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午2点,校园一片寂静。
考试尚未结束,所有人都在奋笔疾书。
男孩突然离开了座位。
留下一张没有任何字迹的白卷。
路边的监控总是年久失修,
男孩离开校门后,很快没了踪迹。
直到警方在一处公交站台的监控里,
再次捕捉到了男孩的身影——
他惶恐不安地往站牌后躲着,
像是镜头之外,
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向他逼近。
一辆114路公交车正好抵达车站。
车子开走后,镜头里的男孩便不见了。
这段诡异的视频,很快在网上疯传。
因为最近龙番市发生了一起轰动的案子,
半夜三更的河滩上,
冲上来一具穿着中学校服的尸体,
领口的位置,竟然没有头颅……
这具尸体
难道就是监控里那个失踪多日的男孩?
他到底在躲什么?
他的头颅又去了哪里?
……
揭开这一系列谜题的关键,
已经藏在了法医秦明这本悬疑新书的书名里——
《白卷》
白卷,本来就是空白的试卷。
但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白卷》的封面看成是本案的一道谜题:
含沙射影的考题,到底指的是案发时间,还是杀人动机?
被撕碎的全家福,到底指的是夫妻反目,还是家破人亡?
最微妙的是,那只压在照片上的手。
如果你直视着封面,你不仅能感受到鲜红照片里失踪男孩的目光,
还能感受到我们与这只手的主人正处于同一视角。
这个人,会是谁呢?
这些年里,我们看过太多热搜上的案子。
很多在花样年纪猝然死亡的孩子,
留下了或愤怒、或悲怆、或茫然无措的父母。
很多父母到最后也没有想明白,
孩子究竟从何时开始陷入了险境,
在无数次沉默相对的时候,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在这些案子里,孩子的心,也像是那张白卷,
只是答题的人,却变成了父母。
2
《白卷》的作者秦明,是一个法医。
很多人因为张若昀扮演的法医秦明而入坑,以为秦明只是网剧中的一个法医角色。
事实上,今年已经是秦明入行的第26年。
检验过上千具尸体的他,仍在一线的法医岗位上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目睹的死亡多了,人会麻木吗?
对秦明来说,并不会。
在工作中每次接触孩子的尸体,他都会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幼小的生命,明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却早早躺在冰冷的解剖台上。
他想知道,为什么。
秦明也是一个父亲。
如果从构思的时候算起,《白卷》的起点可以追溯到5年前。
想写和孩子有关的案子,这个主题很早就已经定下,只是具体要写什么,他很难抉择。
小说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都在稳步向前,秦明的孩子也在不断长大。
他逐渐体验到了青春期孩子家长的种种烦恼,也渐渐有了更多的反思。
他发现很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源头往往隐藏在家门背后。
信任、隐私、情欲、占有、牺牲……各种各样的情绪集中在这小小的空间之内,却又被无效的沟通所阻隔。
就像是《白卷》开篇的三幅插画,每个家长的面前都有一扇紧闭的门。
门的那边,是不愿交流的孩子,门的这边,是试图闯入的家长。
一出悲剧的发生,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双方都有问题?
秦明把这些真实案件中得来的思考,都写进了《白卷》的故事。
他的朋友马伯庸读完后,感慨说:
这本书标志着秦明这三重身份的自我觉悟,也让我们这些忠实读者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因为秦明毫不留情地撕破了虚掩的帷幕薄纱,让真实顺着残破的缝隙透射进来,吹彻入骨。
但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让我们见证现实,
它还是夜半在客船上听到的一声悠扬钟声,
带着悲悯、带着善意,在沉沉黑夜中让我们听到一丝救赎的希望。
3
《白卷》一共讲了11个案子。
有的案子贯穿全书——
开篇的无头校服尸体,可能与三个不同的家庭有关。
三个孩子,各怀秘密,三对家长,各有愁绪。
一个孩子的死亡,只是一系列死亡的引子。
崩溃的母亲,沉默的父亲,多嘴的保姆,异常的同学,辞职的老师……
人性永远是复杂的。
谁是受害者,谁是加害者,不到最后一刻,谁也猜不出答案。
随书附赠的虚拟破案线索图(海报),展现了破案过程的千分之一。
有的案子短小独立——
「囚鸟」
一家四口,盲的盲,瘸的瘸,傻的傻,
唯一健全的女儿,这天放学回家,却发现屋里横着两具尸体……
相信我,这会是你读完后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案子。
「钉子」
矿井下的爆炸,足以让人体瞬间气化,什么都不剩。
可为什么这样的地方,会藏着一具孩子的尸体?
