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还是应该作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
-
一、亭林先生将上古音划为十部
5、《古音表》
卷上
東冬鐘江第一(舉平以該上去入)
支脂之微齊佳皆灰咍(hāi)第二
魚虞模侯第三
真諄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刪山先仙第四
卷下
蕭宵肴豪幽第五
歌戈麻第六
陽唐第七
耕清青第八
蒸登第九
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第十
-
二、“魚虞模侯第三”都是模韵(u韵)
上古无ü韵,ü是从u韵演化出来的。如象棋的“車”上古音读gu,但演化到ü的时候,无论读gü还是jü,都能说明这是后来的事,不会早于gu音。至于cha这个音当然就更晚了,a韵是典型的中古音,甚至可以说是胡音。)
-
平声九麻(ma)之半(如車读gu,華读hu,家读gu,牙读ngu等)、上声三十五马(ma)之半(如馬读mu,野读shu,者读du,下读hu,夏读gu等)、去声禡(ma)之半(如罵读mu,價读gu,嫁读平,亞读ʔu,暇读hu等)都归入模韵读u,不读a。
-
去声的亞读ʔu,根据“同形必同音”的原则,那么十九鐸之半的惡、堊、蝁三字肯定也是读u的,还有二十一麥之半的啞读ʔu,就是说a音无入声韵。
-
再如入声字十九鐸之半有落、洛、絡三字,上古音皆为lu,后来元音一级低化为o,即u->o,音变为lo。至于北方音là一看就知道是再次低化(元音二级低化o->a)的结果,根本不可能是什么上古音。至于读lào就更不知道是何时的野鸡音了。
-
三、“歌戈麻第六”都是歌韵(o韵)
“戈”一般拟音guo,中间有介音u,合口呼,但实际上上古是无介音的,单节越少越好,还未演化得那么复杂;“麻”也是o韵字读mo,不读ma。
-
九麻中的大部分字都归入模(mu)韵,剩余的则归入歌(go)韵。麻读mo就不用说了,沙、鲨读so,加、嘉、珈读go,差、嗟、瘥读co。由騧为o韵字,我们可以知道女娲应读go而不是今音wā变成麻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