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文史资料,摘自三门峡日报 2022-02-15 ——
三门峡市灵宝西部汉代时置湖县,在今豫灵镇底董村附近有汉代太子冢、思子台等古代遗迹。古往今来,来往于“两京走廊”之间的文人墨客都曾到此凭吊咏怀,留下诗篇。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权德舆、罗隐、胡曾、郑还古、苏过、朱自牧等人,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车,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谒太子墓、登思子台,徘徊在千古流淌的鸠水边,写下了一首首或讽喻、或哀叹、或悲愤的传世佳作。
一
汉台风雨
《汉书》记载,汉武帝晚年,宠信江充。江充与太子刘据关系紧张,深恐汉武帝驾崩后刘据找他秋后算账,于是借巫蛊事件陷害刘据。江充事先派人秘密潜伏太子宫中,偷偷埋下刻有针扎心脏的木人,然后到太子宫中搜出木人,污蔑刘据谋反。刘据被逼起兵,与官军对抗,兵败后逃到湖县,藏匿于泉鸠里(今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后来,刘据被官军发现,不愿被捉拿受辱,便自杀身亡,二位跟随太子出逃的皇孙也一同遇害。大臣们对巫蛊事件多有不信,后来向汉武帝进言,请求为太子刘据平反昭雪。汉武帝幡然悔悟,诛杀了江充及当时追捕太子的官员,亲自到泉鸠里建“思子台”,并将“思子台”附近的一条小河(汉代称鸠水,今称十二里河)命名为“失儿河”,但铸成大错亦无可挽回。“巫蛊案”太子刘据一脉仅存襁褓中的孙子,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七月,刘据之孙刘询即位,即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六月,刘询颁布诏书:“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 谥刘据曰“戾”,所以刘据又称“戾太子”。以湖县阌乡邪里聚为戾园,改葬刘据,陵园设置长、丞等官职,设置周卫供奉守护 。八年后的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增加戾园的采地民户满三百户。
后世历代当地官员对太子冢多有捐建,墓地周围数里内曾经茂林修竹、亭台棋布,官道旁立有一通“汉台风雨”石碑,列于阌乡县十二景。今存太子和皇孙一大两小三座陵墓。戾园内包括思子台等建筑物已不见踪迹。
▲汉台风雨为阌乡十二景之一。图为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阌乡县志》刻本中的“汉台风雨”景。
二
白居易借古讽今
白居易与三门峡很有渊源,他长期居住在洛阳,经常往返于洛阳与西安之间,经过陕州、虢州,写下了很多有名诗篇。其中,《思子台有感二首》就是咏叹汉武帝时期发生的戾太子事件。
其一
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但以恩情生隙罅,何人不解作江充。
其二
闇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
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白居易对这两首诗的原题注是:凡题思子台者,皆罪江充,予观祸胎不独在此,偶以二绝句辨之。在这里,白居易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别人写思子台诗,都说是江充的过错,他觉得这事儿不是江充一个人错,如果汉武帝刘彻心明眼亮,江充难以实现其诬陷太子的奸计,正是他听信谗言,对亲儿子起了猜疑之心,才使恶人的奸计得逞。
前两句通过引用两个历史典故来暗指汉武帝轻信流言导致骨肉被离间。
“曾家机上闻投杼”说的是:曾参的母亲在织布的时候听到别人3次流言,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于是就扔掉织布梭子而越墙逃跑。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以孝着称。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名之人杀了人,别人告诉曾参母亲:“曾参杀死人了。”曾参母亲正在织布,神色镇定自如;过一会儿,另一个人又来告诉他:“曾参杀死人。”她没有理会,还是织布,神色还能镇定;过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告诉她说:“曾参杀死人。”此时,曾参母亲赶紧丢下手中的织布梭子,翻墙逃跑了。后人以此典故比喻人言可畏。
“尹氏园中见掇蜂”涉及的典故是:西周时期着名的贤相尹吉甫,也是尹国的国君,他有个儿子叫伯奇,伯奇的母亲死后,尹吉甫又娶后妻。后妻想立自己的亲儿子伯封为世子(国君的继承者),就诬陷伯奇对她有邪念。尹吉甫不信,后妻就让他在楼上远处暗暗观察。后妻知道伯奇仁孝,就将毒蜂去毒之后系在衣领上,让伯奇上前来帮她摘取,伯奇上前摘取的时候,后妻大叫:“伯奇勾引我啊!”尹吉甫大怒,把伯奇流放到荒野之地。
白居易在这两首诗里以江充代指挑拨离间的恶人,指责汉武帝昏聩,疏远太子,偏信江充,使太子被害。白居易借此诗抒发对当时朝局的不满。
公元808年,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唐宪宗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弊,乃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方式,也逐渐令唐宪宗感到不快。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又遭诽谤被贬职。
三
唐代多位诗人同情戾太子
唐代诗人郑还古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江充的仇恨和对太子刘据的同情。他在《望思台》一诗中写道:
谗语能令骨肉离,奸情难测事堪悲。
何因掘得江充骨,捣作微尘祭望思。
意思是说,大臣的谗言媚语能令皇帝和太子骨肉分离,江充的诈伪谁也没有料到,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让人感到悲伤,为什么不把江充的骨头挖出来,捣碎了挫骨扬灰来祭奠望思台上的太子呢?
