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无依吧 关注:14贴子:1,396
  • 1回复贴,共1

中国铁骑兵——甲骑具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重骑兵在中国的出现是与马凳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分不开的,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马凳是在西晋永宁二年的骑士俑上出现的。风衣对马凳的研究没有丝毫兴趣,所以在这儿只是简单的说两句:马凳为骑兵更好的控制战马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重装马铠—— 甲骑具装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甲骑具装的历史说起马铠,对历史影片比较感兴趣的人会马上想起《Brave Heart》 和《敦煌》这两部电影。但是其中真实反映古代重骑兵的是《勇敢的心》,中日合作的《敦煌》历史错误太多,装备更是错的 一塌糊涂。   
      中国南北朝时期标准的马铠,历史上称为“甲骑具装”,由六个部分组成: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当然还配备有马鞍和马凳缰绳之类。“面帘”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要保护马匹面部;“鸡颈”其实是一副马颈部的护甲,由甲片缀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当胸;马身甲; 搭后,就是马匹前中后的大片护甲;而寄生比较有特点,是一个放在马尾部的向上翘的扫帚一样的东西。这样装备的战马,除非是步兵不要命的冲上去砍马腿,否则很难直接杀伤它。那么步兵是否有这样的机会呢?这就要谈到甲骑具装重骑兵的使用了。   
  
作者:鲜卑尚书郎 2010-6-22 22:09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兵家天地】中国铁骑兵——甲骑具装
西汉时期中国只有轻骑兵,所有的战马都是赤膊上阵;到了东汉时期,开始在战马的胸部装上皮革制成的“当胸”,这个在《三国志。鲍永传》里有记载。到了三国时期,开始出现比较完善的马铠,但是当时这种装备非常的珍贵。曹操在《军策令》中说到袁绍有三百具马铠,然后伤心的说自己的军队连十具也没有。   
      到了官渡之战时期,袁绍上万骑兵部队加在一起还是只有几百具马铠,重骑兵的比率不过只占全部骑兵的百分之三。这时的马铠仍然用的是皮革甲片,长矛的正面狠命穿刺仍然可以洞穿护甲。   
      到了战争天下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几乎所有的伟大统帅和伟大舵手都发现马铠是一样可爱的装备。这时在一场战役中出现的马铠甚至达到上万具!!!石勒消灭末邳的战役中缴获披着马铠的战马五千匹,在他老人家击败姬澹的战役中缴获了上万具马铠。另外 这时的中国马铠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的大型甲片来增加铠甲的防御力。   
      甲骑具装的使用 说到这个就不能不简单介绍一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铠甲装备和武器。当时骑兵装备最普遍的是西汉时代就开始广泛使用的“两当铠”,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铁甲,肩上有吊带系着。而“明光铠”就比较名贵了,防护效果也比较好。中国传统演义小说中出现的“护心镜”,其实是明光铠的变异。关于铠甲的详细情况另文撰述,这儿不多展开。当时骑兵用的武器中最有特点的就是“槊”。   
      《释名》上说的槊长一丈八尺;而南北朝时期的槊,比如南朝梁大同三年制成的槊长二丈四尺。我不太清楚汉尺与现代公制的比例,一般而言骑兵用的一丈八尺的槊估计在两米至三米之间,那么南北朝的槊就要四米多了,这只是我的估计,有清楚汉尺的读者还请自己换算一下,南北朝的槊究竟有多长?这样的话,铁骑兵的使用就比较清楚了。   
  
作者:鲜卑尚书郎 2010-6-22 22:10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兵家天地】中国铁骑兵——甲骑具装
二.中世纪单兵装备漫谈(转贴)  



IP属地:山东1楼2010-10-03 14:27回复

    马铠∶战马常要求与主人相同甚至更高的防护,骑士的本事全在马上。为坐骑制作马铠是件艰苦的工作,胸口脖颈的部位用钢甲,后胯等处用锁甲,还要加上各种饰带。但坐骑还是最容易成为对方弓箭手的目标,长弓或十字弓的利箭未必能直接贯穿骑士的重铠,射坐骑却绰绰有余。更有甚者,条顿武士用力掷出的双手斧可将骑士砸下马,或直接折断坐骑的脖子。  
      
    作者:鲜卑尚书郎 2010-6-22 22:10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兵家天地】中国铁骑兵——甲骑具装
    去年年底,陕西省考古工作者经过科学考古调查和勘探,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南侧又发现一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陪葬坑。这座大型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中的内外城垣之间,陪葬坑的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129米,南北长128米,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这是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园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该陪葬坑内过洞底部,首次出土了大量的石质铠甲和石质兜鍪(俗称头盔)。截至目前,共清理出石质铠甲90多领、兜鍪约36顶,同出还有石马缰3组。     
    这批铠甲和兜鍪,都是用质地均匀致密、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石片和扁铜条连缀而成,被称为“铜缕石甲、石胄”。石铠甲每件重30公斤左右,由700多个石片组成;石甲胄每件重3公斤,由74个石片组成。根据甲片特征和甲胄外观特征的差异,90多领石铠甲可分为小型鱼鳞甲、中型札甲和粗大型甲三大类。小型甲片的鱼鳞甲只发现两领,甲衣身长约80厘米,其外观线条起伏流畅,从个体甲片到整体甲衣均酷似鱼鳞状,在性质和制作工艺上酷似汉代铁质鱼鳞铠甲,是所有关于秦甲资料所未出现过的,堪称这批石铠甲中的精品和珍品。中型扎甲数量最多,据保护身体部位和甲衣结构的不同,还可细分。特大型甲只发现一领,从形体和结构判断,这副甲可能是马的铠甲,即后世所谓的“马铠”或甲骑具装中的“具装铠”,但据史料记载到东汉末年才有较完整的具装铠。而本次发现的这副“马铠”,有颈甲、身甲、当胸和搭后组成,已经是非常完备的形制了,要比文献记载早四百多年,是非常值得学术界注意的新资料。石铠甲在形式上与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模拟性铠甲很相似,做工精细,制作工艺高超。       
    这次清理出的近36顶甲胄也可分为三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圆形顶片和四周向下连缀的侧片组成。顶片四周钻有16组或26组小园孔,用以连缀侧片。有的顶片中心还钻有一孔,用来装饰缨络。侧片为横向排列,一共五排。由兜鍪的顶端到侧片的下端长度约30厘米,已能披到肩部,可有效保护领部和肩部,表现出更为完善和进步的时代特征。目前已修复一顶,这是第一顶完整的秦代石胄。专家称,这次秦始皇陵园内发现的大型陪葬坑,尤其是大批石质甲胄的整体面世,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也绝无仅有.石质甲胄展示了秦甲胄丰富多彩的个性,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甲胄史上的空白,改变了学术界“秦代无胄”的传统认识,也填补了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空白。
    南北朝时期拓跋焘北伐柔然之时用的基本都是轻骑兵。
    拓跋焘统一北方,南征刘宋。这一期间,用的就是明光甲的甲胄骑兵。北方其他割据政权的士兵们和南朝步兵对此闻风丧胆。  
    


    IP属地:山东2楼2010-10-03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