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快一个月的查证与构思
终于打算将这一篇付诸文字了
.
当然就在宅伯着手整理资讯跟思路的时候
中国武术界又出现了一位号称出神入化的大宗师
被业余爱好者短时间内三度击倒的消息
.
造成又另一波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批判舆论
宅伯虽对这些陈腔滥调毫无兴趣
但心绪仍不免被影响,影响稿子进度
看样子确实修为不足,性子确实得再修练修练
.
当然会花这么长的时间
除了本身有其他主业外
主要是要处理这样的题目
本身难度不小
宅伯不敢武断
所以必须在正文前跟大家说明一下
本文内容仅代表宅伯个人
凭借手边能取得的资讯
与过往史学经验汇整出来的一种说法
对于许多武界及史学界的前辈来说可能仍属粗浅之论
.
关于现在内家拳在武学中实质内涵为何?
跟现在的外家拳的内容到底有什么差别?
凭宅伯这种爱好者的功力,实在难以回答
.
仅以此文试图解释,在武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
「内家与外家」这种称呼的几个问题
内家与外家之分从哪里来的?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那个时代武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以及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
.
希望能提供一些跟我同样是爱好者
对武学史有兴趣或没有习武经验的朋友
在这个名词分类上的一些基础历史脉络参考
.
好,那就让宅伯来以宏观史学的角度
开始聊聊这个经典话题吧!
----------------正文开始--------------------
「内家拳」与「外家拳」这两个名称,在中国武学发展史中,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这点至今仍是如此,即便大多数人早已不了解这两个
名称真正的意义,但口耳相传加上武林名宿某些成就,以及电影的推
波助澜下,渐渐形成了今日以太极、八卦、形意做为「内家拳」的基
本框架,不论是比赛还是招生,「内家三拳」的口碑绝对是一大优势
。但在此同时,并未被纳入内家拳体系的其他武学门派,从未声称自
己是外家拳,这便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有内无外」的情况,
若内外家之分,如许多以和为贵的说法一般本无高低,仅是内容有别
的区分,那么内家与外家的称呼,理应跟「南拳」、「北拳」一样作
为一种常见的分类形式才是,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
这点在唐豪的《少林武当考》中,已有处理,宅伯就不赘述,其结论
为「能以技致用者,方是内家;其习技而不能致用者,便是外家。」
.
由这样的结论来看,其实就是我们现代用词中「内行」与「外行」的
意思,那其实很多内外功、由内练外、由外练内、筋骨皮精气神、以
柔克刚等等之类的说法,都可由此发现纯属穿凿附会之说,为了抬高
「内家拳」的层次而进行的说法。当然宅伯在这边也必须强调,唐豪
本身并不认为这些功法跟要求是错的,相反的,正因为这些东西「几
乎所有正常门派都有」(不正常的就不谈了),所以不太可能以此当作
分类基础。
.
那既然唐豪已经处理完了,那宅伯今天这篇是想帮大家历史著作导读
吗?
.
当然不是了,即使唐豪是宅伯所尊敬的中国武学史的大前辈,并不代
表他的结论是没有瑕疵的。
.
在唐豪本人之后的另一部作品《太极拳与内家拳》中,虽然最后他考
证结果,提出「张三丰创太极拳纯属假托附会,可能是由陈王廷所创
」、「太极拳与内家拳当属两种不同拳种」的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本
身也许有瑕疵,但非本文重点就不多提),但他对于内家拳本身的存在
受限于资料不足,仅能接受黄百家在《内家拳谱》最后所言「当世广
陵散,再无传人」的说法,如果有看过这篇论文的看倌,会发现唐豪
最后的论述,是有点不确定的。
.
因为唐豪没办法解释,内家拳假设真的在清初闻名,何以后来各门各
派(不只太极八卦形意的相关传承系统)均在传功时告诉弟子,这是教
他「内家拳」。
.
毕竟那都是别人的知名商标了(即使后来失传),难道当年重门派家族
名声的武师,真可以为了行销业绩,向别人的名号低头吗?(现代可能
很多啦,但那个年代有名望的武师,真的跪得下去吗?)又如果真的盗
用了,会没纷争吗?
.
当然今天并不是说宅伯神通广大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明资料,而是宅伯
在旁涉一些非武史的历史学领域的时候,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正好
也能证明内外家之分的起源。
.
汉代「士族」的「家学渊源」、魏晋时的「世家大族世袭门第」、宋
的「学派」。
.
可能有的看倌已经知道宅伯想讲什么了,还不知道的没关系,宅伯会
继续说下去。
.
就算不从这些这么正经的历史课本名词来观察,说穿了,大家不论是
从武侠小说还是电影,还是任何领域的「传艺」过程叙述中,都很熟
悉的事。
.
