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环吧 关注:276贴子:3,636

《黑之契》的引用文献与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是对黑色笔记/黑之契参考文献的整理。
《黑之契》的直接引用虽然不像《轮环》那样多,但是它对几部作品的借鉴都比较深入。例如游戏的一些情节取自《鲁滨逊漂流记》,校长先生的生平来自《月亮与六便士》。


IP属地:美国1楼2023-04-11 20:35回复
    1.赫姆林《暮色集》
    我很遗憾。第一次拿到《暮色集》的时候,随手掀开一页,惊讶地发现来自《黑色笔记》的文字赫然在目。
    我意识到《黑色笔记》的开头剧情套用了赫姆林《暮色集·赫伯特叔叔》的情节,其全文如下:
    赫伯特叔叔(张黎译)
    我对我的亲戚不感兴趣,我不喜欢他们中的任何人,只有我的叔叔赫伯特是个例外,他是我父亲的弟弟。赫伯特叔叔很少来我家,一年不过来个两三次吧,还总是跟一个纽芬兰人搭伴儿来,这个黑头发的人,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门厅里。每当叔叔到来的时候,我跟弟弟总是欢呼雀跃一阵,因为叔叔每次都给我们带些漂亮的书籍来,要么是我们尚未见 过的机械玩具。我们笑他那宽檐的黑帽子;叔叔也开心地朝我们笑。有时,一位姓S的画家跟他一块儿来。我父亲很赏识他那些涂满灰色或者蓝灰色的画。S也同样住上几天。我们家房子很宽敞,常常有客人来住。
    我父亲不是一个喜形于色的人,可是,每次赫伯特叔叔来我家,他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拘谨的喜悦。叔叔的长相酷似我父亲,也是中等身材,长着一双同样的蓝眼睛,只是他的肩膀略宽些,显得有点儿发福。在他的微笑里流露着某种懦弱。只要他一来,我那经常不在家的母亲,便会显得比平时忙碌。从她的嘴里会涌出一些充满魅力的名字,像裁缝盖儿逊呀,首饰匠马尔库斯呀,理发师卡尔斯顿呀。一俟赫伯特叔叔洗漱完毕,我父亲便在自己的工作间里关上门,同他待上一阵子,从那里一点儿声音都透不出来。待他们再出来的时候,便坐到钢琴前,弹奏舒伯特的F小调幻想曲和其他四手联奏曲。我的印象是,他们在弹琴的时候,也可以说他们在借助音乐,继续他们的谈话。赫伯特叔叔钢琴弹得跟我父亲一样好。我父亲不在家时,他便自己弹。他总是从他的行囊里掏出一大叠乐谱。他弹的那些曲子,通常在我们这里是听不到的,都是相当新的作曲家的作品,像斯克里亚宾、拉威尔,还有一个叫希里尔·斯考特的英国人的作品。他弹琴的时候,我就观察他那两只手,手指被烟熏得焦黄。这兄弟俩都是烟瘾很大的人,他们甚至一边弹琴一边吸烟,不过,赫伯特叔叔的香烟完全不同于我父亲的,它们有一股奇特的甜味。有时在我练琴的时候,叔叔便悄悄走进音乐室,专心地听我练上一阵,然后夸奖一番我的进步。我发现他还懂点儿小提琴;他纠正我下颏和左手的姿势,来改善我的颤指法。





    IP属地:美国2楼2023-04-11 20:39
    回复
      我从未听他大声说过一句话。我在他身上从未见过与善和爱不相容的性格。有一次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所引起的几乎令人难以觉察的效果,使我十分尴尬。在他常常独自或者同S到我家来过几次之后,我曾经问他,是不是在过独身生活,是不是还没有结婚。赫伯特叔叔以他令人熟悉的、这时却有点儿变样的微笑,否定了我的问题。他抚摸着我的头发,然后坐到钢琴前。
      我发现,佣人们对待赫伯特叔叔在礼节上有点儿过分,好像他们都在讥笑他。他好像没有觉察这些;他悄声地感谢他们的帮忙和回话;我发现,在这种时刻,他总是垂着眼睑。
      有一回,我告诉我的保姆,我喜欢赫伯特叔叔,像喜欢我父亲一样。她紧闭着嘴唇,眼睛瞪着墙壁。“你叔叔讨人喜欢,善良,”过了一阵子,她冷淡地说,“可不会过日子。”我想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他光会弹钢琴,花别人的钱。老爷……”她提到我父亲和母亲时,从不用别的称呼,总是称“老爷”、“太太”。“老爷养活着他,供给他一切花销,真叫人难过,你叔叔跟个孩子一样……他没法跟老爷相比。根本就……”她以这令人捉摸不透的“根本就”,结束了她的教诲。这教诲并未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于是,我似乎更喜欢赫伯特叔叔,因为照她的说法,他跟孩子一样。









