的)神通之力(等诸力)”;(并且,都已经)究竟(——彻底——地)通达(——理解——)于“五法、(三)自性、(染污的全八类)识(与)二种无(含假)我”(等四类法门);
【注文】
“五法”者,曰“名(相)”、曰“(事)相”、曰“妄想(心)”、曰“正智”、曰“如如”。“三性”者,曰“妄想(自性)”、曰“缘起(自性)”、曰“(圆)成(自性)”。“识”,即(是染污的全)八(类)识。“二无我”,即是“人(与)法(等二者),(皆无含假我——差别自性)”也。
马(鸣)祖(师),云:【《楞伽(经)》,以(诸)佛(所)语(——说——的第一义)心,为宗(旨),(以)无(生诸有为法的自觉圣智之法)门,为(最高)法门。】(因此,之)所以(能够)成之(——法身佛——)者(——的方法),(包含)在此(《楞伽经》里)。
【经文】
(并且,)(对于)“自(己的妄想)心,(显)现(一切虚妄的六尘)境界”(之义理),善(于理)解其义(——以上的“自心现量”之理);(并且,)(因结合)种种众生(的妄想)心(之外因),(而普遍地显现)种种色(形身之结果),随(顺——因——结合各)类(众生的妄想心之外因),(而)普(遍地显)现无量(的用来灭)度(众生妄想心的有为法之法)门。(因此,)一切诸佛,(用盛满智慧之水的)手,(来)灌(溉)其(——大菩萨们的——头)顶。
【注文】
实叉,至(——在——跋陀的)“(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以)下,重(新翻)译云:【皆从种种诸佛国(刹)土,而来(参加)此(楞伽法)会。大慧菩萨摩诃萨,(便)为(——坐在——)其(——会众的——)上首(之位置)。其(——这些在楞伽法会的——)诸菩萨摩诃萨,(都具足)无量三昧(之力与)自在(地)游戏(——出入——诸佛刹土的)神通(力等)诸力;(并且,)悉(——都——)已(经)通达(——理解——)“五法、三(自)性、(染污的)诸(八类)识、(二种)无(含假)我”(等四类法门);(并且,)善(于认)知“自(己的妄想)心,(显)现(一切虚妄的六尘)境界”(之)义(理);(并且,)随(——因——结合种种)众生(的妄想)心(之外因),(而显)现种种(色)形(身与用来)调伏(——灭度——众生妄想心的)方便(——有为法——之法门)。(因此,)一切诸佛,(用盛满智慧之水的)手,(来)灌(溉)其(——诸大菩萨的——头)顶。
02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等两人),
【注文】
“摩帝”,此云“(智)慧”。
【经文】
俱(——一起——)游(入)一切诸佛(国)刹土。(然后,大慧大菩萨,因)承(受)佛(的)神(通)力,而从(上首的)座(位)起(身),(通过)偏袒右肩,右膝著(——着——)地,合掌,(来表示对佛的)恭敬,(然后,)以(——用——)偈(言来)赞(叹)佛(说):
01
【偈言】
世间(一切有为法所共同包含一个且仅一个自觉圣智之本质),(能)离(——无生——轮回)生灭,(诸有为法,)犹如虚空(里所显现的)华(——花),(各自无含差别自性之本质)。(另外,能够)不得(生)“(含)有(差别自性)”(与)“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兴(生)大悲心(——本愿力)。一切(有为)法,如幻(术所化生的假人),(无含差别自性),(诸有为法所共同包含的自觉圣智之本质,能够)远离(——无生——)于(妄想的)心(、意、意)识。(另外,能够)不得(生)“(含)有(差别自性)”(与)“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兴(生)大悲心(——本愿力)。(诸有为法所共同包含的自觉圣智之本质,能够)远离于(——无生——)“断(无任何自性)”(与)“常(有差别自性)”(等二边分别见),世间(诸有为法),恒(常)如梦(境),(无含差别自性)。
【注文】
实叉云:世间(诸有为法),恒(常)如梦(境),(无含差别自性,)(诸有为法所共同包含的自觉圣智之本质,能够)远离于(——无生——)“断(无任何自性)”(与)“常(有差别自性)”(等二边分别见)。
【经文】
(另外,能够)不得(生)“(含)有(差别自性)”(与)“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兴(生)大悲心(——本愿力)。(若能够觉)知“人(——五蕴——与)法(——三科——等二者,皆)无(含差别自性之假)我”,(则降伏)烦恼(障)与尔焰(——所知障、智障)。
【注文】
流支,以“尔焰”为“智障”,实叉,以“尔焰”为“所知(障)”。“烦恼”,亦(是)障也。“尔焰”是梵语,“智障”(与)“所知(障)”,是华言。(注意,)“焰”(字),苏(轼)、杨(国忠)二(版)本,作“炎”,后(面《楞伽经集注》里的若干处“焰”字),类(同)此(处的“焰”字)。
【经文】
(另外,恒)常(地)清净——无(生二边分别见)——(自觉圣智之法)相,而兴(生)大悲心。无有“涅槃(包含在法身)佛(以外)”(道理),(也)无有“(法身)佛(包含在)涅槃(以外)”(的道理),
【注文】
实叉,云:(无有)“(法身)佛不住(——不包含——在)涅槃(里)”(的道理),(也无有)“涅槃不住(——不包含——在法身)佛(里)”(的道理)。
【经文】
(自觉圣智,)远离(——无生——能)觉(的转相或业相与)所觉(的现相),
【注文】
《宗镜(录)》,云:所觉(的现相——四大种性的融合体),是(藏识的)相(分);能觉(的转相——染污的前六识的融合体——或业相——染污的前七识的融合体),是(藏识的)见(分),(能够)远离(——无生——能)觉(的见相与)所觉(的现相的无为法),名“自觉圣智”。
【经文】
(并且,自觉圣智)无(生)一切(有为法与一个)涅槃(——无为法)。(自觉圣智,)悉俱离(——无生——)是(——以下这——)“(诸法,)若(——要么——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若(——要么——)无(含)有(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修行人,若)观(想出)“(释迦)牟尼(佛),(即是)寂静(——无生二边分别见)” (之义理),是则(——则——能)远离(轮回)生(灭)。
【注文】
流支,云:若观如是(——以下——)“(释迦牟尼)佛,(即是)寂静(——无生二边分别见)” (之义理),(则能远)离(轮回)生灭。
【经文】
(则这修行人,在)今世(与)后世,不取(著差别自性),是(故),名(“无生二边分别见”)为“(清)净”。
【注文】
实叉,云:是人(——这修行人),(在)今(世与)后世,离(执)著——无(执取)——(于)所(执)取(的差别自性)。


IP属地:上海1楼2024-08-07 19:3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