那就是所谓的「家族嫡传之学」,简称「家学」。
.
这边帮大家科普一下,今日大家所熟悉的门派,基本上都是在过去由
某几个家族家传的武艺,所以戚继光用来练兵抗倭寇的刀法被称为戚
家刀,太极曾经被称为「陈家拳」,杨露禅学会后为了教京城仕绅简
化改编出了「杨家拳」,今天看的见这种脉络的如「某家」散手、「
某氏」某拳、「某姓」短打、「某门」武学等等都是此类。(反而现在
大家熟悉的各门派名字,除少林武当这种出家修道宗门的古称外,大
多在清中晚期后才开始出现。)
.
至于家学如何出现跟演变,大家可以参阅宅伯之前的「兵器化拳」系
列武史随笔,这边不多谈。
.
这个「家学」本身又跟内外家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稍微讲一下中国
人的家族观念了,中国人极度重视家族群体大家都知道,那到底是如
何重视?又怎么保护家族?
.
自古以来,有姓有名的都是贵族或地方仕绅,这样的贵族或仕绅要嘛
开国时跟随开国皇帝建功立业被赐与贵族身分或因此改善家境,要嘛
是自行透过家族前几代经验累积,而逐渐形成在某个领域的极大优势
,让家族逐渐壮大。那么这个「优势」的传承,也就是所谓的家门绝
学,非属于本家子弟不传,有的还会更严格的按照宗法习惯分成本家
或分家的人来进行差别传艺,以免分家的后代夺走本家的领导权。
.
大家现在往往会很常识的认为,中国人的陋习就是「传艺留一手」,
总之意思就是师父防着徒弟,避免被反咬一口时无法招架。但大家很
少注意到一件事,这「留一手」对于技艺传承是一种坏事,那些师父
真的就心甘情愿把一辈子功夫带进棺材吗?也许有的高人境界的确如
此,但家族绝艺就此失传,这有可能会连带着让家族没落,对于重视
家族的民族性来说,有多少人愿意冒这个险呢?那所以「留一手」是
为了什么?
.
看一下宅伯前面关于家学传艺的叙述,应该已经有人有答案了
答案是:留一手,传家用。
.
师父留一手不教徒弟,这手就教给家族子弟,当徒弟今天不认分了想
反咬,家族后辈继承人就有法子保持优势跟处理那些外面收的徒弟。
.
看出来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家族秘传了,各种领域的技艺传承都是如
此,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学本质。你不是本家人,教你一下可以,教你
看家本领,有本事进我的家门(为家族作出贡献,或被认可,或被领养领进,或入赘)再说。
.
各种领域的家学传承都是如此了,武艺作为最具攻击性的武装手段,
自然不会是例外。
.
讲到这里,比较会联想的看倌会开始发现,把家族的观念带进来观察
,「门户」、「堂室」、「内外」、「看家」的常见用词,在那个时
代意思的轮廓就出来了。
.
门当户对→我们两家族的门户是相称的。
侵门踏户→你一个外人入侵我们家族领域。
登堂入室→光明正大的踩进家门。
内忧外患→家族内堪忧,家族外又有威胁。
看家本领→拿来保护家族(包括维持优势、确保发展等抽象意思)的本
事
.
如果这几句成语(其实就是古代用来表示期待或情况的惯用语)本身所
隐含的家族隐喻观念有看懂,那么我们就可以回到「内外家」这个主
题上了。
.
也就是说,「内家与外家」最开始,真正的意思,其实是用来区分「
是否为本家取得传家资格之人」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家族的
重要性如此巨大,自然不会将家族绝艺随便传给外人,因此绝大多数
的真传或绝招,只传给家里人(如杨家在杨澄甫之前关起门来是练陈太
)。本家人,即是内家,可得家传者;非本家人,即为外家,不可传家
艺者。
.
顺带一提,为什么中国人重视「拜师」这件事?建议大家可以顺着本
篇的脉络思考,会发现「拜师」之所以非常隆重,是因为那是一个「
入家族之门」的仪式,未经此仪式的通常只是学生或学徒,经过拜师
仪式的(也就是师父领进家门之意),才能称为「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那个地位跟一般的徒弟是天差地远,基本可视为嫡传的家族中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之语,因为你真
的进了他的家门习艺,他确实就是家族中,领养你的父亲。
.
好,那这时候又有人问了:那干嘛不只传家里人就好,何苦收外面的
徒弟或学徒呢?
.
关键还是在:家族优势。
.