      IP属地:美国3楼2023-04-11 20:41
      回复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的前后,我无意中成了一场我父母之间争论的见证人,我立即猜到,他们是在争论关于赫伯特叔叔的事情,否则我也不会关心。当我父母走进一间屋子时,偏巧我正在隔壁一间屋子的墙角里,坐在地板上看书。父亲坐到一把椅子上,我母亲在气呼呼地斥责他。“你至少也该想想才是,”我母亲说,“你明明知道,这种人是不可靠的。”她时而显得有些愚蠢的样子,用英文重复一遍这句话:“People like him are rather unreliable,you know...”“别说了,”我听见父亲低声说,“别再说了,我求求你……”我踮着脚尖离开了那间屋子,没让他们发现我。
        大约在我九岁上吧,赫伯特叔叔有好几个月没到我家来了,有一天,我在上课的时候,家里发生了骚动。我听见人们来来往往地走动,一扇门打开了,传来压低嗓门儿的说话声和叹息声。我跑出房间,后边传来我的家庭教师要求我遵守纪律的喊声。在过道里我碰到了我的保姆,她哭得两眼通红。一有机会,她准要哭,“你那个赫伯特叔叔死了,”她悄声说,“多么不幸啊……”我蹑手蹑脚地向父亲的工作室走去,轻轻地打开门。只见我父亲脸色苍白,站在屋子中央,他那模糊不清的眼睛,正望着我走来的方向。
        赫伯特叔叔自杀了,在另外一个国家的什么地方。我父亲去参加了他的葬礼。人们不再提起他了,渐渐地把他忘了,我也一样。后来,偶尔在暮色朦胧的时刻,我一个人坐在音乐室里,还会听见那看不见的双手弹奏出来的陌生的乐曲。











        IP属地:美国4楼2023-04-11 20:45
        回复
          不过详细辨别之下,书中和游戏情节还是有着一些不同。在赫姆林散文原本的基础上,游戏作者进行了人名、地点和环境的改动,增加了几段描写:在阿佚叔叔身上埋藏了新的秘密,又将秘密引向了虚无缥缈的天上与南太平洋群岛。另加的这一段描写是我最喜欢的。


          《暮色集》是德国作家赫姆林的散文集,内容多是其童年回忆和青年经历,文风清新,感情平静而节制。对于《黑之契》而言,这一篇短文说明了阿佚叔叔的原型是赫姆林的“赫伯特叔叔”。但是,阿佚叔叔的形象中似乎又包含着梵高的影子。


          IP属地:美国5楼2023-04-11 20:49
          回复
            2.月亮与六便士
            20世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一部小说,在中国也相当流行。小说取材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人到中年后服从心灵的召唤而舍弃一切,开始作画。最终来到南太平洋群岛以取得灵感,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黑之契对于这部小说的借鉴是多方面的。
            《月亮与六便士》的大致剧情是:主角思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小证券经纪人,有个妻子喜爱结交文人名流,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已经接近成人。在外人眼里,家庭也算美满幸福。
            突然有一天,他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就跑到巴黎画画去了。他的举措一时成为坊间邻里的热门话题,人们都认为他是跟某位伦敦的年轻小姐私奔了。
            前往巴黎后,他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后来又得了重病,靠着几位欣赏者的帮助才好转过来。后来思特里克兰德辗转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在塔希提岛,他和一个土著女人住在远离市镇的种植园,专注绘画,几年也不出丛林,最终患了麻风病,双眼失明病痛而死,临死前还嘱咐他的女人将他最后的一部画作烧掉。
            黑之契对《月亮与六便士》的借鉴包括几个方面:
            (1)故事精神的借鉴。《月亮与六便士》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抗争”。这部小说也可以理解为思特里克兰德从庸俗的世俗生活中脱身出来,不断反抗外来的阻挠,突破现实的经济利益、道德伦理,从而走上艺术之路的历程。这种“抗争”的精神与《黑之契》的主题有些类似。
            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就是在那些日子这种想法也常在我心头作祟),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月亮与六便士·第七节)
            (2)剧情结构的借鉴。《黑之契》背景故事中的校长先生具有《月亮与六便士》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一些特质,而思特里克兰德是以历史上的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的。
            l 校长先生也有一个重视物质利益的妻子,她注重现实,瞧不起不会过日子的阿佚叔叔。这点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相同。
            l 校长同样抚养有两个孩子(汐和小琬)。思特里克兰德同样养育有两个孩子,且在他们将近成人时离家出走。
            l 在阿佚死后,校长也跟着失踪了,被怀疑是私奔。思特里克兰德同样离家出走时被怀疑与某位伦敦姑娘私奔。
            l 校长后来也辗转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绘制了伟大的画作。思特里克兰德同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绘制了伟大的画作。


