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行的最高境界应进入———“自悦”之境
鲁韵(原创)
“儒释道”最高境界的修为分别是“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就这“三句话、九个字”。
传统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从其核心理论推论到逻辑终点,即是进入全过程的“自悦”修为境界。
赋闲修为人士如能耐心通篇细读此文,便没必要从故纸堆里再寻找“道”的踪迹。否则便是骑骡找骡,始终不得修道要领了。
大道至简,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修行看起来是从原点起步又循环回到原点的位置,但从身心角度发现本人已有了根本的气质性变化:“还是原来行履处,不是原来行履人”了。
从古至今人们传统的养生方式,皆以注重自我精神修为为主。所谓修身养性理论是以传统文化儒道佛为代表,始终追求修心证道,逐步形成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点和顺其自然的行为修行方式。
养心保健首先保持心灵纯洁,才能修心证道。确保心性的境界提升这里先引用“自悦”一说,并以此为始为终,论证其养生修为观点如下:
自悦: 自的意思,是指的自己。悦的含义,则是开心快乐愉快或者幸福。那么自悦的意思就是要让自己开心快乐。那你在生活当中,在任何事情都要多多的考虑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重视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使自己处于委屈的状态,要以自我的意识,自我的选择为首要修为养生条件。
在人生自我修为中,我们的自我选择目标何在?这目标即是主观上使身心进入一种理想状态,而这状态即是愉悦心态。这是一种心理素质修炼,无论做任何事追求的目标实现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这自悦就会产生。另一个情况是想达的目标未实现,即追求的理想结果未达标,你还能愉悦高兴之吗?这就要建立一种反向思维,在不理想的结果中寻求获得收获的一面。就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因祸得福的福这一面。从未收获中获得收获,舍去不好的只留下好的,这便是喜悦感的实现与精神享受。从唯物中取得唯心效应,自悦即生,这样面对人生即是上上修为。科学的最终追求即是哲学,哲学的追求终点即是宗教,宗教的最终追求即得到身心安慰,受到身心安慰的结果便是愉悦,而取得愉悦的人生修为法门便是自悦。
天道无情,正确来说是天对待万物都会有一灭一散,所以不在乎目前亲情的生命消失,这就是无情的体现。反过来确切的说不是无情,是明自然而顺其自然。
庄子在妻子葬礼上能唱能笑也并非无情,再伟大的再亲近的都会走向自然之道的终极归宿,看透而大度的放开一时的悲哀和想不开,这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之理。以上所谓无情概念其中真意即:顺其自然求生存得天道。
这里所谈的修行最高境界是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题,老庄讲不清,未达修行最高境界的人更说不明,“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样。你不是鱼怎会知鱼此时不乐?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呢?最高修行境界既是结果也是一种修行方法,我说人能达到在任何事物中获取自悦的感受,这才是精神修为的至高点,人总是要升极乐的,乐着去与哭着去效果一样,但精神状态天壤地别,含笑而去就是修到最高境了,这就是自悦之境也。
“天人合一”思想是道的高度概括,顺其自然是道法,大道至简,由主观符合客观是道法自然的普遍规律。但人总是人,是有情之灵长,由人道向天道是有情之渡,把自我的小天地溶入无情的大世界里,这里的捷径是寻求人人可以接受的自悦。
从唯心的精神世界向更符合自然现象的唯物客观过渡到“天人合一”之境。这便是修行知乐好乐而以乐为之实现道法自然。
(一)
(未完待续)
鲁韵(原创)
“儒释道”最高境界的修为分别是“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就这“三句话、九个字”。
传统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从其核心理论推论到逻辑终点,即是进入全过程的“自悦”修为境界。
赋闲修为人士如能耐心通篇细读此文,便没必要从故纸堆里再寻找“道”的踪迹。否则便是骑骡找骡,始终不得修道要领了。
大道至简,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修行看起来是从原点起步又循环回到原点的位置,但从身心角度发现本人已有了根本的气质性变化:“还是原来行履处,不是原来行履人”了。
从古至今人们传统的养生方式,皆以注重自我精神修为为主。所谓修身养性理论是以传统文化儒道佛为代表,始终追求修心证道,逐步形成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点和顺其自然的行为修行方式。
养心保健首先保持心灵纯洁,才能修心证道。确保心性的境界提升这里先引用“自悦”一说,并以此为始为终,论证其养生修为观点如下:
自悦: 自的意思,是指的自己。悦的含义,则是开心快乐愉快或者幸福。那么自悦的意思就是要让自己开心快乐。那你在生活当中,在任何事情都要多多的考虑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重视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使自己处于委屈的状态,要以自我的意识,自我的选择为首要修为养生条件。
在人生自我修为中,我们的自我选择目标何在?这目标即是主观上使身心进入一种理想状态,而这状态即是愉悦心态。这是一种心理素质修炼,无论做任何事追求的目标实现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这自悦就会产生。另一个情况是想达的目标未实现,即追求的理想结果未达标,你还能愉悦高兴之吗?这就要建立一种反向思维,在不理想的结果中寻求获得收获的一面。就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因祸得福的福这一面。从未收获中获得收获,舍去不好的只留下好的,这便是喜悦感的实现与精神享受。从唯物中取得唯心效应,自悦即生,这样面对人生即是上上修为。科学的最终追求即是哲学,哲学的追求终点即是宗教,宗教的最终追求即得到身心安慰,受到身心安慰的结果便是愉悦,而取得愉悦的人生修为法门便是自悦。
天道无情,正确来说是天对待万物都会有一灭一散,所以不在乎目前亲情的生命消失,这就是无情的体现。反过来确切的说不是无情,是明自然而顺其自然。
庄子在妻子葬礼上能唱能笑也并非无情,再伟大的再亲近的都会走向自然之道的终极归宿,看透而大度的放开一时的悲哀和想不开,这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之理。以上所谓无情概念其中真意即:顺其自然求生存得天道。
这里所谈的修行最高境界是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题,老庄讲不清,未达修行最高境界的人更说不明,“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样。你不是鱼怎会知鱼此时不乐?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呢?最高修行境界既是结果也是一种修行方法,我说人能达到在任何事物中获取自悦的感受,这才是精神修为的至高点,人总是要升极乐的,乐着去与哭着去效果一样,但精神状态天壤地别,含笑而去就是修到最高境了,这就是自悦之境也。
“天人合一”思想是道的高度概括,顺其自然是道法,大道至简,由主观符合客观是道法自然的普遍规律。但人总是人,是有情之灵长,由人道向天道是有情之渡,把自我的小天地溶入无情的大世界里,这里的捷径是寻求人人可以接受的自悦。
从唯心的精神世界向更符合自然现象的唯物客观过渡到“天人合一”之境。这便是修行知乐好乐而以乐为之实现道法自然。
(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