一想到这个案子是真实发生过的,我就已经不寒而栗。
「断肠密室」
厕所的灯亮着,孩子半天都没出来,门从里面锁住了。
没有人知道,浑身是血的孩子已倒在地板上,下腹鼓出了一个突兀的包……
我们从小就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却没人知道现实版会如此惨烈。
……
老秦不是一个专职的作家,他的笔墨向来都很质朴。
或许因为没有那么多刻意渲染的描写,反而给人一种极其真实的触感。
你能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大多人都不是嗜血的变态。
死亡在发生之前,往往都有迹可循。
在不剧透的情况下,举一个小的例子:
如果你是一个父亲,你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似乎早恋了。
有天,你发现她的卧室里多了一个赤裸的年轻人,床上还有血,你会怎么做?
想好了你的答案,再去看书中的第6个案子「死后叹气」,或许你会有新的感悟。
很多人总是对性教育讳莫如深,觉得只要没发生什么事儿,就不需要主动提。
但很多事情,不能临阵磨枪。
因为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要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做改变的时机就是现在。
就像秦明在《白卷》封面上写的那样:
我希望,这是我见到的最后一具尸体。
4
第一次读《白卷》时,除了唏嘘和感慨人性,
我还忍不住记了很多笔记——
因为我没有想到,法医秦明都更新十年了,
居然还能在《白卷》里发现这么多惊人的法医知识!
什么样的案子,会让整个人「气化」到只剩下墙上的「涂鸦」?
什么样的尸体,会让法医只看了一眼就高呼撤离现场?
给尸体拍照,死去的人为何竟发出了叹气声?
平坦的荒地,却躺着一具高坠摔死的女尸,「虚拟解剖」能揭开这个谜团吗?
水中翻滚着两具手脚交缠的尸体,是什么让他们融为一体?
万能的DNA,为什么会分不清猪血和人血?
伪装毒蛇杀人,法医可以看出来吗?
水中捞出的尸体,双手为什么会平举?
……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白卷》里。
说起来很奇妙,很多人都是因为好奇而入坑,因为理解而追更。
奇奇怪怪的法医知识,只是我们进入这个世界的开端。
法医不仅要面对尸体的寒冷,更要迎接人间的风暴。
法医秦明系列小说被划分成了万象卷、众生卷和人间卷,
或许也暗示了秦明在职业生涯里的旅程:
看遍人心万象,感知众生不易,才能冷静而有温度地行走在人间。
《白卷》是众生卷的第4本,这趟旅程仍在继续。
监控里那个走向未知的孩子,或许是千千万万个陷入困境的孩子的缩影。
怎样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秦明的书里没有标准答案。
或许,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接力完成的一趟旅程。
如果因为《白卷》,
打开了横在彼此之间那扇紧闭的门,
或许那束光,
终将照亮每个曾是孩子的人吧。
下午2点,校园一片寂静。
考试尚未结束,所有人都在奋笔疾书。
男孩突然离开了座位。
留下一张没有任何字迹的白卷。
路边的监控总是年久失修,
男孩离开校门后,很快没了踪迹。
直到警方在一处公交站台的监控里,
再次捕捉到了男孩的身影——
他惶恐不安地往站牌后躲着,
像是镜头之外,
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向他逼近。
一辆114路公交车正好抵达车站。
车子开走后,镜头里的男孩便不见了。
这段诡异的视频,很快在网上疯传。
因为最近龙番市发生了一起轰动的案子,
半夜三更的河滩上,
冲上来一具穿着中学校服的尸体,
领口的位置,竟然没有头颅……
这具尸体
难道就是监控里那个失踪多日的男孩?
他到底在躲什么?
他的头颅又去了哪里?
……
揭开这一系列谜题的关键,
已经藏在了法医秦明这本悬疑新书的书名里——
《白卷》
白卷,本来就是空白的试卷。
但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白卷》的封面看成是本案的一道谜题:
含沙射影的考题,到底指的是案发时间,还是杀人动机?
被撕碎的全家福,到底指的是夫妻反目,还是家破人亡?
最微妙的是,那只压在照片上的手。
如果你直视着封面,你不仅能感受到鲜红照片里失踪男孩的目光,
还能感受到我们与这只手的主人正处于同一视角。
这个人,会是谁呢?
这些年里,我们看过太多热搜上的案子。
很多在花样年纪猝然死亡的孩子,
留下了或愤怒、或悲怆、或茫然无措的父母。
很多父母到最后也没有想明白,
孩子究竟从何时开始陷入了险境,
在无数次沉默相对的时候,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在这些案子里,孩子的心,也像是那张白卷,
只是答题的人,却变成了父母。
2
《白卷》的作者秦明,是一个法医。
很多人因为张若昀扮演的法医秦明而入坑,以为秦明只是网剧中的一个法医角色。
事实上,今年已经是秦明入行的第26年。
检验过上千具尸体的他,仍在一线的法医岗位上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目睹的死亡多了,人会麻木吗?
