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笔(——停笔、放下笔——的)记
01
【记文】
此《(楞伽)经》,乃(是:)如来(所)显示(的)“(令)众生顿悟‘诸佛(所证的)、现前(的自觉圣智之)境界’(的)法门”。(自觉圣智——般若,)(能)断离妄想(见之蚕)丝(与)言说(之手)指。故,其(——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以《楞伽》,为(经书的题)名也,(楞伽,)非(是)人(也)非(是)法;以实相,为体(性——理论依据——)也,(实相,)非空(无任何自性也)非(实)有(差别自性);以佛语心,为宗(旨——修行方法——)也,(佛语心,)非(是)真(实语也)非(是虚)妄(语);以自觉圣智,为(受)用(——心得体会——)也,(自觉圣智,)非(借助)修(习文字所得也)非(通过修习义理所)证(得);(佛)以生酥,为教相(——教义——)也,(生酥,)非(是)乳(也)非(是)酪。(虽然)其(——此经的——)文(辞)简(约),(但是,)其(——此经的——义)旨深(奥),(因此,此楞伽经,多么的)巍巍(——崇高伟大——)乎!超越(其余)众经之右(——上)。夫(——句首发语词——此经的义旨),岂(被染污的全八)识(之妄想)情所可到(知)——(被外道与二乘的)心量所能及(知)——哉?
02
【记文】
(我释)正受(公元1145到1208年),自(从)早岁(——早年——)祝发(——削发出家),(柱)振锡(之杖),(出行到)方外(的宗庙),每于(——在——)痴坐(——禅定——)之余(——闲暇时间),(虽然)敬读(——拜读——)是(——这——楞伽)经(的经文),(但是,)漠然(——不注意、不关心——楞伽经的)句义,(因此,)不能(读)终(——读完——四)卷。后(来),(我)于(——向——诸)宿师(——老城且博学之士),质(问楞伽经的句义),(然而,虽然他们坐在)高座,无间(——不断——地)讲禅,(但是,)亦率(——都——)暧昧(——不明白——楞伽经的句义)。(后来,南宋)隆兴(——宋孝宗的第一个年号——)甲申(年——公元1164年——)冬,于蕲(州——今湖北省黄梅县——)之四祖(山上的四祖寺),(我)会(见)法(脉)亲(属)布衲(禅师),(我)复(——再次——)以(——用——自己)所未至(——知道——的楞伽经句义),(来)请问(他)。(布)衲(禅师),熟视(——注目细看——楞伽经以后),曰:“此(自觉)圣智(之)境界,非(是)粗心者(——的读者——)可入(知的内容),(然)而,子(——你——释正受,若)欲(要)入(解)之(——自觉圣智),(则)当有方便(——方法)”。(我释)正受,进(一步问)曰:“愿(你指)示其(——详细的——方法之)说(法)”。(布)衲(禅师)曰:“是(——这——楞伽)经,盖(——大约——)有三(种汉)译(本),(一、南北朝里的刘)宋元嘉(年——公元443年——)中,(来自)中印度(的)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
【注文】
(“求那跋陀罗”,)此云“贤(圣的)功德”。
【记文】
于金陵(——南京——)草堂寺,(翻)译成四卷,(现在此书,)在(四祖寺的)‘身’字函;(二、南北朝的)后魏延昌(年——公元513年——)中,(来自)北印度(的)三藏(法师)菩提流支,
【注文】
(“菩提流支”,)此云“希(有的妙)觉”。
【记文】