            而校长先生的弟弟阿佚,在赫姆林的散文《赫伯特叔叔》的基础上,可能也借鉴了梵高的生平,阿佚与校长的关系有些类似梵高兄弟的关系。大画家文森特·梵高也有位弟弟,名字叫提奥·梵高,是荷兰的小商贩,他给予了文森特·梵高了巨大的的经济支持与精神支持。在文森特·梵高自杀后不久,提奥·梵高也去世了。
            阿佚与梵高一样经济拮据,最终自杀而死,而阿佚的知己校长先生不久后也随之失踪。


            IP属地:美国6楼2023-04-11 20:55
            回复
              (3)具体文本的借鉴
              a.港口剧情中对琴声的描写片段,借鉴了《月亮与六便士》和《约翰·克里斯朵夫》两部小说。
              思特里克兰德已经把那一直束缚着的桎梏打碎了。他并没有象俗话所说的“寻找到自己”,而是寻找到一个新的灵魂,一个具有意料不到的巨大力量的灵魂。这幅画之所以能显示出这样强烈、这样独特的个性,并不只是因为它那极为大胆的简单的线条,不只是因为它的处理方法(尽管那肉体被画得带有一种强烈的、几乎可以说是奇妙的欲情),也不只是因为它给人的实体感,使你几乎奇异地感觉到那肉体的重量,而且还因为它有一种纯精神的性质,一种使你感到不安、感到新奇的精神,把你的幻想引向前所未经的路途,把你带到一个朦胧空虚的境界,那里为探索新奇的神秘只有永恒的星辰在照耀,你感到自己的灵魂一无牵挂,正经历着各种恐怖和冒险。(月亮与六便士·第三十九节)
              只有一件事我觉得我是清楚的——也许连这件事也是我的幻想——那就是,他正竭尽全力想挣脱掉某种束缚着他的力量。(月亮与六便士·第四十二节)




              b.龙玉篇结尾对壁画的描写,借鉴了《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七节。
              他的眼睛已经完全适应屋里的朦胧光线了。他凝视着墙上的绘画,心中激荡着无法控制的感情。他对于绘画并不怎么内行,但是墙上的这些画却使他感到激动。四面墙上,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展开一幅奇特的、精心绘制的巨画,非常奇妙,也非常神秘。库特拉斯医生几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他心中出现了一种既无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如果能够这样比较的话,出许一个人看到开天辟地之初就是怀着这种欣喜而又畏服的感觉的。这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它又含着某种令人恐惧的成分,叫人看着心惊肉跳。绘制这幅巨作的人已经深人到大自然的隐秘中,探索到某种既美丽、又可怕的秘密。这个人知道了一般人所不该知道的事物。他画出来的是某种原始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人世尘寰的。库特拉斯医生模模糊糊地联想到黑色魔法,既美得惊人,又污秽邪恶。(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七节)




              c.校舍剧情中备忘录的内容,借鉴《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七节。
              他的眼睛落在墙角的一张草席上,他走过去,看到了一个肢体残缺、让人不敢正眼看的可怕的东西,那是思特里克兰德。他已经死了。库特拉斯医生运用了极大的意志力,俯身看了看这具可怕的尸骸。他突然吓得跳起来,一颗心差点儿跳到嗓子眼儿上;因为他感到身后边有什么东西。回头一看,原来是爱塔。不知道什么时候,爱塔已经站起来,走到他胳臂肘旁边,同他一起俯视着地上的死人。
              “老天爷,我的神经一定出了毛病了,”他说,“你可把我吓坏了。”
              这个一度曾是活生生的人,现在已经气息全无了;库特拉斯又看了看,便心情沉郁地掉头走开。
              “他的眼睛已经瞎了啊。”(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七节)



