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这个形象很割裂,文案似乎缺少对人性的科学认知,尤其是自我认同的构建。
概括:文案想写俞靖安的执念又想写他的善良(良知也一样),但呈现出来的却是虚伪。此外,文本中有些细节支持他的目的是报私仇,有些则支持他的目的是推翻不公平的世道,互相矛盾。
关于俞靖安。
我感觉他是功利主义的上位者,而不是真正为民请命的善人。
俞靖安其实和太子他们是一样的人啊。他说要掀了这天,他想要一个理想的社会。他看不惯百姓疾苦,看不惯官员贪腐,看不惯统治者争权夺势不顾边关危机。
俞靖安对上位者的批判,很大一部分在于他厌恶上位者把具体的人当做权力争夺、宏大叙事的牺牲品。俞靖安用玉玺困住了秦王宁王杨帅三方势力,然后嘲讽他们为了这玉玺置边民的性命于不顾。但是他自己呢,无论他的目的是嘲讽统治者,证明世道可鄙,还是推翻这个王朝,他在实现的过程中不也把百姓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牺牲品吗?
而且关键在于他是认可自己的手段的。
在事实上俞靖安和太子他们一样,都会为了宏大叙事放弃具体的人。只不过,俞靖安批判上位者是为了权力,而他自以为是为了这“世道”。
所以他其实也是一个功利主义心态的上位者啊,但他看不透自己。
这里并不是否认这种心态,作为一个统治者其实有时候需要这种大局观,但是俞靖安扭曲了事实。他为什么会对统治者发出如此批判呢?因为他早年在朝堂拒绝谄媚而被罢官,后来他在夜不收又见识了杨帅的中饱私囊、仗势欺人……但这些都是为了私利而不顾人民的安危,和争夺玉玺一事截然不同。
北蛮的入侵和玉玺的下落(不能任其落入杨帅之流手中),都是关乎民生的。
只不过抗敌是当务之急,夺玉玺事关长远。如果俞靖安认为不顾玉玺、一股脑儿去守城门的人才是真正关心百姓的人,那他自己就应该在夜不收冤死之后实实在在地找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行当,不是跑到北蛮去计划着入侵居庸关,谋求一个抽象不成形的理想。
这就显得俞靖安身上有一种若有若无的虚伪,但这种虚伪不是他该有的性格,也许是文案的失误。
可以和宁不劫作对比。文案写宁不劫和俞靖安的套路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遭受了来自某个黑暗面巨大的伤害,也都在复仇的同时,对复仇对象尚怀最后一丝希冀。
宁不劫的行为逻辑是圆满的,简单地概括就是“世人恶,我也恶,所有人都该死”。他痛斥众生皆恶的时候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的高尚。他的复仇源自纯粹的恨,是感性的、本能的,无关理性的道德判断,他就是要复仇,把遭受的伤害尽数还给他人。
俞靖安虽自谴为“奸人、小人、投敌叛国之人”,但他仍会下意识流露对自己行为的理性认可。从好感度来信(特别是情同手足)可以发现,在俞靖安本人看来,他和萧鸿飞、辛弃疾这样的“牧羊家犬”不同,他有“自己要实现的世道”,他在“想清楚”之后“想要做的事”,就是推翻最高的统治者“羊圈主人”。于是,所谓的“奸人、小人、投敌叛国之人”不过是他的自嘲之词,不过是他复述世俗中人对自己的评价。他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后悔过他的所作所为,只要“掀了这天”对他来说就是对的事情。
那他和太子、秦王、宁王他们一样,最看重的不是具体的小民,而是那想象中的天下太平,那本该为世人所敬的忠孝节义。
所以,“俞靖安把少侠拉进局内就是希望少侠能在最后救场,因为他不忍心北蛮真的打进来灭了大明”这种说法其实不应该。这种想法与其说是俞靖安本人的,不如说是少侠在努力唤醒他仅剩的忠义观,希望他能够说服自己就是这么想的,也可能是文案写到最后崩人设了。
概括:文案想写俞靖安的执念又想写他的善良(良知也一样),但呈现出来的却是虚伪。此外,文本中有些细节支持他的目的是报私仇,有些则支持他的目的是推翻不公平的世道,互相矛盾。
关于俞靖安。
我感觉他是功利主义的上位者,而不是真正为民请命的善人。
俞靖安其实和太子他们是一样的人啊。他说要掀了这天,他想要一个理想的社会。他看不惯百姓疾苦,看不惯官员贪腐,看不惯统治者争权夺势不顾边关危机。
俞靖安对上位者的批判,很大一部分在于他厌恶上位者把具体的人当做权力争夺、宏大叙事的牺牲品。俞靖安用玉玺困住了秦王宁王杨帅三方势力,然后嘲讽他们为了这玉玺置边民的性命于不顾。但是他自己呢,无论他的目的是嘲讽统治者,证明世道可鄙,还是推翻这个王朝,他在实现的过程中不也把百姓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牺牲品吗?
