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1,640贴子:470,995

感觉对于庄宗几处史料真是匪夷所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吴越王复修本朝职贡,壬午,帝因梁官爵而命之。厚贡献,并赂权要,求金印、玉册、赐诏不名、称国王。有司言:“故事惟天子用玉册,王公皆用竹册;又,非四夷无封国王者。”帝皆曲从意。
帝皆曲从意,李存勖有必要对吴越王委曲顺从吗?
癸卯,帝帅亲军猎于伊阙,命从官拜梁太祖墓。涉历山险,连日不止,或夜合围;士卒坠崖谷死及折伤者甚众。丙午,还宫。
这操作我看不懂了,本来都要掘朱温的墓鞭尸的,后来被人劝阻认为有失皇帝风格才止,结果让大家去拜朱温墓,感觉会不会为了史官黑他才这么写的?这脑回路我搞不懂了。
魏王通谒李廷安献蜀乐工二百余人,有严旭者,王衍用为蓬州刺史,帝问曰:“汝何以得刺史?”对曰:“以歌。帝使歌而善之,许复故任。
我也知道李存勖对于艺术的狂热,随意这种操作太常见了,但是问题出在这么对话是不是有点太二了?正常人都不会这么说吧,皇帝问你怎么得到这个官职的,你直接当着大家面说我会唱歌,然后皇帝还当着大家面就给恢复原来的官职,我想说都不装一下了吗?
李绍荣自邺都退保卫州,奏李嗣源己叛,与贼合;嗣源遣使上章自理,一日数辈。嗣源长子从审为金枪指挥使,帝谓从审曰:“吾深知尔父忠厚,尔往谕朕意,勿使自疑。”从审至卫州,绍荣囚,欲杀之。从审曰:“公等既不亮吾父,吾亦不能至父所,请复还宿卫。”乃释之。帝怜从审,赐名继,待之如子。是后嗣源所奏,皆为绍荣所遏,不得通,嗣源由是疑惧。
这里也很匪夷所思,李绍荣这么干,你李存勖无动于衷?本来李从审是去劝李嗣源的,结果半路被扣留还要杀他,幸好机智跑回来了,这不是很明显的事了吗?元行欽这家伙在搞鬼。而且之前元行欽就瞎说李嗣源的事,李存勖当时的判断就说元行欽在乱说。既然都这样了,还放任李绍荣这货在乱搞??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6-03 06:30回复
    你突然出现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03 23:55
    收起回复
      我有一则猜想,就是李嗣源有反心应该是在大军刚驻军魏州城下,其实你看这则记录:
      及明宗为帅,领军至邺,行钦来谒于军中,拜起之际,误呼万岁者再,明宗惊骇,遏之方止。既而明宗营于城西,行钦营于城南。三月八日夜,明宗为乱军所迫,惟行钦之军不动,按甲以自固。明宗密令张虔钊至行钦营,戒之曰:“且坚壁勿动,计会同杀乱军,莫错疑误。”行钦不听,将步骑万人弃甲而退。自知失策,且保卫州,因诬奏明宗曰:“镇师已入贼军,终不为国使。”
      李嗣源让元行钦与自己合军,但元行钦却直接溜了,可能很多人奇怪元行钦的行为,但你看十年后的晋安寨之战,董温琪和刘在明拜谒赵德钧、与赵德钧的幽州军合兵后的结局,旧史赵德钧传与刘在明传已经记录的很清楚了:
      “时范延光领兵二万军于辽州,德钧欲并其军,奏请与延光会合。唐末帝谕延光,疑其奸谋,不从。德钧、延寿自潞州引军至团柏谷,德钧累奏乞授延寿镇州节度”
      清泰末,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引军赴团柏谷,路由易州,取(刘)在明军从。及德钧兵败,在明奔归怀州,唐末帝令与苌从简同守河阳。”
      董温琪和刘在明直接被控制成了光杆司令,赵德钧甚至想让养子赵延寿取代董温琪的成德节度使职位,而失去自保能力的董温琪的结局是“陷蕃”,被契丹人活捉,刘在明的运气稍好点,自己找机会逃了出来,但手上已经没什么兵力了。
      结合上面元行钦的后辈们的悲惨经历,元行钦因为之前军士对李嗣源高呼万岁的事情,有充足的理由怀疑李嗣源会借着合兵碰头的缘由吞掉自己的军队、将自己挟持。而且之前元行钦和李嗣源做过义父子,而且元行钦一开始还去李嗣源军中拜谒,可见两人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而旧史庄宗纪和明宗纪对于元行钦一开始还和李嗣源问好然后很快反手举报李嗣源造反的记载非常突兀让人莫名其妙,但如果李嗣源就起兵叛乱的事情(不过李嗣源一开始未必有南下取代李存勖的野心,可能只是谋求割据河北)和元行钦通过气,那元行钦后面的举报行径就完全能说得通了。而且庄宗第一次派李从璟通问消息,元行钦阻挠也很好理解,一旦放走李从璟,那李嗣源造反就几乎不会再有顾忌了,此时镇州的李嗣源家属已经被王建立解救(及明宗为魏军所迫,时皇后曹氏、淑妃王氏在常山,使建立杀其监护并部下兵,故明宗家属因而保全),李嗣源的子女(包括侄子)只有李从璟、李从温(李从温的问题下一段再讲)和石敬瑭的老婆表面上尚在庄宗政权的掌控下,而李从璟作为李嗣源的事实上的亲生长子,分量不是一般的重,他的安危还是能让李嗣源多少有些顾忌的。而李从璟表示自己会老实回洛阳宿卫后,元行钦也立马没了杀心,反而派人护送他回去。直到“知明宗在黎阳,复令继璟渡河召明宗,行钦即杀之”,当时李嗣源在黎阳已经准备渡河和庄宗角逐皇位,并征召房知温、安审通、符习、王宴球诸将一道起兵南下、反形已露,元行钦在这种情况下杀掉李从璟也有坚定军心死战的考量在内,毕竟从李嗣源征召河北诸将各军、夺康福战马开始,李嗣源已经事实上与庄宗撕破脸了。


