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匠吧 关注:2,463贴子:4,381
  • 6回复贴,共1

世界三大名刃之一:克力士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克力士剑是东南亚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兵器,以其独特的外形,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以及剑身绚丽的帕莫花纹而为全球之兵器收藏者所喜欢。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印度尼西亚的克力士文化”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带您领略这种东南亚古兵器的魅力。


IP属地:河北1楼2023-08-21 11:41回复
    克力士剑的起源
    克力士剑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历史之谜,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从语源学上讲,根据现有的资料,“克力士”一词起源于古爪哇语,由动词“切割”,“楔入”演变而来。这个观点目前并无争议。可惜的是,由于爪哇地区高温与潮湿的环境,金属器难以保存,所以目前并没有10世纪以前的克力士出土或传世。好在目前可以根据10世纪前后的寺庙雕刻,来管窥当时的克力士形制。不难发现,早期的克力士均为直刃的,而且尺寸较短。
    关于克力士剑的起源,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本土原生说
    这一观点认为,克力士剑为爪哇文明原生创造,最初由英国学者G. B. 加德纳于1936年提出。他认为克力士剑应当起源于蝠鲼鱼的尾骨,因为蝠鲼鱼的尾骨呈现锯齿状,与后来出现的波浪形剑刃有相似之处。这一观点的硬伤在于,锯齿剑刃的克力士剑出现得非常晚,在14世纪以前甚至没有波浪形剑刃的克力士剑。直接将石器时代的形制与14世纪形制相挂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中国引入说
    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周纬在《亚洲古兵器图说》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认为克力士剑是蚩尤战败,古吴越文明南下渡海将青铜冶炼技术引入爪哇群岛。后楚人灭越,越人南下,引入冶铁金属。再后来秦扫六国,吴越匠人再度南迁,终将类似于“百炼钢”的技术带到了东南亚,并逐渐发展为克力士剑的帕莫花纹。这个观点现在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可以说是毫无考古学依据的“纯猜测”。不过考虑到周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仅东南亚考古刚刚起步,而其“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在民国时期正值顶峰,这种与当今“厉害了,我的国”类似的论调,似乎也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3.中南半岛引入说
    上世纪50年代,结束了二战的种种纷扰,人文社会学科再次回归正轨。人们终于开始“摆事实、讲道理”,认真理性地研究克力士剑了。一次在柬埔寨的考古发现将人们的目光引入了中南半岛。考古学家巴内特·坎普尔在柬埔寨发现了一些断代为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匕首,其形制、结构与10世纪的爪哇克力士剑高度近似——剑颈呈现细长的针型,剑身中部有放大。这是人们第一次找到与克力士剑在刀型和结构都如此相近的考古证据,似乎让人们开始相信克力士剑真的是起源于柬埔寨了。


    IP属地:河北2楼2023-08-21 11:42
    回复
      克力士剑的形制
      克力士剑的形制有很多种,根据剑刃的形状,可以分为直刃、波浪刃、锯齿刃、双刃等。其中,直刃和波浪刃是最常见的两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直刃的克力士剑一般用于战斗,波浪刃的克力士剑一般用于仪式或象征地位。直刃的克力士剑剑身较长,剑尖较尖锐,适合刺击和劈砍。波浪刃的克力士剑剑身较短,剑尖较圆钝,适合挥舞和斩断。波浪刃的克力士剑也有不同的变化,根据波浪的数量和弧度,可以分为三波、五波、七波、九波等。一般来说,波浪越多,越能显示持有者的权威和尊贵。
      克力士剑的结构也有很多种,根据剑柄和剑鞘的形状,可以分为直柄、曲柄、马蹄柄、鸟头柄等。其中,直柄和曲柄是最常见的两种,也是最基本的两种。直柄的克力士剑一般用于战斗,曲柄的克力士剑一般用于仪式或象征地位。直柄的克力士剑剑柄较长,与剑身成一直线,便于握持和控制。曲柄的克力士剑剑柄较短,与剑身成一定角度,便于挥舞和收藏。曲柄的克力士剑也有不同的变化,根据曲度和方向,可以分为左曲、右曲、上曲、下曲等。一般来说,曲度越大,越能显示持有者的个性和品味。
      克力士剑的剑鞘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还能反映出持有者的身份和地域特色。克力士剑的剑鞘一般由木头或竹子制成,并用金属或布料包裹。根据包裹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金鞘、银鞘、铜鞘、铁鞘、布鞘等。其中,金鞘和银鞘是最珍贵的两种,一般只有王室或贵族才能拥有。铜鞘和铁鞘是最普通的两种,一般只有平民或军人才能拥有。布鞘是最简陋的一种,一般只有穷人或僧人才能拥有。