              IP属地:美国7楼2023-04-11 20:59
              收起回复
                3.《约翰·克里斯朵夫》
                20世纪法国小说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长河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经历去反映19-20世纪的欧洲社会,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篇幅极其宏大,宣扬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1)《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主题也是“抗争”。小说中所描述的克里斯朵夫的一生,也是克里斯朵夫不断突破自我,向着更高更深的境界前进的过程。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看到自己差点儿堕入深渊,也看到幸福与爱情只是一时的欺罔,为的是教你精神解体,自暴自弃。于是,这十五岁的清教徒听见了他的上帝的声音:“往前啊,往前啊,永远不能停下来。”
                “啊,去死吧,你们这些不得不死的人!去受苦吧,你们这些非受苦不可的人!人不是为了快乐而生的,是为了服从我的意志的。痛苦吧!死吧!可别忘了你的使命是做个人。——你就得做个人。”(《约翰·克里斯朵夫》卷三·弥娜)
                (2)《约翰·克里斯朵夫》有着强烈的抗争意志,这种风格确实和DingNing神似。
                “你起来吧,坚决的去战斗。不问苦乐,不问得失,不计成败,尽你的力量战斗……”
                “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强迫我行动,也没有一件东西不是我的;可是我决不抛弃行动。要是我不孜孜矻矻地干着,让人家照着我的榜样做,所有的人都要灭亡。倘若我的行动停止一分钟,我就要使世界陷入混沌,我要变成生命的刽子手。”(《约翰·克里斯朵夫》卷六·安多纳德 第五章 户内)
                (3)港口剧情中对琴声的描写片段,借鉴了《月亮与六便士》和《约翰·克里斯朵夫》两部小说。既然这首曲子为阿佚叔叔所作,那么,阿佚叔叔的形象里似乎又融入了约翰·克里斯朵夫了。
                他创作的音乐,境界变得恬静了。当年的作品像是春天的雷雨,在胸中积聚,爆发,消灭的雷雨。现在的作品却像夏日的白云,积雪的山峰,通体放光的大鹏缓缓地翱翔,把天空填满了……创造!就像在八月里宁静的太阳底下成熟的庄稼……
                先是模模糊糊的,元气充沛的,迷惘的境界,像丰满的葡萄,饱绽的麦穗,像怀孕的妇女一般有种说不出的欢畅的感觉。管风琴隆隆的响着,蜂房里的蜜蜂唱着歌……
                ……为了完成作品,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宝藏。记忆的仓库也给打开,冲出一阵阵的香气。精神解放了感官,让它们如醉如狂;它自己可不声不响地伏在一边,预备挑选对象。
                幻梦完成了……夏日的白云,通体放光的大鹏,缓缓地翱翔,整个天空被它们的巨翼掩蔽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卷十·复旦第四部)





