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王:
【关河多松杉,入秋后绿意愈凋零,风貌较之辐辏骈阗的京城,又多一重意极悲寥的肃杀。这无疑会令流徙三千里的逐臣怆然泪下,然则霜轮孤雁、长风衰草的诗题日新又新,文章憎命达,又何尝不是诗家之幸。英郡王钦奉御纶,远赴盛京修缮太庙,自然不是作发配塞外的孽子孤臣,而是作祭祖谒圣的孝子贤孙。】
【岳立于太庙宗祊,仰见启绪发轫之地的青天圭角,即可想见畴昔太祖于关外筹谋征伐,建千秋之霸业的筚路蓝缕。尔今连崇谟阁、文溯阁这等存放玉牒御容之地也生蔽败丛生,其余油彩爆裂、金箔脱落之处更不知凡几,家国天下的兴亡盛衰竟于此处可见吗?】
【领率盛京工部修缮数日,始将檐上破损琉瓦更换,又将绿剪边重新粉漆。午后自太庙出来,便有扈从言敬王已至,回居所换了身袍服,方匆匆走到门厅】
终于来了,可让我好等。
3、英王:
【身肩修缮太庙之责,但同端王共赴盛京稽查之时,由一案窥得喀尔喀此时民气之嚣嚷、民风之乖戾。堂前谳案,喀尔喀王公同盛京刑部为两法优劣争执难决,倒不是为公是公非的大道,多见行私利己的意气。如今端王已然回京复命,而专稽此事的朝廷派员尚未到来,我如何能不忧心。】
【见他不及休息已开始过问盗案情况,覃思须臾,便与他厘辨分析】
也是从一桩民人讼案中发现,喀尔喀两法并行,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一为蒙古律例,一为四将军法。
5、英王:
【世间倘若两法并行,要么是德主刑辅相得益彰,着眼的是修齐治平的大局枢机,要么是争端互歧抵牾难消,多半是出于獭渔虎噬的私心。】
坏就坏在这,喀尔喀王公在处理事务上多遵循喀尔喀四将军法,而没有参照蒙古律例。
【眉目倏沉,既是喀尔喀王公私盟之法,虽贴合当地民情,胜于无根游谈,但一揆衡盗案决狱,尤其当中将犯人家产充没判予王公一条,便可笃定必出于私心。经年累月的因袭陈例,难免影响盛京五部,恶治的孳生由此而始。】
7、英王:
【敬王虽在刑部当差,与喀尔喀诸盟法例无涉,但未曾想他前赴盛京前已对喀尔喀法例有所研究。听其周详备至的敷析,不由颔首】
我已到盛京三月有余,发现此地盗案频发的根柢正在此。【一顿,续道】因强盗大多贫困无牲畜,按照四将军法中常将其妻孥赏给邻盟台吉为奴,事主得不到任何赔偿,导致捕盗不力。
【其实四将军法与蒙古律孰优孰劣,已于披沥中日渐昭彰。】
9、英王:
【自大清入关后,效仿先代入主中原的王朝法圣崇古、汰芜取精,由此综理出了大清律例。他们也深知,惟有德礼与专断能收服冥顽的文人,唯有暴力与鲜血才能慑服抗拒的武人,其间的匹夫匹妇无足为惧,只用庸常的秩序足以使万民匍匐。我遥遥体察昔载古意,不由哂生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今人之感。】
【如今英王将场面话已运用得相当醇熟,扬眉笑道】
你刑部出身对这些律例最是清楚,俟回京复命之时,还有赖于你钩玄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