单就武学而论,要保持家族优势的方式,除了家学渊源之外,还得培
养出一批「能够听从家族领导的门生」,不论这些门生的作用是来掩
护、还是共同保卫乡里,还是单纯作为家族人手跟收入来源,或者是
借以与其他家族保持关系的方式。总之,家学单传的家族容易因为继
承人死亡或不成材而绝后,有一批外家学徒,也好保护这个得继承家
学的苗子,兼作继承人收入跟名声的保证。(这听起来很现实很不武侠
,但却是事实,为了家族,中国传统思想的确会务实到一种机关算尽
的程度)
.
谈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拨开层层穿凿附会、勉强解释的说法,看见
「内家与外家」真正的意义了,同时也解释了其中地位高低之别的原
因,坦白说,都跟拳种练法完全无关。
.
顺便解释一下,清初王征南传黄百家内家拳,后黄百家为考科举而未
能精进,王征南临终前将绝艺托付给他,也仅记下口述,并无心习练
,王征南离世七年后,黄百家深感遗憾未能成艺,着《内家拳谱》将
所习内容笔记做汇整出版于世,并说内家拳成为了当世广陵散,再无
传人。此事均写于《内家拳谱》中,根据黄氏说法,王征南仅收他一
位徒弟,并实际上将真传尽数教给他了,只是为了拼科举他没练成。
唐豪采信此说的原因是,如果内家拳有其他传人(王征南那辈或其他师
兄弟收的徒弟)那黄百家绝不敢冒大不讳说本门武艺失传,也许今日我
们看没什么,在那个时代这可是家门之学败落的大事,乱讲话被同门
前辈或同辈得知,岂能轻饶?但宅伯也因此不采信内家拳作为单独拳
种的说法,原因正是「王征南仅收徒一人」。毕竟自家人又只有一位
徒弟,当时的王家拳艺教给黄百家,王征南无后,黄百家就是这家学
的继承人,既然如此自然没必要特别说是他们王家的家学(可能王征南
本人也是外家身分习得此艺,这已不可考),那自然就把黄百家当自己
人,称之为「内家拳」了,意思其实就是「我们家这一门武艺」,那
黄百家著书《内家拳谱》其实也是「我们这家武艺拳谱」的意思(后来
许多门派那些只在门派内流传的拳谱文献所称的内家拳,也都可这样
解释),观其拳谱内容,就是这门武艺的独到心得,讲到外家也多是说
「不懂其中精要处的那些拳家」之意,谈及内外家之处,用这个方式
解释全部都说得通。(当然这也只是宅伯个人的想法,提供大家参考)
.
那你说这些外家门徒就真的学不到真传,或只能得到表面技艺吗?也
不见得,随着学生徒弟资质、悟性、努力程度,师父所能够教的内容
也会有所不同,假设不刻意欺骗或隐瞒徒弟的话,即使不教那些师父
准备传家的绝学,以现有的武学内容进行练习跟领悟,加上未来各自
的经验累积,这些学「外家拳」的徒弟很有可能形塑成自己的一套系
统武学,不论这成为一门新的家学,还是成为本门家学中的新内容,
那都是发扬光大,有德的师父乐见之事。例如民国初年武林百花齐放
,大师辈出,撇开那些拳棍不谈,许多大师都非严格意义上的内家人
,但都在作为外家徒弟的基础上替门派家族挣名声,功夫甚至练得比
师父本家人还要好的也所在多有,所以许多人听闻某门派或某家学渊
源而拜师求艺,实属正常之事。
.
以国与国之间的独家技术作为家学举例,我们当年的许多科技产业,
不也是派人到日本及美国学习而来的吗?今天产业发展未必输给当时
可能藏一手的日本人或美国人,这也是一种外家到最后与内家齐肩,
最终甚至超越内家的例子。
.
而且在那个年代,师父有功夫只秘传家人(或嫡传弟子)的事,实属常
识,所有学生徒弟都知道的。甚至一直到台湾解严前,有些门派或拳
种,是不教给非嫡系出身,或不具备某种身分(例如总统府侍卫队或某
特别军种军人)的徒弟的,可见这完全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
.
只不过在此同时的「内家拳」已经发生了语意上完全不同意思的质变
了,所以大家完全没有将内家拳的称呼跟这一前两三个世纪的的常识
产生连结,那也因为是常识,所以当时留下的拳谱并不会特别进行名
词解释,也就越传越歪,终究变成今日这种,非得是太极八卦形意才
能被划归为内家拳,必须单独分组出来演武比赛的情况。
.
那么,「内家拳」一词,是为什么变成今日的状况呢?外家拳又何以
变成「少林系统」的代名词呢?(甚至在某个年代,少林系统还真的接
受这样的说法!)又为什么内家拳几乎都是北拳的事,练南拳的几乎没
什么反应呢?
.