                IP属地:美国9楼2023-04-11 21:06
                收起回复
                  3.《艾赛尼启示录》
                  艾赛尼派是活跃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犹太教派,与当时的诺斯替教似乎也有联系。艾赛尼派是一群具有共同信仰的信徒聚集起来的松散组织,在当时的巴勒斯坦及黎巴嫩活动,教派推行神秘主义,主张生活节制有规律、教徒人人平等,被当时社会称之为医治者。
                  艾赛尼派的秘传经典是《艾赛尼派的和平福音》。由于艾赛尼派早已消亡,这份经典也失传已久,直到上个世纪才在死海重新发现。DingNing在《黑之契》中引用的艾赛尼启示录即选自《艾赛尼派的和平福音》的一个章节。
                  《艾赛尼启示录》以新约《启示录》为蓝本。述写了神的恩惠、人类所犯种种邪恶、末日审判等等内容,书中所述的某些段落则具有预言和警告的性质,引人深思;文本是宗教“启示文学”的一种,辞藻华丽,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黑之契》中有对艾赛尼启示录的两段直接引用。
                  (1)教室桌上的笔记,调查发现预言片段,并获得重要道具“封印之键”。本段对应的是《艾赛尼启示录》开头一段。
                  看!封盖被提起了,我的双手触摸到金色的书页,我的双眼看见七封印的秘密。我听见了很多声音,我看见了很多天使。他们围在宝座周围,数目共有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天使大声说:“荣耀,智慧和力量圣哉!”那是永恒不灭的力量,他提示奥秘中的奥秘。我看见一缕金黄色的光,形成很多旋涡状的云层,伸展开去就像一座火桥,横跨在我的双手的中间。这是十三位长老的手。他们坐在宝座之上,脸容却都被遮盖着。我打开了第一个封印,看,这就是空气天使,嘴巴流露生命的气息。她跑在大地上,给人智慧的风,人们去吸取它。但他呼出的气息令天空变得黑暗,清新的空气变得污秽和恶臭。魔鬼的云在到处走,染指于整个低空中。我羞愧地转过头来。我打开了第二个封印,看,这就是活水天使,嘴唇流露活水的气息。她跑在大地上,给人爱的海洋,人们饮用清澈闪亮的活水。当他触摸活水,清澈变成黑暗。那水晶般的水,变成粘稠污秽。鱼在水中喘着气,所有生命都渴死。我羞愧地转过头。我打开了第三个封印,看,这就是阳光天使,嘴唇流露生命的阳光。她跪在大地上,给人火的力量。阳光的力量进入人心里。他利用这种力量,制造虚假的太阳。看,他传播毁灭之火,烧毁了森林。绿色山谷留下了废物,把他的兄弟烧成骨头。我羞愧地转过头。我打开了第四个封印,看,这就是欢乐天使,嘴唇流露生命的音乐。她跪在大地上,给人和平之歌。和平与欢乐像音乐,注入人的灵魂里面。但他只听到嘈杂声,充满了悲伤和不满。他挥动着他的剑,斩了调解者双手。他又再次地挥剑,砍下歌手们的头。我羞愧地转过头。我打开了第五个封印,看,这就是生命天使,嘴唇流露人神的圣约。她跪在大地上,给人创造的恩赐。人用铁创造了镰刀,形状如同毒蛇的身躯,他收割饥饿与死亡。我羞愧地转过头。我打开了第六个封印,看,这就是大地天使,嘴唇流露生命的河水。她跪在大地上,给人永恒的奥秘。又叫他睁开眼。看,是永恒海洋之生命树奥秘。但人双手捂着双眼,说世上并没有永恒。我羞愧地转过头。我打开了第七个封印,看,这就是大地母亲。她有来自天父的权柄,带着闪耀的光之信息。这个信息只带给人类,走在天地之间的人类却没听见。我不再羞愧地转过头了。




                  (2)烛阴篇调查监控室桌上笔记,桌上的《默示录》片段直接引用了《艾赛尼启示录》的中间两段。
                  那个声音又说话了;人啊,你要听住,你可以走正确的路,与各位天使同行。你可以白天歌颂地母,晚上歌颂天父,这样可直达神圣律法之路。然而你却离开你的兄弟,卷入了杀戮的无底洞里。大地在痛苦地发抖和呻吟,她的底下有石造的镣铐吗?当你的兄弟在口渴中死去,你能喝下永恒生命之水吗?我的内心充满了怜悯。……
                  …… 第六位天使吹起了号角,一位大权柄的天使从天而降。他身穿云做的衣服,头顶上有一条彩虹,脸像太阳般明亮,腿像有力的支柱,手上有一本打开的书。他右脚踏在海上,左脚踏在陆地上,声音异常地洪亮;“人啊,你看见将来发生的事吗?”我回答:“独一至圣者,你是明白的。”我会尽我的一切努力,可怕的事就不会发生。他说:“人已经创造了毁灭的力量。从天父与地母的天使可以看出,人类正在寻求他自己的毁灭。“我问:“那么是不是没有希望呀,光明天使?”一道闪耀的光像河流般地从他手上流出来,“这就是希望。”他回答。一开始是天地被造,然后就是天使被造。他站在地和海上面,把他的手伸向天空,受他祝福的永远活着。他造了天和天上所有,他造了地和地上所有,他造了海和海上所有。时间已经无多,七天使的歌声开始了。神的奥秘展现给进入生命树的人,生命树永远屹立在永恒海洋中央。那个声音又开始说话了:把这本书拿去,让天使的手把它打开,是站在地与海上面的天使。我走到那位天使眼前,说;把这本书给我,我会从生命树开始读起,永恒海洋中央的生命树。那位天使把书递给我,我打开读里面的内容:过去发生的事现在会发生,现在发生的事将来也发生。我见到地上卷入大屠杀,大灾难,她的人民全部淹死在血海当中。我又看到永恒的人,得到全能者无穷无尽的宽恕。人的灵魂是书上的空白页,专门为写上新歌而准备的。我抬起头来,看见地母的七位天使,以及天父的七位天使。我激动地跪在地母神圣的脸上,我的手指触摸着天父神圣的脚。我唱起了感恩的赞美歌;感谢你,天上的父亲,你把我引入生命之源,荒漠上的生命之泉水,浇灌非凡的永恒乐园。生命树,奥秘中的奥秘,永远都长着茂盛的枝叶。它扎根在生命的活水中,来处永恒的泉源。而你,天上的父亲,保护着它们的果实。天使日以继夜守护着,永恒的火焰到处燃烧。……





