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力士剑的起源
克力士剑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历史之谜,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从语源学上讲,根据现有的资料,“克力士”一词起源于古爪哇语,由动词“切割”,“楔入”演变而来。这个观点目前并无争议。可惜的是,由于爪哇地区高温与潮湿的环境,金属器难以保存,所以目前并没有10世纪以前的克力士出土或传世。好在目前可以根据10世纪前后的寺庙雕刻,来管窥当时的克力士形制。不难发现,早期的克力士均为直刃的,而且尺寸较短。
关于克力士剑的起源,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本土原生说
这一观点认为,克力士剑为爪哇文明原生创造,最初由英国学者G. B. 加德纳于1936年提出。他认为克力士剑应当起源于蝠鲼鱼的尾骨,因为蝠鲼鱼的尾骨呈现锯齿状,与后来出现的波浪形剑刃有相似之处。这一观点的硬伤在于,锯齿剑刃的克力士剑出现得非常晚,在14世纪以前甚至没有波浪形剑刃的克力士剑。直接将石器时代的形制与14世纪形制相挂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中国引入说
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周纬在《亚洲古兵器图说》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认为克力士剑是蚩尤战败,古吴越文明南下渡海将青铜冶炼技术引入爪哇群岛。后楚人灭越,越人南下,引入冶铁金属。再后来秦扫六国,吴越匠人再度南迁,终将类似于“百炼钢”的技术带到了东南亚,并逐渐发展为克力士剑的帕莫花纹。这个观点现在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可以说是毫无考古学依据的“纯猜测”。不过考虑到周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仅东南亚考古刚刚起步,而其“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在民国时期正值顶峰,这种与当今“厉害了,我的国”类似的论调,似乎也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3.中南半岛引入说
上世纪50年代,结束了二战的种种纷扰,人文社会学科再次回归正轨。人们终于开始“摆事实、讲道理”,认真理性地研究克力士剑了。一次在柬埔寨的考古发现将人们的目光引入了中南半岛。考古学家巴内特·坎普尔在柬埔寨发现了一些断代为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匕首,其形制、结构与10世纪的爪哇克力士剑高度近似——剑颈呈现细长的针型,剑身中部有放大。这是人们第一次找到与克力士剑在刀型和结构都如此相近的考古证据,似乎让人们开始相信克力士剑真的是起源于柬埔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