而且关键在于他是认可自己的手段的。
在事实上俞靖安和太子他们一样,都会为了宏大叙事放弃具体的人。只不过,俞靖安批判上位者是为了权力,而他自以为是为了这“世道”。
所以他其实也是一个功利主义心态的上位者啊,但他看不透自己。
这里并不是否认这种心态,作为一个统治者其实有时候需要这种大局观,但是俞靖安扭曲了事实。他为什么会对统治者发出如此批判呢?因为他早年在朝堂拒绝谄媚而被罢官,后来他在夜不收又见识了杨帅的中饱私囊、仗势欺人……但这些都是为了私利而不顾人民的安危,和争夺玉玺一事截然不同。
北蛮的入侵和玉玺的下落(不能任其落入杨帅之流手中),都是关乎民生的。
只不过抗敌是当务之急,夺玉玺事关长远。如果俞靖安认为不顾玉玺、一股脑儿去守城门的人才是真正关心百姓的人,那他自己就应该在夜不收冤死之后实实在在地找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行当,不是跑到北蛮去计划着入侵居庸关,谋求一个抽象不成形的理想。
这就显得俞靖安身上有一种若有若无的虚伪,但这种虚伪不是他该有的性格,也许是文案的失误。
可以和宁不劫作对比。文案写宁不劫和俞靖安的套路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遭受了来自某个黑暗面巨大的伤害,也都在复仇的同时,对复仇对象尚怀最后一丝希冀。
宁不劫的行为逻辑是圆满的,简单地概括就是“世人恶,我也恶,所有人都该死”。他痛斥众生皆恶的时候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的高尚。他的复仇源自纯粹的恨,是感性的、本能的,无关理性的道德判断,他就是要复仇,把遭受的伤害尽数还给他人。
俞靖安虽自谴为“奸人、小人、投敌叛国之人”,但他仍会下意识流露对自己行为的理性认可。从好感度来信(特别是情同手足)可以发现,在俞靖安本人看来,他和萧鸿飞、辛弃疾这样的“牧羊家犬”不同,他有“自己要实现的世道”,他在“想清楚”之后“想要做的事”,就是推翻最高的统治者“羊圈主人”。于是,所谓的“奸人、小人、投敌叛国之人”不过是他的自嘲之词,不过是他复述世俗中人对自己的评价。他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后悔过他的所作所为,只要“掀了这天”对他来说就是对的事情。
那他和太子、秦王、宁王他们一样,最看重的不是具体的小民,而是那想象中的天下太平,那本该为世人所敬的忠孝节义。
所以,“俞靖安把少侠拉进局内就是希望少侠能在最后救场,因为他不忍心北蛮真的打进来灭了大明”这种说法其实不应该。这种想法与其说是俞靖安本人的,不如说是少侠在努力唤醒他仅剩的忠义观,希望他能够说服自己就是这么想的,也可能是文案写到最后崩人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