                  IP属地:美国10楼2023-04-11 21:08
                  收起回复
                    4.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黑之契》开头引言,改写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康复者》片段。
                    一切走开了,一切又回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
                    一切死去,一切又开花,存在之年岁永远在跑。
                    一切破了,一切又被重新接合起来;存在之同样的房子永远被再建。
                    大家分手了,大家又重新相会;存在的圆环永远忠实于自己。


                    IP属地:美国11楼2023-04-11 21:11
                    收起回复
                      DingNing常常对既有著作中的内容进行改写、增写,而这种改写都很具有创造性,是可以看得出文学功底的。


                      IP属地:美国12楼2023-04-11 21:13
                      回复
                        5.柏拉图《申辩篇》
                        小琬死前的对白,来自柏拉图的对话录《申辩篇》,整篇其实就是柏拉图所记载的,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所作的辩护。游戏中引用的这句话是苏格拉底的遗言。
                        (分别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当然,这句遗言非常著名,在许多哲学史或影视作品中都有引用。但是原出处确实是《申辩篇》。


                        IP属地:美国13楼2023-04-11 21:13
                        回复
                          6.威尔第《安魂挽歌》
                          意大利作曲家的威尔第合唱曲《安魂曲》又称《安魂弥撒》,作于1873~1874年。这部作品是为纪念好友、意大利诗人及小说家曼佐尼而作。
                          该曲歌词是在天主教标准的拉丁文安魂弥撒祷词基础上进行的再作曲,配合富有特色的合唱及合奏,具有深刻的艺术震撼力。
                          在《黑之契》中,引用了《安魂曲》的第二乐章(最后审判日),共有九部分。
                          1、最后审判日,激动的快板。合唱的歌词是:“到神谴的那一夭,到愤怒的那一天,如大卫所预言的,世界将变为灰烬,西比尔(古代女预言家)将变为灰烬。”
                          2、审判经,持续的快板。合唱歌词:“号角吹响了奇妙的声音,掠过世界上的坟墓,它要召唤所有的人来到王座面前。”
                          3、圣经,持续的极快板,女低音和合唱。歌词内容:“每一件事都将揭示出来,无人能幸免于难。”女低音演唱一个长长的抒情旋律,合唱团作为背景。
                          4、多可怜的人。柔板,女高音,女低音与男低音。“当正义得不到保障时,我所说的这个可怜的人将请求哪一个保护者来帮助呢?”三个独唱者同唱一个乐句,互相模仿。
                          5、最威严的王,庄严的慢板。合唱团与4个独唱者,这是柏辽兹的歌词(“最威严的王,他自由地拯救那些值得拯救的,拯救我吧,仁慈之源”)。
                          6、记住,仁慈的耶稣,庄严的慢板。女高音与女低音:“记住,仁慈的耶稣,我是你出行到人世间的原因,不要在那一天把我遗弃。”
                          7、我呻吟,像是一个被谴责的人,稍慢。男高音:“我呻吟,像是一个被谴责的人,我的脸因犯罪而发红,啊,上帝,饶恕恳求者。
                          8、该诅咒的毁灭了,行板转快板。男低音:“当该诅咒的毁灭了,并送向痛苦的烈火时,召唤我到天国。”快板,返回第一部分。
                          9、那是哭泣的一天,广板。4位独唱与合唱:“那将是哭泣的一天,被谴责的人将从灰烬中再生并接受审判,那么,宽恕他,啊,上帝”。结局合唱:“仁慈的耶稣,让他们安息吧。


                          IP属地:美国14楼2023-04-11 21:15
                          收起回复
                            7.《旧约·传道书》
                            《黑之契》森林中与龙玉的对话,这个比喻来自传道书1:15(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关于《传道书》与DingNing,在我的另一篇文章“OUROBOROS的引用”有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IP属地:美国15楼2023-04-11 21:17
                            回复
                              《黑色笔记》原版森林中与龙玉的对话,直接引用传道书2:17(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或传道书1:14(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IP属地:美国16楼2023-04-11 21:23
                              回复