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吧 关注:1,338贴子:33,488

回复:【史论】崇祯帝密旨收葬魏忠贤说考辨——兼论“甲申”政治叙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总言之,勋臣与阉宦试图扩大其在南都的政治利益,为此利用坊刻诸书,大肆渲染“臣子负恩,文武尽贪庸之辈”的话语;包括“密旨收葬魏忠贤”在内的纪事,正是在其主导下的政治叙事,而“一二逢迎时局”者,乃为之刻意造作,附会成书,公然刊布,进而引入奏牍,假之岁月,便成为不刊之史。


IP属地:广东53楼2023-11-25 18:43
回复
    而吊诡的是,这些“绝无影响之事”与明朝亡国前的时事颇能印证。我们看到:当国势危急时,亲手剪除魏忠贤的崇祯帝,一再下令,命太监提督城守、宦官出镇监军、内使上城防守、整内官以备亲征,更不论最后与“一貂竖同尽”,明朝可说与宦官偕亡。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魏忠贤平反,可谓呼之欲出。收葬之事虽假,其说却不尽谬,故在南渡之后力诋文臣的语境下,愈为流行。


    IP属地:广东54楼2023-11-25 18:44
    回复
      贬斥文臣的叙事主题,由一些耸人听闻的异说构成,很容易在社会上流传,并为新闻报道者采用(甲申新闻的报道者,主体是底层士人,他们多不熟悉朝章典故,容易被一些夸张之辞所迷惑),进而通过大众新闻网络,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这些纪事之所以能广为流布,自然离不开普遍的大众心理基础,谣言必有与之合“调”之处。


      IP属地:广东55楼2023-11-25 18:44
      回复
        大太监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操柄数年,权倾天下。在他专权时,恰好辽东之祸稍宁,“流贼”之火未炽,与崇祯中哀鸿遍野的亡国景象相比,简直不啻太平盛世。崇祯登极后的“首政”,就是将魏阉连同其团伙一举剪除,朝野对中兴充满期待。可是时隔不久,西北风尘骤起,东北辽祸日亟,日甚一日,天下大乱,历十七年而社稷倾覆。由此反观,天启那几年,倒似明王朝的回光返照。这便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对比,并且很自然地推导出一种假设:如果魏忠贤还在,明朝之祸,必不至此。当然这是一种很浅薄的历史观,但因为它颇为契合一般民众对历史和时政的理解能力,因此也很“易售”。这也是收葬魏忠贤的谣言“可信”的根本原因。


        IP属地:广东56楼2023-11-25 18:44
        回复
          参考文献:


