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高吧 关注:4,955贴子:32,018

分析:子高到底有没有家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先郑重说明:纯属猜测,不对表拍


1楼2010-08-20 18:32回复
    为了不眼花缭乱,偶分楼发
    子高传的分析:
    这一点曾经有人提起过,在子高传里有这么一句: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也就是说陈伯宗即位以后,子高是住在新安寺里,而非将军府,为何会住寺院,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在建康城里是没有府第,平时进京都是住皇宫,所以文帝死后,他无处可去,只能移居寺院。
    当然了,这样子说肯定有人会驳我了,因为传里还有这么一句:其夕与到仲举同赐死,时年三十。父延庆及子弟并原宥。很多人会把子弟并原宥拿出来反驳,里头的子弟分明是指子女及弟,这是很好的解释及理由,但是大家想想,这是古文,古文的意思不能完全按照现代的字面解释来理解,子弟二字有可能就是指子高的子女与弟的意思,但也有可能是指子高的子侄辈亦或是子高的下属士兵,所以这句话不能完全肯定子高是有妻儿的,一个理由不足以定论,且看下面分解


    2楼2010-08-20 18:35
    回复

      阶级制度的分析:
      大伙儿都知道,古代是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阶级制度是相当严重的,而当时的南北朝,阶级制度更是达到颠峰。看过浮生的文的人,不要把子高的那种性子带到南北朝去,那子高只有一个下场,死得很惨。毕竟是现代人写出的文,总是向往美好,我们也只能洒一把眼泪了,不能就把现代的文当成历史。子高遇到陈蒨时,陈蒨乃是高高在上的太守大人,而子高不过是个织履小子,这二人的身份,一个在天一个在地,相差了多少?不言而知了吧。
      而子高最初留在陈蒨身边,我敢保证陈蒨那家伙没有想过要如何栽培子高,更没想过要子高来护卫自己。大伙儿想一想便知。文: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且看仔细了,最初相遇时,子高还扎着个总角呢,对于这么一个小屁孩,陈蒨不可能第一眼见到就让他做侍卫吧,太说不过去,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陈蒨这个大色鬼(呃~~并不是就真想这么称呼他,谁叫他老牛吃嫩草)想收子高做娈童。话说古代的男风真的很普遍,所以陈蒨想得到子高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值得提的是,子高成为陈蒨的娈童后,也就意味着他此时是一点地位也没有的。在古代,娈童的身份还比不上一个丫环。
      但子高是个聪明的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做陈蒨的娈童,在此期间他肯定下了不少功夫,而博得了陈蒨的眼光。而陈蒨自己可能也想不到子高还能为自己马上效力,平陈天下。汗,扯着扯着就扯远了。在那种年代,对主公的忠那是下属的本份,子高既是陈蒨的枕边人,又是他的下属,那么子高对陈蒨必须忠心不二,所以大伙儿想着子高碰女人的事,那就太渺茫了。在古代,妻子如果对丈夫不忠,丈夫是可以直接杀了她的,可想而知,子高身为陈蒨的人,他焉能红杏出墙?
      陈蒨登上九五之后,那就不止是当初的身份了,已是达到权力的顶峰,皇家更不可能让自己身边人与别人私守,除非他已经不在乎子高了,那就另当别论。也就是说,没有陈蒨的同意,子高自己是不可能随意成家立室的,这是关乎一个忠字的。史官定论,子高一生忠于文帝,恐怕不止只是在君臣二字之上吧。
      


      3楼2010-08-20 18:41
      回复
        回复:4楼
        楼主,不是用兵权就可以反的。如果在朝廷势力不大(当时主要是要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没有忠实的党羽,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就算造反也没有多大的成功机会。韩子高是在中央的,没有其他人的支持,威望不高的他只会死路一条,如果你是在边州的还好一点,最好的结局就是能割据一方,但根据历史经验来看成功率极低,正如虞寄在陈宝应造反时说的:一郡之兵,难当天下之兵。再不济就逃往周、齐或梁。这些政权出于抗衡陈朝的目的,对于来投叛将一般都会加以接纳。华皎就是其时最好的例子,他要联合一些将领,勾结北周、后梁,得到配合才敢造反。在当时如果在中央兵力过重,将领要打消皇帝疑虑,就会请求出镇,若在地方势力过大,就会请求入朝。像欧阳纥,皇帝要他入朝他不入,最终只会引来覆亡。


        6楼2010-08-21 04:17
        回复
          楼上你说的是很对,但是你不要忘了,子高和到仲举、华皎等人乃是一条船上的。


          7楼2010-08-21 05:07
          回复
            虽然是一条船上,但是实力不够,凭到仲举之流不足成事,因为当时陈宣帝是“朝望所归”,大多数人都站在陈宣帝一边,否则后来他也不会顺利政变了。
            华皎镇守巴湘地区,负责制造水军战舰,属于镇守一方的藩镇。他是在韩子高被杀后才开始策划谋反事宜的,他清楚宣帝要清除忠于文帝的前朝将领,杀了在中央的韩子高,接下来就是地方的死忠派了。所以在宣帝命令其把金翅舰送到京师时,他老是在推托,并上书要求调镇广州,其实是在拖延时间,积蓄力量,同时派人勾结后梁北周,起兵造反。按说成功机会还是有的,但是未必,因为陈朝中央的兵力远远大于华皎的地方军队。
            华皎之乱时陈朝出动的军队有多少?十万以上。以水军为主,吴明彻率三万为前锋,淳于量率五万继之,陆路方面,则是徐度,杨文通等人的陆军攻其据地。华皎兵力多少不详,虽然很多人参与谋乱,但是立场不稳的人还有很多,就像任忠。北周方面因为要防备北齐,自然不能倾全国之力来与陈朝相争,顶多是一次投机性的参与。所以就派了宇文直在鲁山观战,拓跋定率三万人马攻打郢州(步骑二万,大概是步兵和骑兵两万,其余为马匹)。华皎之乱打的主要就是华皎与陈朝的水军对决,华皎的舰队在巴郢江面被吴明彻和淳于量击溃后,逃奔江陵。可怜失去华皎水军的拓跋定带着三万人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巴湘瞎逛,想去巴陵,怎料巴州已经被陈朝军队占据了,拓跋定不敢硬碰就只好前往湘洲,哪知又遇到江河不得渡,此时已经断了粮,只好投降,全军覆没。
            由此看,韩子高就算与华皎等人勾结起来,造反成功的机会也是不大的。


