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非常爱看戏的,记得在QQ上时不时给网友发些戏曲图片。他们确对我说,你是唱戏的吗,我回答,我只是爱看戏而已。
戏曲爱好是小时候就有的。因为姥姥就爱看戏。对晋剧的热爱小学初中已有,还不是太明显。当时我村,兑镇村,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会唱戏,持续了十几年。戏非常不错,有井陉剧团,大同晋剧院什么的。后来又发展到小学操场上,当时看戏也就看个热闹吧。印象最深的是那种神话剧,喷些雾什么的。还有一次,演《劈山救母》吧,有一个情节,土地爷手头一指,愣是出现了一个婚房,红艳艳的,也就一秒钟时间。
说起姥姥,姥姥家是沟南村的。小时候经常去沟南村和我哥,我们兄妹几个。姥姥家在村里是比较富裕的。种庄稼非常在行。面积也挺大,家里好几个人都是村干部。九几年时,我和我哥都要去看苹果树。当时都是十几岁。姥爷种地是比较可以的,还有葡萄园,核桃树什么的,非常多。当时我们一上去,村里人总会憨厚的问我们:又上来了啊。我们点点头。二老对我们是非常不错的。正月上去时给压岁钱。逛村里的黄河阵什么的,当时的一元还是那种红色的一元。
说起看戏,本人最近几年也是比较厉害的。什么龙城,三晋晋剧院什么的。光三晋晋剧院就看了好几次。我没有车,好多时候都是骑着摩托车,长途跋涉。印象比较深的。宏运晋剧院的游西湖,运用了后台变音处理,李四娘,效果非常好。对这个剧团印象最深的是刘丽红和那位老生演员,当时在吕居堡村看的,那时已经在柳湾煤矿上班了。此戏在吕居堡演了五天,后来又去了我们矿上,演了3天半,工会组织的,正好二月十五。三晋晋剧院的《花枪缘》演的也好,三晋晋剧院的鼓声非常大,比较有个性。演员侯文琴,李海龙。如大刀王怀女,御碑记,汉文皇后,都看了好几次了。不知大家有没有过那种只听到唱戏声,确找不到唱戏的地方的时候吗,我是有过,快急死了。肯定就在附近,就是找不到,也就铁杆戏迷才会这样吧。记得有次去看小红丽就是这样。还有《清风亭》之感人,对教育观众孝道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剧团鹏飞的粗唢呐,候继根的二胡,郝建会的司鼓,简直绝了。我想整个晋剧业都是好的。尤其是鹏飞的粗唢呐,其他剧团也可以借鉴。
戏曲行当有小生,须生,小旦,青衣,刀马旦等等。本人就比较喜欢刀马旦,一般是演女将的。如穆桂英,背后挂着挂旗,可威风了。山西省晋剧院的乔俊芳就是刀马旦。这个剧团好演员有陈红,张芙蓉,郭爱,刘丽丽。。。当然太多了。小时候很喜欢小旦的那种纯红色衣服。唱戏有时候很辛苦的,有的演员一唱就是大半个小时,如三娘教子中的青衣演员。台词那么多,嗓子也。。。时间长了有点受不了吧。我们普通人背这么长的课文都够呛的。还有《走山》中的女演员也是这样,朗选平就演过这个角色,建议戏曲行业可以把显示唱词的屏幕可以制成正反显示的那种吗,对演员来说更人性化些。
我这个人,可以说是在哪上班,看戏就看到哪。如在梧桐,也看了好几次,有的时候甚至不惜旷工也要跑出。因为演员精彩的演唱,文场武场精彩的配合,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观众也会坚持的。记得有次在市区沃尔玛,看龙城晋剧院,刚开始人还不多,不知不觉一回头。天哪,得有上千人了。走都走不出去了。
戏曲爱好是小时候就有的。因为姥姥就爱看戏。对晋剧的热爱小学初中已有,还不是太明显。当时我村,兑镇村,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会唱戏,持续了十几年。戏非常不错,有井陉剧团,大同晋剧院什么的。后来又发展到小学操场上,当时看戏也就看个热闹吧。印象最深的是那种神话剧,喷些雾什么的。还有一次,演《劈山救母》吧,有一个情节,土地爷手头一指,愣是出现了一个婚房,红艳艳的,也就一秒钟时间。
说起姥姥,姥姥家是沟南村的。小时候经常去沟南村和我哥,我们兄妹几个。姥姥家在村里是比较富裕的。种庄稼非常在行。面积也挺大,家里好几个人都是村干部。九几年时,我和我哥都要去看苹果树。当时都是十几岁。姥爷种地是比较可以的,还有葡萄园,核桃树什么的,非常多。当时我们一上去,村里人总会憨厚的问我们:又上来了啊。我们点点头。二老对我们是非常不错的。正月上去时给压岁钱。逛村里的黄河阵什么的,当时的一元还是那种红色的一元。
说起看戏,本人最近几年也是比较厉害的。什么龙城,三晋晋剧院什么的。光三晋晋剧院就看了好几次。我没有车,好多时候都是骑着摩托车,长途跋涉。印象比较深的。宏运晋剧院的游西湖,运用了后台变音处理,李四娘,效果非常好。对这个剧团印象最深的是刘丽红和那位老生演员,当时在吕居堡村看的,那时已经在柳湾煤矿上班了。此戏在吕居堡演了五天,后来又去了我们矿上,演了3天半,工会组织的,正好二月十五。三晋晋剧院的《花枪缘》演的也好,三晋晋剧院的鼓声非常大,比较有个性。演员侯文琴,李海龙。如大刀王怀女,御碑记,汉文皇后,都看了好几次了。不知大家有没有过那种只听到唱戏声,确找不到唱戏的地方的时候吗,我是有过,快急死了。肯定就在附近,就是找不到,也就铁杆戏迷才会这样吧。记得有次去看小红丽就是这样。还有《清风亭》之感人,对教育观众孝道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剧团鹏飞的粗唢呐,候继根的二胡,郝建会的司鼓,简直绝了。我想整个晋剧业都是好的。尤其是鹏飞的粗唢呐,其他剧团也可以借鉴。
戏曲行当有小生,须生,小旦,青衣,刀马旦等等。本人就比较喜欢刀马旦,一般是演女将的。如穆桂英,背后挂着挂旗,可威风了。山西省晋剧院的乔俊芳就是刀马旦。这个剧团好演员有陈红,张芙蓉,郭爱,刘丽丽。。。当然太多了。小时候很喜欢小旦的那种纯红色衣服。唱戏有时候很辛苦的,有的演员一唱就是大半个小时,如三娘教子中的青衣演员。台词那么多,嗓子也。。。时间长了有点受不了吧。我们普通人背这么长的课文都够呛的。还有《走山》中的女演员也是这样,朗选平就演过这个角色,建议戏曲行业可以把显示唱词的屏幕可以制成正反显示的那种吗,对演员来说更人性化些。
我这个人,可以说是在哪上班,看戏就看到哪。如在梧桐,也看了好几次,有的时候甚至不惜旷工也要跑出。因为演员精彩的演唱,文场武场精彩的配合,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观众也会坚持的。记得有次在市区沃尔玛,看龙城晋剧院,刚开始人还不多,不知不觉一回头。天哪,得有上千人了。走都走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