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40,948贴子:104,577,402
  • 2回复贴,共1

从陕西的现状,分析内陆和沿海的差距及对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是我在另一个帖子里的回帖,没想越写越长,发出来抛砖引玉。
对于陕西而言,陕北有丰富的能源优势,这时我一点都不担心的。榆林号称中国的科威特,巨大而丰富的能源储量让榆林轻轻松松地过上好日子。这种老天爷赐予的聚宝盆,只要开发得当,别说中国沿海,就是美国也未必比得上。而且随着榆林转向能源化工的精细开发,榆林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健康的。
我要说的只是关中和陕南。
陕南的发展,在我看来,完全取决于关中的发展水平。只要关中发展起来,陕南就不会差。所以关中和陕南的发展,重点在关中。
现在人提起沿海,就神话沿海,仿佛沿海是灵丹妙药一样一点就灵,然后又创造沿海人脑子灵活啊爱打拼啊什么什么的神话,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当年晋商不爱打拼?难道晋商不是内陆的?清代秦商的主要生意在西部地区,到处山贼土匪,做生意的条件更是恶劣,无异于刀口舔血。这难道不是内陆人?内陆人当然也爱打拼,只是条件不到而已。
目前,内陆之所以落后于沿海,在于市场问题。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场是海外,所以沿海地区就成为我国经济的制高点。内陆不是没有人力,那些血汗工厂也不是内陆人不能做,而是因为内陆离海外市场太远,运输成本太高。沿海的繁荣,特别是福建广东部分地区的繁荣,建立在内陆民工的血汗之上,并不是他们的生产力有多发达。比如华西村这个地方,有村籍的都是老板,所以非常富裕。而创造富裕的,却是广大内陆民工的血汗。再例如东莞,四大镇之一的长安镇,加上外来人口67万,城市化率80%以上,GDP208亿,人均3.1万,西安的长安区,城市化率可能还不足40%,GDP223亿,人口100万,人均GDP也有2.2万了。这个长安镇也没比西安的长安区人均GDP高多少,考虑到长安区城市化率那么低,可能长安镇的生产力还不如长安区。
但是为什么大家都感到东莞特别的富裕?原因很简单,有户籍的人都是老板,享用了外地打工仔的血汗。
这其实是沿海依靠区位和政策优势对内地的掠夺,并不是内地人就笨,就活该被沿海掠夺,就活该受穷。
原因只有一个——内地离国际市场太远,考虑到国家整体利益,不给沿海输送血汗、资源都不行。



1楼2010-07-30 13:11回复
    经过三十年建设,国际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我国的GDP总量今年就可以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国内市场的重要性,诸如4万亿投资、家电下乡之类,都是挖掘国内需求的手段。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已经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这就是说,在我国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这可以使得我国的经济摆脱对国外的依赖性。
    但是,经过三十年发展,我国最发达的地区就是沿海,形成的最大的市场也在沿海。这样,陕西的问题就来了。
    陕西位于中国的最中心,离所有的边境地区都比较远。离沿海三大经济区也远。我国目前最发达的地区就是三大经济区,这里经济总量最高,市场最广阔。而大家知道,一个地区经济要发展,就是要靠市场。陕西要发展,就只能将三大经济区作为市场,为这个市场服务。
    那么,怎么利用好沿海目前繁荣的经济环境呢?
    很多内陆省份,目前都期待着沿海的产业转移。这些产业在三大经济区已经是利润微薄的低级产业,但是对于广大内陆而言,仍然不失为一个香饽饽。然而,对于陕西来说,挡在前面的就是河南四川两省。这两省一直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这两省,那么当地劳动力完全可以实现家门口打工,无论是收入回报还是感情回报,都得到巨大的满足。陕西的人口是完全无法和这两个省相比的。而且河南的交通位置比陕西更为优越,物流成本也比陕西低。所以,有这两个省挡在陕西前面,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路上,陕西必然是要落伍的。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技术立省。
    在三十年的建设中,因为陕西没有办法学沿海的样子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已经培植出了一批上游的高端产业。这其实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交通限制,利润微薄的产品陕西无法承担。但是利润丰厚的上游产品,例如工业零配件、工业设备等等,受运输的限制较小,比较适合陕西的发展道路。
    随着河南、四川等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陕西的人力资源比不上河南四川,交通条件也比不了,所以,如果学着河南、四川的样子,那只能跟在他们后面吃灰。同样,也只有技术性较强的产业,才能让陕西不至于落后。
    例如陕西法士特,它的变速器占据了国内重卡市场90%以上的份额,利润率高达14%。与此相比,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的纯利润率只有区区1.9%!2009年,法士特的营业额不过63亿,但是利润就高达8.8亿!而今年1-5月法士特的营业额就达58亿,全年如果超过了140亿,按照14%的利润率计算,利润就可以达到20亿。也就是说,8000名员工,平均每人创造利润高达25万!
    但是像法士特这样的企业仍然太少了,好在陕西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不错,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是非常好的选择。
    


