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了一个说得不错的
这是我在其他运十视频下边的留言
运10下马真不是什么忽悠的。
…总体设计方案出来后,运10飞机就进入了一个痛苦的建造过程中。运10飞机在设计上广泛参考了引进的波音707、“三叉戟”机型,但在材料、制造工艺、装 配等方面全面遇到问题,设计能力被迫向制造能力妥协。在运10飞机全机的14个大系统共435项成品和附件中,有305项必须进行全新研发,其中难度最大 的是研发适合大型飞机的发动机。为争取时间,提高可靠性,决定在测绘波音707所用的“JT-3D”发动机,仿制“涡扇8”发动机的同时,把引进波音 707飞机时同时引进的4台备用“JT-3D”发动机直接装上运10飞机使用,另外还选用了关键的58项进口成品,这使运10飞机的主要性能有了支撑。
关键设备可以采用引进的办法解决,在材料加工、装配工艺上的差距却无法靠引进来改善。“运10”作为按欧美规范设计的新产品,整体结构多,大锻件、机加大 蒙皮和大型材多。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相应的基础工业和科技支撑,缺乏机体龙骨所用的5万吨级以上的巨型水压机,没有高强度的爆破焊接技术,复合材料的生产加 工不过关,也缺乏适用的导航和雷达系统。面对这些情况,只能采取因陋就简的办法解决。当时国内没有制造大型飞机合金蒙皮的设备,就采用较小型的军用飞机蒙 皮拼接,没有加工大型机体龙骨所用的巨型水压机,就用小型设备分段锻造,在没有条件满足设计要求的整体构件加工时,就采取组合拼装,小件焊接的办法解决。 “运10”的机翼大梁、长桁和水平尾翼大梁等60余项大的机械加工件,由于尺寸大、外形复杂、精度要求高,需用大型桁材靠模铣床加工。由三机部安排到西安 飞机制造厂协作加工、成形。后由于在运回上海的途中受潮,全部晶界腐蚀报废,最后由上飞厂自己土法成形后交付使用。
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运10”空重大幅度超标,将机体长度减少了几米后,空重仍然比“波音707”重,而且还使整个飞机的结构强度降低,隐患重重,根本无法保证安全。
此外在其他航材方面也缺乏大型飞机适用的航材,只有选择当时现成的军用飞机航材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