          IP属地:广东57楼2023-11-25 18:44
          回复
            [1]分见冯梦龙:《绅志略·从逆诸臣》,《甲申纪事》卷二,弘光元年刻本;杨士聪:《甲申核真略·凡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2]杨士聪将所见时事坊刻之讹划为“三变”,即由“无意”变为“立意”,再变为“刻意”,见《甲申核真略·凡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3]南都历史的叙事受门户和党争的影响极深,如浙东学派的黄宗羲及其弟子万斯同、好友林时对,复社钱秉镫及其好友金堡,主史笔之政,然未能允平公正,皆“不约而同”地利用“童妃案”,指弘光帝为假冒,就是一大谎言(参见顾诚:《南明史》第五章《弘光政权的瓦解》,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122页)。南都政治的叙事结构,要为“东林-复社”与“阉党”的对立,但对于由勋臣、宦官主导的叙事,尚未有论及者。
            [4]无名氏:《燕都日纪》,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六,弘光元年刻本。
            [5]冯梦龙:《燕都日纪》前记,《甲申纪事》卷六,弘光元年刻本。
            [6]《纪录汇编》本书名为《燕都日记》,题作“莫釐山人增补冯梦龙原本”(《中国野史集成续编》第22册,巴蜀书社影印2000年版)。该书经增补后,与原本已不是一本书了。
            [7]转引自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卷八《甲乙之际诸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8]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十四孝陵夜哭”条记:“召旧司礼太监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者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故旨云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8页)。莫釐山人不知何许人,他的增补本里多引计六奇书。
            [9]陈济生:《再生纪略上》,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四,弘光元年刻本。
            [10]陈济生:《再生纪略下》,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五,弘光元年刻本。
            [11]汪楫辑:《崇祯长编》卷十九,崇祯二年三月申条,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影印本。
            [12]谈迁:《国榷》卷九〇,崇祯二年三月乙亥,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474页。
            [13]谈迁:《国榷》卷九六,崇祯十年八月癸亥,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89页。
            [14]曹化淳任职,可参见胡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所附《明司礼太监、东厂太监年表》。
            [15]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七,弘光元年刻本。
            [16]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八,《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7-3768页。
            [17]刘若愚:《酌中志》卷五《三朝典礼之臣纪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18]顺治十一年,谈迁游碧云寺,见魏墓而“骇之”。他见该碑篆额者钱象坤之名已磨去,疑为钱在崇祯中“作相时事”(《枣林杂俎》智集《逸典·磨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1页)。僧云此墓为入清后魏名下苏应宣所立“虚冢”,又记为名下葛九思“瘗魏氏衣冠”,分见《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纪邮上》,第74页;《纪文》,第251页。可见此墓在清初时,还有魏名下宦官为其修葺。
            [19]分见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八八,天启七年十一月庚午,第5400页;卷八九,崇祯元年正月丁亥,第5418页。
            [20]杨士聪:《甲申核真略·凡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21]陈济生:《再生纪略上》,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四,弘光元年刻本。
            [22]无名氏:《燕都日纪》,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六,弘光元年刻本。
            [23]刘尚友:《定思小记》,《甲申核真略(外一种)》,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6页。
            [24]钱邦芑:《崇祯甲申燕都纪变实录》,《中国野史集成》第30册,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95页。
            [25]茅曦蔚:《大廷尉茗柯凌公殉节纪略》,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十三附,弘光元年刻本。
            [26]赵士锦:《甲申纪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第8页。
            [27]冯梦龙:《甲申纪闻》,《甲申纪事》卷一,弘光元年刻本。
            [28]《长安道上誊出闯贼谋逆作伪罪状以醒民正讹复仇说》,顾炎武辑:《明季实录》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29]佚名:《燕邸实钞》,顾炎武辑:《明季实录》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30]杨士聪:《甲申核真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31]《西蜀拔贡日樵道人吴邦策一匡甫记》,顾炎武辑:《明季实录》卷二,《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32]《南中近报》,顾炎武辑:《明季实录》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33]原题明末遗民:《馊闻续笔》卷一,《中国野史集成》第37册,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99页。
            [34]参见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刘孔昭凌辱张慎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21页。
            [35]谈迁:《枣林杂俎》之《仁集·逸典·定策不预内臣》,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2-103页。
            [36]《南中近报》,顾炎武辑:《明季实录》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37]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南京诸臣议立福藩》,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页。
            [38]参见顾诚:《南明史》第二章《弘光朝廷的建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45-47页。
            [39]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诸臣升迁推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页。
            [40]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四六《李濬传附李国祯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109页。
            [41]杨士聪:《甲申核真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9-20页。
            [42]无名氏:《燕都日纪》,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六,弘光元年刻本。
            [43]《闽中吴鸿磐染血书》,顾炎武辑:《明季实录》卷二,《四库未收书辑刊》二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按:李国祯所传伪名,杨士聪《甲申核真略》先驳之(第20页);魏禧《新乐侯刘公、驸马都尉巩公传》亦据亲见者所述驳之(《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七,中华书局2003年,第846页),然皆在易代之后了。
            [44]甲申九月,李国祯谥“贞武”,同谥者文臣二十一人、勋臣二人、戚臣一人,除了李国祯,皆为殉节者。见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二《北京殉难诸臣谥》,第85-86页。


            IP属地:广东58楼2023-11-25 18:44
            回复
              可以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3-11-26 22:22
              回复
                这个说法是真的抽象😅😅什么玩意啊这是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23-12-30 1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