    2楼2010-07-30 13:11
    回复
      当然,技术立省说起来很好听,有人会说是空中楼阁。
      诚然,一切东西都要市场。我们生产出了上游的设备和零部件,还需要下游的市场来承接。这个怎么办?
      要知道,因为远离市场,再好的技术都白搭。因为你做出的产品未必符合人家的要求呀!
      近年,陕西做了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那就是交通建设。陕西的西潼高速是全国最早通车的几条高速公路之一,当时的陕西是一个穷省,可以说是勒紧裤腰带建起的这条高速。接下来的十几年,陕西的高速公路越建越多,2009年底,陕西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2770公里,2010年还有800公里建成,到2010年底,陕西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3550公里,连续位居西部第一。
      其次是陕西的铁路发展也十分迅速,
      作为没有水运的陕西省,铁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当然有人会说,铁路没用水运有效。我们且来看看对比:
      长江干线航运单位耗能为5.4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全国公路载货汽车单位耗能75.2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铁路运输单位耗能为9.6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公路、铁路和水运的单位耗能比约为14:2:1。
         从污染看,铁路、公路、内河水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3公斤/万吨公里,38.19公斤/万吨公里和2.58公斤/万吨公里,三者的比例是1.16:14.8:1。
      和长江航道相比,铁路的单位能耗是长江航道的两倍,但是只有公路的七分之一,污染和长江航道差不多
      可以看出,虽然铁路的能耗确实不如长江,但是相差并没有公路那么巨大。这还是有万吨通行能力的长江,至于其他3000吨级以下通行能力的航道,便不用说了。而且,虽然水运有能耗和运力方面的优势,但是铁路的快捷迅速也是水运比不了的。
      西安目前已经是全国第六大铁路交通枢纽,对铁路布局我自然是不担心,但是,制约铁路输送的最大障碍就是运能。
      从货运量上看,长江目前的货运量有11亿吨,而西安东向的铁路中,陇海线目前是4000万吨,宁西线目前2300万吨,湘渝二线4000万吨。合计1亿吨多一点。随着现在的建设,宁西线可以达到6000万吨,还有新增太中银的6000万吨,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陇海线运能也会节省出不少。未来陕西东向的铁路运能可以达到2.5亿吨。但是仍然只有长江的四分之一。目前在陕西,车皮难订,依然是重要的问题。所以,陕西的铁路虽然已经在全国前列,但是仍然不够,未来仍然得加大铁路建设的力度才行。
      所以,唯有强大的交通,才能让陕西的产品方便地运送出去,这就减轻了陕西的交通劣势。
      有了强大的交通,可以吸引一部分下游的企业来陕西,让我们的技术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是高铁网络的建设。
      在目前高铁的建设中,西安似乎和郑州、武汉一样,是中西部唯三的十字型高铁枢纽。建成后,西安到北京的距离将缩小到4小时,到上海缩小到5小时,可以实现当日往返。高速铁路的建设,让人员流动更加自如,在信息的交流上就便捷了很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陕西技术和市场相脱节的问题。
      综上所述。除了能源外,陕西的优势,就是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力量。而不足是交通问题,信息和物流都相对不便。要做的,就是消除劣势,发挥优势,将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与市场结合起来,打造成一个国内的技术高地。
      当这些问题都解决以后,剩下的就是人的问题了。
      一个地方要发展,产业引导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我只希望我省和我市的智囊团能够多些有能力的人,懂经济的人,这才是我秦之大幸,我镐之大幸。
      


      3楼2010-07-30 13: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