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战争吧 关注:7,245贴子:233,191

导弹隐蔽突防的可行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在琢磨一个导弹隐蔽突防的方案,吧友们看看可不可行。
楼下细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1-08 11:24回复
    首先是关于太空战争中航天器的隐蔽性问题,这个好像很有讨论度,我发现咱们吧的主要论调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由于航天器推进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巨大的红外信号发射,很容易被大口径红外望远镜从很远的距离外发现,在己方的推进过程中敌方可以接机完成对己方的轨道测绘,所以在太空战争中试图保持隐身是不现实的。
    另一派认为,在太空战争中隐身仍然是需要在载具设计和战术规划中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1-08 11:25
    收起回复
      观察第一派的观点,我认为其中有两处纰漏。
      一处是误差/微扰造成的漂移问题。
      远距离红外探测,只具备测角能力,而测距能力需要依赖视差法探测,如果建立视差的基线长度不够长,那这套系统在测距方面的精度可能非常感人。
      由于这套系统的探测能力依赖敌方的推进火焰,在对方发动机关机冷却后不能保持实时跟踪,一旦预测的轨道与实际轨道有一点误差,实时位置预测的误差就会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大。
      这还没完,对方在完全冷却重新进入隐身后,甚至可以偷偷地使用自旋-解体,或者冷气推进,完成几次小冲量的隐蔽变轨,还可以用大型天体附近复杂的引力井把轨道的不确定性放大很多倍。(玩过远距离调节引力弹弓的吧友们都懂得,如何用两位数甚至一位数的Dv干出三位数Dv的轨道变化)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1-08 11:45
      收起回复
        还有一处是远距离红外望远镜的视场大小问题。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1-08 11:50
        收起回复
          对于导弹来说,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由于需要跟踪目标的机动,以及修正轨道误差,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热推进。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1-08 12:24
          回复
            导弹一旦进行推进就很容易会被对方的红外探测手段发现,从而被拦截。进入对方的红外传感器有效范围内后,越早进行推进就越早被锁定。
            对方甚至可能会用未聚焦激光的大光柱对被锁定的导弹群进行加热,防止其结束推进后重新冷却,在低温背景中隐去。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手段,将推进发起的时机尽可能推迟,推迟到差点就来不及修正轨道前的最后一刻,然后一瞬间就完成推进?
            答案就是末敏弹和它的自锻破片战斗部。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1-08 12:38
            收起回复
              我们构想这样一类导弹。它由多个战斗部和一个主推进器构成,由发射载具和主推进器提供大部分的Dv送入进攻轨道。在目标前约500千米进行最后一次热推进修正,此后抛弃主推进器,留下一个多面体隐身荚舱,进入雷达红外双隐身状态。
              在接近到约200km时,导弹开始差动自旋,逐级解体,将几十枚多面体形的隐身战斗部随机向周围分散。这时战斗部云由于瑞利散射会在对方的雷达上以一个整体现身,然后逐渐扩散,对方仍然难以对其中单一一个战斗部进行追踪。
              在接近到约50km时,具有望远镜的战斗部开始追踪敌舰的机动,并通过数据链广播到所有不具有远程传感能力的战斗部。
              接近到约10km,部分战斗部由于开启光学窗口而已经被锁定和攻击,开始引爆,以约800m/s的Dv发射自锻破片,完成最终的轨道修正。这一部分自锻破片很可能会被机动躲开,也可能被拦截,但已经发挥了应该发挥的作用。此时数据链失去更新,只具备短距离探测能力的战斗部开始使用自己的探测手段跟踪敌舰。
              接近到5km-1km,全部自锻破片战斗部引爆,只要轨道修正所需的Dv在800m/s体内就能完成轨道修正。
              最后命中敌舰的质量可能只有导弹发射质量的百分之一。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1-08 13:26
              收起回复
                直接电磁发射靠近绝对探测区再启动推进器进行轨道修正不就好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11-08 13:41
                回复
                  1、太空站是舰队作战,测距和视角问题靠大量望远镜协同探测,配合主动探测导弹很难渗透。
                  2、1cs是30000公里,即使激光主炮有效射程仅有0.1cs也有3000公里,你500攻公里最终变轨后协调一门激光炮饱和打击就能把弹头全部拦截了。
                  说到底,1%c导弹这种设想都是被逼出来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1-08 13:57
                  回复
                    不知道楼主设想的技术背景是什么
                    就近未来,太空战舰体量万吨速度万分之一光速,30KM/S吧。
                    这种情况下,并非“只有对方开启推进”才会造成温度变化
                    地-火附近的太阳本身就会照射物体表面造成升温。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11-08 14:16
                    回复
                      顺便说一下,太空中炸一发大当量核弹可以快速让数千公里外的目标升温
                      以下是计算的核弹能量密度表,随便打开excel敲公式就完事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11-08 14:20
                      收起回复
                        设定技术水平为刚爬出地月系统没多久,主要使用化学推进器。
                        目标为被间谍部门破译了行进路线的月球巡逻船。
                        目标与观测到导弹变轨的部队失去联系,可见光观测系统停机,且红外索敌系统未工作(或者目标各系统正常,但一船人出于自信,只进行有限幅度的机动(冷气推进dv抓窗口的限度内))
                        200km时意外打开雷达发现不明反射物,以为是陨石想体验刺激等接近后再变轨。
                        50km时以为是陨石热胀冷缩分裂了。
                        10km时什么都不做花两秒回忆一生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11-08 14:45
                        回复
                          地球上雷达波有大气吸收衰减以及受地球曲率阻拦,和太空中的距离衰减不是同一个东西哪怕现在的雷达技术在宇宙中探个500km也问题不大。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1-08 14:51
                          收起回复
                            发个太阳系dv图也能吞,百度搜太阳系dv地图能找到。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11-08 15:16
                            回复
                              只考虑红外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感知对抗,以及不提年代光报菜名是没意义的。
                              首先,如果年代在未来三五十年内的太空交战(地月系内,时间再遥远就算了,跨度太大),以现代的技术再考虑适当的进步空间,像导弹这种小平台,的确可以在红外上做到一定程度的低可探测(推进关机,主动冷却等),但也只是一定程度上;
                              真正的考验是整个太空探测网络+主被动探测手段的联合考验,只要有一个环节穿帮就是all for nothing。
                              虽然目前的低可探测技术vs目前的主被动探测技术,可以将导弹之类小目标压缩到几十乃至十几km才被发现,但实战中情况会复杂很多,例如低可探测一般只针对一个主要方向,若被侧面探测,RCS将大幅增加等,所以这些技术可以考虑,但它只能增加突防的可能,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11-08 15: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