于洛阳(——后魏的首都——)汝南王宅(——西晋朝司马亮的旧宅——)及邺都(——今河北省——)金华寺,(翻)译成十卷,(现在此书,)在(四祖寺的)‘发’字函;(三、)大唐久视(年——公元700年——)中,(来自)于阗(国的)三藏(法师)实叉难陀,
【注文】
(“实叉难陀”,)此云“(因证得妙)觉(而感到)喜(悦)”。
【记文】
于嵩岳(——五岳里的嵩山——万岁峰下的)天中寺,(翻)译成七卷,(现在此书,)在(四祖寺的)‘四’字函。子(——你——尝)试(节)取十七卷魏、唐二译(本)者(——的经文),(来放)置于宋译(本)四卷(经文)之左右,(然后,)澄(清)其(——自己的——)神观(——精神容态),(通过)参考(魏唐二译本的章句而)研(究宋译本的章句的义)味。(若融合三种译本的经文,)则不惟(——不仅——)可(以)以(——用来——给——)是(——这——宋译本的楞伽)经(的章句),(句)读(——加标点符号),(而)且,可(以)以(——用来——)入(解)是(——这——宋译本的楞伽)经(的句义)矣!”(我释)正受,(立)即如(——按照——)其(——布衲禅师的——)言(说),(节)取前(面的魏唐)二译(本的章句),(结)合今(宋译本的)四卷(章句),读之(——三种译本经文——读了)弥月(——满一个月),乃冰释(——消除——对)于(宋译本楞伽经的)句义(的)疑碍,(因此,)(我)自(己)深感幸(福)。(本来)将遂(——将要——)流通(我对楞伽经的集注),(然)而,(我当时的能)力,不(能)逮(到流通我对楞伽经集注的程度)。
03
【记文】
暨(——等到——南宋)庆元(年——宋宁宗的年号——)改元(年——公元1195年——)春,(我释正受,)由(——从——我所居住的)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永寿(县的)兰若(寺),至都下(——京都、首都、此处指临安——今杭州),于(杭州)北圃(——抱朴——)之道院(——道士居住的地方),谒(见——拜见——)黄候,(我们两人)饭余(——吃完饭后),(黄候,一边)瀹茗(——煮茶——的时候),(一边)匆(——急促——地)谓(我释)正受曰:“(自从)祖师(达摩)指示‘《楞伽》一经,(作为祖师之间互相传授的心印)’之后,中间,虽(然被)洪儒(——大儒、学问渊博的读书人——与)硕德(——大德、品德高尚的人——所阅读),(但是,他们)尚且病(——困惑——)于句读(——加标点符号),(更何)况(其)余人乎?和尚(释正受你),傥(——倘若——)能为(读者布)施(你的楞伽经集注之)法,(则你对读者有)无穷之利,吾(黄候),(愿意)为(你)刊行(——刊印发行楞伽经集注),(你释正受有)如何(——什么——意见)?”(我释)正受,曰:“在流通(我的楞伽经集注这一事上),(我)固(然)无(想推)辞,然(而),诸(讲)禅(定)者(——的人),必曰:‘子(——你释正受),(是讲)禅者(——的人——)也,(因此,你为)何为(——做——)义学(——有为法相之学、名相与事相之学——)之事乎?’,(并且,)讲(义学)者(——的人),必曰:‘子(——你释正受),(是讲)禅(定)者(——的人——)也,(因此,你为)何(干)预吾(的)义学之事乎?’。(因此,)既(然讲禅的人与讲义学的)人,(都)弗(允)许之(——我释正受流通楞伽经集注),(那么,)纵(使)区区(——自己的谦称、我——说)尽(我的楞伽经集注之)管见(——浅陋的见识),(也)安能取信于后世哉?”。(黄)候曰:“不然。且(——句首发语词——)禅(定),是佛祖所传之心(印),(经)教,是佛祖所说之法。非禅(定),无(法用)以通(达经)教;非(经)教,无(法用)以传(授)心(印)。