这又牵涉到一位民国初年的一位代表性武师,有着「虎头少保、天下
第一手」的孙禄堂了。相信他的事迹对于民初武术史有兴趣的人都耳
熟能详,宅伯这边就不再画蛇添足了。总之大家只要知道,民国初年
以他为首的一批代表性武术家(总之就名声都很响亮,都打败过一堆人
,其中好几位坐镇一方的官办国术馆或成立特定国术组织,现在一堆
系统奉为祖师爷的那几位),透过拜师或换艺,将八卦、形艺、太极三
门武学,合于一家,成为孙禄堂这一门的家学(当然不只他一位这么做
,但最有代表性的的确是他),是以从该时代开始,习练八卦形意太极
门人多以自身为内家拳(也就是这些大师本家门之学)为荣誉,久而久
之内家三拳的意思就这样成形了。当然为了呈现内家三拳与众不同之
处(当然作为个别系统来看,这三门系统都非常独具特色且完整),开
始将许多功法或风格或对敌策略作为内家拳的定义,就较属于后人附
会上去来解释的(毕竟最后也是呈现单系统特别优秀之处,而难以作为
通则区分与其他拳种内涵的差别)。
.
如果关于孙禄堂未能将通臂系统也纳入家门,而非常遗憾的传闻是真
的,那假设当时是成功纳入的,今日就会成为内家四拳了。
.
那为什么少林系统曾经有一段时期也认同自己是外家呢?主因是当时
清中叶以前内外家之称的意思,未有太过明显的偏离,所以对于「脱
离世俗家门」的「出家人」来说,称之为「外家拳」,很合理也很合
逻辑,没什么好不接受的。
.
宅伯在前面有略提一下,关于许多门派在内部自行流传的拳谱典籍,
都自称为内家拳,本意在该时代大体都是在跟门人或家人说「本家武
艺」的意思。但到民国初年以后这段时期,由于「内家拳」之称的意
义有了本质上的转变,所以许多门派为了行销或增强自信心,开始也
自称「其实我们也是内家拳」这种说法,而这个现象多发生在北拳,
被认为与少林及洪门高度相关的南拳系统反而几乎没有这种现象,以
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这可能跟当时政府管理国术的机构大多是北拳
习练者有关,因此在舆论上就会主动或不自觉的将南拳边缘化。所以
一代宗师电影里所演的南北拳鸿沟,其实是真实存在的现象,这也造
成了南拳比北拳更早向海外传播(如蔡李佛、白鹤系统、咏春、洪拳等
都比北拳更早像南洋跟海外唐人街传播)的历史发展。
.
所以某种程度上,内外家称呼在意涵质变后,产生的内外家之争基本
都在北拳系统的圈子,南拳系统基本上都不关心这件事,或者说他们
即使关心,在中国国内权力地位上在那个时期明显不及北拳的那些系
统,所以也很难被重视意见(所以在海外或在闽粤自成体系),换言之
,那个年代争相强调自己是内家拳的北拳系统,某种程度上也是藉由
这个「分类」来有意无意地强调比南方「只练筋骨皮、硬马硬桥、硬
气功」这些刻板印象的南拳系统优秀,这也是后来内外家之称意思改
变后衍生的一个现象。(时代发展至今,资讯很开放,我们都知道南拳
内涵也相当完整,一点也没有落后或不如北拳)
.
当然,每一门武艺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演变后,随着各自聚焦的重点不
同,就会持续发展跟特化出不同的内容,所以当有门派系统因为聚焦
在「内家拳」在民初以后的意涵,然后特化出专练内里、顺畅气血的
功法,以其他门派系统不及的习练比例进行修练,从而造就全然不同
于上个世纪的系统内容,也是非常正常的发展,撇开「内家拳」一词
意义上的改变问题,只要内容并未欺瞒,是真的对于现代人身心有所
帮助的,都是一件好事,宅伯无意批评这样的系统,毕竟时代早已不
同,需求就不相同,自然会有相应的系统来补足这样的需求。
.
宅伯本篇仅就武学史中「内家与外家」名称的本质与历史意义来进行
探讨与解释,多次提及王征南与黄百家的文本仅因「内家拳」一词在
现代最为人所知的引用处,即是黄宗曦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当然
该文内容有诸多穿凿附会之说,造成后世许多学术引用的以讹传讹,
唐豪已考证过,宅伯就不在覆述。
.
本次武史随笔谈到这里,大家应该对于真正的「内家与外家」的意涵
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白这样的称呼与中国式家学之间的关联,对于一
些我们在武术界常见的名词、规矩、仪式的来源也会有一些轮廓可以
想像其原因了。
.
当然宅伯本篇也仅是提出一些,从宏观历史角度上,可以观察与合理
推导出来的结论,过程中必然还是有些瑕疵或缺漏,需待后人考证或
验证的,本篇仅期许能提供一个更完整有脉络可循的视角来看待这个
在中国武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却又如同海市蜃楼般无法触及的
终于打算将这一篇付诸文字了
.