      IP属地:江苏3楼2024-06-04 00:33
      回复
        这里我再说一下李从温以及李嗣源到底有没有被猜忌的问题
        帝在京师,颇为谣言所属,洎朱友谦、郭崇韬无名被戮,中外大臣皆怀忧慑。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密旨伺帝起居,守殷阴谓帝曰:“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公可谓振主矣,宜自图之,无与祸会。”帝曰:“吾心不负天地,祸福之来,吾无所避,付之于天,卿勿多谈也。”
        这段记载出自旧五代史,后唐明宗纪一,似乎李嗣源在郭崇韬、朱友谦被杀后已经成为第一号怀疑对象、似乎已经在庄宗的下一份清洗名单上,然而事实真是如此?
        (同光二年)“是日,李嗣源上表乞退兵权,诏不允。是时伶人景进用事,阉官竞进,故重臣忧惧,拜章请退。”当时庄宗亲近近幸、宦官,确有重臣不安之事,因而有了李嗣源辞兵权一事,但庄宗并未答应,反而让李嗣源继续统领禁军北征契丹。
        “己巳,诏汴州节度使李嗣源归镇。”(旧史)
        “己巳,命宣武节度使李嗣源将宿卫兵三万七千人赴汴州,遂如幽州御契丹。”(通鉴)
        李嗣源不久后移镇镇州仍然没有被解除兵柄
        ”丁亥,以镇州节度使李嗣源兼北面水陆转运使,以徐州节度使李绍真为副。“
        并加封李嗣源一族子弟,
        “甲午,以宣武军节度押牙李从温、李从璋、李从荣、李从厚、李从璨并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押牙李从臻可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自从温而下,皆李嗣源诸子也。“
        ”帝素宽大容纳,无疑于物,自诛郭崇韬、朱友谦之后,阉宦伶官交相谗谄,邦国大事皆听其谋,繇是渐多猜惑,不欲大臣典兵,既闻奏议,乃曰:“予恃嗣源侍卫,卿当择其次者。”又奏曰:“以臣等料之,非嗣源不可。”河南尹张全义亦奏云:“河朔多事,久则患生,宜令总管进兵。如倚李绍荣辈,未见其功。”帝乃命嗣源行营。“
        这一段似乎能佐证庄宗已经高度猜忌李嗣源,然而旧五代史晋书李从温传里却暴露了一些细节
        ”唐同光中,(李从温)奏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累加检校司空,充北京副留守。“
        ”(同光四年)北京马步都指挥使李从温奏,准诏诛宦官。“
        可见李从温在同光末的职位是北京(太原)副留守兼北京(太原)马步都指挥使,尤为权重、并不比时任巡检的符彦超逊色,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李从温被庄宗重用一事发生在李从珂被远窜之后(李从温在同光二年还在宣武军节度押牙任上)
        ”先是,帝领兵过邺,邺库素有御甲,帝取五百联以行。是岁,庄宗幸邺,知之,怒甚。无何,帝奏请以长子从珂为北京内衙都指挥使,庄宗愈不悦,曰:“军政在吾,安得为子奏请!吾之细铠,不奉诏旨强取,其意何也?”令留守张宪自往取之,左右说谕,乃止。帝忧恐不自安,上表申理,方解。“
        李嗣源因为为李从珂讨太原武官的一纸任命以及从邺都留守张宪处私取铠甲被庄宗训斥,李从珂被”遣戍石门“(不过李从珂卫州刺史的职位并未被免),但从当年庄宗扬言要干掉张承业事件来看,此事有很大可能只是庄宗一时恼火而做出的决定,更何况处分并不重(只是口头骂几句,而李从珂去石门属于差遣,实际待遇并没有降格),所以稍后庄宗气消后便有了擢用李从温的任命,同期李嗣源的其他子侄,比如李从璋、李从敏、李从臻一直追随李嗣源左右(其中李从敏担任过捧圣都将)未有显官,李从审以下又过于年轻,同光朝真正能入庄宗法眼的李嗣源子侄唯有李从珂、李从温二人。李从温能被庄宗托付北都太原的兵权,可见庄宗对李嗣源的信任根本就没有动摇过。当然李存勖不知道李从温这纸任命后来给自己的弟弟们以及后续调任留守的张宪埋了一颗炸弹,所有人都会粉身碎骨。