(因此,)讵(——岂——)有蠢蠢(——愚笨——得)不(通)达若此(——如上——我黄候所说的言论)者(——的人)?”。(我释)正受,曰:“(你黄候的)斯(——这些——)言(说),固(然正确)矣!古之人,莫不并(——一起——修)行禅(定与经)教——俱畅(通)宗(旨与言)说。(但是,)奈何(到现在的)叔世(——末世),学者,各(自建)立(互)相为矛盾(的)臆见(——自己主观的看法)。(因此,)今,(黄)候独(——特别——地)言及(——说到——)此(并修禅定与经教),(我释)正受,敢不以(——因——)古人(的并行禅教而)自勉(——自我鼓励)?”。(因此,黄)候,唯唯(——同意——替我释正受刊行楞伽经集注)。
04
【记文】
因(此),(我释正受,告)别(黄候),归(回我的)故居(吴兴的)永寿(县),(然后,)与(我的)友人(释)智灯(——详见宋濂所写的《楞伽集注题辞》),复(——第二次——去四祖寺),先后取(出)三(种译本的楞伽)经,(作为楞伽经集注的依据,)又,以(——把——)唐(朝)遗(留)名(号叫)“尊宿(——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的)注文、皇朝(——南宋——)东都(——洛阳——的)沙门(——僧人——释)宝臣(所注的)《新说》(——《注大乘入楞伽经》)、(南宋)闽中(——福建——长溪——今福州市——)太姥(山)居士——杨彦国——所篡(改的注本等注疏),(作为楞伽经集注所引证——引用——的参考),复于(——以——)禅师(释)智觉(的)《宗镜(录)》中有议(论)及是(——这——楞伽)经者(——的录文),并(其余涉及楞伽经的)诸经(与诸)论,(作为楞伽经集注所引用的参考)。于九旬(——九十天——)之内,(我们两人,一边)焚香,(一边)对席(而坐),钩索(——探究且搜寻——楞伽经的)深隐(的义理),(然后,)采摭(以上魏唐译本、若干注疏以及《宗镜录》、诸经、诸论里的)精要(言说),入(录)于(求那)跋陀(罗)所(翻)译(的四卷楞伽)经(经文)下。至秋八月,(我)偕(同释智)灯,徙居(——迁徙——到杭州)西湖(的)北山之寿星院。(详细说,此寿星院,原本是:)主人石庵(——刘墉的号),(为了)庆寿,(而)于方丈(室以)南(的)轩(——有窗的小屋——附近),(所建立的)馆。(现在,我们两人居住在此馆,用来)俾(使——帮助——我们两人)终(——完成——)其(——楞伽经集注的——)事。(我们两人)然(——燃、焚烧——)膏继晷(——夜以继日——地)会稡(——汇集——以上魏唐译本、若干注疏以及《宗镜录》、诸经、诸论里的精要言说),仅(——才——完)成(楞伽经集注),(楞伽经集注之书的题)目,曰“《楞伽(宝经)集注》”。
05
【记文】
凡(含有)“注”字(开头的注文),(并且,)无(加)“某经、某论、某人云”者(——的话),即(是):(释)正受之私谓(——个人言论——)也。(另外,至于)所(有含)言“注,云”(开头)者(——的注文),(是)汝南(——豫州的中部、天中——)谢如晦(所)云(的)“(北宋的)周寿——(字)元翁,于庐山(的)古经藏(——寺院存放佛经处——)中,(所)得(的古版本的注书)”,盖(——由于——此古版本的注书,被)唐(朝)中叶(以)后(的)经生(——以抄写经书为业的专业人士——)所书(写——抄写),(所以,)不著(明)撰(写)人(的实际)名氏。(但是,)《新说》(所)谓(的)“(此古版本的注书,是:)唐(朝)敬爱寺(的)译经(的)沙门(释)智严所注”者(——的结论),(是)非(——错——)也。(详细说,)按(照)僧(人的历)史(来说),(释)智严,乃(释南北朝里的刘)宋(朝)文帝时(的僧)人,尝于杨都(——扬州),翻译(佛经),(因此,他出生)在(求那)跋陀(罗)之前。既(然刘宋文帝时期)未有(楞伽)经(的汉译本),(那么,)安(——难道——)得(能)有(楞伽经的)注(疏)?(另外,最)近,(有人)谓“(此古版本的注书,是:北宋朝的)禅师(释)圆悟(所)作”,其(——这言论),益(——更——错)误矣!(另外,)“楞伽”,一云(——或读作——)“棱