当然就在宅伯着手整理资讯跟思路的时候
中国武术界又出现了一位号称出神入化的大宗师
被业余爱好者短时间内三度击倒的消息
.
造成又另一波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批判舆论
宅伯虽对这些陈腔滥调毫无兴趣
但心绪仍不免被影响,影响稿子进度
看样子确实修为不足,性子确实得再修练修练
.
当然会花这么长的时间
除了本身有其他主业外
主要是要处理这样的题目
本身难度不小
宅伯不敢武断
所以必须在正文前跟大家说明一下
本文内容仅代表宅伯个人
凭借手边能取得的资讯
与过往史学经验汇整出来的一种说法
对于许多武界及史学界的前辈来说可能仍属粗浅之论
.
关于现在内家拳在武学中实质内涵为何?
跟现在的外家拳的内容到底有什么差别?
凭宅伯这种爱好者的功力,实在难以回答
.
仅以此文试图解释,在武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
「内家与外家」这种称呼的几个问题
内家与外家之分从哪里来的?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那个时代武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以及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
.
希望能提供一些跟我同样是爱好者
对武学史有兴趣或没有习武经验的朋友
在这个名词分类上的一些基础历史脉络参考
.
好,那就让宅伯来以宏观史学的角度
开始聊聊这个经典话题吧!
----------------正文开始--------------------
「内家拳」与「外家拳」这两个名称,在中国武学发展史中,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这点至今仍是如此,即便大多数人早已不了解这两个
名称真正的意义,但口耳相传加上武林名宿某些成就,以及电影的推
波助澜下,渐渐形成了今日以太极、八卦、形意做为「内家拳」的基
本框架,不论是比赛还是招生,「内家三拳」的口碑绝对是一大优势
。但在此同时,并未被纳入内家拳体系的其他武学门派,从未声称自
己是外家拳,这便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有内无外」的情况,
若内外家之分,如许多以和为贵的说法一般本无高低,仅是内容有别
的区分,那么内家与外家的称呼,理应跟「南拳」、「北拳」一样作
为一种常见的分类形式才是,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
这点在唐豪的《少林武当考》中,已有处理,宅伯就不赘述,其结论
为「能以技致用者,方是内家;其习技而不能致用者,便是外家。」
.
由这样的结论来看,其实就是我们现代用词中「内行」与「外行」的
意思,那其实很多内外功、由内练外、由外练内、筋骨皮精气神、以
柔克刚等等之类的说法,都可由此发现纯属穿凿附会之说,为了抬高
「内家拳」的层次而进行的说法。当然宅伯在这边也必须强调,唐豪
本身并不认为这些功法跟要求是错的,相反的,正因为这些东西「几
乎所有正常门派都有」(不正常的就不谈了),所以不太可能以此当作
分类基础。
.
那既然唐豪已经处理完了,那宅伯今天这篇是想帮大家历史著作导读
吗?
.
当然不是了,即使唐豪是宅伯所尊敬的中国武学史的大前辈,并不代
表他的结论是没有瑕疵的。
.
在唐豪本人之后的另一部作品《太极拳与内家拳》中,虽然最后他考
证结果,提出「张三丰创太极拳纯属假托附会,可能是由陈王廷所创
」、「太极拳与内家拳当属两种不同拳种」的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本
身也许有瑕疵,但非本文重点就不多提),但他对于内家拳本身的存在
受限于资料不足,仅能接受黄百家在《内家拳谱》最后所言「当世广
陵散,再无传人」的说法,如果有看过这篇论文的看倌,会发现唐豪
最后的论述,是有点不确定的。
.
因为唐豪没办法解释,内家拳假设真的在清初闻名,何以后来各门各
派(不只太极八卦形意的相关传承系统)均在传功时告诉弟子,这是教
他「内家拳」。
.
毕竟那都是别人的知名商标了(即使后来失传),难道当年重门派家族
名声的武师,真可以为了行销业绩,向别人的名号低头吗?(现代可能
很多啦,但那个年代有名望的武师,真的跪得下去吗?)又如果真的盗
用了,会没纷争吗?
.
当然今天并不是说宅伯神通广大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明资料,而是宅伯
在旁涉一些非武史的历史学领域的时候,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正好
也能证明内外家之分的起源。
.
汉代「士族」的「家学渊源」、魏晋时的「世家大族世袭门第」、宋
的「学派」。
.
可能有的看倌已经知道宅伯想讲什么了,还不知道的没关系,宅伯会
继续说下去。
.
就算不从这些这么正经的历史课本名词来观察,说穿了,大家不论是
从武侠小说还是电影,还是任何领域的「传艺」过程叙述中,都很熟
悉的事。
.
