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吧 关注:49,919贴子:645,578

界画史三:整体折角楼阁为明清特有,不见于宋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节讲组合楼阁三大类中的第三类,整体折角楼阁

“整体折角楼阁”是一种重檐多层的组合楼阁。

它与之前第一节中讲的“抱厦楼阁”都有 十字 或 丁字形 的凸出部分。

而它们的区别在于:
抱厦楼阁:凸出的部分是低于主楼上檐,拼接而成的“局部抱厦”。
整体折角楼阁:贯穿屋顶到地盘,整体融合的十字形或丁字形楼阁

这两种重檐多层组合楼阁的区别可以通过下图中的方法快速辨别:


反观单檐建筑,其凸出部分的组合方式无法涉及到这种“抱厦”和“折角”区别。

因此,单檐,尤其单檐单层的建筑,早期就有折角的屋顶,比如宋代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之“秋景”

然而,重檐多层的整体折角楼阁,在年代明确的宋元作品中丝毫不见(详见下文)

而在明清的建筑实物,绘画,漆器,悬塑,小木做,刺绣等等当中大量可见整体折角楼阁。

同时,整体折角楼阁在明代出现的发展逻辑也清晰可见:
梳理 宋、元、明 时期界画楼阁对于 重檐伸出 部分的处理方式,可以明显看出“整体折角”的做法始于明代:


然而,以往由于大量明代绘画被错误断代为宋画,导致如此清晰的规律被掩盖…


IP属地:北京1楼2023-10-31 10:06回复
    我已经长生不老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本贴是《界画史》结构篇的第三节。

    《界画史》结构篇的全贴索引链接,请见本层回复中:


    IP属地:北京2楼2023-10-31 10:07
    收起回复
      通过爬梳年代明确的 宋元时期 界画真迹,可以发现其中完全不见整体折角楼阁的踪影。



      相比之下,整体折角楼阁在明清作品中大量出现。

      不仅明清建筑实物中常见整体折角楼阁:
      河北宣化明代清远楼


      山西介休明代三清楼


      山西介休清代祆神楼


      明清绘画中也常见整体折角楼阁:
      明 仇英 云溪仙馆局部


      明 佚名 滕王阁图轴局部(旧传元人)


      清 袁江 汉宫春晓局部


      就连明清的其他艺术品,包括漆器,彩塑,小木作,刺绣,地图中都有大量整体折角楼阁:


      从以上可以看出,整体折角楼阁具有极其鲜明的明清时代特征。


      IP属地:北京3楼2023-10-31 10:24
      收起回复
        展示完客观证据,我们再梳理发展逻辑

        其实1楼的图2已经总结了整体折角楼阁的发展路径,这里我们再稍微更深入的梳理一遍。

        不难看出,明代整体折角楼阁的成形,是由宋元时期一种伸出较长的重檐抱厦/耳楼发展而来的。

        第一步:宋代:出现了重檐的长抱厦(耳楼),注意“重檐”是关键词
        南宋 宫中行乐图

        不过宋代时重檐的长抱厦(耳楼)还只局限在山面

        第二步:元代:重檐的长抱厦,从山面转移到了屋面方向
        元人 广寒宫图

        元代屋面方向的重檐凸出,居然还是抱厦而不是折角,显示出元代应该还没有折角的建造思路和做法。

        第三步:明代:从屋面方向伸出的重檐长抱厦,与主楼融为一体,变身为整体折角


        仔细比对两幅绘画,不难看出明代仇英《云溪仙馆》中的建筑,承袭了元人《广寒宫图》的母题。

        同一个建筑母题,元代用局部抱厦,明代用整体折角,彰显出整体折角就是在明代成型的。


        IP属地:北京5楼2023-10-31 11:07
        收起回复
          那么,为什么要建造整体折角,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现在,我们讲一下明清整体折角楼阁形成的 发展动力 和 美学意义

          发展动力:整体折角可以增加凸出部分的体量和实用性
          美学意义:饱满的折角部分让组合楼阁又增加了一个组合维度


          IP属地:北京6楼2023-10-31 11:14
          回复
            整体折角为明清特有的发展轨迹是如此的清晰。

            之所以长期以来事实被掩盖,是因为大量绘画以往被错误断代。

            对于整体折角楼阁而言,最相关的是大量明清被错题为宋代赵伯驹的作品。

            事实上现存传为宋赵伯驹的作品中,学术界公认可能为真迹的,仅有台北故宫《汉宫图》,和北京故宫《江山秋色图》两幅。

            其他那些被错题宋赵伯驹的明清绘画,其描绘的主楼往往是明清最为盛行的整体折角楼阁。

            《大宋楼台》一书举出的几个明清例子全都如此:



            可以看出,这些绘画设色明快,建筑风格均包含许多明清细节

            目前网上疯传,影响最大的当属这幅台北故宫藏“宋赵伯驹仙山楼阁图”