对秦明来说,并不会。
在工作中每次接触孩子的尸体,他都会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幼小的生命,明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却早早躺在冰冷的解剖台上。
他想知道,为什么。
秦明也是一个父亲。
如果从构思的时候算起,《白卷》的起点可以追溯到5年前。
想写和孩子有关的案子,这个主题很早就已经定下,只是具体要写什么,他很难抉择。
小说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都在稳步向前,秦明的孩子也在不断长大。
他逐渐体验到了青春期孩子家长的种种烦恼,也渐渐有了更多的反思。
他发现很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源头往往隐藏在家门背后。
信任、隐私、情欲、占有、牺牲……各种各样的情绪集中在这小小的空间之内,却又被无效的沟通所阻隔。
就像是《白卷》开篇的三幅插画,每个家长的面前都有一扇紧闭的门。
门的那边,是不愿交流的孩子,门的这边,是试图闯入的家长。
一出悲剧的发生,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双方都有问题?
秦明把这些真实案件中得来的思考,都写进了《白卷》的故事。
他的朋友马伯庸读完后,感慨说:
这本书标志着秦明这三重身份的自我觉悟,也让我们这些忠实读者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因为秦明毫不留情地撕破了虚掩的帷幕薄纱,让真实顺着残破的缝隙透射进来,吹彻入骨。
但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让我们见证现实,
它还是夜半在客船上听到的一声悠扬钟声,
带着悲悯、带着善意,在沉沉黑夜中让我们听到一丝救赎的希望。
3
《白卷》一共讲了11个案子。
有的案子贯穿全书——
开篇的无头校服尸体,可能与三个不同的家庭有关。
三个孩子,各怀秘密,三对家长,各有愁绪。
一个孩子的死亡,只是一系列死亡的引子。
崩溃的母亲,沉默的父亲,多嘴的保姆,异常的同学,辞职的老师……
人性永远是复杂的。
谁是受害者,谁是加害者,不到最后一刻,谁也猜不出答案。
随书附赠的虚拟破案线索图(海报),展现了破案过程的千分之一。
有的案子短小独立——
「囚鸟」
一家四口,盲的盲,瘸的瘸,傻的傻,
唯一健全的女儿,这天放学回家,却发现屋里横着两具尸体……
相信我,这会是你读完后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案子。
「钉子」
矿井下的爆炸,足以让人体瞬间气化,什么都不剩。
可为什么这样的地方,会藏着一具孩子的尸体?
一想到这个案子是真实发生过的,我就已经不寒而栗。
「断肠密室」
厕所的灯亮着,孩子半天都没出来,门从里面锁住了。
没有人知道,浑身是血的孩子已倒在地板上,下腹鼓出了一个突兀的包……
我们从小就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却没人知道现实版会如此惨烈。
……
老秦不是一个专职的作家,他的笔墨向来都很质朴。
或许因为没有那么多刻意渲染的描写,反而给人一种极其真实的触感。
你能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大多人都不是嗜血的变态。
死亡在发生之前,往往都有迹可循。
在不剧透的情况下,举一个小的例子:
如果你是一个父亲,你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似乎早恋了。
有天,你发现她的卧室里多了一个赤裸的年轻人,床上还有血,你会怎么做?
想好了你的答案,再去看书中的第6个案子「死后叹气」,或许你会有新的感悟。
很多人总是对性教育讳莫如深,觉得只要没发生什么事儿,就不需要主动提。
但很多事情,不能临阵磨枪。
因为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要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做改变的时机就是现在。
就像秦明在《白卷》封面上写的那样:
我希望,这是我见到的最后一具尸体。
4
第一次读《白卷》时,除了唏嘘和感慨人性,
我还忍不住记了很多笔记——
因为我没有想到,法医秦明都更新十年了,
居然还能在《白卷》里发现这么多惊人的法医知识!
什么样的案子,会让整个人「气化」到只剩下墙上的「涂鸦」?
什么样的尸体,会让法医只看了一眼就高呼撤离现场?
给尸体拍照,死去的人为何竟发出了叹气声?
平坦的荒地,却躺着一具高坠摔死的女尸,「虚拟解剖」能揭开这个谜团吗?
水中翻滚着两具手脚交缠的尸体,是什么让他们融为一体?
万能的DNA,为什么会分不清猪血和人血?
伪装毒蛇杀人,法医可以看出来吗?
水中捞出的尸体,双手为什么会平举?
……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白卷》里。
说起来很奇妙,很多人都是因为好奇而入坑,因为理解而追更。
奇奇怪怪的法医知识,只是我们进入这个世界的开端。
法医不仅要面对尸体的寒冷,更要迎接人间的风暴。
法医秦明系列小说被划分成了万象卷、众生卷和人间卷,
或许也暗示了秦明在职业生涯里的旅程:
看遍人心万象,感知众生不易,才能冷静而有温度地行走在人间。
《白卷》是众生卷的第4本,这趟旅程仍在继续。
监控里那个走向未知的孩子,或许是千千万万个陷入困境的孩子的缩影。
怎样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秦明的书里没有标准答案。
或许,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接力完成的一趟旅程。
如果因为《白卷》,
打开了横在彼此之间那扇紧闭的门,
或许那束光,
终将照亮每个曾是孩子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