【注文】
(“棱”的音节,是:)力(的声母),切(合)邓(的韵母)。
【记文】
迦”,西(方)人多(如此)称(呼)之(——“楞伽”)。(另外,)其(——楞伽经经文里的——)舛(——错误——与)脱(——省略——)之字,(我释正受,)或(——要么——改)正,或(——要么——)补(充),(总之,)皆以(——依据——)魏、唐二(译本的)经(文),(来)订证(——考证),非妄(自)加削(——加减)。
06
【记文】
自(从我释正受,)于乙卯(年——公元1195元——)之季春(——三月),洗(心)研(究宋译四卷的楞伽经),(到)于丙辰(年——公元1196年——)之孟夏(——四月),阁笔(——停笔),(完)成(了)《(楞伽经集)注》。观梦居士——黄复之,又为之(——楞伽经集注里的若干字词——)释音(——解释读音)。(黄)候,(听)闻之(——我完成了楞伽经集注——以后),遂(——于是),捐(献自)己(的)俸(禄),(来)命(令善)工(——高手——)书(写且雕)刻(在底板上),(用)以广(泛)传(播)其(——楞伽经集注)。然(而),(祖师)达摩,(早)有(预)言“是(——这——楞伽)经,五百年(以)后,翻(——反而——变)为有(为法)相(——名相与事相——)之学”。(因此,)今,(我释)正受,悉意(解)于此(预言),(因此,我的楞伽经集注,难道)得(能)不堕(属于)祖师之先见(——预言)?(就是说,我的楞伽经集注,难道能不)重(复成)为赘说(——赘述、啰嗦——)之宗教(——言教——)乎?(注意,)黄候,名汝霖,字师说,自号“敬庵居士”云(——语气助词)。
(在)是岁(——这一年、1196年——的)浴佛日(——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农历四月八日),无作(用的)叟(——老年人——释)正受——(号)雷庵——(所)谨(慎地)记
01
【记文】
此《(楞伽)经》,乃(是:)如来(所)显示(的)“(令)众生顿悟‘诸佛(所证的)、现前(的自觉圣智之)境界’(的)法门”。(自觉圣智——般若,)(能)断离妄想(见之蚕)丝(与)言说(之手)指。故,其(——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以《楞伽》,为(经书的题)名也,(楞伽,)非(是)人(也)非(是)法;以实相,为体(性——理论依据——)也,(实相,)非空(无任何自性也)非(实)有(差别自性);以佛语心,为宗(旨——修行方法——)也,(佛语心,)非(是)真(实语也)非(是虚)妄(语);以自觉圣智,为(受)用(——心得体会——)也,(自觉圣智,)非(借助)修(习文字所得也)非(通过修习义理所)证(得);(佛)以生酥,为教相(——教义——)也,(生酥,)非(是)乳(也)非(是)酪。(虽然)其(——此经的——)文(辞)简(约),(但是,)其(——此经的——义)旨深(奥),(因此,此楞伽经,多么的)巍巍(——崇高伟大——)乎!超越(其余)众经之右(——上)。夫(——句首发语词——此经的义旨),岂(被染污的全八)识(之妄想)情所可到(知)——(被外道与二乘的)心量所能及(知)——哉?
