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喝茶有七八年,在普吧也是天天签到,喝来喝去,好像明白了,也不敢说明白,谈点个人认识。
1.为啥存茶。新茶刺激不好入口,买老茶鱼龙混杂还贵,还有“越陈越香”的光环加持。
2.台地?古树?台地产量大,拼配、熟茶发酵。古树较台地理论上生态好,无化肥农药。对古树的定义也各有见解,有的分古树大树小树,也有100年?200年?“古树”的标准只能自己定位,个人比较认同内质较为丰富的观点,甚至第二天继续泡仍然很好喝。“古树”标准只能靠自己品鉴,必须拿真正的古树,这个可以找正经茶友或者正经茶商喝茶样,当然大家口感也会有差异。不过,即使正经古树,也不见得每次都能泡的让人眼前一亮,不少时候会感觉茶一般般,香气一点点,回甘有一点,茶气没感觉,但终究是多能泡几泡,不见得好喝,但不会难喝。台地理论上苦涩较古树重,回甘、香气、耐泡差些,如果没有精力一泡泡的喝,来个三四泡也岂不美哉。
3.茶的品鉴。意见各有不相同,香气、回甘,茶气、内质、苦涩等,甚至还研究茶多酚、咖啡碱含量。有两个纠结,一个是喝完是否提神、影响睡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古树茶不太影响睡眠,那喝茶提神的意义何在?当然很多人图好喝不图提神。二是千年野生古树,普洱茶人工种植历史上千年,稀有品种真那么好喝的话,先人为什么不连片种植?所以古树茶不同于古茶园。
4.越陈越香?台地、古树、熟茶?舆论导向是古树越陈越香,7542成为88青是公认证明,古树反而没有公认证明。我比较认同时间越久越差不多。
5.何为最好?一方面,“适口为珍”比较客观,但一茶更比一茶高,好几百个山头总有没喝过的吧。还有,有没发现每年的新茶普遍都不比上一年差(销售手段)?我觉得,好应该是“适口而止”,自己分个三六等,馒头米饭换着吃。另一方面,是追求稀有、追求故事、追求古树、追求陈年、追求升值?茶是喝的,有的是用来提神的,进不到嘴里的,不算是完整意义的茶。
6.茶的价格。茶的价格普遍超过其价值,如果人们很穷饭都吃不饱,何来天价班章和冰岛?当然一分钱一分货,茶价应该有高低,资本的逐利性使茶几次倒手,价格可想而知。但深山古树制作成本也高,四五个人一天采个十几二十公斤鲜叶,人工费得多少?
7.茶商问题。茶商理应建立标准,比如7542、陈升老班章等,但现在整个什么金融茶,结果三四十一饼的茶卖个七八十,行业见利跟风,这也是很多人不待见大厂的原因。小厂,好的是真少真好,但不见得总会一直好。
8.怎么存茶。人的第一需求是喝,买来先是喝,买多了才会存。买新茶喝老茶、随存随喝,茶的变化三五年一个周期,有的存个十年二十年能喝到是福,有的三五年喝没了也说明很适合自己,新茶烈性大确实得放一放。茶应密封避光存放,每半年或每季度透一天气。
9.适可而止。买茶多为心瘾,听故事、看宣传,每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还是先喝茶样,喝好再说。每次买茶前,先把手里茶倒一遍,从一个柜子全拿出来倒另一个柜子,然后再做买新茶的打算。
1.为啥存茶。新茶刺激不好入口,买老茶鱼龙混杂还贵,还有“越陈越香”的光环加持。
2.台地?古树?台地产量大,拼配、熟茶发酵。古树较台地理论上生态好,无化肥农药。对古树的定义也各有见解,有的分古树大树小树,也有100年?200年?“古树”的标准只能自己定位,个人比较认同内质较为丰富的观点,甚至第二天继续泡仍然很好喝。“古树”标准只能靠自己品鉴,必须拿真正的古树,这个可以找正经茶友或者正经茶商喝茶样,当然大家口感也会有差异。不过,即使正经古树,也不见得每次都能泡的让人眼前一亮,不少时候会感觉茶一般般,香气一点点,回甘有一点,茶气没感觉,但终究是多能泡几泡,不见得好喝,但不会难喝。台地理论上苦涩较古树重,回甘、香气、耐泡差些,如果没有精力一泡泡的喝,来个三四泡也岂不美哉。
3.茶的品鉴。意见各有不相同,香气、回甘,茶气、内质、苦涩等,甚至还研究茶多酚、咖啡碱含量。有两个纠结,一个是喝完是否提神、影响睡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古树茶不太影响睡眠,那喝茶提神的意义何在?当然很多人图好喝不图提神。二是千年野生古树,普洱茶人工种植历史上千年,稀有品种真那么好喝的话,先人为什么不连片种植?所以古树茶不同于古茶园。
4.越陈越香?台地、古树、熟茶?舆论导向是古树越陈越香,7542成为88青是公认证明,古树反而没有公认证明。我比较认同时间越久越差不多。
5.何为最好?一方面,“适口为珍”比较客观,但一茶更比一茶高,好几百个山头总有没喝过的吧。还有,有没发现每年的新茶普遍都不比上一年差(销售手段)?我觉得,好应该是“适口而止”,自己分个三六等,馒头米饭换着吃。另一方面,是追求稀有、追求故事、追求古树、追求陈年、追求升值?茶是喝的,有的是用来提神的,进不到嘴里的,不算是完整意义的茶。
6.茶的价格。茶的价格普遍超过其价值,如果人们很穷饭都吃不饱,何来天价班章和冰岛?当然一分钱一分货,茶价应该有高低,资本的逐利性使茶几次倒手,价格可想而知。但深山古树制作成本也高,四五个人一天采个十几二十公斤鲜叶,人工费得多少?
7.茶商问题。茶商理应建立标准,比如7542、陈升老班章等,但现在整个什么金融茶,结果三四十一饼的茶卖个七八十,行业见利跟风,这也是很多人不待见大厂的原因。小厂,好的是真少真好,但不见得总会一直好。
8.怎么存茶。人的第一需求是喝,买来先是喝,买多了才会存。买新茶喝老茶、随存随喝,茶的变化三五年一个周期,有的存个十年二十年能喝到是福,有的三五年喝没了也说明很适合自己,新茶烈性大确实得放一放。茶应密封避光存放,每半年或每季度透一天气。
9.适可而止。买茶多为心瘾,听故事、看宣传,每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还是先喝茶样,喝好再说。每次买茶前,先把手里茶倒一遍,从一个柜子全拿出来倒另一个柜子,然后再做买新茶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