那就是所谓的「家族嫡传之学」,简称「家学」。
.
这边帮大家科普一下,今日大家所熟悉的门派,基本上都是在过去由
某几个家族家传的武艺,所以戚继光用来练兵抗倭寇的刀法被称为戚
家刀,太极曾经被称为「陈家拳」,杨露禅学会后为了教京城仕绅简
化改编出了「杨家拳」,今天看的见这种脉络的如「某家」散手、「
某氏」某拳、「某姓」短打、「某门」武学等等都是此类。(反而现在
大家熟悉的各门派名字,除少林武当这种出家修道宗门的古称外,大
多在清中晚期后才开始出现。)
.
至于家学如何出现跟演变,大家可以参阅宅伯之前的「兵器化拳」系
列武史随笔,这边不多谈。
.
这个「家学」本身又跟内外家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稍微讲一下中国
人的家族观念了,中国人极度重视家族群体大家都知道,那到底是如
何重视?又怎么保护家族?
.
自古以来,有姓有名的都是贵族或地方仕绅,这样的贵族或仕绅要嘛
开国时跟随开国皇帝建功立业被赐与贵族身分或因此改善家境,要嘛
是自行透过家族前几代经验累积,而逐渐形成在某个领域的极大优势
,让家族逐渐壮大。那么这个「优势」的传承,也就是所谓的家门绝
学,非属于本家子弟不传,有的还会更严格的按照宗法习惯分成本家
或分家的人来进行差别传艺,以免分家的后代夺走本家的领导权。
.
大家现在往往会很常识的认为,中国人的陋习就是「传艺留一手」,
总之意思就是师父防着徒弟,避免被反咬一口时无法招架。但大家很
少注意到一件事,这「留一手」对于技艺传承是一种坏事,那些师父
真的就心甘情愿把一辈子功夫带进棺材吗?也许有的高人境界的确如
此,但家族绝艺就此失传,这有可能会连带着让家族没落,对于重视
家族的民族性来说,有多少人愿意冒这个险呢?那所以「留一手」是
为了什么?
.
看一下宅伯前面关于家学传艺的叙述,应该已经有人有答案了
答案是:留一手,传家用。
.
师父留一手不教徒弟,这手就教给家族子弟,当徒弟今天不认分了想
反咬,家族后辈继承人就有法子保持优势跟处理那些外面收的徒弟。
.
看出来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家族秘传了,各种领域的技艺传承都是如
此,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学本质。你不是本家人,教你一下可以,教你
看家本领,有本事进我的家门(为家族作出贡献,或被认可,或被领养领进,或入赘)再说。
.
各种领域的家学传承都是如此了,武艺作为最具攻击性的武装手段,
自然不会是例外。
.
讲到这里,比较会联想的看倌会开始发现,把家族的观念带进来观察
,「门户」、「堂室」、「内外」、「看家」的常见用词,在那个时
代意思的轮廓就出来了。
.
门当户对→我们两家族的门户是相称的。
侵门踏户→你一个外人入侵我们家族领域。
登堂入室→光明正大的踩进家门。
内忧外患→家族内堪忧,家族外又有威胁。
看家本领→拿来保护家族(包括维持优势、确保发展等抽象意思)的本
事
.
如果这几句成语(其实就是古代用来表示期待或情况的惯用语)本身所
隐含的家族隐喻观念有看懂,那么我们就可以回到「内外家」这个主
题上了。
.
也就是说,「内家与外家」最开始,真正的意思,其实是用来区分「
是否为本家取得传家资格之人」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家族的
重要性如此巨大,自然不会将家族绝艺随便传给外人,因此绝大多数
的真传或绝招,只传给家里人(如杨家在杨澄甫之前关起门来是练陈太
)。本家人,即是内家,可得家传者;非本家人,即为外家,不可传家
艺者。
.
顺带一提,为什么中国人重视「拜师」这件事?建议大家可以顺着本
篇的脉络思考,会发现「拜师」之所以非常隆重,是因为那是一个「
入家族之门」的仪式,未经此仪式的通常只是学生或学徒,经过拜师
仪式的(也就是师父领进家门之意),才能称为「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那个地位跟一般的徒弟是天差地远,基本可视为嫡传的家族中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之语,因为你真
的进了他的家门习艺,他确实就是家族中,领养你的父亲。
.
好,那这时候又有人问了:那干嘛不只传家里人就好,何苦收外面的
徒弟或学徒呢?
.
关键还是在:家族优势。
.