02
【记文】
(我释)正受(公元1145到1208年),自(从)早岁(——早年——)祝发(——削发出家),(柱)振锡(之杖),(出行到)方外(的宗庙),每于(——在——)痴坐(——禅定——)之余(——闲暇时间),(虽然)敬读(——拜读——)是(——这——楞伽)经(的经文),(但是,)漠然(——不注意、不关心——楞伽经的)句义,(因此,)不能(读)终(——读完——四)卷。后(来),(我)于(——向——诸)宿师(——老城且博学之士),质(问楞伽经的句义),(然而,虽然他们坐在)高座,无间(——不断——地)讲禅,(但是,)亦率(——都——)暧昧(——不明白——楞伽经的句义)。(后来,南宋)隆兴(——宋孝宗的第一个年号——)甲申(年——公元1164年——)冬,于蕲(州——今湖北省黄梅县——)之四祖(山上的四祖寺),(我)会(见)法(脉)亲(属)布衲(禅师),(我)复(——再次——)以(——用——自己)所未至(——知道——的楞伽经句义),(来)请问(他)。(布)衲(禅师),熟视(——注目细看——楞伽经以后),曰:“此(自觉)圣智(之)境界,非(是)粗心者(——的读者——)可入(知的内容),(然)而,子(——你——释正受,若)欲(要)入(解)之(——自觉圣智),(则)当有方便(——方法)”。(我释)正受,进(一步问)曰:“愿(你指)示其(——详细的——方法之)说(法)”。(布)衲(禅师)曰:“是(——这——楞伽)经,盖(——大约——)有三(种汉)译(本),(一、南北朝里的刘)宋元嘉(年——公元443年——)中,(来自)中印度(的)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
【注文】
(“求那跋陀罗”,)此云“贤(圣的)功德”。
【记文】
于金陵(——南京——)草堂寺,(翻)译成四卷,(现在此书,)在(四祖寺的)‘身’字函;(二、南北朝的)后魏延昌(年——公元513年——)中,(来自)北印度(的)三藏(法师)菩提流支,
【注文】
(“菩提流支”,)此云“希(有的妙)觉”。
【记文】
于洛阳(——后魏的首都——)汝南王宅(——西晋朝司马亮的旧宅——)及邺都(——今河北省——)金华寺,(翻)译成十卷,(现在此书,)在(四祖寺的)‘发’字函;(三、)大唐久视(年——公元700年——)中,(来自)于阗(国的)三藏(法师)实叉难陀,
【注文】
(“实叉难陀”,)此云“(因证得妙)觉(而感到)喜(悦)”。
【记文】
于嵩岳(——五岳里的嵩山——万岁峰下的)天中寺,(翻)译成七卷,(现在此书,)在(四祖寺的)‘四’字函。子(——你——尝)试(节)取十七卷魏、唐二译(本)者(——的经文),(来放)置于宋译(本)四卷(经文)之左右,(然后,)澄(清)其(——自己的——)神观(——精神容态),(通过)参考(魏唐二译本的章句而)研(究宋译本的章句的义)味。(若融合三种译本的经文,)则不惟(——不仅——)可(以)以(——用来——给——)是(——这——宋译本的楞伽)经(的章句),(句)读(——加标点符号),(而)且,可(以)以(——用来——)入(解)是(——这——宋译本的楞伽)经(的句义)矣!”(我释)正受,(立)即如(——按照——)其(——布衲禅师的——)言(说),(节)取前(面的魏唐)二译(本的章句),(结)合今(宋译本的)四卷(章句),读之(——三种译本经文——读了)弥月(——满一个月),乃冰释(——消除——对)于(宋译本楞伽经的)句义(的)疑碍,(因此,)(我)自(己)深感幸(福)。(本来)将遂(——将要——)流通(我对楞伽经的集注),(然)而,(我当时的能)力,不(能)逮(到流通我对楞伽经集注的程度)。
03
【记文】
