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了个事主,全程态度都是质疑任何关于声音的描述,把具体的声音特点描述形容为散文和水文。我想着也没法和每个人都解释一遍,干脆这里就统一说一下吧:
常见的散文文体,应该有以下两种:
1. 材料工艺描述类:
xx材料,xx技术,xx黑科技,xx工艺等
2. 形容词修饰类:
秒超平,万元最强,拳打xxx,脚踢xxx,如星空般璀璨高频,如宇宙般深邃的低频.....
当然,尽量保证声音的特性描述能够被受众理解,有时候是需要概括总结一些形容词,能够让受众有个更清晰明确的理解。声音这个东西是人的感受,不能完全科学的理论,不然就变成下面这样:
如果有人咨询你这个耳机,设备,线材听感怎么样的时候:
按照科学的回答:
xx频段谐振峰不足,xx处分割震动导致THD值过大。
按照能理解的形容式回答:
人声偏暗偏远,高频毛刺感比较明显。
两种回答,对于大多数来说,应该都是第二种更容易对声音理解。
所以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盲目的跟风批判hifi圈,总会有初烧和老烧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直接听出等分离度,密度,声场等声音元素的区别,多数人都是通过长期的听音经验才行,没有足够多的经验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多听,听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分辨能力。





常见的散文文体,应该有以下两种:
1. 材料工艺描述类:
xx材料,xx技术,xx黑科技,xx工艺等
2. 形容词修饰类:
秒超平,万元最强,拳打xxx,脚踢xxx,如星空般璀璨高频,如宇宙般深邃的低频.....
当然,尽量保证声音的特性描述能够被受众理解,有时候是需要概括总结一些形容词,能够让受众有个更清晰明确的理解。声音这个东西是人的感受,不能完全科学的理论,不然就变成下面这样:
如果有人咨询你这个耳机,设备,线材听感怎么样的时候:
按照科学的回答:
xx频段谐振峰不足,xx处分割震动导致THD值过大。
按照能理解的形容式回答:
人声偏暗偏远,高频毛刺感比较明显。
两种回答,对于大多数来说,应该都是第二种更容易对声音理解。
所以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盲目的跟风批判hifi圈,总会有初烧和老烧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直接听出等分离度,密度,声场等声音元素的区别,多数人都是通过长期的听音经验才行,没有足够多的经验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多听,听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分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