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受吧 关注:3贴子:5
  • 0回复贴,共1

《楞伽经集注1-00P5大标题与小标题》的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1
【经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一卷》
(南北朝的刘裕)宋(的)、(来自中)天竺(的)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所翻)译
大宋(——南宋——的)、胥台(——姑苏台——的)沙门释正受(所)集注
01
【注文】
“楞伽”者,此云“不可往(入——生、证得)”;“阿”,云“无(办法——不可、叵)”;“跋多罗”,云“(再被)上(升——被超越)”;“宝”,(是)“贵重(——稀有)”(之)义;“经”,(是)“(能连)贯(且含)摄(若干义理的言语之物质载体)”(之)义,是(故),(此经,全)名“(能够贯摄)不可往(入的)、无(法再被超)上(——至上、最上——的)宝(贵的)经(文)”。
02
【注文】
(详细)谓,“自觉圣智(——自己所证悟的最上智慧——)” 之究竟(——最上等——的思想)境(界),非(是外道与二乘修行人的)邪智(——染污的全八类识——所)可造(往——证得——的境界),故,曰“不可往”;(能够)随(顺——因——结合若干机缘而变现)众色(之结果的)之“摩尼(——如意——宝)珠”,非(是其余一切)世(间)宝(物)可(匹)比(——超越),故,曰“无上”。(综合)谓,(只有在)不可往(——不可思议且不可宣说——之)处(——时、状态),(才能够含)有此无上(——最上等——的自觉圣智之)宝(珠)也。(注意,)“不可往”,是喻(体);“无上宝”,亦是喻(体)也,(总之,)此经,盖(许)以(用)“单譬”(——仅一种比喻——之修辞手段来)立(标)题。
03
【注文】
《(新)华严(经)论》云:【世尊,于南海(的)摩罗耶山之顶(的)楞伽城中,说法。其山(——楞伽山),高五百由旬,(但是,从山顶,向)下(俯)瞰,(四周全是)大海,(因此,)无路可(登)上(山顶);其城(——楞伽城),乃(由)众(多的楞伽之)宝(物)所(构)成,(宝物楞伽所发出的)光,映(照)日月,(但是,)无门可入(楞伽城),(总之,只有证)得神通者(——的人),堪能升往(——进入——楞伽山与楞伽城)。
04
【注文】
( “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唯有证得)“无(再次)修(行)——无(再次)证(得)——(自觉圣智之)法门”(之)心地(——思想境界——)者(——的人),方能升(入——证得——自觉圣智之境界)也。“下瞰大海”,表:(如来藏)心(之)海(原)本本(质),澄净(——无为、无生诸有为法之假相),(但是,如来藏心之海,)因(被如来藏心)自(己所生的六尘)境(界之海)风所(旋)转(——第四声调,喻指被六尘境界所迷惑、摄受六尘境界),(而)随(即)动(生染污的前七类)识(之波)浪。(因此,)惟(——唯、只——要如来藏)心,空寂(——无生——六尘)境(界),则(如来藏心)无复(生)起此(染污的前七类)识(之)浪矣。既(然如来藏心)息(灭——无生——了染污的前七)识(之波)浪,(那么,平静的如来藏心之海,)无不鉴(映——照知——万)物,犹如,大海(的海面),(因)无(生海)风(与波浪),(而)炳然(——清晰地——)显现日、月、星、辰等(万)象。
05
【注文】
此经,乃为根(机成)熟者(——的人),顿(——直接——)说(明):“(染污的第八)种子(识)——业识——(的本质),为(一个且仅一个)如来藏(心——圆成自性——之实相)”,(由于)“(根熟者,是:)异(于)彼二乘(——小乘——阿罗汉里——因暂时断)灭(染污的前七显意)识(而)趣(入——证得——有多余习气的)寂(灭三昧之乐——有余涅槃——)者(——的阿罗汉)“(的缘)故,(并且,由于)”(根熟者,)亦为(——是:)异(于)彼修(行)‘般若(——自觉圣智),空(——无生诸有为法)’(之义理的大乘)菩萨(里因修行) ‘(般若,)空(——无生诸有为法)’(之义理而)增胜(慢——增上慢、骄傲、狂妄——)者(——的菩萨)“(的缘)故。(总之,)盖(许——大概——此经)直(接说)明:“(若染污的)全(八类)识,(觉知)‘(诸有为法所共同包含的)本性,(即是一个且仅一个)真(如——如来藏心——之本)体’(之义理),(则染污的全八类识,立)即(转生)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等四类清净的)智(慧之果)用”。
06
【注文】
(此经,)非(像)彼《(解)深密(经)》,别立“(第)九识“(为如来藏心)。(《解深密经》,)(用来)接引初根(——根机生鲜——的人),(详细说,《解深密经》,先)令(初根的人)留(——等待——能迷)惑(于六尘境界的染污的第八识),(逐)渐长大(——喻指转生——成)菩提(——如来藏心、清净的第八识),不令其(——初根者的——染污的第八识)心,(像增上慢的大乘菩萨,)种植(——执着——)于”(般若,)空(——无生诸有为法)“(之义理),亦不令(初根者的染污的第八识)心,犹如败种(——喻指小乘罗汉),(执著有余涅槃)。(总之,)《解深密经》,乃是“入惑(——接引有疑惑——的众生)”之初(级法)门。(另外,)《楞伽(经)》(与)《维摩(诘经)》,(同)直(接指)示:“(能迷)惑(于六尘境界之假相的、染污的第八类识所包含)之本(体),(就是一个且仅一个如来藏心之)实(相)”。(详细说,)《楞伽(经)》,即明“(染污的第)八(类)识(的本质),为如来藏(心)”;《净名(经)》(——《维摩诘经》),即(明)“观‘(维摩诘自)身(的本质),(是如来藏心之)实相’,观‘(释迦牟尼)佛(的本质),亦然(——是如来藏心之实相)’”。(总之,)当知:《净名》与《楞伽》,(二者的义理,)同(一);《深密》经文,则与此二部(经文),(在义理方面之间,有)少(许的区)别。】
07
【注文】
(无论)入胎、出胎,(无论)少年、老年,乃至(能)资生(——助生——的)住处,若色、若空(——无论色蕴等有为法还是空性之无为法),若性、若相(——无论本质与形相),(以上诸法,)皆是(从)自(己染污的第八)识(——妄想心——所生的假相)。唯(有)佛能知“一(切十二部佛)经之(主)旨”,(大)概(一切佛经的主旨,)于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里),见(——显现)。
02
【经文】
《“一切佛(所)语(的第一义)心”(之)品(类的)第一(部分)》
01
【注文】
“一切佛语心”者,乃(是):三世诸佛所说(——语——的)“(圆成)性自性——第一(真实)义心(、如来藏心)”也。“品”者,(是)“类(别)”也,(是)“(类)别”也,(详细说,)“类(别)”,(是)“(若干元素)相从(——互相合并——而成的集合)”(之)义,故,(“类别”又)名为“品(类)”。“第一”者,此(楞伽)经(的)大部(版本),(含)有十万偈——百万句、三千(零)六万言(——字),总(含)有一百五十品,(但是,现)今所(流)传者(——的小部版本的楞伽经),止(——只——含)有“(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品)”,(再)分之(——此一品——)为四(部分),故,(经文,)言“第一(部分)”也。


IP属地:上海1楼2024-08-04 21: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