暨(——等到——南宋)庆元(年——宋宁宗的年号——)改元(年——公元1195年——)春,(我释正受,)由(——从——我所居住的)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永寿(县的)兰若(寺),至都下(——京都、首都、此处指临安——今杭州),于(杭州)北圃(——抱朴——)之道院(——道士居住的地方),谒(见——拜见——)黄候,(我们两人)饭余(——吃完饭后),(黄候,一边)瀹茗(——煮茶——的时候),(一边)匆(——急促——地)谓(我释)正受曰:“(自从)祖师(达摩)指示‘《楞伽》一经,(作为祖师之间互相传授的心印)’之后,中间,虽(然被)洪儒(——大儒、学问渊博的读书人——与)硕德(——大德、品德高尚的人——所阅读),(但是,他们)尚且病(——困惑——)于句读(——加标点符号),(更何)况(其)余人乎?和尚(释正受你),傥(——倘若——)能为(读者布)施(你的楞伽经集注之)法,(则你对读者有)无穷之利,吾(黄候),(愿意)为(你)刊行(——刊印发行楞伽经集注),(你释正受有)如何(——什么——意见)?”(我释)正受,曰:“在流通(我的楞伽经集注这一事上),(我)固(然)无(想推)辞,然(而),诸(讲)禅(定)者(——的人),必曰:‘子(——你释正受),(是讲)禅者(——的人——)也,(因此,你为)何为(——做——)义学(——有为法相之学、名相与事相之学——)之事乎?’,(并且,)讲(义学)者(——的人),必曰:‘子(——你释正受),(是讲)禅(定)者(——的人——)也,(因此,你为)何(干)预吾(的)义学之事乎?’。(因此,)既(然讲禅的人与讲义学的)人,(都)弗(允)许之(——我释正受流通楞伽经集注),(那么,)纵(使)区区(——自己的谦称、我——说)尽(我的楞伽经集注之)管见(——浅陋的见识),(也)安能取信于后世哉?”。(黄)候曰:“不然。且(——句首发语词——)禅(定),是佛祖所传之心(印),(经)教,是佛祖所说之法。非禅(定),无(法用)以通(达经)教;非(经)教,无(法用)以传(授)心(印)。(因此,)讵(——岂——)有蠢蠢(——愚笨——得)不(通)达若此(——如上——我黄候所说的言论)者(——的人)?”。(我释)正受,曰:“(你黄候的)斯(——这些——)言(说),固(然正确)矣!古之人,莫不并(——一起——修)行禅(定与经)教——俱畅(通)宗(旨与言)说。(但是,)奈何(到现在的)叔世(——末世),学者,各(自建)立(互)相为矛盾(的)臆见(——自己主观的看法)。(因此,)今,(黄)候独(——特别——地)言及(——说到——)此(并修禅定与经教),(我释)正受,敢不以(——因——)古人(的并行禅教而)自勉(——自我鼓励)?”。(因此,黄)候,唯唯(——同意——替我释正受刊行楞伽经集注)。
04
【记文】
因(此),(我释正受,告)别(黄候),归(回我的)故居(吴兴的)永寿(县),(然后,)与(我的)友人(释)智灯(——详见宋濂所写的《楞伽集注题辞》),复(——第二次——去四祖寺),先后取(出)三(种译本的楞伽)经,(作为楞伽经集注的依据,)又,以(——把——)唐(朝)遗(留)名(号叫)“尊宿(——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的)注文、皇朝(——南宋——)东都(——洛阳——的)沙门(——僧人——释)宝臣(所注的)《新说》(——《注大乘入楞伽经》)、(南宋)闽中(——福建——长溪——今福州市——)太姥(山)居士——杨彦国——所篡(改的注本等注疏),(作为楞伽经集注所引证——引用——的参考),复于(——以——)禅师(释)智觉(的)《宗镜(录)》中有议(论)及是(——这——楞伽)经者(——的录文),并(其余涉及楞伽经的)诸经(与诸)论,(作为楞伽经集注所引用的参考)。于九旬(——九十天——)之内,(我们两人,一边)焚香,(一边)对席(而坐),钩索(——探究且搜寻——楞伽经的)深隐(的义理),(然后,)采摭(以上魏唐译本、若干注疏以及《宗镜录》、诸经、诸论里的)精要(言说),入(录)于(求那)跋陀(罗)所(翻)译(的四卷楞伽)经(经文)下。至秋八月,(我)偕(同释智)灯,徙居(——迁徙——到杭州)西湖(的)北山之寿星院。(详细说,此寿星院,原本是:)主人石庵(——刘墉的号),(为了)庆寿,(而)于方丈(室以)南(的)轩(——有窗的小屋——附近),(所建立的)馆。(现在,我们两人居住在此馆,用来)俾(使——帮助——我们两人)终(——完成——)其(——楞伽经集注的——)事。(我们两人)然(——燃、焚烧——)膏继晷(——夜以继日——地)会稡(——汇集——以上魏唐译本、若干注疏以及《宗镜录》、诸经、诸论里的精要言说),仅(——才——完)成(楞伽经集注),(楞伽经集注之书的题)目,曰“《楞伽(宝经)集注》”。
