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小圆吧 关注:333,679贴子:8,001,020
  • 11回复贴,共1

【圆学复兴】一部圆学著作的试翻译,第十一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这次是《The vey soil》翻译的第十一篇《与乐观主义绝对不是一回事(再也不依靠任何人)》
终于,我们tv动画的review也要进入到尾声了,随着一切的终结——瓦尔普吉斯之夜的到来,焰开始了她最后的战斗。瓦尔普吉斯之夜即是无法抗拒的命运的象征,她即是德尔菲的喻言,即是命运之轮。本篇中作者主要从对比基督教哲学和佛教哲学的角度剖析了焰为什么会在这命运的轮回中失败。诚然,一如作者所指出的,在这个因果论的世界观中,焰不可能成功,她必然失败。因为她,就像悲剧的主角一样,抗争的实际上是“大他”的命运和法则(被魔女之夜代表)。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只能徒增因果的积累,当焰认识到这一悲剧性的真相时,她也陷入了所有魔法少女的末路。而就在这最后一刻,圆赶到,许下了自己的愿望。


IP属地:安徽1楼2023-09-21 09:37回复

    镇楼图就用这张焰面对着魔女之夜吧,直面无法抗拒的毁灭叹息,与命运搏斗
    Pid:93829099
    BGM: Numquam vincar (强烈推荐Kalafina THE BEST 2015 Blue Day的live版本,非常棒,小提琴插电惊到我了)
    惯例声明:本译本仅供交流学习,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欢迎广大圆学家转载,但请注明出处并附上主楼声明。
    欢迎各位讨论,all党,来者不拒


    IP属地:安徽2楼2023-09-21 09:39
    回复
      第十一章 也许绝望是…(最后留下的路标)
      跟随着命运之轮,我们从终点开始(1)。如此景象在这一集中随处可见。瓦尔普吉斯之夜巨大的磨盘齿轮,就是希望和绝望的循环,将魔法少女(重新)转化为魔女,同时也代表了小焰所创造的无尽的时间回溯循环。两者都是命运之轮,就像小焰穿越时间用的圆形钟表般的小圆盾一样。
      在这一集的最后,qb解释说小焰创造了小圆。每次重生,圆都会将上一个轮回的因果负担带进下一个(2)。换句话说,尽管圆对之前的时间线没有具体的记忆,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来源于她与唯一记得之前时间线的人的深刻关联,而且她在每个时间线中都被重新创造了,但她仍然保持着与之前时间线世界的联系。并且由于这些世界是为了她而创造和毁灭的,她所承担的是整个世界的重负。


      IP属地:安徽3楼2023-09-21 09:42
      回复
        这确实是一种重压。最终,这些与这个正急速走向毁灭的世界之间的联系只能导致痛苦(3)。世界不断增加的熵流注入到小圆身上,将她从之前时间线的经验不足但外向自信的魔法少女转变为一个不自信又没有力量的辅助者,而与她相关的女角色则不断死去。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小焰试图去保护她。小焰是基督徒(或者至少她之前就读于教会学校),与Kyoko一样,她也接受了这样一个信念,即一个人可以拯救另一个人——有人需要被拯救免于某些东西的伤害,也有人需要被拯救到达的某些地方。这是一种根本上的二元命题——这是坏的,但那是好的。但正如qb通过它所谓的因果平衡的谈话所清楚地表达的那样,我们其实处于一个佛教的世界观下。Qb和小焰都未能理解的是,在佛教的宇宙观中,物质世界的衰败是一种幻觉(4),因为所有的区别实际上都是幻觉。过去即是现在也是未来。衰朽即是生命。魔法少女就是魔女。实体的物质是无形的虚无。他者即是自我。小焰无法拯救小圆,因为没有需要拯救的小圆,也没有任何需要从中拯救她免受伤害的东西。万物合而为一,而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这个合一就是故事叙事本身,以及进而是围绕这个故事形成的完整的实体,也即暗含隐喻的作者。


        IP属地:安徽4楼2023-09-21 09:43
        回复
          我们不再有可以与小焰形成对比的麻美了,但我们确实有一位在剧情一直与麻美进行类比的女性角色,询子,她在本集中有两处非常重要的场景。在第一个场景中,她与小圆的英语老师讨论了沙耶香的失踪以及这对小圆的影响。在这个场景中,她似乎更像沙耶香而不是麻美:她自责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没法做些什么,也自责于坚持要去做而不只是是去存在。从老师的角度拍摄的镜头被蓝色的光线照亮,聚焦在她的发夹上,结果使她甚至看起来像是沙耶香。
          在整个询子与老师交谈的过程中,后方悬挂着一幅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的复制品。值得注意的是,两个角色的位置使询子与上帝并齐,而将老师与亚当对齐。与此同时,洒在老师一侧的红色灯光和洒在询子一侧的蓝色灯照使得上帝的红色披风(被学者们比喻为子宫(5)和大脑(6))几乎看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亚当似乎被红色的温暖包裹着。这个画面预示了询子在本集中的第二个场景:在避难所内,她意识到她必须停止保护小圆,开始相信她。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场景,可能是整个系列中最言简意赅的一幕:一个简单的画面,显示了穿着母亲样式的牛仔裤和毛衣的询子的裆部、下腹部和手,将小圆的母亲简化为了一个子宫。她的手伸出,仿佛要抓住小圆,把她拉回来,然后停了下来,我们又看到镜头切回到了询子的脸上。这位女性没有被理想化(即被简化和物化)成为一个母亲;她抑制了自己的母性倾向,积极地选择不采取行动,允许小圆冒险去决定她自己所拥有的生命。观看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询子的痛苦,因为她选择了放手,但我们也能感受到她对自己的女儿表现出的深切的尊重和信任。


