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禅实修吧 关注:225贴子:48,710

初三灵魂相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12 06:35回复
    禅宗三祖僧璨的史料极少。《信心铭》全文以“真如法界不二”即以宇宙万物本体同一的思想为宗旨,强调万物之间相即齐一,又以修持者契合如此的“至道”为禅修的最高境地。契合“至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心地的本真状态。为此,《信心铭》提出“息见”、“不心”、“任性”的自然主义心性论。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是《信心铭》全文开宗明义的总论性的话。拣择,即选择,区别。这句话是说,把握“至道”的最根本之点就是不作分别。也就是既不作“有”的分别,也不作“空”的分别。“系念乖真”,任何执持对立的一端都是不符合“不二”原则的妄念、妄见,都必须消灭。消灭二端对立的妄见,也就是显发出真实的心性。这就是“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要做到“息见”,就是要不生执心,“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将心用心,岂非大错!”“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不心”,就是不生心。如果“生心”、“用心”、“心异”,就会形成分别,产生是非,执著取舍,有所得失,从而违背“真如法界不二”的宗旨,也就无从契合“至道”的境界。要做到“息见”、“不心”,也就是要“任性”。文中说:“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性”,指众生的本性、真性。“任性”就是随任性的自然,就是“归复自然”,这是不作分别,非有非空,无去无来的心性本然,是人心冥合至道,断绝烦恼的理想境地。这种追求心的原初状态、心性的自然表露,以及任运自在的自然主义的禅修生活准则,越来越为后世大多数禅师所奉行。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12 06:42
    回复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例如: 师敲火问僧云:“老僧唤作火,汝唤作什么?”僧无语。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 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赵州一生提倡的“平常心”就是《信心铭》指导寻道者如何契入觉性的句子:“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而赵州本人也正是由平常心入道的。 《景德传灯录》中记载:“赵州问南泉曰: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即赵州)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动念欲知)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邪!师言下悟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2-12 06:47
      回复
        《信心铭》的信就是信至道,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2-12 06:53
        回复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道”就是实相,也是觉悟实相的道路。“至”即无上,至道的意思即此道不可超越。此道的理周遍一切法皆准,所以是真理。而道路的终点是实相,所以称为至道。道本是一,但智慧深浅不一,结果见道有广狭,修道有难易。其中解脱道自度易行、菩萨道度他难行、禅宗——佛道无作无行;所觉悟至道同是一空,然而,声闻证寂灭涅盘空、菩萨证游戏幻化空、佛证大乐示现空;在智慧方面,声闻智浅断烦恼障、菩萨智深破所知障、佛智见本是一心无碍的智显。 至道无难所说的至道,不是转迷成悟的道,即非声闻解脱之道,也不是菩萨积累功德福慧的成佛之道,而是禅宗所说的本觉之道,超越思维、无作无修的至道。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12 07:02
          回复
            大家早上好!我爱你们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2-12 07:08
            回复
              人海茫茫,何处寻一知己?得一灵魂伴侣,实乃人生之大幸。不必有金玉满堂,不必有荣华富贵,只需彼此相知,情投意合,即便一生平凡,亦无怨无悔。
              古人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知己之中,最为珍贵者,莫过于灵魂知己。他知你、懂你、惜你,如春之阳光,如夏之清风,如秋之明月,如冬之暖阳。在你孤独时,他为你送去安慰;在你困惑时,他为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时,他为你欢欣鼓舞;在你失败时,他为你分担痛苦。
              灵魂知己,是那个在你最需要时出现在你身边的人。他可能不在你的身边,但他一定在你的心里。他用一颗真诚的心,与你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的存在,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灵魂知己,是那个最懂你的人。他知你的喜好,懂你的心思,明白你的言外之意。你们之间,无需过多的言语,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心领神会。这种默契,是岁月无法抹去的痕迹,是时光无法冲淡的情感。
              灵魂知己,是那个与你共度风雨、携手前行的人。他陪你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与你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你们之间,没有利益之争,没有名分之累,只有纯真的友谊和深厚的感情。这种情谊,如同高山流水般清澈透明,如同清风明月般永恒不变。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2-12 07:11
              回复
                然而,人生如梦,知己难求。若你有幸得一灵魂知己,请务必好好珍惜。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更为宝贵。不要因为生活的忙碌而忽略了与他的联系,不要因为世俗的纷扰而淡忘了与他的情谊。要知道,真挚的友情如同璀璨的宝石,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珍藏。
                请记住,灵魂知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们的存在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份宝贵礼物,他们的陪伴是我们人生旅程中的一盏明灯。他们不仅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更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灵魂知己的情谊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即使彼此身处千里之外,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思念和关怀。他们可能不在身边,但他们的心永远与你相连。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与灵魂知己的相遇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可能是千年修来的福报,也可能是前世今生的因果报应。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情谊,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们。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更为美好。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找到那个能够理解我们、陪伴我们、支持我们的人——那个我们的灵魂知己。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们的陪伴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所以,请珍惜身边的灵魂知己,让他们的存在成为你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总的来说,拥有一个灵魂的伴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因为这种情谊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美好,更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所以如果你有幸遇到这样的一个人,请好好珍惜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让这份情谊永远伴随着你温暖你的心灵,照亮你的人生旅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2-12 07:12
                回复
