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看过我之前批判GXK的帖子了,不过还是先亮身份:哥吉拉全系列都看过,怪兽片阅历应该算是比较丰富的,职业是商业编剧,但是笔者对电影的口味比较邪门。
挺好,但不够好。
——纠结的哥吉拉-1与二战题材日本电影。
前日与朋友一同观毕了《哥吉拉-1》,写一写感想。
电影的前两幕,准确来说是在银座核爆之前,我认为是极高水准的,从演绎的节奏到战后初期日本的环境展现都做得很到位,刨去哥吉拉的段落,前两幕算是一部合格的战后日本风情片——虽然触及不深就是了,毕竟男女主在战后看着还挺光鲜亮丽的,当时几乎被摧毁掉的东京,其景象要比电影里展现得还要严重,日本平民的生存状况也远比电影里的更悲惨。
战时日本的GDP将近一半投入到了战争中,穷兵黩武之下,日本国的惨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员才会说军国主义是日本民众以及中国人共同的敌人。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去深入描写这一切。
*因为笔者对战后日本史有一些了解(如果你看过笔者写的故事,你会发现笔者对这段历史是有偏爱的),所以前两幕的演绎是比较戳中笔者的喜好的,这可能令笔者的观感、关注点和大部分普通CN观众不同。*
银座核爆的段落,笔者认为是做得尤其好,虽然笔者对着一版哥吉拉的造型和建模都颇有微词,但是特效组很擅长遮丑,演出也十分到位,极其具有破坏力!
我时常说日本人很会花小钱办大事,无论是八年前的新G还是现在的负G都是用低预算呈现出了绝强的表现力,这点真的比荷里活强多了,荷里活是花着十几倍的预算,结果拍出来的表现力还不如周日早上的东映特摄儿童剧。
但是在银座核爆后,本片就开始不对劲了,我不是说反战败什么的,是剧本的问题。
第三幕集中于歼灭哥吉拉上,这其实带来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哥吉拉并不是一个写实的东西,而他天然和写实基调的本片是冲突的。这确实是写实系怪兽电影非常难以处理的问题,而比较常见的处理手法是削减对怪兽的描写,像是14G和16G都是如此,电影在十分刻意地回避对哥吉拉做角色化的塑造,祂无血无泪,没有感情,而镜头总是疏远的,使观众无法去理解祂。
这种实际上是将“怪兽”处理成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麻烦”,他可以是天灾,可以是核弹,但总归不能是某个具体的角色,是符号化的,抽离的。
但负G并不是,负G在片中实际上是处理成了男主角的心魔的具象化,它跟人类角色有了太过紧密的联系,它成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实在的东西。而这种实在性令负G的严肃性下降了,荒诞性在第三幕中爆增,于是我们能看到在第三幕中人们围绕在一起讨论着用非现实的方法歼灭哥吉拉、男主角成为了影响电影的关键。
前两幕中一直贯彻着写实派手法的本片突然间就变得奇诡起来了,整个第三幕都像是浮在天上,没有落地。
这也是笔者认为这篇挺好,但不够好的地方。
至于反战和反战败的问题,现实战争背景的电影是有着“反战”的必要性的,这无论是哪个国家拍的都一样。批判加害者,慰藉受害者,这是一种天然的正确,我认为在谈论战争背景的电影时刻意不去谈论其“正确性”是一种装瞎的行为。
负G确实是一部反战主题的电影,有些人说他只是将背景设置在了战后日本,没有必要去讲反战,这种更是装瞎中的装瞎,属于是电影都没看懂。
哥吉拉是复员兵男主的心魔,片中多次直球提出“没经历过战争是好事”、“战争对平民的侵害”,直球批判日本政府在战争中草菅人命,如果你能够无视这些去讨论这片的主题我都不知道你能讨论什么。
“反战”,或者说“对战争的批判”,就是负G的主题,你连主题都能视而不见你看个锤子电影,服了……
但是,对战争的批判做得好吗?我觉得并没有,负G其实很像是山崎贵的套路作文,是他一以贯之的浅层批判,没有突破,也没有退步,就这么呆在舒适圈内。
全片对战争的批判止步于“战争会死人,所以我们不要战争”,对于战争中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立场,战争的原因和结果都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这其实是日本现代二战电影的共通问题,无论创作者有没有反省意识,有没有批判意识,其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如何都好,都是如此。
因为更深入的东西就是不能拍的,是提都不能提的禁区。
你会发现反应日本人是很少会拍日本陆军的电影的,大部分现代日本二战片都是在讲太平洋战争,主角往往是海军中的小人物或者是飞机驾驶员。因为太平洋战争至少还算是“文明人”之间的战争(当然个中的恐怖行径也不少),而在东亚行进的日本陆军已经完全堕落为了野兽。
日本陆军的罪行太过深重,已经完全突破了人类的底线。
对于日本人而言,最大的罪孽是不能去反省的,因为这个罪孽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对等报复,一旦日本人承认了这一稀世的罪行,那么这个从二战一直延续过来的日本政权的合法性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日本文艺界非常聪明地、识趣地避免去谈论那些真正的罪孽,因为当你真的去谈这些问题的时候,电影就拍不出来了。
所以日本电影是不可能去讨论那些真正的问题,他永远只能停留在“战争会死人所以战争不好”这一程度。考虑到这个,负G的批判浅尝辄止便不奇怪了。
挺好,但不够好。
——纠结的哥吉拉-1与二战题材日本电影。
前日与朋友一同观毕了《哥吉拉-1》,写一写感想。
电影的前两幕,准确来说是在银座核爆之前,我认为是极高水准的,从演绎的节奏到战后初期日本的环境展现都做得很到位,刨去哥吉拉的段落,前两幕算是一部合格的战后日本风情片——虽然触及不深就是了,毕竟男女主在战后看着还挺光鲜亮丽的,当时几乎被摧毁掉的东京,其景象要比电影里展现得还要严重,日本平民的生存状况也远比电影里的更悲惨。
战时日本的GDP将近一半投入到了战争中,穷兵黩武之下,日本国的惨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员才会说军国主义是日本民众以及中国人共同的敌人。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去深入描写这一切。
*因为笔者对战后日本史有一些了解(如果你看过笔者写的故事,你会发现笔者对这段历史是有偏爱的),所以前两幕的演绎是比较戳中笔者的喜好的,这可能令笔者的观感、关注点和大部分普通CN观众不同。*
银座核爆的段落,笔者认为是做得尤其好,虽然笔者对着一版哥吉拉的造型和建模都颇有微词,但是特效组很擅长遮丑,演出也十分到位,极其具有破坏力!