            8楼2010-08-21 07:27
            回复
              呵呵,受教了
              谢谢你呀,难得你看完后还与我讨论下
              作为一个没水准的人,去翻译古文的确不妥了


              10楼2010-08-21 17:57
              回复
                沈太后应该是整个事件的主谋。发现很多朋友由于受小说的影响,把沈妙容看成是韩子高的死敌。其实刚刚相反,韩子高既然忠于文帝,更有可能后来忠于太后和废帝。刘师知等人是传统的儒大夫,受文帝托孤之意,更是要维护废帝这个文帝的嫡亲血脉的帝位。还有文帝的其他儿子像始兴王陈伯茂,他对企图夺位的陈顼极为不满,先后参与了刘师知和韩子高等人谋反活动。这些人是拥护废帝,反对宣帝的联盟。
                陈宣帝因为受文帝疼爱,在朝野势力极大。他“貌似不慧”,其实是大智若愚,他不动声色,归顺他的人纷纷为他出谋献策,所以能逐渐清除异己,大权在握。沈太后为儿子,为自己(皇太后与过气皇后的权力、影响力毕竟不能同日而语),都要把有着篡位野心的陈顼赶下台去。
                首先,要把陈宣帝赶出中央,沈后就把希望寄托在同为顾命大臣的刘师知等人身上了,谁知被宣帝洞破,遂派毛喜进宫质问太后。惊慌失措的太后和废帝把责任推在刘师知和到仲举等人身上。陈宣帝因此逼宫,亲手写诏书要求帝后签字,可知此时宣帝势力之大,气焰之嚣张。余孝顷之被诛,或其为太后、废帝、刘师知的军事后盾,或者宣帝为震慑其他文帝朝将领而加之罪。刘师知等人败亡后,宣帝势力更为稳固,朝中重臣已没什么站在沈太后一方(到仲举在刘师知案后已被废黜)。沈太后只能寄望于军事政变,即沈太后传中“蒋裕、张安国之乱”,从陈伯茂传中依稀可以看出张安国之乱和韩子高谋反案的关联,因为陈伯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他是皇室力量的代表,而他的后盾是谁,不消说就是沈太后。
                政变失败后,沈太后和废帝实际上已经失去所有权力,随着宣帝平定华皎之乱,他们完全没有了翻盘的希望。


                13楼2010-08-22 02:36
                回复


                  14楼2010-08-22 09:05
                  回复
                    不是在讨论子高是否有家室吗?有点偏题啊···


                    16楼2010-08-25 17:25
                    回复
                      聊着聊着就远了,无碍了


                      17楼2010-08-25 17:36
                      回复
                        能侃....
                        应该是没有的吧...


                        18楼2010-08-26 20:01
                        回复
                          太啰嗦了,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基本上韩子高不可能有自己家室。首先,他跟了陈茜以后就不可能自己成家了,而他跟陈茜认识的年纪比较小,虽说那种年纪成家在南朝时期也正常,但可惜他是个穷困潦倒的小买卖人,又遭遇侯景之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就不错了,哪儿有机会成家啊。其次,韩子高传说的“父延庆及子弟并原宥”里面的“子弟”显然指的是韩氏家族其他成员,这是古文一种非常普遍的概括说法,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他老爸和他老爸的全家,如果非得较真,子弟也是指他老爸的子弟。


                          19楼2010-08-30 15:28
                          收起回复
                            子弟,我认为,应该是儿子和弟弟的意思,如果是侄子,就应该说侄,或弟子。
                            原文中,父延庆及子弟并原宥,那就该改成父延庆及弟子或弟侄并原宥。
                            可参见陈书本纪第五宣帝那章,梁元帝征高祖子侄入侍,指的是陈昌和陈顼。
                            再参见陈书列传二十九,留异最后那段,陈宝应平,并擒异送都,斩于建康市,子侄及同党无少长皆伏诛。这里说的是儿子和侄子。
                            陈宝应最后那段,宝应众溃,窘而就执,并其子弟二十人送都,斩于建康市,这里指的是儿子和弟弟,如果子弟指的是侄子和弟弟,难道说陈宝应也没结婚生子吗,人家陈宝应可是留异的女婿。
                            不要因为似是而非的BL绯闻,怀疑子高没结婚没孩子,正史上人家可是将军,没说是男宠!
                            


                            IP属地:江苏20楼2010-08-30 17:24
                            回复
                              哈哈ls的,表急。我学古文n多年了,现在是历史博士鸟。虽然我也希望韩子高有他自己的家室,不过他就是米有。我可以帮你问问我的导师和他的其他朋友。


                              21楼2010-08-30 2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