        IP属地:江苏4楼2024-06-04 00:36
        收起回复
          而旧五代史书张宪传记载:
          四年二月,赵在礼入魏州。时宪家属在魏,关东俶扰,在礼善待其家,遣人赍书至太原诱宪。宪斩其使,书不发函而奏。既而明宗为兵众所劫,诸军离散,地远不知事实,或谓宪曰:“蜀军未至,洛阳窘急,总管又失兵权,制在诸军之手,又闻河朔推戴,事若实然,或可济否?”宪曰:“治乱之机,间不容发,以愚所断,事未可知。愚闻药纵之言,总管德量仁厚,素得士心,余勿多言,志此而已。”
          赵在礼一开始兵变只求朝廷承认他魏博留后的任命、恢复魏博自立将帅的传统,并没有引诱张宪的动机:
          赵在礼献羊酒劳军,登城遥拜行钦曰:“将士经年离隔父母,不取敕旨归宁,上贻圣忧,追悔何及!傥公善为敷奏,俾从涣汗,某等亦不敢不改过自新。”
          但李嗣源入魏州后形势骤变,李嗣源入魏州后虽然和赵在礼等人没能谈拢条件、不得不出城另寻出路,但之前霍彦威已经击斩叛将赵太,事实上掌控了邢州,“唐同光末,魏之乱军迎明宗为帝,(李)从璋时引军自常山过邢,邢人以从璋为留后。”李嗣源已经私署侄子李从璋为邢州留后,安国镇下属的洺州刺史米君立、磁州刺史刘彦琮也投靠了李嗣源,李嗣源已经完全掌控了安国镇邢、磁、洺三州,大致同时,李嗣源部将王建立于镇州杀监军,而幽州节度使赵德钧早已和李嗣源结为儿女亲家(赵德钧之孙、也是李嗣源的外孙赵赞生于同光元年,可见赵延寿早就当了李嗣源的女婿),再加上驻军幽州境内奉化军的安审通已经依附李嗣源,赵德钧的立场不言自明,再加上趁节度使安元信不在镇而盘踞沧州的王景戡,整个河北除了义武军的王都和棣州张锡(《宋史·张锡传》:赵在礼举兵于邺,濒河诸州多构乱,锡权知棣州事,即出省钱赏军,皆大悦,一郡独全,棣人赖之),河北州县已经大半脱离了庄宗朝廷的控制而且大多已经听命于李嗣源,但李嗣源南下之前河东侧翼对河北的威胁不言而喻,因而确保河东镇倒向自己或者至少保证中立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书诱张宪以及之后有人劝张宪带整个河东投靠李嗣源的动作就可以理解了。而这个委婉劝张宪投奔李嗣源换取荣华富贵的人,必然是太原内亲近李嗣源的人,这个人是李从温的概率非常大,但张宪的坚决不合作态度让李嗣源的河东倒戈的谋划一度很难推进,直到符彦超确认庄宗死讯后才真正跳船驱逐张宪带着太原投靠了新主人。
          其实这里也能看出来庄宗面临的局势已经非常危险了,李嗣源已经实质控制了河北的安国、成德两个镇,而且横海和卢龙也是亲附李嗣源的,太原也被李嗣源渗透,魏博虽然桀骜不驯,但如果李嗣源挥师南向也是乐见其成的,至少不会去阻碍他。李嗣源退可仰仗契丹割据河北,进可逐鹿中原角逐皇位,庄宗政权即使没有郭从谦的致命一击,面对的形势也是万分险恶,一旦陷入僵持,恐怕石敬瑭李从珂故事会提前十年上演。


          IP属地:江苏5楼2024-06-04 01:18
          回复
            最后,由于庄宗实录成书于明宗在位时期,而旧史的选材也大多来源于此,其中旧史对魏州兵变时元行钦的的形象构建以及对李嗣源在魏州兵变前后表现的书写,是否应该全盘照搬,还是值得商榷的


            IP属地:江苏6楼2024-06-04 01:24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6-04 06:42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04 06:42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04 06:42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6-04 06:42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6-04 06:43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6-05 09:11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6-05 09:11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6-05 09:11
                            回复
                              后唐很多操作本就很让人看不懂。比如说对待温韬。后唐号称继承唐,认李唐先皇为祖,但是对于挖掘李唐皇陵的温韬却厚待甚至赐予李姓,迷之操作。还有立太庙,把本是李唐万世不迁之祖的李虎的太祖庙号剥夺,给了李克用,同时供奉懿宗李漼、昭宗李晔。太祖位于懿宗、昭宗这些庙号之下。不伦不类。


                              IP属地:福建15楼2024-06-10 18: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