          IP属地:安徽5楼2023-09-21 09:45
          回复
            但是小焰一直在做相反的事情,追求基督教的救赎理念,在这个理念中,高贵者保护位卑者,如同一个永恒的子宫。她一直试图阻止小圆选择她知道小圆所会做出的自我牺牲;如果询子向小圆展示了尊重和信任,那么小焰向她展示了什么呢?
            答案是,就像没有同情心和情感的qb所指出的一样(这再次揭示他在智力上具有充分的同理心,只是没有情感上的共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对于反社会人格的不完全不准确的一阶描述(7)),事情早就不是只与小圆相关了。小焰自己将她保护小圆的经历描述为一个迷宫,而她的公寓内部与魔女迷宫的超现实内部非常相似。从叙事外来讲,魔法少女的起源是魔女;而在故事内,魔法少女的末路也是魔女。小焰能够超越时间,在小焰身上,一切皆为一体: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单一的轮回。换句话说,她既是魔法少女又是魔女,被困在一个时间迷宫中,这个迷宫就是动画本身的故事叙述。作为魔法少女/魔女,她既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诅咒,既保护小圆,又同时导致了她必然的毁灭。


            IP属地:安徽6楼2023-09-21 09:46
            回复
              但是话说回来,将魔法少女转变为魔女的是从希望到绝望的转化,从事情会变好的乐观注意转变为认识到死亡和衰朽是不可避免的,而小焰从未经历过这种转变。小焰从未拥有过希望。她曾是一个虚弱多病的孩子,出于绝望和责任感成为了魔法少女,她希望成为的不是圆的救世主,而是她的守护者。甚至在她的愿望中,她也没想象过自己会真正成功,只是希望能够尝试。她完全地、天生地就是绝望的,因此她对绝望免疫--因为像所有其他二元性一样,希望和绝望是一体的。因此,最终让小焰崩溃的不是绝望,而是她意识到自己正在让事情变得更糟,这让小焰第一次对自己的道路产生了怀疑。对她来说,从坚定到怀疑的转变才是威胁着将她变为魔女的根本原因。


              IP属地:安徽7楼2023-09-21 09:46
              回复
                而在那里,嘲笑她的是瓦尔普吉斯之夜,魔女的安息日 (8),命运之轮,一个丑角。作为一个戏剧角色,这位小丑在第一集开幕时兑现了拉开的幕布的承诺,而这“剧院”每晚都上演相同的节目,只有轻微的变化,反映了命运之轮和小焰无尽的循环。在古老的“喜剧艺术”(commedia dell'arte 一种意大利喜剧,最早文字记录于1551年,译者注)中,小丑是一个欺诈者的角色,嘲笑一切权威和秩序,特别是对注定悲剧的浪漫故事传说(9)进行嘲弄。就像这种小丑一样,瓦尔普吉斯之夜将永远与小焰共舞,嘲笑她并夺走小圆,她的爱,藐视规则和限制。它是个活生生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无法简化的不可预测性和混乱。小丑的脸是没有上下之分的,只有人才有,如此,规则被打破,体系崩溃。
                正是在这一刻,小圆赶到,并许下了她的愿望。


                IP属地:安徽8楼2023-09-21 09:46
                回复
                  注释:
                  1. The wheel of dharma, fate, is a classic symbol of Buddhism. See Smart, "Buddhism."
                  2. This is, generally speaking, how reincarnation works in both Hinduism and Buddhism—no physical or mnemonic trace of the previous life is maintained, but its karmic burden endures. See Smart, "The Ingredients of Indian Religion," The World's Religions.
                  3. Smart, "Buddhism."
                  4. Smart, "The Formation of Zen," The World's Religions.
                  5. Adrian Stokes, Michelangelo: A Study in the Nature of Art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55).
                  6. Frank Lynn Meshberger, "An Interpretation of Michelangelo's Creation of Adam Based on Neuroanatomy,"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Volume 264, Issue 14 (October 10, 1990).
                  7. Note in particular item 1 in the ICD-10 description of 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Callous unconcern for the feelings of other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edi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4).
                  8. On the eve of the festival of St. Walpurga (May 1), Walpurgisnacht, German folklore holds that witches and demons meet and dance on Mt. Brocken. See John Michael Cooper,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Prehistories," Mendelssohn, Goethe, and the Walpurgis Night: The Heathen Muse in European Culture, 1700-1850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7).
                  9. Giacomo Oreglia, The Commedia Dell'Arte, trans. Lovett F. Edwards (New York: Octagon Books, 1982).


                  IP属地:安徽9楼2023-09-21 09:47
                  回复
                    银庭哲学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09-21 10:11
                    回复
                      冒昧问下
                      the very soil是什么
                      小说?歌词?还是什么考据作品?我从来没听过这个名字,也无意冒犯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9-21 10: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