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4.繁殖本能与其他本能的相互作用
巴西哲学家路易斯·索利梅奥写道:“要解释(动物同性恋)这种异常行为,首先必须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动物本能不受世界的物理定律的绝对决定论的约束。所有生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适应环境。它们对内部或外部刺激作出反应。其次,动物的认知纯粹是感官的,仅限于声音、嗅觉、触觉、味觉和视觉。因此,动物缺乏人类智力感知的精确性和清晰性。因此,动物经常混淆一种感觉和另一种感觉或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第三,动物的本能会引导它走向终点并与它的本性相一致。然而本能冲动的自发推力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其他感官图像、感知或记忆可以作为新的刺激,影响动物的行为。此外,两种或多种本能之间的冲突有时会改变最初的冲动。对于人类,当两种本能反应发生冲突时,理智决定要遵循哪种本能,然后意志控制一种本能,同时鼓励另一种本能。比如母性本能和饥饿时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要她的智力健全,母亲不会吃掉自己的孩子——即使她快要饿死了。对于缺乏智力和意志的动物来说,当两种本能冲动发生冲突时,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本能冲动会占上风。有时,这些影响动物本能冲动的内部或外部刺激会导致动物“杀婴”、“同类相食”和“同性恋”的情况。”
例如,生物学家莎拉·哈特威尔(Sarah Hartwell)解释了为什么公家猫有时会在玩耍时杀死自己的小猫:这是因为狩猎和玩耍本能同时被激活。虽然母猫可以在“玩耍模式”和“狩猎模式”之间切换,以免伤害它们的后代。但公猫“狩猎模式”的关闭可能不完整,当它们玩耍而变得高度兴奋时,“狩猎”本能就会发挥作用,它们可能会杀死小猫。狩猎本能如此强烈,猎物出现时很难关闭,以至于肢解甚至吃掉小猫都可能随之而来……将小猫的大小、声音和活动与猎物的尺寸、声音和活动进行比较:它们都很小,声音细弱,动作快速而飘忽不定。这种视觉和触觉刺激了公猫的狩猎本能:它将小猫视为猎物并可以杀死甚至吃掉它们。
还应该提到一件重要的事,动物没有像人类一样通过智力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没有批判性思维,动物在表达情感体验(恐惧、快乐、痛苦等)方面是有限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眼神、手势,但动物不能。因此,动物常常含糊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说,它们“借用”一些繁殖本能的元素,以表现支配、攻击性、恐惧、友好等本能。在倭黑猩猩中,可以观察到这种借用,这构成了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倭黑猩猩利用性行为来减少焦虑,表达认可、承认或其他情绪状态,以被群体接受或提升社会等级。因此,性行为是倭黑猩猩群体的主要沟通机制和调节关系的手段。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倭黑猩猩的性关系是混乱和无序的,群体中存在母系社会和乱交:每只雄性都与每只雌性交配,此外,两只雌性或两只雄性可以互相摩擦生Z器相互抵触(值得注意的是,雄性之间不会有肛交),任何性别的成年个体与幼崽性行为,幼崽相互性行为,群体中,出现新的食物来源时,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性狂欢。(
)
荷兰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教授花了数百个小时观察倭黑猩猩,他说:“有两个理由可以相信性活动是倭黑猩猩避免冲突的方法。首先,任何一次让多只倭黑猩猩感兴趣的东西,不仅仅是食物,都往往会导致性接触。如果两只倭黑猩猩靠近扔进围栏的纸箱,它们会短暂地站在彼此身上,然后开始玩纸箱。这种情况会导致大多数其他物种的争吵。但倭黑猩猩却相当宽容,也许是因为它们用性来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其次,倭黑猩猩的性行为经常发生在与食物完全无关的攻击性环境中。一只雄性的嫉妒可能会将另一只雄性从雌性身边赶走,先跟随它,之后两只雄性会重新团聚并摩擦阴囊。此外在一只雌性攻击一只幼年倭黑猩猩时,后者的母亲可能会冲向攻击者,这一行为之后,两只成年倭黑猩猩会立即摩擦生殖器。”
LGBTQIAP+运动经常提到保罗·瓦西(PaulVasey)的出版物,他研究了圈养的日本猕猴的性行为。猕猴被饲养在魁北克大学实验室:5只性成熟的雄性和18只性成熟的雌性。需要指出的是,实验对象是1972年被捕获的一群猕猴的后代,也就是说,这不是第一代圈养的猕猴。在一段时间内,记录该群体性行为的频率和特征。在交配季节,该群体中有些雌性对彼此表现出性行为而不对雄性。作者介绍了他自己对雌性间“性接触”的定义:他将“同性伴侣”定义为“雌性部分或完全攀爬到另名雌性身上,然后坐着或躺在它背上”。这种攀爬伴随着“性骚扰”,性骚扰被定义为“推、打、抓、摔地上、摇头、尖叫、嘴唇颤抖、身体痉挛和凝视”。与此同时,作者也承认“将这种行为定性为纯粹的性行为是错误的”,而不是统治和服从的表现。为检验雄性数量不足对雌性“同性恋行为”的影响,作者通过减少雄性数量来复杂化实验:将1只雄性和11只雌性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围栏中。作者发现,雄性数量减少后,雌性之间“同性性接触”的频率却增加了。尽管如此,雄性还是很活跃,最终所有雌性都与它交配了。这项研究发现,在圈养条件下性别比例失衡时,一些无法与异性个体进行生殖接触的个体在交配期间对同性个体表现出活动,作者将其解释为“同性恋”。这种行为在某些雌性中观察到,仅与某些雄性有关,而且只是偶尔发生(一小时到一周)。这种活动的频率随着雄性数量的减少而增加。瓦西并没有证明雌性日本猕猴在自然条件下,在有性成熟的雄性的情况下,会相互表现出性行为(或其模仿)。瓦西一般将他所模拟的情况解释为雌性猕猴的“双性恋”。还应该指出的是,后来还观察到了日本猕猴与其他物种的动物——有蹄动物发生性接触。公正地评估这些偶发事件时,很明显,它们不能等同于人类的同性恋行为和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