                  弘一法师:一个女人最大的福报,一定是闻到了佛法。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福报,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那就是闻到佛法。这是弘一法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佛法,是佛陀的智慧,是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道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闻到佛法,就是接触到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找到了解决生活困扰的答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存在。她们有着柔软的心,有着无尽的爱,有着无比的坚韧。然而,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挑战,往往会让她们感到困惑和无助。在这个时候,如果她们能够闻到佛法,那么,她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佛法教导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环,都是我们的业力所致。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应该抱怨和埋怨,而应该接受它,从中学习,从中成长。这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鼓励。因为,她们可以通过佛法,找到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找到克服挫折的智慧和方法。
                  佛法还教导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我们应该看淡世间的一切,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事物。这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释放和解脱。因为,她们可以通过佛法,放下心中的执着和挂碍,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佛法还教导我们,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清净和安宁。因此,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清净和安宁,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这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启示和指引。因为,她们可以通过佛法,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女人闻到佛法,就是闻到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找到了解决生活困扰的答案,就是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幸福和快乐,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福报。
                  然而,闻到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理解佛法的深意,有足够的勇气去实践佛法的教诲,有足够的毅力去坚持佛法的道路。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去努力,去坚持,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闻到佛法,享受到佛法带给我们的福报。
                  女人闻到佛法,就是闻到了生活的真谛,就是闻到了幸福的源泉。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幸福和快乐,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福报。让我们都去闻佛吧,去感受那份深深的幸福和快乐,去享受那份无量的福报。让我们一起来闻佛吧,去感受那份深深的幸福和快乐,去享受那份无量的福报。因为,只有闻到佛法,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真正地享受生活,真正地珍惜生活。让我们一起来闻佛吧,去追求那份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去实现那份无量的福报。因为,只有闻到佛法,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真正地认识自己,真正地爱护自己。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2-12 11:11
                  回复
                    不管你信不信,原来真的有两个人彼此喜欢,相互惦记,可最后就是不能在一起,不是谁不够好,而是时间不凑巧。
                    林徽因说:"如果你早点出现就好了,我一定会明目张胆的炫耀你,可是现在我们中间隔着道德不让,责任不许,规矩不允,我们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进一步没资格,退一步舍不得!"
                    人生最痛苦莫过于爱不得,忘不舍,任何不合时宜的出现,都遗憾的让人心疼。爱到极致不纠缠,思到极致不想见!
                    有些人渐渐的不联系了,不是因为淡了远了,而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身份陪伴,没有合适的理由联系,没有合适的机会见面只能放在心里偶尔回忆、经常想念!不在你左右,却被你左右,入心的人,见与不见都想念,明明心是我的,心里面装的却满满都是你。
                    你说,老天为什么要安排两个不能在一起的人相遇相爱呢啊,你不是我的枕边人,却是我这辈子最爱的人。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了你,我这辈子都忘不掉你,也承认连做梦都想和你在一起,但是命运似乎对你我都不公平,只允许我们相识,相爱,却不允许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是我念念不忘又爱而不得的心酸,是我自罚三杯也不肯说不出口的秘密,是我赴汤蹈火也放不下的执着!
                    默默的想你,偷偷的爱你,思念如同潮来潮去,爱到深处无法呼吸,入目无他人,四下皆是你,我见众生皆草木,唯独见你是青山。
                    如果真的有下辈子的话,希望我们可以换个时间相遇,那时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在一起那该多好!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2-12 11:23
                    回复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毫厘有差是指明白空性有两种人,二者所悟在道理上相差毫厘,其智慧却天地悬隔,此乃无分别智虽然同是无分别,但是智慧有高低之差别。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2-12 12:16
                      回复
                        第一种人明白,是(意识)依空见知六识的识缘性空——识相空。此时六识见心境分离之万法缤纷互相为碍,意识之慧——加行无分别智证悟识缘无自性(即识相空);然而,从识缘证悟识相空无自性,心则被识缘所碍,并非洞然直透。 第二种人明白,是(离六识的清净意)空心知识性自空——智相空。自空不从根尘识缘得知,而是心、意、识皆本具的觉性自知,此时清净意之慧——根本无分别智证悟(已无识相)识性是一空心真如(非心境对立)——心光流露照耀自心唯一空觉;清净意(不依六识)一向照见诸识(八个识)性唯一心真如无二。由于意证悟意的识性自空则只见一心无一法为碍,不依六识故无心境对立所以洞然明白。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2-12 12:16
                        回复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三乘修道人总爱分别此是正道、彼是非道,于是违顺相争,即内心总是正邪对抗、佛魔对立。比如持戒者为持戒而取善舍恶,修定者为入定而舍动取静,修慧者舍妄取实,这些都是违顺相争。至于追寻常、乐、我、净的凡夫,不是《信心铭》所欲开导的对象。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2-12 12:49
                          回复
                            大乘人的违顺相争是:争小乘不如大乘、三乘不如一乘、显教不如密教、净土最殊胜、密宗最无上⋯⋯,爱追求最大最胜的一宗,或因弘扬自宗而贬低他宗。大乘人除了执大还有执小者,就是认为自己根器很差,只能选修方便法门。更糟糕的则认为我还是修人天福报好了。就如痴人认为中小学不如大学,于是决定不读中小学;或如傲慢者,大学毕业后,以为大学生比中小学生聪明;或如自卑者,觉得我没读过大学而比别人差。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2-12 12:50
                            回复
                              菩萨的无争者(真发菩提心的菩萨):其心如母爱子只有付出,不会与子女相争。即无争的菩萨不会强调修法的高低,而是以呵护众生修道的心情应机设教,并且多方寻求各种方法相互配合运用自在。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2-12 1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