单就武学而论,要保持家族优势的方式,除了家学渊源之外,还得培
养出一批「能够听从家族领导的门生」,不论这些门生的作用是来掩
护、还是共同保卫乡里,还是单纯作为家族人手跟收入来源,或者是
借以与其他家族保持关系的方式。总之,家学单传的家族容易因为继
承人死亡或不成材而绝后,有一批外家学徒,也好保护这个得继承家
学的苗子,兼作继承人收入跟名声的保证。(这听起来很现实很不武侠
,但却是事实,为了家族,中国传统思想的确会务实到一种机关算尽
的程度)
.
谈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拨开层层穿凿附会、勉强解释的说法,看见
「内家与外家」真正的意义了,同时也解释了其中地位高低之别的原
因,坦白说,都跟拳种练法完全无关。
.
顺便解释一下,清初王征南传黄百家内家拳,后黄百家为考科举而未
能精进,王征南临终前将绝艺托付给他,也仅记下口述,并无心习练
,王征南离世七年后,黄百家深感遗憾未能成艺,着《内家拳谱》将
所习内容笔记做汇整出版于世,并说内家拳成为了当世广陵散,再无
传人。此事均写于《内家拳谱》中,根据黄氏说法,王征南仅收他一
位徒弟,并实际上将真传尽数教给他了,只是为了拼科举他没练成。
唐豪采信此说的原因是,如果内家拳有其他传人(王征南那辈或其他师
兄弟收的徒弟)那黄百家绝不敢冒大不讳说本门武艺失传,也许今日我
们看没什么,在那个时代这可是家门之学败落的大事,乱讲话被同门
前辈或同辈得知,岂能轻饶?但宅伯也因此不采信内家拳作为单独拳
种的说法,原因正是「王征南仅收徒一人」。毕竟自家人又只有一位
徒弟,当时的王家拳艺教给黄百家,王征南无后,黄百家就是这家学
的继承人,既然如此自然没必要特别说是他们王家的家学(可能王征南
本人也是外家身分习得此艺,这已不可考),那自然就把黄百家当自己
人,称之为「内家拳」了,意思其实就是「我们家这一门武艺」,那
黄百家著书《内家拳谱》其实也是「我们这家武艺拳谱」的意思(后来
许多门派那些只在门派内流传的拳谱文献所称的内家拳,也都可这样
解释),观其拳谱内容,就是这门武艺的独到心得,讲到外家也多是说
「不懂其中精要处的那些拳家」之意,谈及内外家之处,用这个方式
解释全部都说得通。(当然这也只是宅伯个人的想法,提供大家参考)
.
那你说这些外家门徒就真的学不到真传,或只能得到表面技艺吗?也
不见得,随着学生徒弟资质、悟性、努力程度,师父所能够教的内容
也会有所不同,假设不刻意欺骗或隐瞒徒弟的话,即使不教那些师父
准备传家的绝学,以现有的武学内容进行练习跟领悟,加上未来各自
的经验累积,这些学「外家拳」的徒弟很有可能形塑成自己的一套系
统武学,不论这成为一门新的家学,还是成为本门家学中的新内容,
那都是发扬光大,有德的师父乐见之事。例如民国初年武林百花齐放
,大师辈出,撇开那些拳棍不谈,许多大师都非严格意义上的内家人
,但都在作为外家徒弟的基础上替门派家族挣名声,功夫甚至练得比
师父本家人还要好的也所在多有,所以许多人听闻某门派或某家学渊
源而拜师求艺,实属正常之事。
.
以国与国之间的独家技术作为家学举例,我们当年的许多科技产业,
不也是派人到日本及美国学习而来的吗?今天产业发展未必输给当时
可能藏一手的日本人或美国人,这也是一种外家到最后与内家齐肩,
最终甚至超越内家的例子。
.
而且在那个年代,师父有功夫只秘传家人(或嫡传弟子)的事,实属常
识,所有学生徒弟都知道的。甚至一直到台湾解严前,有些门派或拳
种,是不教给非嫡系出身,或不具备某种身分(例如总统府侍卫队或某
特别军种军人)的徒弟的,可见这完全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
.
只不过在此同时的「内家拳」已经发生了语意上完全不同意思的质变
了,所以大家完全没有将内家拳的称呼跟这一前两三个世纪的的常识
产生连结,那也因为是常识,所以当时留下的拳谱并不会特别进行名
词解释,也就越传越歪,终究变成今日这种,非得是太极八卦形意才
能被划归为内家拳,必须单独分组出来演武比赛的情况。
.
那么,「内家拳」一词,是为什么变成今日的状况呢?外家拳又何以
变成「少林系统」的代名词呢?(甚至在某个年代,少林系统还真的接
受这样的说法!)又为什么内家拳几乎都是北拳的事,练南拳的几乎没
什么反应呢?
.