多数史学家认为,“巫蛊之祸”对西汉而言,与“安史之乱”对唐朝一样,都是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一个貌似强大的帝国,毁于一场宫廷内乱的“蚁穴之溃”,也难怪郑还古对江充“恨之入骨”了。
唐代文学家罗隐,着有《谗书》及《两同书》等,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诗集有《甲乙集》,颇有讽刺现实之作。他在《望思台》一诗中写道:
芳草台边魂不归,野烟乔木弄残晖。
可怜高祖清平业,留与闲人作是非。
诗中从描写望思台附近的凄凉景象,流露出对太子遭遇的同情,同时流露出因“巫蛊之祸”导致大汉江山发生逆转的惋惜之情。
唐代诗人胡曾以《咏史诗》着称,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的《咏史诗·望思台》写道:
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
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诗句既表达了对太子刘据冤屈的同情和悲伤,同时也点出汉武帝晚年失子后的凄凉景象。
四
苏过等斥责汉武帝的暴虐
宋代文人苏过,是苏轼的第三子,是三苏后代中最承家风者。苏轼说:“过子诗似翁。”“作文极峻壮,有家法。”时人以“小坡”称之。他在《思子台赋》中斥责汉武帝的暴虐:
客有自蜀游梁,傣关而东。
览河华之形胜兮,访秦汉之遗宫。
得岿然之颓基兮,并湖城之西墉。
吊汉武之暴怒兮,悼戾园之悯凶。
闻父老之哀叹兮,犹有归来望思之遗恫。
……
大意是看过了黄河与华山的险要之后,走访秦汉时期遗存的宫室殿宇。在湖城西边的汉代“思子台”遗址,见到了一处高大宫殿建筑废弃的地基,在这里凭吊了因为汉武帝的暴怒而无辜受死的戾太子刘据,村里的人们都对太子的冤情感到悲伤。在这座宫殿遗址前,我仿佛还能感觉到汉武帝令人惧怕的情景……
《思子台赋》就汉武帝错杀太子刘据,后又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寄哀思一事加以评论铺叙而成。赋中对汉武帝的多忌、暴戾、嗜杀,作了充分的揭露和挞伐,许多大臣“皆以无罪而夷灭,一言以就诛”。并上至秦皇,下及晋惠,他们三人“皆信谗而杀子,匿奸而败国,各筑台以寄哀,信同名而齐实”。这是一篇历史评论方面的赋,颇具盛名。
北宋文人唐庚在《过湖县》一诗中表达了对戾太子一事的感慨:
虎狼犹知父子仁,人生安有不亲亲。
武皇况是聪明主,却恨初无一谏臣。
意思是虎狼狠毒尚且不食子,人哪里有不爱自己亲属的呢?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只可惜当时没有一位能够直言纳谏的臣子,这样他就不至于冤杀自己的儿子了。
五
后代文人对武帝晚年失子的悲叹
朱自牧,金元时期人,他在《趁鄜州过湖城县武帝望思台在焉》一诗中写道:
寒骨千年饮恨埋,余哀空寄望思台。
纵令曲沃精魂见,宁与商山羽翼来。
赵虏典刑何足正,周公画像可怜开。
忍心本自穷兵起,巫蛊焉能作祸胎。
全诗引经据典,以历史事件来评述“巫蛊之乱”。
元代士大夫、文人吴师道也用一首《望思台》诗写尽了汉武帝晚年的悔恨:
桐人气迫前星黯,思子宫成翠华晚。
高台有恨碧草新,大野无踪金犊远。
一朝弄兵儿罪轻,百年钟爱天伦深。
戾园魂魄夜寂寂,湖城风雨秋阴阴。
汉宫楼观连天起,方士熏香召仙鬼。
望思望思终不归,茂陵老泪如倾水。
诗人通过凄凉的环境描写暗示汉武帝的悲伤,只可惜,汉武帝再多的眼泪也无法平复自己的失子之痛。
古往今来,思子台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政治事件遗址,引发了历代文人的热议,汉武帝作为一名开疆拓土的伟大帝王,他的是非功过也更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评说的焦点。悠悠岁月,沧海桑田,现在的底董村,望思台遗址已经不复存在,旁边十二里河仍在流淌,仿佛如历代文人在咏叹着两千年前那一事件。
——以上内容均摘自三门峡日报 20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