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二城,东西两关”是人们言及安康城区的地理状况时的一句口头禅。其实,城有内外之别。《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外为之郭。”《兴安府志·公署关镇》:“(康熙)三十二年汉水暴涨圮城,修筑未竟。四十五年城复圮于水。四十六年奉旨动币改建于赵台山下。”即第二次“修筑新城移建焉”,并“移文庙、镇署及常平仓于城内。”乾隆四十八年兴安州升府,新城即为府城。同时将原州属之汉阴即名安康为府属首县迁至旧城,旧城遂为附郭。《府册》:“州升府为兴安府城,安康县附郭。”这样,原来的东、西两郭便改称为关。关,交也。通也。典出晋范望注汉扬雄《太玄径·玄测》:“升降相关,大贞乃通。”《后汉书·西羌传》:“通道玉关,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故州志谓其为“西关”而不言“西郭”。
此僻在城西一隅的西关,虽有城区中最早修建的“以御汉水之涨”的古石堤,但街北临汉水一方早先却没有堤防。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李士垣谓防西不防北非策也。遂于街北创基设板,自西堤以东至西门西北角的龙窝堤,修筑北堤以卫民。此北堤亦为城区诸堤中最后完工的一段。
作者:周邦基
此僻在城西一隅的西关,虽有城区中最早修建的“以御汉水之涨”的古石堤,但街北临汉水一方早先却没有堤防。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李士垣谓防西不防北非策也。遂于街北创基设板,自西堤以东至西门西北角的龙窝堤,修筑北堤以卫民。此北堤亦为城区诸堤中最后完工的一段。
作者:周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