这又牵涉到一位民国初年的一位代表性武师,有着「虎头少保、天下
第一手」的孙禄堂了。相信他的事迹对于民初武术史有兴趣的人都耳
熟能详,宅伯这边就不再画蛇添足了。总之大家只要知道,民国初年
以他为首的一批代表性武术家(总之就名声都很响亮,都打败过一堆人
,其中好几位坐镇一方的官办国术馆或成立特定国术组织,现在一堆
系统奉为祖师爷的那几位),透过拜师或换艺,将八卦、形艺、太极三
门武学,合于一家,成为孙禄堂这一门的家学(当然不只他一位这么做
,但最有代表性的的确是他),是以从该时代开始,习练八卦形意太极
门人多以自身为内家拳(也就是这些大师本家门之学)为荣誉,久而久
之内家三拳的意思就这样成形了。当然为了呈现内家三拳与众不同之
处(当然作为个别系统来看,这三门系统都非常独具特色且完整),开
始将许多功法或风格或对敌策略作为内家拳的定义,就较属于后人附
会上去来解释的(毕竟最后也是呈现单系统特别优秀之处,而难以作为
通则区分与其他拳种内涵的差别)。
.
如果关于孙禄堂未能将通臂系统也纳入家门,而非常遗憾的传闻是真
的,那假设当时是成功纳入的,今日就会成为内家四拳了。
.
那为什么少林系统曾经有一段时期也认同自己是外家呢?主因是当时
清中叶以前内外家之称的意思,未有太过明显的偏离,所以对于「脱
离世俗家门」的「出家人」来说,称之为「外家拳」,很合理也很合
逻辑,没什么好不接受的。
.
宅伯在前面有略提一下,关于许多门派在内部自行流传的拳谱典籍,
都自称为内家拳,本意在该时代大体都是在跟门人或家人说「本家武
艺」的意思。但到民国初年以后这段时期,由于「内家拳」之称的意
义有了本质上的转变,所以许多门派为了行销或增强自信心,开始也
自称「其实我们也是内家拳」这种说法,而这个现象多发生在北拳,
被认为与少林及洪门高度相关的南拳系统反而几乎没有这种现象,以
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这可能跟当时政府管理国术的机构大多是北拳
习练者有关,因此在舆论上就会主动或不自觉的将南拳边缘化。所以
一代宗师电影里所演的南北拳鸿沟,其实是真实存在的现象,这也造
成了南拳比北拳更早向海外传播(如蔡李佛、白鹤系统、咏春、洪拳等
都比北拳更早像南洋跟海外唐人街传播)的历史发展。
.
所以某种程度上,内外家称呼在意涵质变后,产生的内外家之争基本
都在北拳系统的圈子,南拳系统基本上都不关心这件事,或者说他们
即使关心,在中国国内权力地位上在那个时期明显不及北拳的那些系
统,所以也很难被重视意见(所以在海外或在闽粤自成体系),换言之
,那个年代争相强调自己是内家拳的北拳系统,某种程度上也是藉由
这个「分类」来有意无意地强调比南方「只练筋骨皮、硬马硬桥、硬
气功」这些刻板印象的南拳系统优秀,这也是后来内外家之称意思改
变后衍生的一个现象。(时代发展至今,资讯很开放,我们都知道南拳
内涵也相当完整,一点也没有落后或不如北拳)
.
当然,每一门武艺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演变后,随着各自聚焦的重点不
同,就会持续发展跟特化出不同的内容,所以当有门派系统因为聚焦
在「内家拳」在民初以后的意涵,然后特化出专练内里、顺畅气血的
功法,以其他门派系统不及的习练比例进行修练,从而造就全然不同
于上个世纪的系统内容,也是非常正常的发展,撇开「内家拳」一词
意义上的改变问题,只要内容并未欺瞒,是真的对于现代人身心有所
帮助的,都是一件好事,宅伯无意批评这样的系统,毕竟时代早已不
同,需求就不相同,自然会有相应的系统来补足这样的需求。
.
宅伯本篇仅就武学史中「内家与外家」名称的本质与历史意义来进行
探讨与解释,多次提及王征南与黄百家的文本仅因「内家拳」一词在
现代最为人所知的引用处,即是黄宗曦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当然
该文内容有诸多穿凿附会之说,造成后世许多学术引用的以讹传讹,
唐豪已考证过,宅伯就不在覆述。
.
本次武史随笔谈到这里,大家应该对于真正的「内家与外家」的意涵
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白这样的称呼与中国式家学之间的关联,对于一
些我们在武术界常见的名词、规矩、仪式的来源也会有一些轮廓可以
想像其原因了。
.
当然宅伯本篇也仅是提出一些,从宏观历史角度上,可以观察与合理
推导出来的结论,过程中必然还是有些瑕疵或缺漏,需待后人考证或
验证的,本篇仅期许能提供一个更完整有脉络可循的视角来看待这个
在中国武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却又如同海市蜃楼般无法触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