05
【记文】
凡(含有)“注”字(开头的注文),(并且,)无(加)“某经、某论、某人云”者(——的话),即(是):(释)正受之私谓(——个人言论——)也。(另外,至于)所(有含)言“注,云”(开头)者(——的注文),(是)汝南(——豫州的中部、天中——)谢如晦(所)云(的)“(北宋的)周寿——(字)元翁,于庐山(的)古经藏(——寺院存放佛经处——)中,(所)得(的古版本的注书)”,盖(——由于——此古版本的注书,被)唐(朝)中叶(以)后(的)经生(——以抄写经书为业的专业人士——)所书(写——抄写),(所以,)不著(明)撰(写)人(的实际)名氏。(但是,)《新说》(所)谓(的)“(此古版本的注书,是:)唐(朝)敬爱寺(的)译经(的)沙门(释)智严所注”者(——的结论),(是)非(——错——)也。(详细说,)按(照)僧(人的历)史(来说),(释)智严,乃(释南北朝里的刘)宋(朝)文帝时(的僧)人,尝于杨都(——扬州),翻译(佛经),(因此,他出生)在(求那)跋陀(罗)之前。既(然刘宋文帝时期)未有(楞伽)经(的汉译本),(那么,)安(——难道——)得(能)有(楞伽经的)注(疏)?(另外,最)近,(有人)谓“(此古版本的注书,是:北宋朝的)禅师(释)圆悟(所)作”,其(——这言论),益(——更——错)误矣!(另外,)“楞伽”,一云(——或读作——)“棱
【注文】
(“棱”的音节,是:)力(的声母),切(合)邓(的韵母)。
【记文】
迦”,西(方)人多(如此)称(呼)之(——“楞伽”)。(另外,)其(——楞伽经经文里的——)舛(——错误——与)脱(——省略——)之字,(我释正受,)或(——要么——改)正,或(——要么——)补(充),(总之,)皆以(——依据——)魏、唐二(译本的)经(文),(来)订证(——考证),非妄(自)加削(——加减)。
06
【记文】
自(从我释正受,)于乙卯(年——公元1195元——)之季春(——三月),洗(心)研(究宋译四卷的楞伽经),(到)于丙辰(年——公元1196年——)之孟夏(——四月),阁笔(——停笔),(完)成(了)《(楞伽经集)注》。观梦居士——黄复之,又为之(——楞伽经集注里的若干字词——)释音(——解释读音)。(黄)候,(听)闻之(——我完成了楞伽经集注——以后),遂(——于是),捐(献自)己(的)俸(禄),(来)命(令善)工(——高手——)书(写且雕)刻(在底板上),(用)以广(泛)传(播)其(——楞伽经集注)。然(而),(祖师)达摩,(早)有(预)言“是(——这——楞伽)经,五百年(以)后,翻(——反而——变)为有(为法)相(——名相与事相——)之学”。(因此,)今,(我释)正受,悉意(解)于此(预言),(因此,我的楞伽经集注,难道)得(能)不堕(属于)祖师之先见(——预言)?(就是说,我的楞伽经集注,难道能不)重(复成)为赘说(——赘述、啰嗦——)之宗教(——言教——)乎?(注意,)黄候,名汝霖,字师说,自号“敬庵居士”云(——语气助词)。
(在)是岁(——这一年、1196年——的)浴佛日(——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农历四月八日),无作(用的)叟(——老年人——释)正受——(号)雷庵——(所)谨(慎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