            其实上面这幅《宋赵伯驹仙山楼阁》并不是赵伯驹真迹。
            台北故宫历次展出赵伯驹作品时此作均不在列
            在台北故宫“国宝/重要古物”项下也不包括此画
            而“重要古物”项下《仙山楼阁》立轴题材只包括仇英的版本
            所以此画是明清之际苏州片画师承袭明代仇英的作品

            因此,这幅《宋赵伯驹仙山楼阁》其实是明清师承仇英的苏州片绘画。

            至此,我们可知这种设色明快的整体折角楼阁界画都是时代特征鲜明的明清绘画,其中很多被错题宋画


            IP属地:北京7楼2023-10-31 11:21
            收起回复
              极其讽刺和令人心痛的是:

              由于以往对于整体折角楼阁发展的错误理解,

              导致大量以“仿宋”为名建造这种楼阁的现象,反而仿造这样明清楼阁倒是较为少见,其实言下之意“看看宋代时楼阁曾经多么复杂,后世已衰落”

              典型例子包括江苏泰州望海楼,和安徽全椒太平阁


              这样的的做法,扰乱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认知,助长衰退论。暗示文化艺术在明清衰落,鼓励人们去日本寻找“唐宋真传”,助长以倭代华。这样做还让人们以为三清楼,祆神楼这些明清的发展精华,只是所谓“宋元残存”,大大降低人们对它们的价值认知。而且,如此对几百年来创造文化的先人,是何等无情冷血的不公和嘲弄!


              IP属地:北京8楼2023-10-31 11:33
              收起回复
                结语和下节预告

                至此,组合楼阁的三大类(抱厦楼阁,高低配楼阁,整体折角楼阁)就介绍完了。

                接下来的4、5、6、7四节,将围绕所谓“仇英临宋人画册“和元明“三大名楼”题材开讲。

                现在各位应该已经认识到过往绘画错误断代对于楼阁发展史带来的极大扰动。

                而所有的错误断代当中,对于建筑史产生最大扰乱的,就是这个所谓“仇英临宋人画册”,直接导致了营造学社所谓明清建筑结构简单呆板的颠倒结论。

                因此《界画史》需对其重点着墨。

                实际上这是民国李拔可收藏的一批绘画,因贯穿来历不明“清夜无尘”印让人误当全属一系。从其他印章看曾为明代项元汴所藏。项元汴可从未说过是临宋,也没说是谁画。民国时期因错误认识,以《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出版画册一本(“画册”一称来源),后发现风格不对又主观改名《仇英临宋人画册》。然其中虽个别绘画临宋,但其他一些却和仇英明确原创的《人物故事图册》雷同。明代何良俊曾详细记录仇英在世时项元汴的藏画,大多为元明作品,宋画很少。而台北故宫发现项元汴曾将仇英原创作品裁切伪题为“临宋元”,想必是导致此类讹传流行的源头…

                该批绘画中黄鹤楼图与滕王阁图,构图取自元代夏永的三大名楼,建筑母题分别取自元代龙舟夺标图,和仇英自己的云溪仙馆。



                接下来的第四节,我们将详细讲所谓“仇英临宋人画册”,第四节连接见本层回复中:


                IP属地:北京9楼2023-10-31 11:41
                收起回复
                  回到《界画史》结构篇的总贴索引

                  总贴索引链接在本层回复中


                  IP属地:北京10楼2023-10-31 11:48
                  收起回复
                    现在的仿古建筑太粗制滥造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10-31 11:49
                    收起回复
                      各位,虽然关于整体折角是明清特有的形式,在之前的预告贴中已经简略提及,但并没有将实质性的论据展开。

                      在这个界画史三的正贴中,笔者不仅将整体折角楼阁年代的客观证据铺开,同时还梳理了整体折角楼阁发展的线索和逻辑。

                      相信通过阅读本文不仅能看到历代组合楼阁的实例演变,也能窥探到背后的发展动力。

                      希望各位阅读,点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谢谢!


                      IP属地:北京12楼2023-10-31 11:50
                      收起回复
                        幕后花絮:

                        过去一年笔者对历代界画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从中发现很多发展线索。

                        这一幅有着整体折角楼阁发展关键线索的明仇英云溪仙馆,其发现挺不容易

                        因为这是一幅本来就很小的山水画中装点用的小局部,这幅画总宽不到40cm

                        其中主楼总宽不到7cm


                        IP属地:北京13楼2023-10-31 11:52
                        收起回复
                          我先收藏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0-31 13:29
                          回复
                            好帖,原来那些衰退论是被那些错误的信息误导,而忽视那些技巧精湛的楼阁大多出自明清之手,原来如此。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10-31 21:22
                            收起回复
                              佳作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11-02 15: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