      IP属地:河北3楼2023-08-21 11:42
      回复
        克力士剑的花纹
        克力士剑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帕莫花纹(Pamor),即其剑身上呈现出来的各种图案。帕莫花纹是由不同金属层叠而成,在锻造过程中经过折叠、锤打、拉伸、切割等手法,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纹理。帕莫花纹不仅美观,还具有神秘的寓意和力量。在印度尼西亚的传统信仰中,帕莫花纹被认为是神灵的赐予,能够保佑持有者的健康、财富、名誉和权力。
        帕莫花纹有很多种,根据其形状和分布,可以分为直纹、斜纹、波纹、点纹、环纹等。其中,直纹和斜纹是最常见的两种,也是最基本的两种。直纹的克力士剑一般用于战斗,斜纹的克力士剑一般用于仪式或象征地位。直纹的克力士剑剑身上的帕莫花纹与剑身平行,表示正直和坚强。斜纹的克力士剑剑身上的帕莫花纹与剑身呈一定角度,表示灵活和机智。
        帕莫花纹也有很多种名称,根据其寓意和来源,可以分为天空系、地球系、水系、火系、风系等。其中,天空系和地球系是最高贵的两种,一般只有王室或贵族才能拥有。水系和火系是最普通的两种,一般只有平民或军人才能拥有。风系是最稀有的一种,一般只有神人或圣人才能拥有。


        IP属地:河北4楼2023-08-21 11:42
        回复
          克力士剑的文化
          克力士剑不仅是一种兵器,更是一种文化。它承载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历史、信仰、艺术和精神。克力士剑在印度尼西亚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王权的象征,是战士的武器,是艺术家的杰作,是信徒的护身符。克力士剑在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婚礼、丧礼、节日、祭祀等各种场合。
          克力士剑也是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它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他们的风俗和习惯,传承了他们的传说和故事。克力士剑也是印度尼西亚人民与世界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它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影响了外来文化的发展。克力士剑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被誉为“东方之珠”。


          IP属地:河北5楼2023-08-21 11:43
          回复
            克力士剑的锻造工艺
            克力士剑的锻造工艺是一种非常精湛和复杂的技术,它涉及到不同金属的选择、层叠、折叠、锤打、拉伸、切割、焊接、抛光、腐蚀等多个步骤,以形成克力士剑独特的外形和花纹。根据不同的金属组合和处理方式,克力士剑的锻造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高碳钢与镍铁合金组成的花纹
            这是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锻造工艺,它通过将高碳钢(暗色部分)与镍铁合金(亮色部分)反复层叠和折叠,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和纹理,称为帕莫花纹(Pamor)。这种花纹不仅美观,还具有神秘的寓意和力量。镍铁合金的来源可能是镍矿或镍铁陨石,后者被认为是神灵的赐予,更加珍贵。在锻造完成后,剑身会被抛光并浸泡在发酵过的植物汁液或动物粪便中,以腐蚀剑身表面,使得高碳钢部分发黑而镍铁合金部分保持亮色,从而增强花纹的对比度。
            不同碳含量的钢材组成的花纹
            这是一种与中国兵器中的锻打、旋焊以及中西亚兵器中的大马士革钢、土耳其缎带钢类似的锻造工艺,它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碳含量不同的钢材折叠锻打而成。这两种钢材可能同属高碳钢,只是碳含量不同,也可能是一种为高碳钢而另一种为中碳钢。这种花纹的显现原理与高碳钢与镍铁合金组成的花纹类似,主要是由于含碳量较高的钢材受腐蚀后发黑速度较快,而碳含量较低的钢材发黑速度较慢,因此腐蚀后会产生明暗相较的纹路。
            包钢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不同硬度和韧性的钢材来增强剑身性能的锻造工艺,它通过在剑身中部插入韧性更好、硬度更低的钢材来增强剑身强度,而在外部包裹硬度更高的钢材来保证剑刃的锋利保持度。这种工艺制作的克力士剑,在剑身表面看不到任何花纹,但性能丝毫不亚于传统工艺制作的克力士剑。
            进口材料
            这是一种随着东南亚与外界交流而出现的锻造工艺,它通过使用来自欧洲、中东、南亚、以及东亚等地区的优质钢材甚至剑胚来制作克力士剑。这些进口材料有着更好的品质和更稳定的成分,因此制作出的克力士剑也更加精致和坚固。这种工艺制作的克力士剑,在剑身表面也看不到任何花纹,但收藏价值很高。


            IP属地:河北6楼2023-08-21 11:43
            回复
              克力士剑是一种独特而精美的东南亚古兵器,它以其独特的外形,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以及剑身绚丽的帕莫花纹而为全球之兵器收藏者所喜欢。


              IP属地:河北7楼2023-08-21 1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