我时常说日本人很会花小钱办大事,无论是八年前的新G还是现在的负G都是用低预算呈现出了绝强的表现力,这点真的比荷里活强多了,荷里活是花着十几倍的预算,结果拍出来的表现力还不如周日早上的东映特摄儿童剧。
但是在银座核爆后,本片就开始不对劲了,我不是说反战败什么的,是剧本的问题。
第三幕集中于歼灭哥吉拉上,这其实带来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哥吉拉并不是一个写实的东西,而他天然和写实基调的本片是冲突的。这确实是写实系怪兽电影非常难以处理的问题,而比较常见的处理手法是削减对怪兽的描写,像是14G和16G都是如此,电影在十分刻意地回避对哥吉拉做角色化的塑造,祂无血无泪,没有感情,而镜头总是疏远的,使观众无法去理解祂。
这种实际上是将“怪兽”处理成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麻烦”,他可以是天灾,可以是核弹,但总归不能是某个具体的角色,是符号化的,抽离的。
但负G并不是,负G在片中实际上是处理成了男主角的心魔的具象化,它跟人类角色有了太过紧密的联系,它成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实在的东西。而这种实在性令负G的严肃性下降了,荒诞性在第三幕中爆增,于是我们能看到在第三幕中人们围绕在一起讨论着用非现实的方法歼灭哥吉拉、男主角成为了影响电影的关键。
前两幕中一直贯彻着写实派手法的本片突然间就变得奇诡起来了,整个第三幕都像是浮在天上,没有落地。
这也是笔者认为这篇挺好,但不够好的地方。
至于反战和反战败的问题,现实战争背景的电影是有着“反战”的必要性的,这无论是哪个国家拍的都一样。批判加害者,慰藉受害者,这是一种天然的正确,我认为在谈论战争背景的电影时刻意不去谈论其“正确性”是一种装瞎的行为。
负G确实是一部反战主题的电影,有些人说他只是将背景设置在了战后日本,没有必要去讲反战,这种更是装瞎中的装瞎,属于是电影都没看懂。
哥吉拉是复员兵男主的心魔,片中多次直球提出“没经历过战争是好事”、“战争对平民的侵害”,直球批判日本政府在战争中草菅人命,如果你能够无视这些去讨论这片的主题我都不知道你能讨论什么。
“反战”,或者说“对战争的批判”,就是负G的主题,你连主题都能视而不见你看个锤子电影,服了……
但是,对战争的批判做得好吗?我觉得并没有,负G其实很像是山崎贵的套路作文,是他一以贯之的浅层批判,没有突破,也没有退步,就这么呆在舒适圈内。
全片对战争的批判止步于“战争会死人,所以我们不要战争”,对于战争中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立场,战争的原因和结果都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这其实是日本现代二战电影的共通问题,无论创作者有没有反省意识,有没有批判意识,其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如何都好,都是如此。
因为更深入的东西就是不能拍的,是提都不能提的禁区。
你会发现反应日本人是很少会拍日本陆军的电影的,大部分现代日本二战片都是在讲太平洋战争,主角往往是海军中的小人物或者是飞机驾驶员。因为太平洋战争至少还算是“文明人”之间的战争(当然个中的恐怖行径也不少),而在东亚行进的日本陆军已经完全堕落为了野兽。
日本陆军的罪行太过深重,已经完全突破了人类的底线。
对于日本人而言,最大的罪孽是不能去反省的,因为这个罪孽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对等报复,一旦日本人承认了这一稀世的罪行,那么这个从二战一直延续过来的日本政权的合法性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日本文艺界非常聪明地、识趣地避免去谈论那些真正的罪孽,因为当你真的去谈这些问题的时候,电影就拍不出来了。
所以日本电影是不可能去讨论那些真正的问题,他永远只能停留在“战争会死人所以战争不好”这一程度。考虑到这个,负G的批判浅尝辄止便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